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邓不喜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唯一号:
030730020220000536
人物姓名:
邓不喜
文件路径:
0307/01/object/PDF/030710020210000012/001
起始页:
1275.pdf
出生年:
1924年
卒年:
1984年
籍贯:
内丘县邓村
传略
邓不喜 (1924—1984) 内丘县邓村人,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自幼拾柴,打短工,下地务农,卖过馍馍。读过两年小学,不善言辞。 在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中,任乡武委会委员,村治安员。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邓村最早的三位党员之一。在土改运动中,发动群众,团结干部,发挥了很大作用。 在解放战争中,他带领邓村民兵,赴太原、赞皇前线,抬担架、送公粮,积极领导和参加支前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挨家挨户串连动员,动员了48户,于1953年冬成立了邓村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任社长。1954年冬,经过充分发动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在全村范围内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后来全县闻名的邓村建国社。合作社改为生产大队后,他一直担任邓村生产大队的大队长。 邓不喜不怕苦不怕累,沤心沥血,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经济,壮大集体力量,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邓村先后购置各种车辆,农机具200多台(件),大小牲口180多头,建学校,建办公室,建仓库,建牲口棚等房屋200多间,努力改善村学校、大队办公条件,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和群众收入。先后办起养鸡场,养猪场,开了花坊、油坊等副业摊点十几个。 为提高农业产量,他组织了农业技术专业队。玉米、花生、山药都曾在天津省会展览馆展出过,植棉组成绩尤其突出。他组织的乔小香为组长的植棉组,创下亩产皮棉50公斤的高产量(当时普通亩产只有15公斤)受到国务院奖励。 1958年12月邓不喜荣获全国农业劳模称号,出席了全国农业劳模大会,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大会还为其颁发了奖品、奖章、证书、书籍等。国务院颁发的奖状还有周恩来亲笔签名。同时邓村大队也荣获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1963年邓不喜率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把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1964年,为实现经济好转,邓不喜团结干部群众共同艰苦奋斗,仅用了七天时间就完成了村里的办电工作,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在“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邓不喜同志遭受了不公平待遇,被扣上走资派的帽子,还被撤了职,从此邓不喜同志离开了邓村领导班子,当上了饲养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组织为邓不喜同志平了反,他又挑起了邓村支部书记的重担。 邓不喜同志不计较过去的恩怨,全身心地投入到邓村的生产建设中去。兴修水利,平整土地,铺设防渗管道,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扩大铁编厂、农业试验场的规模,使邓村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效益飞快提高,三年迈了三大步。在《河北日报》1978年8月18日,1979年7月23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上下左右齐动手,四面八方来堵截》和《半年来的变化辩倒了歪歪理儿》等文章,当年夏粮总产超过100万公斤,给国家拿贡献超过50万公斤。邓村又被评为县、地、省先进单位。 1982年邓不喜同志积劳成疾。1984年10月因肺气肿发作,抢救无效,在邢台人民医院病逝,享年60岁,葬于故里。
知识出处
《内丘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记述了内丘县自然地理、建置沿革、物产资源、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上限尽量溯至各项事物之发端,下限断至1994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