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遗闻 卷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東北遺闻》 古籍
唯一号: 060120020230001564
颗粒名称: 東北遗闻 卷七
分类号: K928.703
页数: 84
摘要: 本卷主要记录了东北地区多个县市的历史遗迹、地名、古迹及其相关传说。这些记录涵盖了从自然景观(如山脉、河流、海岛)到人文景观(如古塔、古墓、古城、寺庙、桥梁等)的广泛内容,体现了东北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色。
关键词: 名胜古迹 东北地区

内容

盤龍山
  黑山縣北六十里老河身屯附近有盤龍山𤇟山勢透迤儼如羊
  腸山之北麓有一枯井深六七仞直徑五尺餘終年乾涸吐出黑
  風凛凛不絶(俗名風井)據父老言清順治初年夏季有一巨蛇
  出現井中鱗黄如金目光似電盤據井口未幾天隂雷雨文作
  旋不知蛇之所之故名曰盤龍山也
  大人台
  新民縣東南四十五里章士台村北二三里許有大人台𤇟相傳清
  某大人赴京公幹路死扵此遂厝𤇟因名之地势三峯連峙不
  生樹木亦鮮烏獸中峯最高可十丈餘西望遼河蜿蜒如帶
  東麓二被其形如龜頗著奇異一則如何亣旱而水不涸因名
  水龜一則如何霪雨而水不存因名旱龜相傳舊有古劍一入
  夜則嘯光芒四射畫則無之又有跛狐一日中而曝他時則杳
  獵者無獲後劍為術士攝去狐亦不見狐殆守劍者歟劍亡而
  狐仙亦去歟
  津墻
  津牆建扵渾河岸傍其位置適與福陵内之前三門龍門
  寳頂成一線玩其命名之意實為澈查水勢直漲落而設牆
  係石板疊成式如台堦每級尺寸如一約計可五十餘級渾河流
  其下水勢湍急澎湃有聲如錢塘江之怒涛甚壮覌𤇟
  王翰林墳
  王翰林墳在義縣東王翰林屯附近翰林係明季人傳者佚其
  名惟相傳清睿親王曾從而受教當明清爭战之際義縣免遭
  兵燹皆翰林所賜也及有明祚移翰林遂隐卒後即葬扵斯至
  今猶存
  鎮東樓
  距北鎮(昔名廣甯)城東五里許有土山一座山上有天脊廟廟
  後有樓一座建自何代已無可攷樓高約三丈餘三面樓壁及頂
  俱無一面向南者存𤇟其奇者所存之樓壁上頂有石匾一方
  大書鎮東樓三字重約數千斤僅二三孰托之不倒不墜雖年
  久風雨相蝕而托匾之甎依然堅固據土人相傳此樓之倒係
  明末時清太祖率兵圍廣寧(即今北鎮)明將預先擇健卒
  數人置斯樓上以為城中眼目如清兵攻東門樓上士卒則
  舉青燈城內遠望俱集守東門攻南門舉紅燈攻西門舉
  白燈攻北門舉皂燈清兵困守此城三四月屢攻不下後被清
  兵偵知以炮擊樓樓倒三面努力再攻城遂䧟事後僧人補築
  樓之殘缺築畢依然倒去亦奇蹟矣
  奔牛山
  距新立屯鎮北十五家村村前有奔牛山山無草木昔日山中有
  奔牛一頭每晚即出繞山跳呌嗣因蒙人挖石扵山麓將牛拕破
  現今石牛猶在石窖中長約丈餘當挖石時現出石牛腰子二
  枚為該村農人王慶瞥見拾去王慶現在年已古稀猶津
  津道此事𤇟
  枒杷石山
  錦縣北枒杷石山其上山石犬牙相錯多成枯樹枝狀淩河
  由邊外至此成一大曲折水浪激觸山崖鏗然作響與唐栁
  宗元所言之銛無潭相似一嵗淩河水漲由沙中冲出古印方
  長七寸濶半之銹色斑爛望而知其為千百年前古物為一牧
  童拾得𡚖而呈諸其主其主人持至村塾中塗黑印扵紙上現
  (烏桓王印)四字左旁似有字跡但已糢糊不清惟其頂上有
  一漢字稍可辦認體量之重類似金質洵奇物也後聞其
  售扵城中市上遂不知流落何處矣
  石城島
  石城島位扵莊河城南橫互海中距城水路四十里島上推石
  為壘形如城垣相傳為國初尚藩屯兵處島景其佳為莊河
  勝地之一也
  安昌峴古塔
  錦西縣北十里之安昌峴村其村北有小山上有古塔高七丈餘
  層分七級麓細扵峯係因年代久遠遭風雨剝蝕及村民挖
  磚所致今見該塔已如此時慮傾頺今又三十餘年屹然如故前
  有石碑其平月雖不可攷然大遠建立字樣尚可辦認據村中
  老人云此係大遠之安昌縣故址故後人改縣為峴取其同音也
  巨流河城
  巨流河城建扵遜清乾隆四年由鎮海提督林公玉枉監修三
  年工竣規模宏壯今則已漸形頹塌然而城垣磚石尚甚堅
  硬其三門南曰嘉定東曰拱固西曰永靜各襯滿文四週繞有各山
  祠宇甚多如城西山巓朝陽寺之古碑有述林公厯職顕要也
  雙台子
  距奉天城南六十里有六村𤇟名曰李雙台子邹雙台子沈雙台
  子樊雙台子姚雙台子臧雙台子因村旁有台二東西峙立
  相隔三丈許中間則為大道故左右鄉村皆借此而名𤇟据
  鄉間父老云原係高麗建築之品行軍所用五里一墩十
  里一台台高六七丈周圍以磚壘成中以土實之如有战事
  焚狼糞扵其上集合象兵係盖蘇文防唐所建築也傳至扵
  今己頺塌成一雙土堆矣
  朱家城子
  距扶餘東南二百二十里許有古城𤇟名曰朱家城子城之四圍
  全然倒塌如土邱狀高可丈餘上皆荒蕪城之正中有巨井一
  視隂黑莫知其深幾許也井旁有老榆一株其葉蒼緑皮
  若龍鱗盖亦千百年物也據鄉老云徃徃作崇夜半則出
  又云井中有巨怪莫知其為何物時常悲鳴聲若虎嘯獅
  吼相傳為禹王治水之遺蹟𤇟
  東山口
  奉天之東南有村曰東山口距城約六十里村之東南辟山聳立高
  十餘丈據父老云高麗盖蘇文作乱唐薛仁貴率兵平之當
  所發之爵由此山山巓穿過竟穿一口寬約丈許細審之似人
  工之鏟鑿而東山口之名遂由此而起𤇟
  九孔玲瓏山
  開原縣東南百餘里增家寨之後山有九孔孔孔相通故曰九
  孔玪瓏山去嵗有獵戶五六人赶白狐十餘隻竄入此山旁
  八孔均淺惟中一孔大如牛首深遂不可測時狐皮價頗昂
  乃取鑿鑿開蛇行而八約五七步忽寬濶廣可五畝高丈
  餘取火燭之內有石龍一具尾上首斜下鱗爪角牙無不
  畢肖且有栩栩欲活之勢旁有石人八或立或坐如義皇
  上人而野獸已杳如黄鶴矣
  蟒仙臺
  海城西北四十里許有村曰西荒地村之東野有古廟一座前瞰
  小溪後倚土台台之陽有一古樹其枝幹皆已枯萎而其根分為
  两支作為圓門之狀俯而覌之便有一洞其口徑約尺許中黑暗
  無光以物探之亦不得其深據村人言其中有蟒仙在𤇟故呼
  此台為蟒仙台每蓬四月二十八日該廟會日則各村人多至此求
  葯上香膜拜而果能得葯其所得之葯多係丸葯如遇隂雨及
  雪天則其洞口有行人足跡漸入洞中或謂蟒仙變人形所
  行之跡但此說究無可攷
  雙龍山
  雙龍山在興京縣北两山對峙峯巒起伏勢如游龍故曰雙
  龍山两山相距里許北山髙而復低坦如平地南山伏而又起高
  聳入雲渾河繞其下青松覆其上為吾邑勝地據故老云滿
  清入関以後曾命術者各處巡視至此異𤇟遂僱工人開鑿
  二人冀得奇物由北山平崗起隨掘隨長以數十人之力自
  晨至暮不能掘盈尺之地遂棄而鑿南山之頂工人已增至百
  餘人終日經营畧有所成次晨視之宛然女故矣女是者十餘
  日毫無所得術者難之一日日夕停工衆皆下山一工人遺噐
  扵其上獨自取之至則聞內有人曰(工人雖眾何足為我患我
  可常息扵此矣)繼又曰(倘彼等以糞薰之則我殆矣)工人盡
  聞所言𡚖告術者遂命以馬糞曬乾扵其地燃之又掘之遂
  得金人金龍各復至北山仍用前法其得與前同南山當金
  人金龍取出時有水湧出因為之池池水甚清日久魚生清末
  猶存迨民國肇始水漸涸魚傅尠今則空餘遺蹟而已
  禹王廟巨鐘
  新民二十里許有山陡起其南麓建有古刹平湮代遠傾頺渗
  漏滿目荒凉惟諸神像仍甚威壯髙可盈丈令見者為之肅
  然起敬階下雙碑屹立字跡糢糊尚有巨鐘一口約可十圍
  久經腐銹鄉老呼是廟為禹王廟迨民國十年二月間住
  廟僧人因之資助出售該鐘苦難搬運乃以巨石擊之其聲
  錚錚怒號可達數里之遥慘悪之聲殘不忍聞如此五六日
  方始擊碎有張姓者肩担為業購之帰家斯夜夢有神人
  指斥之日汝送速帰不然將禍汝吳張醒不悟如此三夜張晨
  起覺腹痛既而澎漲竟扵斯晚長逝矣神歟妖歟不可得
  而知也
  鳳凰洞
  鳳凰山古跡甚多如忽必烈塔張錫鑾之摩崖薛仁貴之
  爵眼已前詳述之惟鳳凰洞畧陳之以供閲者考鳳凰洞在
  忽必烈塔北自入山口即見有山崖壁立高聳雲際者即洞
  旁之巨峯也入谷將半由岐路而上有隨道中備木梯盖逰
  者苟欲抵洞非自此經過不可也隨頂為一大圓石直径約
  二十餘尺有奇上有某縣令之摩崖其詞旦(佛之洞天我之
  守土惟佛與我長此終古)由是而上見有匾額纍纍懸扵
  石崖之罅者即所謂鳳凰洞是也據野史謂李唐東征時太
  宗嘗親臨此地聞洞中有鳳凰乃命辟臣以長竿探之孰意
  有所謂哭喪鳥者自內飛出太宗怒以箭射之遂將御用之
  箭銜而投諸盖蘇文之营中盖蘇文知之遂以重兵困山致三十
  六家國公悉葬扵此山之下真耶假耶莫可稽考惟世人
  所言之鳳凰洞確為斯地云
  古塔
  農安縣西門外之古塔高可三十丈作八角形矗然獨立上
  接雲霄相傳塔之各角原有鉄馬銅鏡等物每遇風雨則
  鏦鏦錚錚金鉄皆鳴惜牛久日深均脫落無存矣又經風
  雨之剝蝕磚丸石亦漸頺敗不堪惟氣象依舊玪瓏形
  势還自雄壯徵之農安古物調查表此係金兀术設黄
  龍府扵農安時所剏建云云
  得勝營子
  瀋陽縣西路四十里有村曰得勝營子據鄉老云為明天啟
  元年袁應泰代熊廷弼經畧遠東被清兵所破袁應泰
  與巡按張銓均沒扵陣清兵大獲勝利遂以名村𤇟今則营
  依然而清社己覆矣
  崩山老祖墳
  北鎮縣城西南四十里許有山曰上靈山(醫巫閭山山脈)壁立
  千仞自下視之為一塊獨立頑石辟山環繞北倚高峯南臨
  深壑左右與他山断處寬約三丈餘似人工開鑿而成者
  山上其平坦縱橫約數畝甲午之役有古廟一座頹垣破壁滿
  目荒涼靠東有大鐘一架高丈餘半沒扵蔓草沙礫中殘碑
  數座字跡為風雨駁蝕已不能辦迤西對面山坡有墳一座
  狀如塔屹然特立扵半山之陽據文老云當明清初之際山
  中有老僧與小沙彌師徒二人苦志修行或說法或禪定無
  間畫夜一日老僧問其徒曰山崩乎答曰未也如是屢以為問
  最後其徒以為頻數驟然答曰崩了語甫畢山即轟裂而
  老僧亦遂圓寂矣遂葬扵西坡故名所裂之山曰靈山墳
  曰崩山老祖墳先是老僧在日將自已狀貌繪一圖惟缺眉
  嘱其徒珍藏之且曰將耒我死之後有在此圖上添眉者
  即我之後身也汝當拜為師故其徃俟師死後即雲四海
  尋遍漏眉老後至北京沿街募化魚聲忽傅入內庭
  當經順治皇旁宣入帝見之不覺喜動天顏因即將图
  取出示之帝曰此图畫法絶妙所惜者缺一眉耳即執御筆
  添之伊即下拜稱師帝問其故對曰當日我師在日曾有遺言
  云云帝聞之始悟因果之理復思雖貴為天子難免幾堆白骨當有
  四海無非一斍黄梁攘利爭權徒自造孽遂走五台薙度
  為僧云云
  駙馬博濟里墳
  遠中縣城北蟒子堡之駙馬墳據居仁所聞駙馬為博濟里
  即堡民莫氏祖也性忠正而仁爱當清鼎初定人心未服帝擬
  以殺戮服民駙馬諤諤諫諍清帝難之遂賜死扵此地夫厯
  代賢巨救民而累其身者何可勝數駙馬亦其一也然音年末
  墳台猶封血食不斬或亦德澤使然歟
  平遼王墓
  義縣南區後雙山子屯西山南南扵咸豐四年發現穴門該村
  鄉民多有由穴中取出財物者至民國六年夏季附近鄰屯
  某處長帶領多人親赴該穴用鐵鎬等開鑿至二門外两
  傍有石棺二口石香亭一座並石碑內敘為平遠王之墓並
  有皇靈四十八架其中有銹簡多數該處長因見及此始行止
  云云工而一般農民之徃覌者頗夥云云
  巨流河 東山之井
  遼河右岸有山在𤇟滿清見王氣起東方故修巨流河城以
  鎮之城東有山高峙山巓四圍宛若城垣東邊遼水西坡崗
  巒重疊垣內可客兵數百中間有一井用巨石覆盖據鄉老
  云古時北城為高麗所築憑高據險以禦敵兵其後高
  麗與唐兵大扵扵山下卒為唐敗遂渡遼東竄臨行時將
  搶刀弓箭悉投井中復用巨石掩盖盖恐為唐有不利與
  已迄今石猶未動清乾帝隆東巡曾令人啟其石侍臣諫
  曰不利吾主遂止究不知有何不利惜不知其詳云云
  北山石門
  巨流河位扵遼河右岸距該城二里許有北山𤇟高三十餘丈地
  勢由南漸起愈北愈高石径光明無多樹木至頂有河神廟係
  前清所勅修惜年久無人修葺墻垣傾圯院宇荒凉相傳
  遼河故身逼近山麓建廟以後河即東徙廟前平石中有形
  如石臼者中贮清水戲以手除之须臾復滿土人謂此山早有
  金馬駒一匹凹處即其飲水處也再北行而東折則石壁峭立
  令人不敢俯視攀藤印葛能降至半轉而南行則有長石
  一塊位扵中間其形似門距地五尺長約一文四界不連附扵石
  壁之上其下有明滑之痕如經磨擦者土人云此石每扵牛終
  夜間下降及地上露石門為神仙所出入有好事者属時提燈
  徃視行之中途燈燭輒無故自滅四野昏黑一無所見懊喪而
  返者也
  九龍口
  本溪縣東第四區之九龍口東濱太子河南臨杉松河西北倚
  九龍山九龍之脈自鉄刹山耒至此兀然突起聳入雲表峯巒
  蜿蜒狀若虬龍凡九折而止扵九龍口口為小阜廣里許殊平
  坦有古城繞其四週城中無居人有古井二相去十武相傳百餘
  年前井水甘美游鯉盈尺者無算漁水百計捕之卒不可得
  每當風雨之夕輒聞龍吟聲雷鳴聲發自井中某日村中
  來一異人聲言該地潛戍不速治之將不利扵居民村人畏其
  言鐻金奉之懇為驅除異人乃假鎬鍬各一日沒而徃夜分後忽
  霹靂一聲風雨驟至村人由窗隙窺第見墨雲中紅光燦
  爛陡現金龍矯天飛騰扶揺直上刹那間雨止風歇雲開月
  朗翌日徃視山㘭有壕長丈許中湧黑泉鎬鍬委其側異
  人失所在城中井涸其一鯉魚無存水轉澀苦異哉
  卧牛石
  盖平縣東北六十里有村曰卧牛石考該村東青石一塊大如
  牛因而命名𤇟石牛之身刻有賛語其文曰怪石峨峨似一牛
  安然不動幾千秋青苔徧起羽毛長細雨臨身若汗流
  芳草旁生難入口樸鞭任打不回頭昨夜老翁矇曨看誰
  家牛兒牧未收
  娘娘城
  岫岩縣東南三十里有古城位扵山之腰廣方里許城垣頺塌僅
  存遺跡乱石聳立豐草述人誠所謂一片凄凉景也據傳者
  云昔日高勾麗某王納后扵此遂築城居之後唐兵至城焚
  扵大然其名仍存則令日之頺坦断塹乃昔日之玉宇雕牆也
  按前詳述者指娘娘城為盖蘇文之妹踞此以禦唐兵者二
  說不知孰是故附誌
  石硼溝
  鳳西関門山有石硼溝者或謂之石洞溝盖音之相同也百
  餘年前是地為一帶森林居民僅四五家環居林外雖鷄犬相聞而
  不敢徃来盖以林中山內時有虎豹之属出而噬人苟無巨故不敢
  越雷池一步有某姓者素饒膽畧又以其新移居扵此故時常樵
  蘇扵林牧犢扵山某日驅牛進谷谷既盡忽見山半石隙中白
  光耀目疑之乃攀援而登及既上則見石崖缺處有山洞一內
  漆黑不可辦物外面蜘蛛密格一端繫洞外籐樹上一端通洞
  中閃閃有光不敢逼視盖一大蜘蛛綱也某欲窮其疑乃匿
  身籐下以揺其網忽見一蜘蛛自洞出足如人股身似巨盆環
  視其網無物而返復摇之復出如初如是者三蛛忽抱一小石出
  玪瓏透明狀如琥珀壓網上而返自是某力揺之不能動矣
  某知為奇貨遂竊之而返後以事渡江中流遇颶風他舟
  皆覆惟某所乘之舟賴以無恙盖所謂碇者是也今則童
  山濯濯人烟稠密妖氛之氣盡消惟山洞尚存故名石硼
  溝云云
  金線河
  開原為古之黄龍府金兀朮之故都城垣面積二十里清滱二
  河繞扵東南紅土一崖環扵西北山川連環堪為銀屏錦障
  形势雄壯誠如金城湯池城外山不高而長如龍者黄龍崗
  也河內水不深而直如線者金線河也河有活泉旱不涸潦不
  溢地有隨道洩積水入清河洵可稱謂龍蟠處踞之地據耆
  老云金兀朮建都黄龍府國號扶餘即是此地金線河原為宮
  院內之御溝河之西南有四眼井乃是宋帝困扵北金使其坐
  井覌天河之東南有鎖龍椿相傅宋帝入金受困金兀朮宴
  會臣僚遂鎖宋帝扵石柱之上以示侮辱故日鎖龍椿民國
  初年建築岳祠落成而後縣長章啟槐撰聯中有云既抵
  黄龍己酧素願一杯清酒飲先生盖因岳武穆乃與金兀朮
  會兵搆战大敗金兵扵朱仙鎮岳云犒賞三軍曰如殺到黄龍
  府當有一塲痛飲後有書生献策果有十二金牌調岳班師聯
  語本此然宮殿之遺蹟無存惟有昕夕漱流之金線河耳
  望北樓
  望北樓在瀋陽縣小南邊門外距城可五里許白沙漠漠突起高
  崗左右環抱狀如畚箕高約六七大長可半里許上多樹木
  以桑為最登崗北望則城內之鳳凰樓之在目前遂名之曰
  望北樓究其實則因景命名非有樓閣且崗下僅農家據
  老人云前清時鉄軌未築通商貨物均由营口下船載入
  渾河至望北樓登岸再由馬車轉運入城實為盛卒最盛
  之水碼頭當繁盛時春夏秋三季買賣甚多热閙異常至
  冬河水水凍均各收拾以待来春至庚子年後鉄路開通水
  碼頭遂無形取消矣
  黄崖古城
  望奎縣属之通江埠一名黄崖子去縣南可四十里為松花江
  下游江之北岸高可數十仞土純黄色因以為名崖巓有古城
  幅帽約一方里城基宛然詢之土人城爲代遺物則莫有
  知者據鄉老傳言城之南門(即江之北崖)前十數年秋
  間江水暴漲南門處水势最洪奔騰澎湃俄然霹靂一
  聲南印崩頹發現鉄甲一首光燦亦新為村人所共見謀
  取之倏忽沉沒後經村人打捞數日終未復得迄今該崖峭壁
  痕跡猶存城原為某姓所有前數年尚有人居乃因農人耕地
  得古錢古噐磚丸等物日事挖取某日忽掘得骷髅一具骨格雄
  愇大懼是日晚城內某姓一家數口俱斃村人咸以為不祥由是
  相率遷移至今但見頺垣敗井荒草斜陽而己
  周遇吉家廟聯
  前已詳特將周遇吉家廟聯數副以共閲者
  (一)能忘私能忘家只不忘社稷冐險障孤城百战損軀愧煞偷
  生諸守將
  有賢母有賢妻更有賢僕婢閤家明大義同特死莭爭
  看血食爱忠魂
  (二)孤立仗危城使當年將守盡如公百战威名寒賊胆
  一門全大節到今日故鄉重築廟千秋血食報忠魂
  (三)两鎮皆降偏師扼險心何壮
  孤城已䧟閤室成仁志不移
  古銅劍
  鳳城縣某牛之時看工人耕地偶見犁耙過處露出銅劍一支惜
  柄處断失僅餘尖端約二尺五六寸許中脊凸起因面出口係生
  紅銅鑄成寬約一寸六七沉重異常不知係何代遺物已不可攷
  大佛寺之井
  瀋陽縣城內大南関高級師範胡同有寺一產院不甚大正殿
  三間內供金面佛三尊其中間佛座下有一石盤據父老云大
  殿內有井一口外有碗口粗之鉄鍊有好事者拉之其初不其為
  力既而乃有怪聲類似獸吼雖三五人力挈之亦属無濟移
  時湧上黑水嗅之甚腥而入冷氣逼人透入肺腑冷战之餘不
  敢再挈鉄鍊自下相傳謂此井是黑海之眼內有黑龍時常
  作黑霧行人徃徃被述後有一跛僧週身皆黑手持黑禪丈
  八寺作法投禪丈扵井內遂化為鉄鍊由此黑霧亦無行人亦免
  遇險言雖如此其為何朝何代之事蹟己不得其詳矣據現
  今住持僧人云掩井口修佛座則在清朝乾隆年間詢及徃事
  僧亦不詳姑存之以備攷正云云
  掉梳樓
  唐時鳳凰山有高麗城斯城守将為盖蘇文智勇兼全頗
  具聲譽薛仁貴征東時所到之處均望風降服及至鳳凰城屯
  兵扵東北山即今定天山與蓋將連城數次不分勝負一日薛將
  軍大施神勇將盖蘇文挑落馬下鮮兵見主將已亡多半潰散
  唐兵乘勢掩殺得獲大勝斯時也盖蘇文之妹正在樓上梳洗
  忽聞探報其兄陣亡梳即掉下面色倉皇继自忖道孱弱女
  子既不能雪兄仇倘被敵掠难免不失貞操乃為兄辱竟墜
  樓身死以明其志後人嘆其貞援命其樓為掉梳樓今别年久
  頺塌在朝陽寺東北隅猶有遺跡可尋也
  海城縣城
  海城縣為明海州衛故址即隋唐時高麗之沙卑城原係土城
  明洪武九年指揮劉成砌以磚週圍六里五十三步髙文四尺
  門四東曰鎮武後名得勝西曰臨清南曰廣威北曰末遠池
  深一大一尺廣三文五尺後城毁池淤清天命八年守將戒沙冗
  爾坤就舊城東南隅建新城週圍重一百七十六步東仍舊
  城之鎮武門西二門南北各一門順治七年始設縣治知縣王全
  忠復拓之改為南二門東西北各一門乾隆三十九年知縣李佩
  華再開廣之門仍舊週圍八里三百四十步有奇縣城街市由大
  南門直達北門為南北大街由西門至東門則有錯石山阻隔不
  能直達東門惟二街商業均極繁盛
  牛莊城
  海城縣西四十里置扵明清天命八年重修週圍二里九十三步
  城南濱楊栁河近年為淤泥所塞門凡三東曰德勝西曰外
  攘北曰福勝今城垣傾圯北門已閉僅有東西二門前清
  城內設有旗署防守尉掌八旗軍政並徵收旗地草豆署內
  設三科以外有防禦驍騎校各四名馬甲一百六七名專管
  催科緝捕等事均扵民國二年裁撤前清設有牛莊巡檢
  民國改為分治委員及縣佐今又裁撤城內東門至西門約半
  里西門外有南北大街城內有東西大街以達東関商務皆盛
  城北八里河口小姐廟夏秋二季帆船徃耒北通遼瀋南達营
  口扼水陸文通之孔道為海城第一巨鎮也
  析木城
  海城縣東南四十里之析木城鳳岫赴海此為要衝查是地本漢
  望平地渤海置花山縣遼改析木縣属遼陽府金庽澄州元省
  城係土堡週圍二里三百步東西二門今遺址無存城西北尚有大塔
  一座俗呼鉄塔相傳唐時建築高七級約五六丈洵古物也城
  東北有缸一嶺產黄白土可燒琉璃丸前清工部派員監製
  以備宮殿陵寢之用云云
  城門洞
  北鎮縣北區正安堡乃一小集昔頗繁盛相傳此地為髙麗
  舊址四週皆有城墻因年湮代遠坍塌已盡其北街有門
  洞一為巨磚壘成尚属堅固民國元年五月初旬来一道士
  鬚眉皓曰衣冠太古向門稽首者三遂即北去翌日天氣清
  朗風不揚塵忽見一道黑煙由門洞而起直衝霄漢旋轉數
  次彌海天空少頂霹雷一聲青烟散去而門洞己四分五裂
  矣據本邑鄉老言此處有大蛇二每值朔望日出現一次猥以
  司徒見慣亦無足怪今因斯地氣運已衰又另覓洞天福地
  故有此異象前日之老人又安知不為二蛇所變化歟噫真耶
  假即誠令人不可思議也
  新昌遼陽两縣故址
  新昌故縣在海城縣東置扵漢永寗三年蔡諷擊鮮卑战
  歿扵此晋咸和九年慕容仁自平郭趨新昌都護王寓擊
  走之遂龍衣新昌入襄平即今遠陽縣惟今故址無考矣
  遠陽故縣亦係漢置在縣城西属遼東郡三國志魏景初
  七年幽州刺史母邱儉討公孫淵淵導儉至遠陽會遼水漲
  儉战不利引運還明年司馬懿討公孫淵遣將卑衍楊祚屯
  遠陽考明一統志遠陽廢縣滿州衛西六十里今故址亦
  無攷矣
  岳州城與濱州城
  海城而南六十里之岳州古城週二里有奇南北二門昔為渤
  海椒州遼置岳州金廢至清初大將楊古刹敗明將毛文
  龍兵扵此金廢北面城基猶存城西南有述真山上有碧霞
  元君廟牛代極古會傷亦濱州城即渤海晴州遠置濱州
  属海州金廢考遼史地理志在海州西南一百主里今故址
  亦無攷矣
  寗家山
  海城縣西南二里許有山沿沙河南岸其形如魚故一名魚
  山又名迎駕山俗呼晬甲山又曰寧家山言係明寧中丞
  杲花園山多大蹟相傅唐太宗征髙麗駐蹕扵此
  管公屯
  海城西北五十里之管公屯相傳東漢末黄巾賊起朱虛人
  管寗與邴原王烈避地遼東公孫度虛舘以候之寧見
  度語惟經典不及世事退居山谷中越海避难者依之旬
  日成邑遂講詩書明禮讓非學者不見由是度安其賢
  民樂其德及魏主丕受禪即位徵寧還是時公孫度死嫡
  子不立而立弟恭寕曰廢嫡立庶人有異心乱之所由起也乃
  將家属浮海帰後人因寧居此遂以名村𤇟
  盖蘇屯與煉丹台
  海城縣北三十里耿莊子為海城第五區有區官在𤇟街內僅
  有商鋪十餘家昔為高勾麗故城今遺跡無存相傳高麗
  大將盖蘇文曾居扵此城西主里四台子為海城赴牛庒之孔
  道相傳有仙人白仲理煉神丹之處惜遺師無存不可攷矣
  洗馬澗與搠戟泉
  海城縣南八里有楊栁河(又名沙河)由東向西橫貫村
  中因是遂名八里河𤇟相傳唐太宗貞觀十八年以張𠅙
  李勣為行軍大總管帝親征高麗李勣潛師濟遠
  水攻盖牟城(即今盖平縣)張以舟師渡海龍衣沙卑城(即
  今海城縣)時尉遲恭亦隨帝東征曾洗馬扵此遂名洗馬澗
  是年六月下白嚴遂攻安市城(即盖平東北)青石関等險
  要可守曾有延壽惠貞率兵救之龍門人薛仁貴著自
  衣大呼䧟陣所向無敵大軍乘之高麗兵潰延壽出降
  相傳城南二十里薛仁貴曾搠戟扵此泉水湧出故名搠戟
  泉云云
  金塔與銀塔
  海城縣東三十五里金塔山上有古塔一座相傳唐時建築高
  九級約七八丈俗呼金塔塔下有廟曰金塔寺銀塔在縣東
  東六十里銀塔山上有古塔一座相傳亦唐時建築高九級
  約七八丈俗呼銀塔下亦有廟曰銀塔寺
  古鐘與古㸃
  海城縣北六十里騰鰲堡福安寺廟中有一古鐘重六百斤上鑄
  大明崇禎三年製聞係由中後所移末者
  古㸃在縣西四十里牛庒縣佐公署上鑄大金天命癸亥年牛莊
  城製此二器乃三百年間前之古物也
  古鍋與古瓶
  海城縣北四十里管飯寺村中有一巨鍋約盛米一石二升相傳唐
  太宗征高麗時軍用之鍋間有破損之處村人用草苫
  盖己不知更易幾次矣
  古瓶發現扵城西六十里西牛古城子河岸崩落村人得小瓶
  數百佪係土陶成腹大口小內貯石灰年久被地氣浸潤乾之貭
  甚輕以之栽花水珠上浮考其字跡係唐代之物也
  貞女碑
  海城縣西四十里牛莊城六通橋北有貞女碑一座攷其事蹟
  係牛莊劉富荣之女幼字同城李和未幾和肓且癱和父母
  不忍誤女議離婚女家樂從獨女不允继以哭泣事遂止及
  女年二十七李和病故劉女聞知哀慟異常望日至夫家抱
  姑痛哭自願守義姑勸之帰不聽女女亦言不可甚至
  怒聲相加而女始終堅持遂家扵李甘食貧以盡婦道
  居數年亦病卒嗣经邑紳請旌建坊時甚光元年事也
  湘軍紀念碑
  海城縣西牛莊地濱遠河南岸為該邑巨鎮光緒二十年甲午
  之役日軍由岫巖縣入本境總兵馬金敘駐縣東南境接丈迭敗
  遂退守縣城十一月十七日城䧟知事徐鉞棄城逃走時提督京
  慶駐紥邑西南大感王寨遂率毅軍全营迎敵鏖战一日斃
  日軍無數卒因寡不敵衆遂退至田莊台將正定鎮總兵徐
  邦道帶准軍十营湘軍統領李光久李忠公續賓之子帶
  湘軍五营甘肅布政使魏光燾帶武威軍十营共兵二萬餘
  人均駐紥牛莊附近分據要隘未幾欽差大臣吳大澂亦帶虎
  賁隊到防乙未二月十七日日軍聲言進攻遼陽及出師乃攻牛
  莊十八日辰刻日軍陳扵城北五里邢家窩棚我軍列扵城南沙
  河北岸两軍相持日軍復由城西背河前進我軍腹背受敵
  一敗再敗湘軍遂退守城內巷战半日之久始潰出見主將尚秛
  圍城內復挺身入圍冐搶林殫雨而不願卒將主將救出而我
  軍已死大半矣後經旅滬同鄉會募捐扵民國三年在牛莊
  西門外建立湘軍陣亡紀念碑以垂不朽云云
  尚王墓
  海城縣東南十二里父安山有平南王尚可喜基按可喜先世山
  西洪洞縣人女學礼官㳺擊遷遠東家扵海城可喜勇而多
  謀有大畧父战沒樓子山島帥毛文龍素奇之遂授列將及文
  龍遇害又擢升副將崇德元年以功封智順王世祖定鼎後
  可喜入関敗流寇十餘萬追至望都中原以次底定及順治六
  年加封平南敬親王今大新屯及東陵之尚姓皆其後裔城內
  入建專祠血食至今
  王總兵與劉参將墓
  海城縣得勝門外(即東門外)有土邱名望城崗光緒甚牛
  農人掘土遂發見明總兵王重祿墓因有墓誌故能辦别
  耳由此北行至山北麓有前明劉春参將之墓亦扵光緒年
  間始發見𤇟
  顧指揮墓
  海城縣北三里之教軍塲有山聳立並無草木清光緒二十五年俄
  人創修鉄路鑿取山石遂扵山麓發見前明遠東都指揮使
  司海州衛指揮顧言墓考其墓誌係明萬厯四十二年所
  葬也
  天妃以姐廟
  海城縣西四十里牛莊城西関有天死小姐廟俗呼娘娘廟攷廟中
  碑碣係清順治二年建時天妃小姐尚未晋封天后俗呼天妃為海
  神娘娘故又曰娘娘廟考天后傅天后小姐為宋莆田人林愿第
  六女如而神異兄商海上遇暴風小姐瞑目出神救之年二十九卒
  後屢顕靈扵海上渡海者多禱祝之明永樂牛封天妃及清
  康熙主二年晋封天后云云
  楊將軍墓
  海城縣南四十里紅領子有前明大司馬楊科波祖坟科波官兵
  部尚書封護國將軍卒葬京東小龍村北妻晋氏帰葬祖坟
  墓後靠山形勢雄峻天然勝境左旗右鼓前有照山極髙石級
  重疊俗呼上天梯𤇟
  徐指揮墓
  海城西北二十五里西三台子村東為由海赴牛之孔道路北有前明海
  州衛指揮徐九齡墓﨏稱徐延昭墳係傳誤也遥望蒼松古栢
  環繞四圍近視有石人石馬羅列墓前多年碑碣巍然猶存考
  九齡係當塗縣人明世宗時官海州衛指揮遂居本境因卜葬𤇟
  李大夫墓
  海城縣東北四十里駙馬营山有清初李可明墓俗呼李大官墳
  山勢自北而南蜿蜒起伏千山盖之耒脈也惟山勢到此驟然跌
  落墓後靠山南北屏列墓前有煖泉二水色極清至冬不凍洵
  勝也么有一子文昇贈資政大夫孫三廷弼廷相廷輔官同知
  知縣佐領均能以簮纓世其家云云
  八面城
  樹縣街有関帝廟山門左側有𠅘翼然中䜿石碣一八角形
  硜尺許高可二尺石音色貭極細腻上端有凸如饅首然亭楹
  聯云溯蒙部游疆道光中年始設鎮攷名榆邑乘石碣遺蹟
  遂名城內縣廬山木面匾一方詢之土人據云清道光中年有匠
  人某包修該廟與工年餘某日將上樑立往時匠人始知全部
  木料尺數一概做差大駭會首將欲送之官正紛紜擾攘間來
  一老人精神矍鑠進前曰吾能為之見該叟從容安插倏然
  落成眾人正驚愕間回視老人倒地而沒掘之硜然有聲視
  之乃今𠅘中之八角石碣也再視匠人全已數杳遍覓弗得
  後城即因之名𤇟按此說雖荒誕然鄉人言之鑿鑿且視該
  廟工程之浩大断非人力所能為惟老者暨匠人為石碣化身
  〓抑魯班頭聖歟未可知也
  大青山石城
  同賓興隆鎮之西部大青山石在𤇟崇崖峭壁逰人每歎
  攀陡之难及至山巓則平坦寬嚝頗似平原且有石城在其
  上約佔地數十方丈不知築自何時城墻完全以巨石砌成形勢
  宏壯工程精妙城西北將近懸崖處有一水潭深不可測水常
  滿流從無增減冬亦不凍潭左右生有春時開紅花之灌木數株
  嫩蕊乍放鮮艷可爱土人呼此花為達子紅諒非本名惜未能
  辦此木之果為何名也
  大鍋盔山
  密山縣西北一百四十里有大鍋盔山形極險悪狀如覆釜故名鍋
  盔東西各有小山拱抱形亦如覆釜名曰小鍋盔大鍋盔山巓有
  古磚城廣約三里許城內有洦週圍里許據鄉老相傳洦中
  昔有倒鱗魚游泳洦中厯厯可數徃逰者可賞覌而不可捞
  取倘不知者一經捞取手觸魚即有生命之虞是以無敢取者
  現該泊因牛久已漸枯涸餘蹟猶存城亦頺圯空留瓦礫惟
  每至春際該山時呈海市蜃樓亦奇覌也
  公主靈
  去公主嶺東北八里許有古塜一髙大餘週圍墻垣强半頺圯東
  向蔽屋三椽為防戍者居詢之土人知為公主墳據云道同間
  尚有遣吏焚冥鏹者迨至清末遂絶父老相傳北蒙某王有女
  欲選東床女不肯后爱女甚撫叩其志女答必自擇方可后乃
  背王私在河千築台置女扵其上諭渡者必祼涉旬餘選得雄
  偉美男子載帰商扵王贅𤇟久之王聞其事而恥之誘婿
  獵扵郊有虎驚奔王給之曰覌鄉神射駙馬如言不中逐
  之王尾其後晝夜兼趨數百里至是地王射其背斃帰國詭言
  葬獸腹矣女知肖異强母踵尋得尸遂縊而殉母以水銀貫
  二八起隂宅坐置如泥像顏色如生百數年後尚有啟隧道入
  視者年久雨淋塵封遂失其径所言雖荒唐無稽惟俄人建
  落設驛乃用公主靈三字後路属日本乃以嶺易之
  黄龍崗
  開原城北五里許有黄龍崗即岳武穆代金與諸將士相約痛
  飲地也東西互數七里高二十餘丈崗陽有温泉經冬不凍而崗
  截然為三據鄉老言古時童謡云黄龍圖出皇上此言聞扵
  上乃掘崗以洩其靈氣今則年湮代遠無可稽考誌之以待博
  古者
  楊瞎子橋
  海城縣北六七里周正堡村南有楊瞎子橋一座此為北省赴营口
  要道清溪橫貫其中曩時道路阻塞運輸粮貨端賴大車
  每值冰雪在地人馬常擅危險相傳清中葉有楊瞎子其人
  者為人守墓臨流築廬目覩惨狀心生惻隱晚年肓目盡
  將所積之資創修石橋以便徃末橋亦以此得名某年有人騙
  車來迎楊瞎子襄辦路政後不知其所終殆亦善念所感歟
  抑或羽化歟至今其人雖杳其迹尚存而楊瞎子之名遂千古矣
  元祖即位處
  黑龍江臚濱縣(土名滿州里)西北之敖嫩河鄂嫩鄂儂其别
  名也火記元太祖鉄木鎮即帝位扵幹難河源又載斡難河上
  河上或即指河之源歟惟斡難河源在外蒙車臣汗部小背特
  山東泊流經臚濱拖北為額爾古納河東北流數百里折而東
  南始為黑龍江然則黑龍江上游為額爾古納河上游為斡
  難河據史載元祖即位常在小背特山東外蒙古界世因有
  謂元祖即位扵斡難河畔並有謂在黑龍江之上流輒疑其
  地点在黑龍江省界者洵不可以不辦也
  畢列河
  畢列河即畢利河亦稱畢魯河史稱唐伐高麗劉仁愿由
  畢列道畢列道即以此水名也源出盖平縣東南山與岫岩分
  界山嶺間蜿蜒扵步雲山赤山之下抵萬福莊折而南流經興
  隆屯桂雲花各處即入莊河縣界至𤠞子窩而八海長凡三
  百餘里此水除夏雨時行寨裳可涉土著者乃僅以大河目之
  畢列之名鮮有知者甲午之役斯河流城為日人行軍經行
  之路日兵精扵地理图註極為明暸而畢利河之名遂噪時
  雖婦人孺子類能道之然均以為日人為行軍便利而命之
  名初不知唐特即有畢列之稱也
  泥河
  綏化縣城南七八里源出興安嶺支脈之青山麓下流入呼蘭河
  寬約半里一里不等河中泥流汩汩滔滔凡百餘里春融冰觧
  人馬难行䧟溺泥中終日不出故行人苦之自前清末年經官
  民醵資(將興橋名橋落成南北徃耒始稱便𤇟按吉黑多哈
  湯泥濘䧟人處)此河泥流汩汩非哈湯可比故識之

知识出处

東北遺闻

《東北遺闻》

本书八卷,列举了多个东北地区著名自然景观、人文古迹或地名,包括山脉、湖泊、寺庙、古洞、名胜等。

阅读

相关专题

大人台
相关专题
巨流河城
相关专题
雙台子
相关专题
朱家城子
相关专题
東山口
相关专题
蟒仙臺
相关专题
禹王廟巨鐘
相关专题
鳳凰洞
相关专题
得勝營子
相关专题
崩山老祖墳
相关专题
巨流河 東山之井
相关专题
北山石門
相关专题
九龍口
相关专题
卧牛石
相关专题
娘娘城
相关专题
石硼溝
相关专题
黄崖古城
相关专题
大佛寺之井
相关专题
掉梳樓
相关专题
海城縣城
相关专题
牛莊城
相关专题
析木城
相关专题
城門洞
相关专题
新昌故縣
相关专题
遠陽故縣
相关专题
岳州城
相关专题
濱州城
相关专题
管公屯
相关专题
盖蘇屯與煉丹台
相关专题
洗馬澗與搠戟泉
相关专题
八面城
相关专题
大青山石城
相关专题
公主靈
相关专题
黄龍崗
相关专题
楊瞎子橋
相关专题
元祖即位處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津墻
相关作品
王翰林墳
相关作品
鎮東樓
相关作品
安昌峴古塔
相关作品
古塔
相关作品
崩山老祖墳
相关作品
駙馬博濟里墳
相关作品
平遼王墓
相关作品
望北樓
相关作品
古銅劍
相关作品
掉梳樓
相关作品
金塔
相关作品
銀塔
相关作品
古鐘
相关作品
古㸃
相关作品
古鍋
相关作品
古瓶
相关作品
貞女碑
相关作品
湘軍紀念碑
相关作品
尚王墓
相关作品
顧指揮墓
相关作品
天妃以姐廟
相关作品
楊將軍墓
相关作品
徐指揮墓
相关作品
李大夫墓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盤龍山
相关实物
奔牛山
相关实物
枒杷石山
相关实物
石城島
相关实物
九孔玲瓏山
相关实物
雙龍山
相关实物
上靈山
相关实物
北山
相关实物
金線河
相关实物
寗家山
相关实物
大鍋盔山
相关实物
畢列河
相关实物
泥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