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增寿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唯一号: 030730020220002677
人物姓名: 赵增寿
文件路径: 0307/01/object/PDF/030710020210000013/001
起始页: 0803.pdf
性别:
出生年: 1915.9.12
卒年: 1975.6.29
籍贯: 柏乡县正元寺村
亲属: 刘玉发
非亲属: 李现章;张雨秋

传略

赵增寿(1915.9.12~1975.6.29),男,正元寺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聪慧好学,家境虽然贫困,仍坚持在高邑县方〓村读高小,后终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为谋生计,增寿先后到固城店和高邑县城的私人店铺当徒工。“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华北,国破家亡,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的赵增寿,对日伪汉奸充满了无比仇恨。1938年4月,柏乡县抗日游击自卫队成立,增寿毅然加入了这支抗日队伍,担任二中队文书,后调到县抗日民主政府兵站工作。1939年冬,增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兵站工作期间,增寿担任新兵营营长,为发展抗日队伍,他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深入到敌占区,做青年人的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鼓励青年参加革命,先后有一千余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 “百团大战”后,日军加紧了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围剿,柏乡环境非常恶劣。增寿顾不得照看病重的母亲,随县抗日政府到宁晋、隆平、尧山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他利用和伪军大队长刘玉发的特殊关系(两人是裢襟),为柏乡县抗日武装争取活动空间,多次抓住时机,在夜晚深入到敌情非常复杂的二区北江、三十里铺、固城店一带的日伪炮楼前向敌人喊话,宣传抗日主张,瓦解敌人。1943年,赵增寿通过关系,打通渠道,派李现章(叩村人)以经商(轧花)身份进入县城,做瓦解伪县警察局长石更辰的工作,为八路军和县大队提供情报。此事被刘玉发得知后,他恼羞成怒,对赵增寿恨之入骨,但他没有立即抓捕赵增寿,而妄想通过增寿之妻收买拉拢赵增寿,破坏柏乡县地方抗日武装,并许愿让增寿担任伪军中队长,遭到赵增寿的严辞拒绝。刘玉发的阴谋未能得逞,便凶象毕露,反亲为仇,派人到处抓捕赵增寿,并将其家产房屋全部烧毁,从此断绝亲戚关系。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隆平、尧山、内邱、临城等县的伪顽武装汇集柏乡,死守县城,拒不向人民抗日武装投降,国民党反动派和伪顽武装相互勾结,疯狂捕杀抗日政府干部。1945年9月,县抗日政府二区区长赵楚被敌人杀害,赵增寿调二区任区长。到任后,他深知敌情复杂,工作艰难、危险,但他不被敌人的恫吓所屈服,继续争取主动,扩充地方武装,壮大民兵力量,迅速打开了局面,为解放柏乡做准备,后担任二区区委书记。 柏乡解放初期,赵增寿受县人民政府县长张雨秋指派,先后于1946年12月和1948年秋两次参加组织柏乡支前担架队,奔赴河南安阳、山西太原前线,支援解放安阳和太原战斗。 建国后,增寿历任中共柏乡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县人民委员会县长、县委书记。1958年11月至1961年5月任中共内邱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内邱县政协主席。他秉性耿直,为政清廉。在担任县委副书记、县人民委员会县长、县委书记期间,致力于柏乡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7年,他亲自带队到保定安国参观学习植棉技术,力抓柏乡棉花生产。1958年,全县棉花收获面积达到12.3万亩。1957年和1958年,亩产皮棉分别达到38.02公斤和39公斤,皮棉总产分别达到92000担和96221担,创历史最高水平。柏乡棉花生产在全省名列第一。1957年,他作为农业生产先进县代表,参加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会议,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中,赵增寿因历史上与伪军大队长刘玉发有亲戚关系(当时已与原妻离婚),被造反派诬蔑为国民党特务、走资派,多次受到冲击,遭到轮番批斗,身心受到严重催残。1975年初,中共邢台地委依据事实,推翻加在赵增寿身上的一切不实之辞,为赵增寿彻底平反昭雪。1975年6月29日赵增寿在正元寺病逝,享年60岁。中共柏乡县委、柏乡县革命委员会在正元寺村召开了追悼大会,缅怀他的革命事迹和光辉战斗的一生。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专题

区长
职位
副部长
职位
部长
职位
县委常委
职位
副书记
职位
县长
职位
县委书记
职位
书记
职位
政协主席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