本境厯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铁岭县乡土志》 古籍
唯一号: 060120020230001671
颗粒名称: 本境厯史
分类号: K293.14
页数: 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铁岭县的建置之年代、本境沿革、政绩、兵事、人类、户口、氏族、宗教、实业的情况。
关键词: 铁岭县 地方志 历史沿革

内容

國朝康熙三年改鐵嶺衛為縣為鐵嶺設縣所自始
  未置本境以前之沿革
  唐虞時代 本境屬息慎氏
  夏殷時代 同
  周秦時代 屬肅慎氏 即息慎轉音也
  漢晉時代 為挹婁國 今城南六十里懿路即挹婁舊址
  兼 漢時本境東南曾隸中國之樂郡魏晉因之永嘉三年陷入
  置銅山縣
  南北朝時代 為勿吉國 北史勿吉在高麗北一曰靳〓凡有七種曰栗末伯
  咄安車骨拂湼室黑水白山而栗未部與高麗接本
  境為其屬地也
  隋唐時代 為越喜國及渤海國之富州 越喜亦韎〓之一部
  附見於唐書渤海傳本境東南當唐高宗平高麗時
  嘗改銅山縣隸安東都䕶府旋為渤海韎〓大祚榮
  所據西併越統本境全界
  乃置富州屬遠府
  遼滅渤海韎
  遼金時代 為銀州富國軍及新興縣 覊置州軍四
  在本境者曰銀州富國軍統縣三延津新興永平因
  渤海國嘗於本境置銀冶故曰銀州金熙宗皇統
  三年改銀州為新興併富山銅仁共三縣隷咸平府
  金史曰新興南有汎河北有柴河西有遼河適
  之縣
  城地 元初裁新興等縣
  元明時代 為咸平府及鐵嶺衛 本境隸咸平府案
  咸平在本境東南叢山中至正四年以咸平隸開元
  衛嗣復劃出隸遼東宣慰司明初設衛於鐵嶺故
  城其城在本境東南五百餘里接高麗界案朝鮮地
  志漢江發源於鐵嶺金剛山洪武二十六年乃移置
  今地領中左右三所各置千户至 國初改縣
  既置本境以後之沿革
  本境設縣隸奉天府光緒三十二年開原縣之西境
  法庫邊門因開商埠而設㕔乃割本境西北陲一百
  一十六屯分隸之
  政績錄 官本境者有惠政均紀之以年月先後為次通古今而言約分三大端興利去害聽訟
  金
  王伯龍瀋陽雙城人天輔二年率衆來歸授世襲猛
  安將軍知銀州後屢立戰功
  承暉字維明好學淹貫經史遷東京咸平路提刑副
  使同知折獄如神豪猾屏息 聽訟
  耨盌温敦兀帶阿補斯水人通書史工為詩世宗即
  位授咸平及會寕尹為北邊行軍都統政治寬簡多
  備禦謹斥堠邊境以安 去害
  張行信字純甫純正真率不事修飾官銅山令明昌
  元年以廉擢監察御史兩登相位言無隱諱及卒皆
  曰正人亡矣 興利
  元
  耶律留哥契丹人初仕金為北邊千户元太祖起兵
  朔方金人疑遼遺民有他志令遼民户以二女直户
  防之留哥不自安遁至隆安韓州與耶的合兵十餘
  萬遂稱遼王改元元統盡有遼東諸郡都咸平 地在本境
  之東南 後與子薛闍奉金幣銀牌見帝帝大悦賜金虎
  符仍命為遼王 去害
  明
  李英朝鮮人明初內附世授鐵嶺衛指揮僉事
  李成梁字汝器英之裔孫萬厯元年插漢部長土蠻
  冦邊成梁以副總兵官擊走之於城西二十五里之
  鎮西堡 去害
  國朝
  胡藥嬰直隸贊皇人康熙三年任本境知縣時全境
  居民鮮少附郭近地惟旗丁果户千餘家公廣事招
  徠代謀生計漸有後日繁盛氣衆 興利
  賈宏文直隸延慶人康熙十四年任提倡文教增修
  志書合邑漸知向學 興利
  許志進江蘇淮安人康熙三十五年任建學宫於城
  東南隅以崇孔教 興利
  焦獻猷陝西白河人康熙四十九年任時郝公浴所
  留住宅作本境書院久為旗丁所佔公在京師郝公
  仲子林囑以代為清釐公至鐵准生員徐元弼呈請
  具詳盛京户部及府尹衙門厯時二載始得判明復
  捐廉購旗丁側舍三間隙地一叚並為書院即今勸
  學所並師範學堂之地也 聽訟
  愷榕里居未詳咸豐三年任時本境貿易漸盛乃會
  旗署防禦雙成禀開河運自此而後南達營口利賴
  無窮 興利
  廉隅字方之京旗人光緒元年任本境積獘農民售
  賣米穀例有格糧消耗所謂格糧者乃牙行采取糧
  樣多至斗數交成後並不合算小民辛苦積成豈易
  得此顆粒公蒞任後准生員張桂馨呈請嚴禁勒取
  樣式凡買糧之樣式不得過半升買棉者不得過四
  兩交成合算不准扣留於南闗先農祠院建有石碑
  久遠遵照邑人頌之去害
  陳士芸字鶴洲浙江紹興會稽人光緒十六年任時
  書院廢弛學植荒蕪公極力提倡勸導邑紳楊生春
  陳熙載同捐鉅貲為培植人才計按月考試生童勗
  以上進復擬定邑紳輪流值年一切規模釐然已具
  凡繼起辦學得有指歸公實為之先河也 興利
  榮禧字筱峰京旗人光緒二十七年任時俄人在境
  瘡痍滿目四鄉罹搶刼者飲泣吞聲及盜賊被獲其
  黨羽在外又威逼鄉民聯名保釋懼禍者輒不敢不
  從公洞察其情所有保呈概為批駁凡著名盜魁立
  時正法閭里私相稱快 去害
  兵事錄
  漢武帝元封三年楊僕為樓船將軍與左將軍荀彘
  共討朝鮮朝鮮人殺其王衛右渠以降遂定為樂浪
  臨屯真番元菟四郡 本境於此時屬樂浪郡
  北史勿吉列傳栗末部與高麗接勝兵數千多驍武
  每冦高麗
  唐高宗總章元年李勩充遼東道行臺大總管拔扶
  餘以南蘇木底蒼巖城 案扶餘即今開原本傳謂扶餘以南雖地址無考當去本
  境不遠本境於此時
  曾屬安東都䕶府
  隋書渤海大祚榮善用兵韎〓之衆及高麗餘燼稍
  歸之唐聖厯中自立為振國王其地在營州之東二
  千里編户十餘萬勝兵數萬人
  遼太祖天贊四年伐渤海大元帥耀庫濟從天顯元
  年詔諭渤海郡縣降
  明萬厯元年插漢來冦李成梁擊走之
  萬厯四十七年天兵略地至本境明總兵官賀世賢
  敗走城陷明臣李如梃全家殉難
  國朝二百餘年地方安謐惟同治四年土匪刼獄將積
  年案牘焚燬一空
  光緒二十年中東之役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駐師
  摩天嶺以鐵嶺為後路糧臺會和約旋成安堵如故
  二十六年拳匪亂起六月十五日俄人以䕶守鐵道
  兵二百撲城兵弁拒守俄遂北退是年閏八月俄人
  大隊南下城遂失守及北京約成俄人仍未退出而
  四鄉盜賊紛然以起
  三十年日俄戰事起俄於本境增兵固守東南山一
  帶俱有戰壕周币槍炮芻糧無不備具勢將持久
  三十一年二月日本兵至省城北其中權縱隊出懿
  路 城南六十里 旅順軍第二縱隊陣於石佛寺 城西南九十四里
  右翼青葉旅團由撫順摧四方臺俄兵别遣枝隊據
  汎河左岸高阜勝山枝隊由䕶山堡出懿路前田枝
  隊擊陳千户屯之俄兵梅澤枝隊涉河經舊站達連
  堡擊退心臺子車站俄兵 地在城南六十二里 懿路之西轉戰
  破范家屯 城南四十里 與俄兵對持二日因汎河北岸高
  岡峻嶺守禦尤宜也時城南壁壘相望日本菊池大
  隊由張家樓渡汎河 城東南三十里 小原聯隊攻蘇牙屯 地在
  張家樓西 夜半破之本境一片火起居民驚惶初九日梅
  澤枝隊攻八里莊 距城南八里 俄兵據城東南五里之桑
  園嶺及城東二里之龍首山開礮轟擊青葉枝隊來
  援戰至日暮俄之軍械糗糧悉付一炬礮聲頓止夜
  半則日軍前田枝隊繞龍首山之麓進佔本境之北
  門梅澤枝隊佔西關之車站蓋俄人已自毁城北之
  鐵橋而去矣
  日本敗俄之後追之於境外遂於本境置糧臺其東
  西軍隊蜿蜒甚長皆借住民房概不修築營壘幸其
  紀律嚴明故兵民相安於無事至是年八月日俄和
  約畫諾後兵始漸退
  耆舊錄 事業以實行為憑 學問以著述為憑
  金
  石抹元毅咸平路謀克人為大理知法省錄陝右五
  路刑獄無寃人復委受宋嵗幣故事有私遺物元毅
  一無所受明昌初為汾陽節度副使時岢嵐賊黨嘯
  聚元毅滅之境內以安遷同知武勝軍節度使有疑
  獄久未決一訊即服相地三壤以定稅法民賴其利
  厯撫州刺史會邊境冦起率從吏戰死事聞贈信武
  將軍
  谷夾守中咸平人由進士厯通遠軍節度使夏兵數
  萬入鞏州守中禦之兵少不能支城陷不屈夏人載
  之而西至平涼要以招降府人守中佯許至城下呼
  曰外兵矢盡且遁矣慎勿降夏人交刃殺之詔贈資
  善大夫東京留守
  陀滿斜烈咸平路猛安人厯遷彰德府事貞佑四年
  元兵取彰德斜烈死之
  女奚烈資祿咸平府人本姓張氏興定元年官西寗
  州刺史賜以姓五年授金安軍節度使救鄜州兵敗
  不屈死之
  石抹世勣字景略勤學能文由進士官禮部尚書天
  興元年哀宗北狩世勣從行明年又從哀宗走蔡州
  城破世勣與子嵩俱死於難 以上皆忠節
  明
  邵義鐵嶺衛人未婚父母皆亡義竭力殯葬廬墓三
  年鄉人憫其孝勸之婚親迎畢不入房室復廬墓三
  年 孝
  李成梁字汝器鐵嶺衛人由生員襲指揮簽事隆慶
  中陞副總兵協守遼陽萬厯中晉左都督鎮遼總兵
  封寧遠伯前後鎮遼二十八載加太傅卒年九十三
  其功績詳見明史 名將
  李如松成梁之子也萬厯中日本陷朝鮮如松為征
  東提督奮勇先登倭衆驚遁半載之間連平大冦威
  名甚著後追敵陷伏中死贈少保諡忠烈
  喻成名
  史鳳鳴
  李克忠 俱以游擊守鐵嶺萬厯四十七年城破死之
  李如梃成梁之侄也天命三年大兵克撫順明年克
  開原鐵嶺 即萬厯四十七年 如梃家居與弟如梓子
  一忠存忠俱死焉妻羅氏殉之
  李如梓大兵克鐵嶺與妻林氏劉氏俱死難
  李如榛與妻李氏死難
  李如稷與妻鄭氏死難
  李如檜與妻鄭氏死難
  李存忠成梁之孫與妻熊氏死難
  李鼎忠與妻黄氏死難
  李憲忠萬厯間為遼東總兵中軍戰死妻張氏殉之
  李純忠崇貞甲申京師失陷殉難妻宿氏從之
  李遵祖甲申殉難於京師妻宋氏從之
  國朝
  李向禹邑人順治五年以貢生任山西陵川縣令姜
  瓖之亂妻王氏謂禹曰君職守土宜竭力報國無以
  家為念向禹頷之率家僮出為禦賊計王氏自縊二
  女亦縊城旋破向禹死之
  李向堯邑人任助馬路參將姜瓖之亂闔門死節贈
  左都督簽事祀忠烈祠 忠節
  金玉和字振寰漢軍正黄旗人崇德二年從太宗征
  朝鮮六年從圍錦州克松山明年下錦州復克塔山
  敘功予騎都尉世職旋隨鄭親王征寗遠克前屯衛
  中後所二城順治三年擢工部參攻晉三等輕車都
  尉八年以副都統從征河南署懷慶總兵時李自成
  餘黨掠境內兵寡城陷中矢死事聞卹贈二等男以
  子繼廷襲
  維城玉和子也崇德中隨鄭親王圍錦州屢立戰功
  予雲騎尉世職順治元年定燕京任兵部侍郎五年
  隨鄭親王征湖廣凱旋晉世職一等輕車都尉十五
  年卒
  世礪維城第二子初任佐領康熙十七年隨平南大
  將軍征福建擊敗海賊於江東橋十八年賊將劉國
  幹率衆萬餘犯漳州世礪督兵追戰中流矢歿賜卹
  予雲騎尉世職雍正七年入昭忠祠 功臣忠節
  世鑑字萬涵維城第五子少秉粹資卓犖不羣以蔭
  入官八遷至工部侍郎以罣左官又四遷為奉天府
  尹逾年以疾卒家無餘資士民奔號如喪私親其盛
  德感人如此循吏
  世德字孟求淹貫經史兼通國書順治初以蔭補內
  翰林院編修凡有大撰著恒午夜召之康熙初招撫
  閩海有功累遷副都御史出撫畿輔時漳水滹沱桑
  乾諸河淹沒民田計八萬餘畝世德為請豁免征輸
  甲寅以後兵需浩繁世德單騎行營散給芻糧兵無
  橫索市肆晏然己未庚申嵗苦旱饑請截糟蠲賑四
  十餘道賴以全活每見屬官必令暢所欲言喜讀循
  吏傳清白自矢人莫敢干以私卒諡清惠 循吏
  李率泰字壽疇漢軍正藍旗人父永芳明撫順游擊
  歸命官至總兵率泰年十二入侍
  禁廷崇德八年以征山東擢副都統順治元年授刑部參
  政四月隨睿親王入山海關破李自成尋平定山東
  河南三年定福建敘功授二等都尉世職八年調吏
  部侍郎授宏文院大學士十年授兩廣總統旋調閩
  浙總督擒賊招降康熙五年卒於官諡忠襄 功臣
  李巴顏率泰之弟襲父永芳三等子爵任參領從
  克爾沁有功順治二年晉爵二等子從定西大將軍
  和洛輝剿四川流冦敗李自成黨一隻虎於商州賊
  平敘功晉一等子爵復討平姜瓖以功晉一等伯 功臣
  李榮祖李成梁之曾孫也國初任佐領遷工部繕營
  司郎性孝友父思忠督戰傷額卧牀累月榮祖日夜
  侍湯藥始終無懈思忠痊愈人謂至孝所感云孝
  李懋祖順治初由貢生授山東平度州知州擢湖廣
  兵備副使䕶廣西廵撫事六年何騰蛟圍城九月破
  懋祖及子廷賡死之 忠節
  李廷貢字慕叔父懋祖殉難廣西土人藁葬桂林府
  城外廷貢滴血尋骸得之改葬武昌居母喪與弟廷
  貴結廬墓側三年不茹葷酒年七十五卒 孝
  李蔭祖字繩武榮祖從父弟也順治間由國學生授
  民部郎中累官兵部尚書時山西久為冦據蔭祖諭
  井陘道副使陳安國入賊巢撫之賊渠高三出涕泣
  就撫卒為勇將十三年總督湖廣值大兵進攻滇黔
  蔭祖區畫有方兵民便之 名臣
  李率祖字永成順治間隨經略洪承疇軍前効力授
  雲南曲靖知府因劾吳三桂逼勒藩標兵丁降二級
  調用康熙甲寅三桂反奉
  特㫖召慰征勦湖廣擒偽官四十餘名因病乞休 名臣
  李錦字繡章由監生授山西平陽臨汾縣知縣厯任
  四川巴縣丁憂囘籍兩江總制范承謨安徽撫軍佟
  國柱合疏薦以治行第一詔 陛見以同知用卒年
  四十有三循吏
  趙廷臣字君鄰邑人性至孝父歿獨居三年不入室
  順治三年由貢生知山陰縣時屢遭兵火民多離散
  廷臣為之均緩征猛民以安集逆賊劉二虎等攻山
  陽廷臣晝夜固守又率騎偵探勦撫互用賊衆多降
  升江寗同知有趙佛之稱轉湖南廵道民皆喜曰趙
  佛來矣遇訟獄加意平反㕔事但聞脫械聲行路為
  之感泣康熙元年調閩浙總督去之日士民擁道攀
  號 循吏
  袁仲選邑貢生順治七年任澤州樸誠仁慈愛民如
  子蒞任之始城為賊據大兵將至賊遁去仲選單騎
  赴任招撫百姓大兵至因百姓從賊欲誅之仲選涕
  泣求免並請以己之家屬保一城之性命而敢信其
  無他事乃解民間建生祠祀之後陞潞安百姓攀號
  如失慈父母乃醵金於生祠中每逢五月五日闔境
  賽會赴者絡繹不絶 循吏
  高天爵字君竉漢軍鑲白旗人事見平江李元度國
  朝先正事略耿逆之變獨守南昌戰敗被執不屈死
  忠節
  高其位天爵之子康熙十三年從承順郡王勒爾錦
  出師襄陽討吳逆吳黨譚洪率師三萬向鄖陽其位
  以百人扼守楊溪踞崖射賊矢無虛發相持七十日
  糧盡煮馬以食誓必死會副都統李林隆擊破賊乃
  全師而歸餘事詳見先正事略名臣
  高其佩字韋之亦天爵之子官刑部侍郎雍正三年
  同侍郎史詒直往四川審訊年羹堯誣罰茶商私佔
  鹽窩等款餘事亦詳見先正事略
  高其倬字章之父蔭爵任四川松茂道按察司康熙
  四十五年疏濬都江堰水利轉運黄勝關糧儲布按
  兩司事綏懷有術獄訟無寃民其倬以康熙甲戌進
  士厯官閩浙奏開洋便民條陳福建鹽政事御製詩
  有操凛冰霜功帶礪匡時重鎮眷良臣之句餘見先
  正事略其摺奏見 皇朝經世文編 名臣
  戴亨字通乾一字遂堂父梓字文開才高學博技巧
  絶倫其製造器物得墨子及諸葛武侯遺意本浙江
  人好與西人爭勝因忤欽天監監正南懷仁徙鐵嶺
  遂家焉亨登康熙辛五科進士出為山東齊河縣令
  以伉直不苟合解組去寄居京師家益貧簞瓢屢空
  宴如也為人篤於至性然諾不輕有忠孝大節善為
  詩宗杜少陵與同時李鍇陳景元齊名世謂遼東三
  老
  張廷樞字斗華咸豐間優貢生工書法得趙魏公遺
  意品行端方士林翕服
  鄧慶麟字仙閣咸豐壬子進士官監察御史時山西
  官鹽滯銷私鹽充斥皆因地方官招商辦理不得其
  人乃抗疏論列以清積弊奉 㫖俞允並因吉林地
  方村落星散每出命案地方官不肯即驗必俟續有
  報案凑成三五起七八起方帶刑仵衆役百餘人挨
  次臨驗竟有伺候至三五月之久不獲相驗者且上
  下厰規每一命案必得數千吊其公舘供給看守呈
  報及鄉保額外灑派侵蝕尚不在此數內實為地方
  之大害且死屍日久暴骨或為犬狼殘食或值暑熱
  糜爛屍驗不全每致屍親兇犯藉以狡執易啟日後
  檢驗之案特為據實上聞請
  㫖飭吉林將軍嚴札各該㕔遇有命案隨報隨驗永革
  厰規名目隨帶人役酌立額數違者揭參
  㫖下之日生民無不戴德其摺奏見皇朝經世文編
  吳枬原名鳳鳴字仲培道光己亥科舉人學品兼優
  文法清古本境名勝碑記多出其手
  李向陽字曦園咸豐庚申進士光緒初官山東榮城
  縣知縣政聲大著公退餘暇親為吏民宣講
  聖諭藉資感化政府聞知方期大用未幾卒一時士林皆
  惜之
  魏燮鈞字子亨府學嵗貢生咸同間人工書法尤耽
  吟詠生平游厯具見於詩著有九梅集行世時邑志
  久不重修百餘年之事實零落殆盡獨發憤為之與二
  三同志蒐討甚劬凡境內之山川古蹟及前人逸事
  見聞所及輒筆記之輯藁未成而卒繼起之徵文考
  獻者多取擇焉
  商廣源字文瀾漢教習工書法與燮鈞同修縣志遺
  藁今尚有存者 以上皆著述
  張簡字枚齋嵗貢生咸同間人性孝友重實行士紳
  繼起者多出其門與魏商同時補修舊志
  劉芳亭字馥堂同治間人世居治城西之宋家泡季
  父早逝而無子公承其嗣事母有孝行母以非己子
  每虐待之盛怒之下杖責詬厲芳亭起敬起孝怡然
  受之無怨也苦學不懈年四旬始補博士弟子員子
  婦滿前晨昏起居嘗為親執溺器不以年長而孝衰
  也 孝
  陳鼇邑人同治間馬賊蠭起賊刼鼇家父被殺遠颺
  去鼇飲恨葬父誓尋賊復仇每農隙之時輒懷利刃
  而出即家人亦莫知其所向一日詢得賊之姓名里
  居遂往殺之遇於途直前格鬬賊持洋鎗射鼇仆地
  以鼇為既死乃去號於衆曰復仇者吾殺之矣莫余
  毒也矣須臾鼇復甦視其所傷乃僅及皮膚於是滅
  跡歸家永不以尋賊復仇之事出諸口賊遂不戒逾
  年偵伺賊方醉卧於某地某家中夤夜率子弟及僕
  役前往捕得之送於官官為之誅賊焉 孝
  吳鳳藻字五樓恩貢生直隸河工候補同知性豁達
  嗜吟詠遇親友急難竭力襄助經理書院二十餘年
  提倡後學藹然可親士林每以吉人目之光緒三十
  一年卒
  名宦祠
  復陽先生郝公祠在今勸學所院內設木主二崇祀
  郝御史浴與子林每嵗十一月初四日邑紳等奉牲
  醴致祭公生平事實詳見李元度先正事略國初因
  劾吳三桂謫開原尚陽堡旋移鐵嶺與邑中士人講
  學無間寒暑自署書室曰致知格物之堂匾額至今
  猶存著有周易解吳逆叛後召還留宅為書院即今
  勸學所及師範學堂子林官奉天府尹德澤在民書
  院重興公實有力附見前政績錄焦公條內
  鄉賢祠
  忠臣祠在文廟外院各設木主入祠者列於後
  李忠烈公如松
  高忠烈公天爵
  高文恪公其位
  高文良公其倬
  佟勤惠公養性
  孝子祠在文廟外院設木主入祠者列於後
  邵孝子義
  節烈祠
  在城內東南區凡邑中節婦烈女援例請旌者皆入
  祠今擇其尤著錄四人以風女界
  多倫泰妻汪氏 氏嫁三載其夫得暴疾適歸寗母家 聞信馳至夫踰刻而歿悲痛欲絶旋
  自縊
  以殉
  周文明妻吳氏 氏天性端淑嫁甫一年夫病死氏方二十一嵗即守貞誓不二志以無嗣
  撫夫兄之子為子氏善教之卒成名士即暉也有詩
  集傳於世氏尤節儉慈惠鄉里稱賢卒年八十四嵗
  貞女李二格 城西鎮西堡人性極貞靜貌亦端姝年及筓未字一日父母外出惟其嫂伴女
  以居時有織工某藝其家窺女美欲亂之而無間也
  伺女入厠尾逼之女厲聲以拒嫂奔赴已刃女倒地
  矣某懼事洩並殺其嫂事聞於官具以情報某抵罪
  女旌表入祠
  曾坤榮妻張氏 夫被水泠身死聞耗即擬入水尋屍賴宗族勸以大義乃止其事親撫孤
  孝慈兼盡
  邑人稱之
  人類
  旗户漢户囘户他種族無
  囘户今稱囘囘即囘紇一名東干人其容貌舉止現
  與旗漢無大歧異惟其鼻凖稍高為人多强武有力
  詢其由來或謂自唐宋時漸移於中國東部或謂本
  境有囘民由國初政府移殖者 據日人滿洲地志 現在户口
  二百零三男女八百九十名居於城之南門外及城
  南二十里之遼海屯三十里之大汎河並城北二十
  里之山頭堡其婚喪禮俗與旗漢截然不同性好潔
  嗜茶不食豬肉及自斃牲畜業屠宰牛羊及一切小
  販其於街市設食店皆懸牌畫壺以為誌而自别焉
  户口
  本境户口舊志云康熙三年以前僅旗丁菓户千餘
  家自康熙三年設縣招民七年按畝升科後直東二
  省各客籍來墾新荒人民漸集觀當時調查表除旗
  丁仍前不計外民口共增二千一百零一人嗣是生
  聚日滋從未切實編查熙熙穰穰同我太平蓋二百
  年於茲矣
  光緒二十七年俄兵在城四鄉則盜賊蠭起 朝廷
  催辦保甲彼時人心惶懼居無定所或一户析為數
  處或數家共賃一宅故雖挨户填寫實數仍未盡得
  統計當時旗民户口如左
  旗户居城者計户 闕 男八十二名女七十三口居四
  關者計户 闕 男一百五十二名女一百三十二口散
  處鄉屯者計户 闕 男二千零五十名女一千九百零
  八口民户居城者計户闕男一千九百三十四名女
  二千一百二十五口居鄉屯者編為六十一區各設
  保甲分局實四百四十七屯計户口五萬二千五百
  三十計男十八萬八千三百零一名女十五萬九千
  五百口通共城鄉旗民户口五萬七千五百七十八
  男 女共計三十七萬零三百五十三名以大亂之後復
  能如此本境居民可謂繁矣
  光緒三十一年日俄和議成奉前督憲趙公專札分
  畫學區計城內調查可補從前之闕略者如左
  一城裏四區內共八百户男二千零一十六名女二
  千一百九十八口共計四千二百一十四名
  一關廂四區內共三千八百四十八户男九千五百
  九十五名女八千七百四十三口共計一萬八千三
  百三十八名
  通共城內外四千六百四十八户男一萬一千六百
  一十一名女一萬零九百四十口共計城內外二萬
  二千五百五十二名而鄉屯户口與二十七年調查
  大略相同共分學區六十有一
  光緒三十三年法庫門設鎮邊㕔劃本境之西北陲
  分隸之計劃去學區十有六共一百一十六屯户口
  一萬三千六百八十
  現在調查户口實數列表於後
  旗户
  正藍旗界一百六十六户男六百七十二名㓜丁一
  百一十四名婦女四百五十二口
  鑲白旗界二百一十七户男大小六百五十名婦女
  大小五百八十四口
  正白旗界一百三十八户男大小六百二十三名婦
  女三百七十一口
  鑲黄旗一百五十九户男五百四十三名婦女大小
  三百四十七口
  共四旗旗户六百八十男二千六百零二名女一千
  七百五十四口通共男女四千三百五十六口
  右據四旗冊璫
  漢户
  城關共户五千零一十一男二萬一千八百九十一
  女七千二百六十九口
  通共鄉屯三百二十共漢户四萬一千一百二十七
  男一十三萬六千零八十二女十一萬八千七百零
  八通共户四萬六千一百三十八通共男十五萬七
  千九百七十三口通共女十二萬六千九百七十七
  口男女合計二十八萬四千九百五十口
  右據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廵警分局新調查表
  氏族 本境大姓
  李姓 一係明總兵成梁之裔成梁墓在城東二十里屠家樓子翁仲石馬儼然在列
  李姓 一係明游擊李永芳之喬永芳歸命統兵子孫多顯宦見前耆舊錄 本朝官
  金姓 國朝 懷慶總兵卹贈世襲二等男金玉和之喬城東北二十里椵木嶺有金侍郎墓
  即玉和之子世鑑葬處
  佟姓 佟勤惠公養性及弟養甲之喬佟氏世居撫順而與本境接壤故其支派留居本境者蓋亦多
  矣
  郎姓 國初兩江督郎公廷佐之裔其附居本境未詳所自始
  戴姓 戴梓之喬見耆舊錄
  尚姓 平南王尚可喜之喬
  高姓 高忠烈公天爵之喬
  宗教 本境所有之外教
  囘教
  即囘民奉之旗漢二族各無奉之者於城南三里建
  有清真寺為禮其教祖摩哈默德之地主教者曰阿
  琿即天方教其教布於西亞細亞原禁食猪肉葡萄
  今內地之回回僅禁食豬肉若葡萄則不禁之也本
  境回教男女約八百九十人其居址見前人類中
  喇嚇教有黄教而無紅教
  奉黄教喇嚇四十五人世居城西十五里之三台子
  其地建有寺院
  天主教
  自道光二十二年遼東灣開海運後其教徒漸布於
  各境本境始奉其教者為徐姓現今四世居城外之
  西區六十年來蔓延漸多今調查其實數共三百四
  十二人多居城南新台子及安心台
  耶穌教
  同治中始有之邑人張姓首崇其教近年教徒共五
  百二十人多居城南之懿路及東南之三忿子
  實業
  士
  本境各學堂管理員教員暨師範學堂續招傳習生
  共四百三十人
  中學高等小學初等小學蒙學學生共九千三百六
  十八人
  附 仕宦他省十六人
  出洋留學及在南北洋省城吉省各學堂肄業生共
  九十三人
  農大農有貲産家者二萬三千八百人小農勞力
  家者五萬二千零三十二人
  工 五千二百三十九人
  商 五千八百七十三人
  閒民無常職轉移執事者不在表內

知识出处

铁岭县乡土志

《铁岭县乡土志》

《铁岭乡土志》是一部记录铁岭地区历史沿革、政绩成就、耆旧人物、氏族宗谱、宗教信仰及实业发展的志书,同时详细描述了该地区的地理方位与环境,全面反映了铁岭地区的地方特色与文化风貌。

阅读

相关地名

铁岭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