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八史經籍志二》 古籍 |
唯一号: | 060120020230000628 |
颗粒名称: | 右孝經類 |
分类号: | I206.42 |
页数: | 1 |
摘要: | 本文概述了中国古代《孝经》及其相关注解和研究的丰富文献。自汉代至唐代,多位学者和皇帝对《孝经》进行了深入的注解和研究,包括孔安国、刘邵、王肃、郑玄、韦昭、孙熈、苏林、谢万、虞盘佐、孔光、殷仲文、殷叔道、徐整、车胤、荀朂、皇侃、何约之、梁武帝、大史叔明、刘炫、张士儒、应瑞图、贾公彦、魏克已、任希古、唐玄宗、元行冲、尹知章、孔颖达、王元感、李嗣眞、平贞眘、徐浩等人。这些注解和研究涵盖了《孝经》的多个方面,如字义解释、义理阐发、历史背景等,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孝道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
关键词: | 唐代 艺文 文学 |
本书追溯了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和藏书的发展历程。自秦始皇焚书后,汉代重新整理出《六经》,但传承过程中简编散乱,学者难以得其真义,于是章句之学兴起。随后,注解、箋解、义疏等流派相继出现,对经典进行解释和阐述。同时,史官记录了三皇五帝以来的世次和国家兴亡,而传记、小说、方言、地理、职官、氏族等也均源于史官。自孔子时代起,儒家经典开始修明,道家老子等也著书立说,形成了诸子百家的局面。文章还描述了历代文章与时代的兴衰关系,以及书籍的收藏和整理过程。从汉代到唐代,书籍的分类逐渐明确,形成了经、史、子、集四类的分类体系。唐代开元年间,藏书达到鼎盛,著录书籍达五万三千余卷。然而,历经战乱和变迁,大量书籍散失,仅有部分俚言俗说得以保存。文章最后详细描述了隋唐至五代时期书籍的收藏、整理和保护过程,以及战乱对书籍的破坏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