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裔介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唯一号: 030730020220002659
人物姓名: 魏裔介
人物异名: 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
文件路径: 0307/01/object/PDF/030710020210000013/001
起始页: 0788.pdf
时代:
籍贯: 柏乡县西路村

传略

魏裔介(1616~1686),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柏乡县西路村人。生于官宦世家,家学渊源,世代书香,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颖慧聪敏、品性端庄、学问深醇。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初选庶吉士,后屡迁工科、吏科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太常少卿提督、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清世祖实录》总裁官、太子太傅。裔介性耿实纯厚,满腹经论,是清初顺治、康熙两朝重臣,亦是驰名朝野的文学家,著述家。 顺治三年至康熙十年,魏裔介在朝供职24年,并于康熙三年入赞机政,军政大权在握,不以小利而图之,不以小恶而讳之,纠邪党,去冗员,举经筵,杜侵欺,开言路,倡直谏,掖后进,恤贫民,省刑狱,宽惩罚。先后上疏200余次,评价清庭在政治制度,军事政策,督农劝学,人民生活诸方面的是非得失,并为之出谋划策,趋利避害,为清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起到重大作用。 顺治十一年(1654),清廷虽在北京建立起大一统的清王朝,但中原之河北、山东、山西仍有各路抗清武装,江南亦有朱由崧、史可法的福王政权,两广有朱由榔的桂王政权,福建有郑成功反清力量,川南、云贵一带有大西政权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艉等与清廷抗衡,反清复明势力依然存在,构成对清廷的巨大威胁。魏裔介由工科升任兵科都给事中,他数次向顺治帝上疏,为全面剿灭各地日益膨胀的反清力量献计献策:“蜀为滇黔之门户,蜀既收而滇黔之势蹙,故蜀不可不先取”,对西则“宜令藩镇更番迭出,相机战守,扰其耕牧,则贼势自溃”。又疏“此三方者,攻暇宜先粤西,粤西溃则可望胆落,滇黔也不能不瓦解”。在战略上,他主张“大修战舰,诸路并力合剿,勿使事久变生”。顺治帝旨准其奏,发派清兵,诸路出击,很快剿灭了西南抗清武装,皇帝大悦,先后擢其为太常少卿提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太子太保。 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俘杀桂王朱由榔,云贵一带反清武装剿灭,天下似乎太平。魏裔介对此忧心尤加,担心年轻的康熙帝被貌似太平的表象所迷惑,遂上《请驻兵荆襄以防要害疏》,提醒康熙帝“西南滇、黔、川、楚地方,如此其辽阔也。非有大兵镇守,倘或戎寇生心,鞭长不及”。“荆襄乃天下腹心,祈择一大将领满兵数千常驻其地,无事则控扼形势,可以销奸宄之萌;有事而提兵应援,可以据水陆之胜”。其防患于未然之心昭然若揭。但年幼的康熙帝陶醉于歌舞升平,未能引起高度重视,也未采纳魏裔介的谏言。康熙十二年(1673)发生“三藩之乱”,首起者正是镇守云南,羽丰势盛的吴三桂,魏裔介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采纳了魏公之言,选派一员大将镇守荆州,控制形势。 顺治五年(1648),裔介任吏科给事中,对清初尚不健全的典章制度,礼制和吏制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整治。对清廷的用人制度,他主张任人唯贤,不宜重满轻汉。“督抚封疆重臣当慎选择,不宜专用辽左旧人”。以免上下之气来通,满汉之气中阏。时户部秦议,拟入资补官,以盈国帑,裔介坚辞反对“此衰世苟且之政也,今纵不能加小吏工食,奈何著为令甲,以资得官,使铨政由此而坏”。力主满汉同仁,量才录用,任贤用能。在吏制管理上,他目睹大小官吏玩忽职守、贪赃枉法之事屡禁不止,形同猛兽,“大臣闾茸以保富贵,小臣箝结而惜功名,纲纪日弛,法度日坏,贪官暴吏,转相吞噬”。对此,数次上书“请增官吏禄俸,请禁金玉锦绣浮屠塔庙一切侈靡蠹耗之事”,以厚薪养廉政,倡节俭禁侈靡。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裔介不避权贵,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官吏,无论官职多高,背景多大,他毅然上书坚辞弹劾,绝无避讳。剿抚湖南将军沈永忠,福建提督杨名高、大学士刘正宗、成克巩等不法达官贵族相继被劾免,忠臣良民拍手称快,吏治因之清廉,朝野因之稳定。 魏裔介竭力维护清廷利益,但他能巧妙地把恤民融于清廷的根本利益之中,曾数次向顺治帝疏言“天下未平,皆因征求太急,刑罚太繁”。极力主张改善国策,崇节俭,勤圣学、度兵势、省刑狱、免税赋,由此实现民富国强,社会稳定。他的主张受到朝廷内外普遍赞赏,多被“立见其实行”。 魏裔介为了减轻百姓重负,使其休养生息,力主裁减军饷,压缩冗员。顺治十四年(1657),他上书请清廷“令南方专意招抚,固防险隘,撤还旗下戎兵,省数百万供亿之费”,以解百姓之困,此议得到顺治帝旨许,“立即允行”。顺治十八年(1661),因云南、福建用兵,清廷财政紧张,辅政大臣议加派练饷500万两,此议若准,势必给不堪重负的黎民百姓雪上加霜,裔介上《计兵食以恤民力疏》予以阻止,疏称,各地百姓“人穷粮贱,剜肉医疮,其苦难之状有难以笔舌形容者!若年年加派,稍遇凶荒,百姓之流离死亡,岂能支乎?”其言其情,令廷臣动容,顺治帝感其一片爱国爱民之心,纳用其言,“敕部综计军需,足用即停止加派”。练银未加,民心大悦。 魏裔介不但穷其所能竭力减轻百姓负担,而且还特别注意蠲免税役,赈济灾民。顺治九年(1652),河北、河南、山东遭受特大洪荒,百姓饥寒交迫,生死悬于一线。他向朝廷提议:“各州县间遇灾荒,即经报部,其例得蠲缓钱粮,即与停征,以杜吏胥欺隐。并就各州县所有积谷及存贮之银先行赈贷”。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此议得到顺治帝允诺,立即下“所司议行”,成为定例。翌年,洪旱交织,流民载道,僵仆路旁为鸟鸢豺狼食者,不计其数。裔介再次疏请赈济灾民,“言尤悚切”,顺治帝即下旨“出帑金二十四万两,分遣大臣十六人督赈”,千万百姓别死回生,转危为安。 魏裔介身居要职,积极为清廷出谋划策,其200余疏或“著为律令”、“立见其施行”,或“始诎于众议,后卒以公言为然”,成为顺治、康熙二帝的得力辅臣。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但因其刚直无忌,谠言频谏,不仅引起同僚者不满,而且也引起康熙皇帝的猜忌,因之屡遭弹劾,数次被贬。裔介屡次被诬劾后,深感忠良难作、仕途凶险;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又系自己深恶痛绝,于是康熙十年(1671)正月上疏,“亟请回籍养疴”,“上以其恳切,不强留也”,遂从礼部尚书任上激流勇退,安度余生,时年56岁。 魏裔介嗜学一生,爱书如命,集天下书而读之。在朝为官时,身居大学士之位,入赞机政,日理万机,亦必于繁忙中“日夕读书,舆中辄携一卷”,苦读天下书,以穷世上理。隐居故里后,更是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因此,经史子集,触类旁通,学识深醇,著述颇丰。著文达六千余篇,不失为一代著述家。 魏裔介在著书立说之余,念念不忘兴学施教,督课农桑,“循行阡陌,混迹于田夫野老,人不知其为旧相也”。康熙二十五年(1686)因牙疾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葬于西路村祖茔。乾隆二年(1737)四月,乾隆帝对已故数十年的魏裔介推崇有加,亲赐碑文,追谥文毅。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专题

给事中
职位
给事中
职位
给事中
职位
左都御史
职位
太子太保
职位
左都御史
职位
大学士
职位
吏部尚书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