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丘扇鼓舞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唯一号: 030735020220000175
作品名称: 内丘扇鼓舞
文件路径: 0307/01/object/PDF/030710020210000003/001
起始页: 0028.pdf
分类: 艺术
分类号: J722.29
主题词: 祭祀舞-中国-民间舞蹈-中国

作品简介

扇鼓舞以扇鼓和鼓鞭为道具。扇鼓由鼓面和鼓把组成,其形颇像团扇,故称扇鼓。鼓面是一个圆铁环,其上张覆羊皮,直径25至30厘米,彩绘有吉祥花卉禽鸟图案;鼓把是一铁棍,下端有铁环,长35厘米,上面串着几个小铜环,晃动一下,小铜环相互碰撞哗啦哗啦直响。鼓鞭长约45至50厘米,用藤棍或竹棍做成,上面绑缠着一缕彩色丝线或布条,类似戏曲中的马鞭。 打扇鼓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随舞步节奏边移进边晃动扇鼓,使把上装饰的铜铃相互撞击,发出响声,同时按音响节奏以鞭击鼓,作出各种舞蹈动作。扇鼓舞灵活随便,8至20多人都可以围圈打跳。演出者不受性别和年龄的限制,但冀南地区每逢庙会,打扇鼓者多为中老年妇女,她们抛开平日繁多的家务和顾忌一舞开怀,因而打扇鼓又被说成是冀南农妇的狂欢节。 演员表演时分别化妆为生、旦、丑等角色。生角头戴礼帽,身穿大衫,左手拿扇鼓,右手持鼓签,边敲边舞,动作潇洒大方。小旦上身穿红袄,腰系裙子,头上盘挽红绸绣球,脚穿三寸高的木鞋,右手握扇,左手拿彩巾,动作婉转,扇花多变,走起“摇步”来两手端于腰间,腰随脚步自然摆动,如风摆一般,动作优美细腻。老旦的道白,妙趣横生,富有乡土风味。丑角表演幽默诙谐,其上身双肩上下抖动,下身半蹲,行走时以足尖着地。队形变化格式,有走圆场、老龙摆尾、云转花、搭天桥、二郎穿梭、摇船、抬轿等。个人动作也有规律,如二郎担山、反背击鼓、关公磨刀、雪花盖顶、斟茶满酒等。 每逢庙会演出,各种扇鼓的剧目就铺开来演。剧目一般是以戏曲故事和历史传说为主要内容,上演较多的剧目有《接总兵》、《接天兵天将》、《接九家仙姑》等,均是颇受农民群众喜爱的剧目。扇鼓舞从民间花会和传统戏曲中移植了不少剧目,如《文王拉纤》《姜太公钓鱼》《李三娘推磨》《宝莲灯》《余赛花招亲》。《七仙姑下凡》《唐僧取经》《小放牛》等。唱词通俗,句式长短富于变化,易学易唱。扇鼓腔音调脱胎于敬神“跑功”的唱腔,嗓音委婉悠长,表情蜜意缠绵,吐字清晰,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其演唱效果是句子短促,节奏紧凑,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能够无拘无束地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 扇鼓舞从形式上说,载歌载舞,边舞边唱,表演动作优美大方,腔调悠扬婉转动听,简单易学。从唱词上来说,句式有长有短,根据需要可随时加入地方方言和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表现出浓郁的乡土风味,也赋予其在民间广泛流行和传承的顽强生命力。2009年,内丘扇鼓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知识出处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介绍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邢台人民创造了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与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民俗活动紧密相联,生动深刻地体现了邢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聪明才智。本书重点介绍的46个项目,大多已被纳入各级保护名录,涉及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美术、技艺和民俗等诸多门类。书中还配有大量图片、以便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领略邢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绚丽多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