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
传焦旭(金)
焦旭(?~?),字明锐,金沃州柏乡人,大定三年(1163)以第五名进士及第。始任安喜主簿,后转任大兴令。在任大兴令期间,爱民如子,不畏权势,执法严明,曾拘捕违法之左警巡、杖罚违法之亲军百人长,一些权贵对其不满,有些官员大僚议论并奏明皇上,应给予杖罚。世宗说:“焦旭是爱民的好官,(如果)因为杖罚犯法的官吏,他受杖罚,人怎么还能为国家干事?”他就令有司收回打算给予焦旭的刑罚。事后,焦旭改为良乡令。一年,世宗春游,发现石城、玉田等县的县令都已年迈,均无政绩,治理县域不佳,对管理官员的大臣说:“最贴近黎民百姓的是县官,应当挑选有贤能才干的人充任。京都周围的县官都是这样昏庸无能,也就知道全国的县官是怎么样了。”平章政事石琚向朝廷推荐焦旭是干才贤能,可培养造就,委以重任。皇上表示赞同石琚的观点,于是下诏任命焦旭为右警巡使。焦旭为人刚果,不避权势,治理有方。起初,焦旭属下的百姓来控告他的长官,焦旭以为没有状纸,便交由当地地方官处理,告状的百姓路逢监察御史诉说情状,胡言乱语,御史便逮捕了他,交焦旭处理。焦旭就释放了他,不加追究。事后,焦旭被监察御史弹劾,受杖八十,降职两级,出任大名府推官。不久,授职右三部检法司正,代韩天和执行监察御史公务。当时,御史台向皇上谏议说:“监察是负责纠察弹劾的部门,天和是诸科出身,难任此职。”皇上下令另举荐其他贤能。中丞李晏向皇上推荐焦旭刚正可任,遂授焦旭为监察御史,而改天和为获鹿令。章宗皇帝刚刚登基,太傅克宁、右丞相襄请皇上出巡打猎,焦旭奏明皇上应以国政为重,陈明利害是非,皇上欣慰愉快地接受了焦旭的谏议,遂取消了出巡打猎的念头。明昌元年(1190),登闻皷院初设官长,宰相奏上,司谏官郭安民、补阙官许安仁和焦旭都可以充任登闻鼓院的长官。此后,焦旭改为侍御史。焦旭四次迁官,都察监修水利,治河防涝,晋官一级授西京路转运使。焦旭性警敏,练达时政,与王修、刘仲洙等人世称能吏。
冯安(元)
冯安(?~?),柏乡县正元里(正元寺)人。元世祖时,随元大将史天泽开府正定,大败金将武仙,随元军南下河南,授宣武将军。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任临城主簿,不久迁往高邑任县丞,大德元年(1297)为柏乡县县令。当时因其它地域遭变,不少流亡民众沦落柏乡,冯安便集中安置。大德二年(1298),柏乡遇荒年,民大饥,冯安冒罪开仓发放粮食赈济灾民,一时饥民全活甚众。后把灾情状交幕府,让上峰知晓,上峰也就没有问罪于冯安。武仙余党盘踞山谷间为匪,夜晚入村抢掠,冯安便率左右急驰追捕,贼众下马入林,冯安也弃马入林与匪短兵相接,并叱之说:“汝辈危害百姓很久了,我何惜微躯,必除害而后已,你们不要跑,若为百姓,可免于死!”匪众摄于冯安的威力都放下了兵器,束手就擒。
冯安为民敢冒罪开仓放粮,追捕土匪舍身忘死,民称颂,祀名宦。
董讷(元)
董讷(?~1327),字仁甫,赵州柏乡人。仁宗皇庆初(1312),由中书属官改为工部主事,当时,国家兴土木、盖官署,连年连月不曾中断,许多国家钱财暗中流入官吏个人手中,董讷上任后便追究查办此事,查得楮币3万余锭、黄金千两。皇帝身边近臣请求在禁中海子修筑水殿制木偶做歌舞表演,以备乘兴游玩观赏。董讷谏言:“唐太宗命功曹选巧匠,尚书段伦却让他们制作木偶人。太宗曰:‘向来调选能工巧匠原本是用他们做利国利民的事,而现在造木偶戏具,甚失官师相规之意’。下诏免去段伦官职,史学家把此举做为美谈,现在英明皇帝在上,难道还办这样的事!”宰相称董讷的言论很正确,于是,奏请修造水殿制做木偶之事遂停止。此后,董讷升任监察御史。延祐二年(1315)冬,天空彗星出现,董讷说:“宰相之职代天理物,现在天空出现反常现象,大概是(天空本身)调和的规律,并非人类所造成。”这时的宰相是铁木迭儿,听到董讷这种言论很不满意。延祐三年(1316)元旦,文武百官按序列队到朝廷殿堂举行朝拜仪式,宰相铁木迭儿乘轿坐到殿中,于是董讷到铁木迭儿身边去纠正说:“这里是百官朝会的场所,丞相不应该乘轿坐在这里。”铁木迭儿怒然离去。过了没几天,董讷被贬降职为大都路总管府判官,又改为陕西行台都事。此后,奉诏还京任命为中书省左司都事。英宗成为皇太子,董讷被选为詹事院中议,到朝中做奉议大夫,升为工部郎中。铁木迭儿打算以苦差使把董讷调任上都副使兼本路总管府治中。董讷忠于职守,勤于工作,钱财伸手可取,但一点也没拿到自己手中。董讷曾经在外城迎接皇驾,宰相铁木迭儿寻问谁负责经办供品和桌椅,他的贴身侍官说是府判经办;因为这个缘故,铁木迭儿要求追究董讷的过错,行杖体罚。第二天,铁木迭儿得知受杖罚的不是董讷而是他人,内心特别不安。因为董讷常常抵触权贵,又改任河东道廉访司事。当时,泽州高平发生一起盗劫藏金大案,官府诬陷一家农民五人是盗贼,捉拿于牢中,严刑拷打,其中父子二人惨死牢中,但赃金竟不能破获。董讷查阅其文书卷宗,疑点漏洞甚多,重新提审核问,确认并非此父子5人所为,于是把他们释放回家。而后,召见失主,问道:“案发前什么人曾经去过你家?”回答说:“邻村5个人曾经来借粮食。”董讷立即差人捉拿归案,人赃具获,邻村5人盗贼锒铛入狱。原经办此案官员及有关人员均被查办定罪。后升任江西道廉访副使,江西人好打官司,听说董讷办案严明,慑于董讷的威严,都不敢犯案。第二年,董讷到抚州巡察,没有一个人告状打官司,董讷心里想,是否下边的官吏阻止百姓告状,便亲自到街头巷尾询问,果真是没有人打官司告状,董讷这才知道百姓好打官司并非他们的本意。至治二年(1322)冬,奉诏回京官拜吏部侍郎,泰定初年改任右司郎中,不久改任左司郎中,一年后,任吏部尚书。奉皇命巡察宣抚山北、辽东各道,还朝后,官拜江西道廉访使,泰定四年卒。
董讷喜荐拔人才,如欧阳元、李好文、吴炳等皆当时知名官吏。奉使山北、辽东,黜陟公允,民尤颂。
张居敬(元)
张居敬(?~?),元柏乡八里庄村人,出生于官宦家庭,曾祖父张全,以倜傥好义闻名于柏乡,元兵南下时,率民归附,授任柏乡县令。祖父张元为柏乡县主薄(后赠中顺大夫,清河郡侯),以体恤贫民,抚持单弱著称于世。遇荒年,焚烧掉曾经贷借给贫困穷人粮食的借据,并拿出粮食周济饥民,使好多饥民生存下来。张居敬自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德能均佳,被荐举为官。最初在太子殿下孛儿只斤海山府邸中做事,入徽政院中任职,为太后做事。升客省使,督军匠修建冷泉浮图,又被委任为徽政院都事。后来,历官中宪大夫都转运使,在任职期间,尽职尽责,制止漕运有关官员乱支补贴,节省粮米四十万石,用米补贴漕运纲户,使曾经逃役的六百户民众口服心服地服役于漕运。提倡节省,除掉虚费,改革漕运混杂之弊端,使公私运输均为便利。由于从政有绩,官位屡有升迁,官至靳州路总管,正三品衔。
贾廷瑞(元)
贾廷瑞(?~?),柏乡驻驾铺人。父亲贾谅,曾以授儒学为业,教书乡里,英年早卒。母亲滑氏守节不嫁,把贾谅的遗著教授廷瑞,廷瑞长大后为丞相顺德王答剌罕做事,任都事。后迁入吏部做官,再入同佥徽院及尚书省,因廷瑞抵触朝廷近侍而弃官。回到家乡尽孝养母,母死守孝三年。后被朝廷重新起用,官拜扬州路总管,三品衔。
吕兆熊(明)
吕兆熊(?~?),字恒伯,号渭阳,更号鸿原,明柏乡人。万历十年(1582)中举,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初任昆山知县,在昆山任上五年中,洞察民情,细小入微,治县有方,县民惊以为神。上级官员巡视列县,昆山县治优良,名列第一,因是吕兆熊擢升兵科给事中。当时恰逢宁夏出现叛乱,西部边陲告急,朝廷惊恐。吕兆熊奉命阅边,发布文告,治河备兵,打造弓箭兵器,驻守开原十年。因故受贬降职为夏津县丞,后升归德司理,不久,督饷甘肃,再转任河南,管辖粮草储备。吕兆熊性笃忠贞,才深如海,一事则定,则尽力而为,必干出结果,历一官则极尽一官之力,在任上恪尽职守,理事不紊,堪称能吏,故官职一再擢升,先任光禄寺少卿,后升陕西巡抚,正赶上巴渝变乱,吕兆熊移驻汉中,并率轻骑增援官军,擒住乱首,因功升任户部侍郎抚凤阳总督漕运。吕兆熊以安民为志,报国动见忠谋,因功进大司徒总督仓场,后因故罢职。崇祯即位,起用兆熊,下诏兆熊任职南京,未等赴任而卒,赠太子太保一品衔。
孟亨(明)
孟亨(?~?),字时达,明柏乡人,明洪武年间中贡,入太学读书。当时,巡抚福建御史屡被当地土著居民暗害,任上御史竟没有敢前去者。皇上便下诏拟从国子监挑选二名国子生充职前往。孟亨入被选之列,遂被引见皇上,皇上视孟亨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问其籍贯,谈及事由,孟亨声音宏亮,对奏如流,皇上奇其貌,喜其才。曰:“此人去得!”孟亨与另一位国子生遂被任命河南道御史,巡按福建,并赐剑专惩逆党。孟亨抵达福建后,正气凛然,执法严整,违法必究,如有犯者,严惩不贷。一时人心震慑,无人敢犯,境域安宁,无有变乱,因是升迁南昌知府。
魏谦吉(明)
魏谦吉(?~?),字惠,号槐川。嘉靖年间选入太学,嘉靖十六年(1537)中举,名列第二名。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初授云南道御史,巡视北城、卢沟,用国家法律标准去衡量这里的官员,核对课税,将总兵赵卿党、武定侯郭勋弹劾下狱,舆论为之哗然,大快人心。督盐河南时,招敛失业清盐丁有资于国家财政收入。三关报警,魏谦吉奉命前去,先后战守七次。当时,平阳大旱,吉州水灾,显州雹灾,很多百姓流离失所,魏谦吉上疏请求免除地租开仓济民。不久,谦吉巡按江右,询察民情,广施德政,以剔蛊、兴学、恤孤等八项兴革利害。又一年逢上大旱,复上疏请求免租废廪,使数万百姓全部活下来。修建白鹿洞,教授学生达千余人。魏谦吉为官清廉,痛恨贪官酷吏,时山东盗乱较多,谦吉上疏言明畿辅、山东诸郡,苛税敛繁重,民不堪命,只有严黜贪官酷吏,民众就会由困苦不堪的状态,变得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盗贼也就自消自灭了。皇上下诏让部院很快按此建议执行。不久魏谦吉以御史身份巡视京师兵营,皇上设宴慰劳谦吉,谦吉被派往河西阅边六年,后升大理寺少卿。官职后来上升为都御史,巡抚甘肃,转抚山西,升兵部右侍郎,总督三边军务。
张主敬(明)
张主敬(1558-?),字倩,号恒峰,万历七年(1579)中举,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初任长治县令,为政清廉,一尘不染,大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志。治理潞河,域内农业连年丰收。办事公平,如遇徭役,按规定办事,无累贫民。后来,主敬调任工部主政,临行之日,长治百姓男女老幼夹立于潞河两岸泣送张主敬久久不肯离去。不久,张主敬调入兵部升任车驾司郎中。当时,皇帝很久不立太子,至是并封待嫡当国者奉行。主敬上疏曰:无嫡立长,三代以来所通行的,并未听说有等待嫡生之说,辅臣阿意喜荣,万一凶机潜骇,祸及江山社稷。疏入无有音信,主敬声言有病回归故里,赡养尽孝高堂。父卒丧期服满,主敬补职任命为兵部职方司郎中。当时,日军入侵朝鲜,中国派出大量军队出兵援朝,将日军赶出朝鲜。事毕,关于中国军队去留问题兵部官员们进行讨论,竟首鼠莫肯无有结论,只有张主敬态度明确力主撤军。其原由是:中国仍仁义之邦,日军复来侵朝中国则重新派军救援。日军已经离开,我军代守朝鲜,如果久戌,海外粮运甚难;如果撤军,日军也没有入侵,每年可省粮饷50多万。播州杨应龙叛乱,众官员议论主张安抚,只有主敬主张派兵围剿。于是征兵十余万,分兵八路齐头并进,不出两个月而获大捷。捷报到达夜郎,方圆千里的郡县全部得于安宁。战后,因奏劾罢免大将军马林而没及时推荐补缺,皇上迁怒,主敬遂被削官回归故里,奉养母亲,常呤诗自咏,生活恬畅,无病卒,追赠光禄少卿。
魏纯粹(明)
魏纯粹(?~?),字乾仲,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贤书,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初任阳武县令。阳武自古浪沙广博,濒临大河,水患较多。为消除水患,魏纯粹带领民众5000余人一方面疏浚河道,另一方面动用资金犒劳民众把弯曲河道取直南徙,使大河得到治理。将城池修为方格砖城。魏纯粹吏治严肃,发布条令,经常检查执行情况。招安流动劳动力,责成有司编审户口田地,民众大受其利。不久,魏纯粹调任永城。当时,永城正适大河决口,水患之后,田地荒芜,民众好多逃荒在外。田野芦苇丛生,贼盗穿没于其中。魏纯粹看到这些情况,写下治理开荒议章十二项,带领民众治理河道,修灌渠,招收逃荒流民,开荒垦田三千顷,粮食获得大丰收,永城民众歌颂曰:“永清堡北岗后,半亩麦打五六斗,麦穗长皆双偶,魏公之泽真不朽”。又歌曰:“永清堡北岗下,河婆拍手喜相迓,麦秀双真堪(可儿)讶,魏公来时我有稼”。当时,御史中丞巡按河南,称魏纯粹在河南吏治中名列第一。魏纯粹为政清廉,为官不贪,一属官将乡闱所得之剩下的四千钱请魏纯粹,魏纯粹怒叱属官,将其纳入官库。由于政绩突出,万历三十八年(1610),魏纯粹擢升为山西道御史,在任期间,尽职尽责,察政不疏,条条奏议,皆中时弊。后父病坚意请求回乡尽孝,归故里侍父,年余后纯粹患病而卒,赠宫保大学士。
魏櫆祥(清)
魏櫆祥(?~?),字高意,号丽榆,14岁为诸生,顺治八年(1651)拔贡,经考试授广西桂林府下属经营仓储的官位,任职其间,出入公平,兵民称颂。又受上峰委派,修城池及营房500间,不劳民力。负责转运军队粮饷,体恤运输役夫,做到及时无误,准确如数,没有消耗。因此,擢升为河东运副。上任后,改革陋规,修建盐池堤堰,改进了生产运输管理。上级巡盐使者考察后,发现魏櫆祥清廉贤能,委署运司之职。在任两年中,使所辖盐运收入,完全纳入官库,因是擢升江宁府江防同知。辛亥年(1671)间,遇上大旱并发生蝗灾,他捐出俸银赈济灾民,救活了许多饥民。江宁江防公务艰难,但他并不刁难平民,还为过往平民提供方便,后升为广东潮州知府。在任上,修筑城池,整修学校,造浮桥于鰸江,疏浚长眉河道直通城下,水上运输便利,过往商人及民众大受其利。在所属11县中,行文力革火耗,清厘钱粮积弊。引起有些官员不满,康熙十三年(1674),总兵刘与续乘机扇动变乱,设立伪官代替魏櫆祥,并派人以荣华富贵引诱他。他威武不屈,拿出利刃说:“任你们所为,我只有以死报国!”徙居他人住宅,郁郁成疾,每日拍案大喊,十个指头都拍出血来,最终绝食身亡。
魏裔介(清)
魏裔介(1616~1686),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柏乡县西路村人。生于官宦世家,家学渊源,世代书香,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颖慧聪敏、品性端庄、学问深醇。清顺治三年(1646)进士,初选庶吉士,后屡迁工科、吏科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太常少卿提督、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礼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清世祖实录》总裁官、太子太傅。裔介性耿实纯厚,满腹经论,是清初顺治、康熙两朝重臣,亦是驰名朝野的文学家,著述家。
顺治三年至康熙十年,魏裔介在朝供职24年,并于康熙三年入赞机政,军政大权在握,不以小利而图之,不以小恶而讳之,纠邪党,去冗员,举经筵,杜侵欺,开言路,倡直谏,掖后进,恤贫民,省刑狱,宽惩罚。先后上疏200余次,评价清庭在政治制度,军事政策,督农劝学,人民生活诸方面的是非得失,并为之出谋划策,趋利避害,为清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起到重大作用。
顺治十一年(1654),清廷虽在北京建立起大一统的清王朝,但中原之河北、山东、山西仍有各路抗清武装,江南亦有朱由崧、史可法的福王政权,两广有朱由榔的桂王政权,福建有郑成功反清力量,川南、云贵一带有大西政权余部孙可望、李定国、刘文艉等与清廷抗衡,反清复明势力依然存在,构成对清廷的巨大威胁。魏裔介由工科升任兵科都给事中,他数次向顺治帝上疏,为全面剿灭各地日益膨胀的反清力量献计献策:“蜀为滇黔之门户,蜀既收而滇黔之势蹙,故蜀不可不先取”,对西则“宜令藩镇更番迭出,相机战守,扰其耕牧,则贼势自溃”。又疏“此三方者,攻暇宜先粤西,粤西溃则可望胆落,滇黔也不能不瓦解”。在战略上,他主张“大修战舰,诸路并力合剿,勿使事久变生”。顺治帝旨准其奏,发派清兵,诸路出击,很快剿灭了西南抗清武装,皇帝大悦,先后擢其为太常少卿提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太子太保。
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俘杀桂王朱由榔,云贵一带反清武装剿灭,天下似乎太平。魏裔介对此忧心尤加,担心年轻的康熙帝被貌似太平的表象所迷惑,遂上《请驻兵荆襄以防要害疏》,提醒康熙帝“西南滇、黔、川、楚地方,如此其辽阔也。非有大兵镇守,倘或戎寇生心,鞭长不及”。“荆襄乃天下腹心,祈择一大将领满兵数千常驻其地,无事则控扼形势,可以销奸宄之萌;有事而提兵应援,可以据水陆之胜”。其防患于未然之心昭然若揭。但年幼的康熙帝陶醉于歌舞升平,未能引起高度重视,也未采纳魏裔介的谏言。康熙十二年(1673)发生“三藩之乱”,首起者正是镇守云南,羽丰势盛的吴三桂,魏裔介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采纳了魏公之言,选派一员大将镇守荆州,控制形势。
顺治五年(1648),裔介任吏科给事中,对清初尚不健全的典章制度,礼制和吏制的混乱局面,进行了整治。对清廷的用人制度,他主张任人唯贤,不宜重满轻汉。“督抚封疆重臣当慎选择,不宜专用辽左旧人”。以免上下之气来通,满汉之气中阏。时户部秦议,拟入资补官,以盈国帑,裔介坚辞反对“此衰世苟且之政也,今纵不能加小吏工食,奈何著为令甲,以资得官,使铨政由此而坏”。力主满汉同仁,量才录用,任贤用能。在吏制管理上,他目睹大小官吏玩忽职守、贪赃枉法之事屡禁不止,形同猛兽,“大臣闾茸以保富贵,小臣箝结而惜功名,纲纪日弛,法度日坏,贪官暴吏,转相吞噬”。对此,数次上书“请增官吏禄俸,请禁金玉锦绣浮屠塔庙一切侈靡蠹耗之事”,以厚薪养廉政,倡节俭禁侈靡。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裔介不避权贵,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官吏,无论官职多高,背景多大,他毅然上书坚辞弹劾,绝无避讳。剿抚湖南将军沈永忠,福建提督杨名高、大学士刘正宗、成克巩等不法达官贵族相继被劾免,忠臣良民拍手称快,吏治因之清廉,朝野因之稳定。
魏裔介竭力维护清廷利益,但他能巧妙地把恤民融于清廷的根本利益之中,曾数次向顺治帝疏言“天下未平,皆因征求太急,刑罚太繁”。极力主张改善国策,崇节俭,勤圣学、度兵势、省刑狱、免税赋,由此实现民富国强,社会稳定。他的主张受到朝廷内外普遍赞赏,多被“立见其实行”。
魏裔介为了减轻百姓重负,使其休养生息,力主裁减军饷,压缩冗员。顺治十四年(1657),他上书请清廷“令南方专意招抚,固防险隘,撤还旗下戎兵,省数百万供亿之费”,以解百姓之困,此议得到顺治帝旨许,“立即允行”。顺治十八年(1661),因云南、福建用兵,清廷财政紧张,辅政大臣议加派练饷500万两,此议若准,势必给不堪重负的黎民百姓雪上加霜,裔介上《计兵食以恤民力疏》予以阻止,疏称,各地百姓“人穷粮贱,剜肉医疮,其苦难之状有难以笔舌形容者!若年年加派,稍遇凶荒,百姓之流离死亡,岂能支乎?”其言其情,令廷臣动容,顺治帝感其一片爱国爱民之心,纳用其言,“敕部综计军需,足用即停止加派”。练银未加,民心大悦。
魏裔介不但穷其所能竭力减轻百姓负担,而且还特别注意蠲免税役,赈济灾民。顺治九年(1652),河北、河南、山东遭受特大洪荒,百姓饥寒交迫,生死悬于一线。他向朝廷提议:“各州县间遇灾荒,即经报部,其例得蠲缓钱粮,即与停征,以杜吏胥欺隐。并就各州县所有积谷及存贮之银先行赈贷”。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火。此议得到顺治帝允诺,立即下“所司议行”,成为定例。翌年,洪旱交织,流民载道,僵仆路旁为鸟鸢豺狼食者,不计其数。裔介再次疏请赈济灾民,“言尤悚切”,顺治帝即下旨“出帑金二十四万两,分遣大臣十六人督赈”,千万百姓别死回生,转危为安。
魏裔介身居要职,积极为清廷出谋划策,其200余疏或“著为律令”、“立见其施行”,或“始诎于众议,后卒以公言为然”,成为顺治、康熙二帝的得力辅臣。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但因其刚直无忌,谠言频谏,不仅引起同僚者不满,而且也引起康熙皇帝的猜忌,因之屡遭弹劾,数次被贬。裔介屡次被诬劾后,深感忠良难作、仕途凶险;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又系自己深恶痛绝,于是康熙十年(1671)正月上疏,“亟请回籍养疴”,“上以其恳切,不强留也”,遂从礼部尚书任上激流勇退,安度余生,时年56岁。
魏裔介嗜学一生,爱书如命,集天下书而读之。在朝为官时,身居大学士之位,入赞机政,日理万机,亦必于繁忙中“日夕读书,舆中辄携一卷”,苦读天下书,以穷世上理。隐居故里后,更是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因此,经史子集,触类旁通,学识深醇,著述颇丰。著文达六千余篇,不失为一代著述家。
魏裔介在著书立说之余,念念不忘兴学施教,督课农桑,“循行阡陌,混迹于田夫野老,人不知其为旧相也”。康熙二十五年(1686)因牙疾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葬于西路村祖茔。乾隆二年(1737)四月,乾隆帝对已故数十年的魏裔介推崇有加,亲赐碑文,追谥文毅。
赵瓒(清)
赵瓒(?~?),余舍村人,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父早卒,以农为业,养母至孝,邻人称赞。康熙年间某年,有猛虎下山,出没于县域,县民惊恐,县衙便派健丁寻杀。一日,赵瓒母亲到院子角落取柴,准备作饭,忽地一只猛虎蹿入,其母手中柴落,惊恐不已,双脚似胶粘于地面不得挪动。恰此时,赵瓒出门汲水,听到了乡亲们遥相呼喊:“老虎进村了!”“老虎向赵瓒家跑去了!”这还了得!母亲正在家中,怎能让老母白白落于虎口,母死儿岂能活!抄起扁担就向家中奔去,早把乡亲们“老虎在你家中,不要轻意回去!”的呼声抛到身后,赵瓒抢入自家院中时,见虎正用利爪捕曳老母,他似乎把几十年的力气运足到扁担上,奋力猛击老虎,虎疼嚎叫几声,弃母而逃。正好,县里的捕虎健丁赶到余舍,乱箭射死老虎。知县陆宾赠额匾曰:“孝能服猛”,直隶抚院给匾奖赵瓒曰:“杀虎救母”。
刘甲(清)
刘甲(?~?),出生于柏乡县东街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祖父刘三谟为增广生,有高邑友人在贵州省某县任县令,介绍三谟在其属下当一名小吏,没有多久,友人及眷属皆亡,三谟穷困不能返归。适吴三桂兵变,严厉缉拿北方籍人员,为避难,三谟不得已削发为僧,隐居于边境寺庙,刘甲的父亲刘永生为庠生,因父在外久不能归,便千里迢迢到南诏边境迎父归里,资财耗尽,生活艰难。穷则思变,刘甲少有大志,拜师学文习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不间断,练就一身好功夫。康熙五十九年(1720),考中武举,雍正元年(1723),考中武进士,选授永平府山海卫屯田守备,兼理民事。当时,有一名叫赛罗成的人,纠集一伙亡命徒,哨聚山林,占山为寇,出没于山海关内外,打家劫舍十余年。匪众猖獗,官民不宁,人心甚恐。前几任守备及有司竟莫能擒拿。刘甲赴任后,以天下大治为已任,暗下决心,首先剿除匪患,给民营造一个休养生息的安定环境。艺高人胆大,智多谋略精,刘甲非常藐视赛罗成一伙匪徒,声言“擒此寇如捕狐兔!”于是,刘甲悬重赏购眼线打入匪寇内部。没有多久,率军围剿,里应外合,一举剿灭赛匪,生擒赛罗成并斩杀示众。于是,关内外完全得以平定,人心大快,万民称颂,后塑刘甲雕像一樽,今仍存。刘甲任职期满后,解甲归里,侍亲尽孝,闲暇之余,喂猪鸡以养志。年高爱清静,因厌倦城内喧嚣,在城西陂廉价购置数百亩荒地,筑别墅而居,开垦数十亩种植小麦,日出而做,日落则息,田园牧歌,生活恬畅。其后,子孙搬来居住,时间长了成为一个新村,名叫刘家场。刘甲就是刘家场的创建人。
魏广心(清)
魏广心(?~?),字诚,柏乡县白阳村人。自幼习文,熟读儒学,满腹经论,少有大志,每逢祭祀食饩之后,屡欲弃笔砚以远游创一番功业,因高堂新亡未能如愿。等到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入境,乡邻不了解太平军是什么样的军队,惊恐皆逃避。魏广心因高堂灵柩在室,坚守不肯离去。太平军见广心尽孝至诚,甚为感动,秋毫无犯。同治初年,为官云南,任同经历继署他郎厅通判、宓尔县知县。当时,军务初平,悍将跋扈,欺压兵民,民人大恐,世面混乱。魏广心不畏权势,排除阻力,把犯法军官绳之以法,视罪行或驱逐或按律诛杀,使云南边境得以安宁。魏广心任职其间,为官清廉,不循私情,一些富户绅士依仗平日筹饷之劳,屡次请托魏广心为他们办私事,魏广心坚决拒绝,回答说:“我是朝庭命官,不作季氏家臣。”由此,人们不再敢请托魏广心循私。
光绪三年(1877),魏广心到南安州任知州,辖区有一个石羊银厂,恰逢上一个姓杜的抚台屡派委员到州内查厂,其用意在于苛征矿课。魏广心不畏权势,三次上书为民请命,力求减轻税课,他的请命文书终于得到上峰的认可,人民大悦,欢呼称颂。
魏广心在云南为官19年,历任四个官职,等到告归时,宦囊如洗,空空抵家,亲友问询:为何不为子孙考虑生计?魏广心淡淡笑答:“祗(只)博得一肩明月,两袖清风,使世世为清白子孙于愿足矣!”归里后,生活清淡,漫步优林,林下养志,数载而卒,终年67岁。
刘树樟
刘树樟(?~?),字才甫,西汪村人,毕业于直隶法政学校,入官为宦,总办热河巴林左右两旗垦务。任职时,该两镇与河鲁可沁旗三旗为地界发生争执,各旗蒙民均有数千,兵刃相向,争斗不休。上峰拟用兵镇压,刘树樟建议暂缓,便亲自走游三旗,奔波斡旋,劝说蒙民休动干戈。审查地形,考核证物,处事公平,终于取得蒙民信任,一兵未动,重立新界,干戈停息,各旗蒙民称颂不绝。不久,刘树樟又在吉林、辽东督二县垦地数千亩,移民数万户,设蒙汉学校多处,提倡五旗共和之精神。时日本人在蒙古立施药所,名蒙古产业公司,大开牧场。刘树樟认为日本人是出于侵略目的,每逢各旗王公会议,必点明日本人的侵略野心,并设立演讲所于贝子庙、喇嘛苏穆等处,使蒙民知晓觉悟。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上呈总统褒言刘树樟洞悉蒙情,刘树樟遂被任命为林西县知事。刘树樟任职后与东四盟各旗王联络设四盟警备司令部。刘树樟上维国下维民,组织力量缉拿土匪,使边陲得以安宁。后来,刘树樟经多方联络,创设合兴长途汽车厂(运输队),来往于开鲁多伦间,交通赖以便利,为当地的交通运输开创新篇章。长途汽车运输成功之后,刘树樟又撮合蒙汉双方合资修筑鲁林多铁路拟与四洮接轨,未成而罢。
刘树樟回归故里后,任柏乡县商会主席。1932年,参与编修《柏乡县志》,任参校,曾捐金出资以助修志。
杨蔚坤
杨蔚坤(1879~1946),字子厚,柏乡县方鲁村人,出身于乡绅富门,祖父乃优廪生,父为举人。蔚坤自幼警敏,聪慧过人,受家庭熏陶,启蒙较早,三尺孩提,能诵《三字经》、能念《千家诗》,入私塾后更是每学一文,过目不忘。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赵州七县数百名学子会考,名列榜首,入泮宫为生员。柏乡知县戚朝卿慕其才华,恳邀入衙辅佐县政。蔚坤胸怀大志,不愿过早周旋于官场,以“年幼无知、恐失大体”婉言谢绝。矢志求学深造,以成大器。
杨蔚坤入泮后,勤奋好学,如饥似渴,没过几年,科考内容熟记于心,“四书”“五经”背诵如流,摸拟策论,堪称为佳。并且博涉史传,兼读诸子百家,集知识于广博,在柏乡传为佳话。然而,母久病不愈,拖累蔚坤不能远游以履大志。适清光绪戊戌变法,兴学堂、废科举,通过科举进仕为官无望,遂生不为良相便做名医之心,济世救人同样也是善举。于是,蔚坤闭门锁户,潜心研读古医名著,如《本草纲目》、《伤寒论》、《黄帝内经》等,无不熟记在心。走州串县遍访名医,恳求赐教临床经验。没有几年时间,蔚坤学成行医,城乡渐渐知名。
民国元年(1912),县建立议事会,杨蔚坤出任议长。在任期间,不负众望,辅佐县政,兴修水利、挖河开渠,扩耕灌溉,利在农桑。督办教育,建学堂前后奔忙,不惜余力。时村民欲建学堂,杨蔚坤慷慨捐赠,民人称颂。省教育厅闻知,褒奖三等勋章一枚。
杨蔚坤公务繁忙,身份虽变,但爱惜民心不变,济世救民铭刻在心,重医德、轻钱财,求医问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他常说:“有钱人家细车来请,我去出诊;穷人家一个毛孩来叫,我也乐意徒步去治病。一人病愈,全家颜欢。”某年,柏乡县知事张增启染病命危,群医无策,百药不济,家人和皂隶已备后事,皆认为无生还之望。杨蔚坤闻知,感其为政清廉,竭力县事,急赴县衙,为其诊治,数剂草药下肚,县太爷病情骤缓,再经调理,半月康复。县官张增启携厚礼亲临杨府谢恩,赠匾额:“医术高明、医德淳厚”。杨蔚坤由于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具有坚实的医学功底,许多病经他诊治,药到病除,医术高明,群众广为传播,一时,临城、宁晋、隆平等县庶民百姓慕名前来,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一日,本乡一个11岁的丐娃,跑到县议事会请杨蔚坤为母治病,差丁视其衣衫褴褛,断然不让去见杨蔚坤,正巧被他听见,怒斥差丁不惜民情,遂唤丐娃入室,问明情况,便随丐娃徒步出诊。宁晋一穷困老夫,晚年得子,爱若明珠。一年夏天,小儿天花,高烧不止,奄奄一息,老汉束手无策,闻知柏乡有一名医,不分贵贱,有求必应,便连夜徒步60余里来到柏乡。蔚坤见状,提起药箱随老汉赶赴宁晋,将病治好,分文不取。老汉家徒四壁,无以为酬,就把孩子认在杨蔚坤门下。在附近州县,如这般认在杨蔚坤门下的义子就有上百个。
杨蔚坤已是清末民初柏乡名医,尤其对儿科、妇科造诣颇深,但他并不妄自尊大,治病必专,恃方谨慎,多以理学为立方之根。虽然忙于政事和治病救人,但始终不忘对医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著《理学痘诊浅说》刊于世。他的医学成就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发行的《河北医藉考》(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收录。
1937年10月,日军入侵柏乡,杨蔚坤背井离乡,游医在外,1946年客死安徽徐州,终年67岁。
夏纬瑛
夏纬瑛(1896.1.14~1987.12.8),字修五,柏乡县东街人。1914年毕业于赵州中学堂,因家道中落,不得继续求学,故从事农耕与牧羊,不堪忍受欺凌,矢志向上,乃只身去北京,于1916年考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北京农业大学前身)生物系做助理。协助刘慎锷先生创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前身)。1935年任副研究员,到陕西筹建西北植物调查所。抗日战争时期,夏纬瑛曾任河南大学和西北农业大学教授,教授植物分类学和林木学。有植物分类学著述,包括鹅尔枥和松树新种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西北植物调查所改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西北工作站,纬瑛任工作站主任。从事植物学史和农学史的研究。1960年调入中国科学院从事自然科学史研究工作。主要著述有:《管子·地员篇校释》、《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释》、《“周礼”书中农业条文的解释》、《夏小正经文篇校释》、《植物名释札记》等。他在科学史方面的研究许多是带有开创性的,特别是他能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观点,研究解释我国先秦古籍,搞懂许多前人未搞清楚的地方。《管子·地员篇校释》中的主要论点被郭沫若收入《管子集校》中,日本《中国农业经济史》也全文刊载该书。
纬瑛五十岁后,在研究植物学史与农学史工作之余,喜爱诗歌与书法,时有述作。后患目疾日重,视力唯艰,遂自称“盲人”,笔耕不辍,诗作较多,经子武平整理印书成册,曰《盲人诗草》。1987年12月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
胞弟夏纬琨(1903~1976),字玉峰,副研究员。少年时入正定天主教堂的慈善性学校。离校后,在其兄夏纬瑛的帮助下,进修了中学的课程,考入中华大学读预科。当时参加了“三·一八”学生运动。1929年到柏乡县的国民党党部工作,但他不习惯官场的黑暗,最后辞去官职到北平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当练习生。在该所学习植物学知识,管理植物标本。当时的标本由外地采集来之后,首先由他鉴定、定名。对一些少见的或鉴定有困难的标本再送交有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期间,他为我国的植物分类学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41年,静生生物调查所被日寇接收,他失去了工作。后因帮助地下工作者从事抗日工作,他被日本宪兵队发现、逮捕,遭受酷刑。但他并没有泄露任何组织和人员情况,一直被关押到日本投降后才被释放。
新中国成立后,静生生物调查所并入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他负责标本室的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6年在柏乡县东街家中病故。
子武平,研究员,1918年5月19日生,1945年燕京大学毕业后到北平研究院动物学院研究所工作。从事水生动物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为兽类学研究工作。在林业鼠害研究中,首次在中国做了兽类的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研究。1958年,组织并参加东北兽类调查,此调查报告为我国第一部兽类分类学著作。前后曾发表论文70多篇,成为美国兽类学会和前苏联兽类学会名誉会员。1966年,为支持边远地区建设,到青海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研究所工作,后来任该所所长,被选为青海省五届人大常委。1979年成立生态学会时任副理事长。1980年成立兽类学会时任理事长,创办《兽类学报》,任主编。曾担任《动物学杂志》、《动物学报》、《生态学报》副主编。
女武顺,1923年4月12日生,1947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先后在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所、陕西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工作。1983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参加完成“棉花品种资源抗枯萎病菌期鉴定”研究;翻译《棉花黄枯萎病》一书,参加编辑《中国农作物病虫图谱》第一、二册;参加编写《中国林木种子病虫害防治》和国家标准《林木种子检验方法》二书;撰写《国外林木种子病害名录》发表于《植物检疫》杂志上。
张中兴
张中兴(1896~1943),柏乡县南滑村人。自幼务农,粗通文字,少有大志,性内柔外刚。1935年,人传猛兽出太行,百姓众说纷云,皆惊恐,不待日落即关门闭户进餐早寝。唯有中兴一人,每天日落手提铁叉端坐大街石头上,声言专等凶兽到来,除之为快,他的为民除害义举传遍全村,男女老少称赞不已,民心稍稳。
1937年“七·七事变”,国难当头,胞弟张望溪于1938年初创建中国共产党南滑村党支部,中兴随后也加入党组织,旋即担任了支部书记。中兴任柏乡县农会主任后,为了有力地配合战委会打击侵略军,他不分昼夜开展工作,冒着生命危险走乡串户组织各村的贫雇农成立农会。不足半年时间,全县的农会发展到数十个,在中兴领导下,县农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抗粮”、“抗捐”、“抗出劳役”的“三抗”斗争,做了大量的群运工作。为杀敌他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多次参加战委会和抗日游击队袭击敌人的战斗,每战必英勇在前,弹无虚发,许多日伪军成为他的枪下之鬼,故日伪军深所畏惧,闻听“中兴”之名往往不寒而栗。敌人为了铲除心头之患,千方百计欲活捉张中兴,但一次次的围捕,都不能得逞。敌人无可奈何,气急败坏,于1941年9月的一天傍晚,将其妻张秀银、长子张全保(10岁)、次子张全春(7岁)母子三人一起抓到南阳伪军炮楼,声称:“张中兴不投降便要其母子三人的命”!敌人采取这种阴险毒辣、卑鄙无耻的手段不仅没有使中兴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敌斗争的决心。敌人无计可施,便对其妻和两个幼小的儿子在牢房里进行折磨。结果其妻秀银忧病交加,生命垂危。抗日政府通过打入敌人内部工作的地下党员王殿奎,多方周折才把母子三人保释出来。
中兴自投身革命以来,早把个人安危生死置之度外,积极组织和领导全县农会与敌人展开激烈斗争,经常来往于根据地和敌战区之间。当时,一个妇女干部变节投敌,向敌人告密,提供中兴行踪。1943年夏某晚11时许,中兴与几位战友由宁南县回柏乡,行至西董村西封锁沟时,被埋伏在沟边的日伪军包围。中兴等奋力冲杀,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伪军小队长李球子抓到西董村日伪军炮楼里。敌人先是诱使中兴投降委以高官厚禄,欲从他口中了解抗日组织的情况,以便对抗日组织进行更加疯狂的镇压和破坏,中兴不从。敌人又恐吓威逼,中兴不怕。于是敌人便百般毒打和使用各种刑具折磨中兴。中兴不但对情况一字未吐,反而对敌人骂不绝口。敌人招数用尽,无可奈何,只好把他关押起来。
中兴在关押期间曾设计出逃。一天夜里他和几位战友将门底下挖了一个洞,然后放火点着牢房,他们便乘机出逃。当他们跑到炮楼的围沟时,敌人发觉,尾追而来,中兴他们顾不得多想,便跳下沟去,沟深难攀,中兴用他的身躯把几位战友托出沟外,敌人追到沟边,中兴命令战友“快跑,别管我!”几位战友脱险,中兴由于身体受伤太重爬不上去,又被敌人抓住。自此以后,敌人对他的折磨更加残酷,把他浑身上下钉满了三寸铁钉,唯恐他再次逃跑。抗日政府虽千方百计进行营救,但都未成功。1943年6月5日,中兴在高喊“誓死不当亡国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共产党万岁!”声中被李球子一伙伪军活埋,壮烈牺牲,年仅47岁。
赵楚
赵楚(1898~1945),柏乡县韩村人,出身农民,“七·七事变”后参加八路军,1940年在冀西八路军某部任参谋,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8月调任柏乡县抗日政府一区区长。当时柏乡正处在白色恐怖之中,日伪连续实行五次“强化治安”,村村建立保甲,设置治安员,组织情报网,不断“清乡”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杀光、抢光、烧光)政策,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日伪在固城店、北黄泥、南黄泥、北滑、北鲁、南鲁等处修筑19座炮楼,以此来控制巩固其占领区。赵楚到任伊始,就积极开展工作,进行对敌斗争。他发动群众填平封锁沟(也叫界县沟),破坏敌人炮楼与连接县城之间的公路,又不时乘黑夜割取敌人的电话线,让敌人通讯联络中断;还做伪家属统战工作,瓦解敌人;并积极配合部队围打炮楼等等,这些工作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手足无措。因而敌人对赵楚恨之入骨,悬重金捉拿他。
194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赵楚带领通讯员张喜辰,协同除奸队长贾广新,身穿长袍,化装摸到北鲁炮楼沟沿的外围,指着伪队长的姓名喊话,宣传抗日政策。直到黎明,敌人未敢放一枪。早晨,他们转移西汪村公所催给养,一进村公所,便和四个伪警察相遇。赵区长机敏地稳住他们,然后亮明身份:“我是赵楚,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四个伪警察一听赵楚的名子,吓得战战兢兢,“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哀求饶命,并表示再不敢鱼肉百姓。赵区长对其训斥一番后,便放他们走了。
1944年5月,麦收前,为了保障农民顺利收割小麦,一天晚上,赵楚同贾广新、阮胜刚、滑秀喜、李树芳、曹全印等8个人到南鲁炮楼连续向敌人喊话:“你们如果胆敢扰乱麦收秩序,一定严惩不贷”。同时在沟沿遍插标语小旗,鸣枪警告驻敌。黎明前,他们分散撤离,赵楚走到西南鲁,被尾追的敌人包围。这时房顶院落都布满了伪军,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赵楚镇定自若,毫无惧色,握紧手枪,准备决一死战。幸而我地下工作人员赶到掩护,方才化险为夷。此后,赵楚又几次向敌人喊话,分化瓦解敌人,使敌人未敢轻举妄动,有力地保卫了农民的麦收夏种。
1944年冬,赵楚被调到敌情复杂的二区任区长。时日伪联庄会大队长王恒昌率一小队伪军驻守北黄泥炮楼,王原是临城县警备队驻镇内车站的中队长,很效忠日本侵略军。抗日政府决定拔除这个敌伪堡垒,赵楚经过深思熟虑,与同志们研究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制定了克敌致胜的方案。首先,抗日力量停止一切公开活动,暂隐蔽,使敌人误以为周围情况稳定,思想麻痹,放松戒备。之后,赵楚与潜入炮楼内部的抗日武工队员刘三虎、刘双锁、赵新焕三人取得联系,摸清了炮楼内部的岗哨、武器装备、人员思想等情况,最后研究确定在王恒昌做生日的夜里攻打炮楼。并确定好内外联系信号,标明雷区,选好向导,以及瓦解伪军思想的工作。同时动员各村给王恒昌送酒肉庆贺生日。这天,各村陆续送去拜寿的酒肉和礼单,王恒昌眉开眼笑十分高兴,破例放假,命令除值班人员外一律开怀畅饮。从中午开席直到红日偏西,有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有的摇摇摆摆身不由已,敌人完全放松了警戒。深夜,赵楚带领区中队,在炮楼沟沿东口与内潜人员刘三虎互相击掌取得联系。内潜人员放下吊桥,区中队迅速进入大院,李治华带队解除了值班的三个哨兵的武装,抢占了炮楼,又收缴了枪架上的28支步枪。然后才喊醒梦中的伪军,告诉他们我方已占领了炮楼。这次战斗处决了王恒昌,俘伪军33名。
1945年9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驻扎在区内的三四个炮楼的敌人龟缩回城。伪军失掉了日本主子,又投靠了国民党,仍盘踞在县城内,不时到乡里骚扰。赵楚认为当务之急是扩充地方武装,壮大民兵力量。时北马地主王老修家藏有一支冲锋枪,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仍不交出。赵楚、李治华、常育才三人研究决定深夜到北马找王老修去收缴。他们刚来到北马村就发现有新的敌情,固城店方面来了数量不明的伪军,正在向北马方向运动。此时,在小京方向也传来稀疏的枪声。由于情况不明,大家决定马上撤离。赵楚等三人刚走到南马西小街街口时,突然遇见大约有一个中队的伪军,正在大街挨门串户地搜索。三人躲闪不及,被敌人发现。赵区长当机立断,命令李、常二人向东南撤退,由他一人抵抗掩护。敌人冲向前来,赵楚沉着应战,但敌人越集越多,脱身不得,最后子弹空了,在敌人包围中中弹,壮烈牺牲。
黄逢临
黄逢临(1900~1975)字时甫,柏乡县南关人。幼年丧父,在母亲杨氏含辛茹苦、铺沙画荻的教养下,17岁考入邢台直隶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回县后,任县立高等小学堂教员。一年后,擢升校长,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16载未曾易人。任职期间,殚精竭虑,锐力建校,终于把旧槐阳书院建成近代高初两级完全小学。同时注意选聘教师,培养学生。
“七七事变”后,日军入侵县城,黄逢临虽在敌占区,仍和边境上人民抗日政府保有联系。1938年冀南行署主任杨秀峰在东施庄召开群众及各界人士大会后,捎信邀请黄赴陈家庄会悟。后因敌情变化,未果。而城内敌伪亦不断派人游说,企图将黄拉入伪政权。为了摆脱敌伪纠缠,黄逢临断然离家出走,到邢台义德中学(教会学校)任教。一年后,避过风头,才返回乡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黄逢临应友人旧四师同学刘伯雍(石景山钢铁厂秘书兼人事科长)的邀请,赴石景山钢铁厂人事科任职。1946年,内战再度爆发,目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政治腐败,亟思返里。1947年,在平汉铁路中断(徐水至保定段),石家庄尚未解放的情况下,毅然徒步穿越封锁线,避开石家庄返里。抵家后,当即受到县长张雨秋的热烈欢迎。并送给《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等毛主席著作,委任为南关小学教师。不久又调入城内县立完小。1948年,柏乡县师范学校成立,黄逢临调入县师任教。1951年,因患心脏病回家休养。
黄逢临教书育人,泽及桑梓,教子有方,子承父志,长子黄镛,任教数十年,县内知名语文教师,工楷书,字苍劲,有风骨。三子黄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事语文教研、指导全县语文教学工作多年。
黄逢临晚年以养蜂自娱,自号拙农。性喜绘画,尤擅兰草,为附近各县所知名。1975年病逝家中,享年75岁。
赵象乾赵象乾(1902~1989),原名赵士坤,字象乾,柏乡县南马村人,出身于富裕农民家庭,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务农。青年时曾先后在王怀庆的巡防军及北京警察厅警卫队当差。由于对军阀混战感到厌烦,1926年返乡务农,在村中由于他乐于助人,于1934年被村民推选为村长,县长杨桂森奖给他“热心公务”匾额。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大批军队南撤,散失了许多武器弹药。赵象乾收集到一挺机枪两支步枪,南马村的几个大户凑起四支步枪成立“联庄会”,请象乾出任联庄会头领。之后,赵象乾与其他村的联庄会建立联系,结交有志之士,准备成立抗日队伍。1937年10月,柏乡沦陷后,赵象乾派人到外地寻找共产党八路军。1938年初,在任县邢家湾找到八路军程启光司令员。在程司令员的支持下,准备建立抗日自卫队。3月底,赵象乾探听到日伪县公署将于4月2日召开祝贺伪县长就职大会,要求各联庄会和有枪的村带枪进城,企图利用开会之机收缴各村枪支,赵象乾于4月1日夜带人抢先收缴城北大户及伪警察所的长短枪支。次日,在西黄泥村宣布“柏乡县民众抗日自卫队”成立,当场杀死两名汉奸活祭,随后改自卫队为“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二支队第一大队”(简称柏乡县大队),上级任命赵象乾为大队长,赵忠伏为教导员。
柏乡县大队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赵象乾带领队伍不断破坏敌伪交通及通讯设施,袭击搔扰日伪据点。1938年5月21日,全县抗日村长大会在南马村召开,赵象乾带领三个中队担任保卫工作。当日伪军围村后,赵象乾指挥队伍突围,除一人挂彩外,均安全撤出。同年8月27日,赵象乾率部配合八路军385旅攻打柏乡县城,重伤日军中队长高桥正太郎(回城后死亡),共歼敌100余人。同年底,又率部攻下龙华土匪据点,歼灭土匪20余人,缴获长枪6支、短枪4支、重机枪一挺和战马4匹。
1938年,宁晋县“联庄会”头目赵勤甫拥有4个团的兵力,共有2400人枪。国民党及日伪军都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拉拢,赵勤甫的思想发生动摇,想投靠日军,此情被赵象乾知道后,征得上级同意,赵象乾、李向农等前往宁晋,经过五天五夜的说服教育,最终使赵勤甫同意参加八路军,由八路军收编为“东进纵队平汉支队”。
1939年7月,冀南二分区直属部队第三营在营长赵芳芝的操纵下叛变,准备到赵县投靠国民党石友三部队。当路过隆平县西董村时被赵象乾和教导员赵忠伏发现,赵象乾立即率部围攻,活捉叛军首领赵芳芝,缴获步枪68支,短枪14支,同时解救了营教导员戴春福和副营长李长宽等人。分区领导贺亦然对象乾进行了表扬。同年,象乾率领战士奇袭国民党杂牌军团长黄老冲家,缴获轻机枪一挺。
在象乾等人的领导下,柏乡县大队到1939年夏天已发展到6个中队,拥有步枪400余支,轻机枪3挺,重机枪一挺,中队长以上干部全部配备两支手枪,县大队不断发展壮大。国民党派乔大友为说客,劝赵象乾投靠国民党,答应他到“民军”里去当司令。日伪军也曾两次派人送信,许以高官厚禄。象乾及时把这些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表示决不投降。日伪军见劝降不成,就将他家中房屋财产全部烧光,并悬赏2000元要他的人头。象乾16岁的儿子赵层子在乡观被日伪军枪杀,他的弟弟赵士清在营儿村也被杀害。国恨家仇更坚定了象乾的抗日决心。
1940年7月,象乾到冀南军区二分区任基干营副营长,两个月后,改任冀南行署警卫营副营长。1941年2月,他被派回柏乡任实业科科长兼五区区长。1941年10月,象乾被任命为柏乡县抗日政府县长。
1942年4月,由于敌探李朋年,伪军郝喜江的告密,象乾在营儿村被捕。日伪军对其百般劝降,他不为所动,准备以身殉国。后得到地下党的指示,潜伏诈降,任敌伪电话室主任职务。象乾利用自己的公开身份,积极为抗日军政传送情报,保释被俘抗日人员及无辜被捕群众。1943年2月,八路军将李朋年枪毙后,他察觉到敌人对自己产生怀疑,于2月24日逃出县城。当晚找到县委书记夏秋刚说明情况,上级安排他到敌工站工作。
1944年9月经地委推荐,赵象乾参加了太行平原分局党校整风学习。1945年7月学习结束后,担任柏乡县敌工站副站长、站长、联络科长。1945年11月,他参加了解放柏乡县城战斗。1946年3月任冀南行署救济委员会总务科长,此后至1956年先后历任冀南河渠滏阳河务局秘书、冀南区武委会军工科长、广宗县邮政局长、枣强县邮政局长(在任职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巨鹿县邮政局长,1956年8月,调任柏乡县邮政局长,1963年3月任柏乡县工会副主席,后任柏乡县工会主席。1965年11月退休,后改为离休。“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1980年得于平反。在离退休期间,赵象乾为柏乡县社会主义建设出谋划策,发挥余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89年2月18日病逝,葬于南马村公墓,享年87岁。
张文教
张文教(1907~1989),柏乡县龙华村人,幼时家境贫寒,先辈常受土豪劣绅的欺辱,祖父为使其将来能“立门户”,于1916年送文教入龙华村私塾就读。翌年,因家中缺乏劳动力而辍学。家境逐渐好转后,文教于1919年重入学堂(在龙华村上小学),1922年考入柏乡县立高级小学,1925年考入邢台省立第十二中学。1927年因战乱,学校停止上课,文教回到柏乡龙华村。1928年夏天,张文教看到国民党的宣传口号中有“打倒土豪劣绅”的内容,为此,他加入国民党。两个月后,文教看到国民党根本不打土豪,忿然撕毁党证,同国民党断绝关系。是年秋天,邢台十二中复课后,文教在学校加入改组派,从事反蒋活动。“济南惨案”发生后,文教做为学生代表积极参加邢台各界反日会,组织学生反日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国民党邢台县党部破坏反日活动,文教学业未竟,被迫离开邢台,遂脱离改组派。后,几经周折,文教于1929年夏考入北平朝阳大学。1930年与朝大同学陈文光创立朝大社联小组,后发展为支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社联支部改名为反帝大同盟朝大支部,文教任支部书记。10月,文教离开朝大任北平市反帝大同盟交通。1932年3月,文教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调北京南口以工人身份从事革命工作。6月与党失去联系,想方设法找寻组织未果。1934年春东渡日本,就读于明治大学。留日期间,文教精心研读日文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搜集了一些有关日本国情的资料,并翻译了思想进步的《帝国主义与满州》一书。1935年夏文教因患肺病回国。在北平北海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因经济困难,遂回家乡养病。1936年春,与本村同学王计划创办了义务贫民学校,广收有志贫苦子弟,利用农闲时间授课。在教学生认字的过程中,进行形势分析及爱国主义教育。“七·七”事变后,文教积极寻找抗日队伍,与他的老师魏养廉(白阳村人)北上高邑面见了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官程潜,请求帮助组织抗日游击武装。不久,日军逼近高邑,国军南撤,组织游击武装未果。后,文教和魏养廉到武汉、郑州、西安等地寻找八路军。二人千辛万苦,饥寒交迫,几经周折,辗转千里,到1937年末,终于在山西临汾刘村参加了八路军。初在八路军前方总卫生部政治处任教育干事,后在卫生学校管理图书兼教文化课。此时,他恢复了中共党员关系,并于1938年初由候补党员转为正式党员。1939年,奉调延安八路军卫生部俱乐部,任干事兼日语教员,后任供给部运输队的党支部书记兼政治教员。1945年调任保管处兼生产科政治指导员。1943年春,任延安总政治部干部招待处教育干事。1944年8月到抗大七分校任教员。1945年12月到晋绥边区公安局接受情报工作训练。1946年5月到晋冀鲁豫边区教育厅当科员。秋,文教奉命到涉县接收管理国宝赵城广胜寺藏经。1949年,奉华北政府教育部电令,率军一连将国宝藏经安全运抵北京,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接见。进京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兼行政秘书。1989年病逝,享年82岁。
李向农
李向农(1908~1942),学名同行,字步周,南黄泥村人。1933年秋,李向农从冀县河北省立第六师范毕业回到柏乡,到县城内北大街路东的县立高小任教。向农酷爱祖国书法艺术及传统武术,在教书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爱好,诱导同学们热爱中华、报效祖国。在教书期间,不断交往爱国志士,探讨革命道理,表达爱国思想。西汪村进步青年中共党员张利川,经常以同学名义作掩护与向农联系,秘密参加党领导的抗日宣传活动,并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向农被冀县第六师范附小聘为教师后,更加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给同学们讲日本侵略军的罪恶,激起了同学们的抗日义愤。
“西安事变”后,向农积极搜集有关资料,组织师生,关心国事,多读报纸。看到报刊上刊载“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团结抗日的消息,向农很高兴,他告诉同学们:“中国从此有了希望”。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了柏乡县,国民党县政府奉命南撤,县内一时处于无政府状态。向农辞去教学工作,秘密回到家中,准备组织父老乡亲,抗日救国。一时,县内以大户为主保家护村为名的联庄会纷纷成立,富家子弟纷纷购买枪支,组织个人武装。南马村赵象乾,利用冬闲的时间,走村串户组织了有100多人的联庄会,准备打击来犯的日军。李向农听说后,立即找到赵象乾,商议把现有的民间武装改编为抗日队伍。1938年3月,北滑村人张望溪在巨鹿县政府工作期间,受八路军东进纵队党委书记李菁玉的委派,回到柏乡,发展抗日队伍。他找到赵象乾、李向农说明情况,月底,在他们的努力下,南马村的联庄会与北阳村的联庄会兵合一处,有战士200多人,枪180杆。于是,张望溪、李向农找八路军联系。4月2日经八路军东进纵队二支队司令程启光批准:“柏乡县抗日游击自卫队”正式成立。后改编为“一二九师东进纵队二支队一大队”(简称县大队)。同时,成立了中华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柏乡县委员会,张望溪任主任,李向农任副主任。领导县大队和区中队,打击日伪,发动群众支援抗战,社会各界结成抗日统一战线。同年秋天,宁晋县河渠村的赵狗蛋(字勤甫)组织了一个联庄会,约有2000多人,割据一方。李向农与张望溪、赵象乾、李菁江商量,决定把这支队伍争取过来,共同抗日。谁去做统战工作呢?经过争执,李向农挑起了这付重担,他告诉家里,说是去给赵狗蛋当家庭教师,便只身踏上了征程。经过长时间的谈判,赵狗蛋及其部下,同意团结抗日。不久,李向农调往宁晋县抗日政府任秘书。1939年因成绩卓著,向农被调到冀南行署贸易局任副局长,一次又一次粉碎日伪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从敌占区购买军用生活品,保证了革命大本营的给养。
百团大战后,日本侵略者调集了大批日伪军,加紧了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围剿。柏乡县靠近京汉铁路,环境非常恶劣,1941年冀南行署调向农回柏乡县任抗日政府县长,领导抗日工作。他把父亲、妻子和三个孩子寄往宁南、隆平一带村里,决心与日伪拼战到底。他为政廉洁,一再嘱咐,不要家人收别人的任何东西。他在任县长期间,带领群众打击敌人,组织生产,做了很多工作。由于日伪势力强大,抗日力量薄弱,根据地逐渐缩小,引起了群众的思想波动。为了鼓舞群众,打击敌人的频繁扫荡和残酷镇压,在敌人催促南黄泥村群众挖围村沟的时候,经县委研究决定配合八路军25团给敌人痛击。一天晚上,抗日县政府的同志正在向农家开会,放哨的同志回来报告说,村西发现了日伪军。李向农与大家马上商议迎敌办法,设好埋伏,等日伪军搜进村来,他指挥同志们一阵猛打,日伪死伤多半,剩余者赶紧逃回县城。第二天,日本兵领着讨伐队,赶到南黄泥村,抓不到人就把李向农家的十几间房屋全部烧掉了。1942年3月,上级调李向农到威县冀南联合师范学校当校长。同年,4月29日,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岗村宁茨纠集了日伪军3万余人,对冀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铁壁合围”大扫荡,妄图一举消灭冀南党政军机关、学校和主力部队,李向农率领全校教职员工在威县城北一带游击教学,遭日伪合围扫荡,陷入包围。敌人力量虽然强大,但凭着他的机智勇敢和几年对敌人的战斗经验,经过周密的安排,学校教职员工与敌人拼搏恶战后,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包围。向农回头清点人数,发现一部分同志仍没有冲出来。心急如焚,叫冲出来的同志迅速转移。他却只身杀回重围,解救未冲出的同志,光荣牺牲,年仅34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经冀南行署批准,柏乡县人民政府将南黄泥村命名为“向农村”。
王汝琪
王汝琪(1912.3~1990.10),又名王若兰,女,出生于柏乡县南滑村。1934年6月,王汝琪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离校后在济南市立中学任教员。1936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立即投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武汉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在邓颖超的领导下,发动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先后担任《战时妇女》三日刊主编、长沙地方行政干部学校妇女训练班教员、武汉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训练班教务主任、陕西宝鸡西北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工合人员训练班教务主任。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在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从事研究工作。在此期间,她撰写了《七千万妇女翻身》一书,为宣传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妇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动和组织广大妇女支援抗日战争,建设巩固的根据地,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王汝琪先后在延安、建屏、北平妇女运动委员会作研究工作,并任妇联筹委会代秘书长。1949年2月,北平解放后,她在北平妇女运动委员会、北平市妇女联合会担任宣传部长职务。在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参加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起草和实施的工作,从法律上为废除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包办婚姻、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新的婚姻制度,为彻底解放妇女,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全国解放以后,王汝琪曾任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二、三、四届执行委员,中国政法大学二部主任,为培养我国首批司法工作骨干和大学法学教师做了大量工作。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干部教育司副司长、宣传司司长、公证律师司司长。她是司法部首届党组成员之一,积极参与部里重大问题的谋划,主持干部的教育,肩负重要文件的起草,特别是对新的人民律师制度、公证制度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9年,因受当时“左”的思想影响,她和司法部其他领导一起,遭到错误处理,调离司法部门工作。此后,她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副院长,上海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党委常委。在工作中,她能顾全大局,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信念和对人民无限忠诚,以旺盛的革命热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忘我地工作,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品德。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王汝琪受到了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在逆境中,她始终坚持斗争,无私无畏,以实际行动抵制了“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原则立场和凛然正气。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汝琪得到彻底平反,先任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副主任,后调回司法部任公证律师司司长,1982年10月到1986年1月任司法部顾问。她为司法部的重建付出了辛劳,为后来律师公证各项业务的恢复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加强我国的法律建设,为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王汝琪是全国第二、第五届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先后担任过中国政治法律学会理事、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理事。她就我国宪法和法律实施中的有关问题都提出过积极有益的建议。她先后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十几篇法学论文,体现了她的深邃的法律造诣和独到的见解,为我国的法学研究和加快法制建设的进程作出了成绩。
王汝琪在身患多种疾病期间,一直带病坚持工作。1986年离休以后,也非常关心司法部的建设,多次向部党组、部领导提出过加强司法行政工作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她作风正派,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她是新中国司法行政工作和妇女工作方面的优秀领导人。她在临终前向组织上留下遗言:后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体现了她一生无私奉献的精神。王汝琪于1990年10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王居五
王居五(1914~1944),原名王九常,东文安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33年毕业于柏乡县立师范学校,1934年在东文安小学任教。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华北,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王居五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毅然弃笔从戎,投身革命,拉起抗日队伍“柏乡县独立营”,任营长之职。1938年,王居五与城北赵象乾的抗日队伍合并,并联络张望溪、李向农等爱国志士成立“中华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柏乡县委员会”,任锄奸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柏乡县抗日政府建立后,任科长、区长等职。
王居五在柏乡抗日队伍中以机智勇敢,作战顽强而闻名,经常带游击队员夜间穿过敌伪林立的炮楼,割断敌人电话线,破坏敌交通公路,抓住有利时机向伪军炮楼喊话,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分化瓦解敌人。日伪搞“清乡”“扫荡”,抗日队伍则反“清乡”反“扫荡”。是年,王居五与通讯员王振五二人奉上级指示到西汪、寨里一带布置反“清乡”挖道沟工作,夜宿野外井台上,时至半夜,有十几名伪军摸上前来,并喊道“王居五,你走不了啦!缴枪不杀!”王居五临危不惧,以静制动,佯装投降:“我缴枪!”将手枪套装入半块砖头在月光下投向伪军,伪军信以为真,两三个人争去抢枪。居五见时机已到,当即投向伪军两颗手榴弹,遂拉着振五趁伪军混乱,从烟雾中顺利进入青纱帐,摆脱了伪军的包围。这年秋天,为了有效地打击日伪,王居五暗中联系宁晋赵勤甫(赵狗蛋)抗日队伍,散布消息,诈称于某夜火烧西黄泥伪军队长赵某的家宅,将日伪军三四百人诱入西黄泥,王居五率领游击队并组织了许多群众与宁晋赵勤甫的抗日队伍一起边喊边打枪将日伪军包围,日伪军闹不清有多少八路军,不敢迎战,仓惶突围。此战,打死日军4人,打伤伪军数人,缴获步枪4支,子弹300多发,手榴弹40余枚。此后,日伪把王居五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悬重赏要王居五的人头,并将王居五的家财抄尽,家宅烧毁,王居五的家属被迫流离他乡。但这并没有使居五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王居五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继续惩恶扬善,为民除害。先后想法设法将伪警察局长李信之、伪县公署工作人员冯三、隆尧王家庄的王某等罪大恶极的铁杆汉奸、土匪铲除枪杀,有力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1944年6月上旬,王居五到北滑炮楼说服了伪警备队小队长赵和富(北孙村人),赵准备弃暗投明,不料被城内日伪军发觉,王居五在中途遭遇县城赶来的日伪军,不幸被捕,在北滑炮楼惨遭伪军冯四扬(冯三的弟弟)杀害,年仅30岁。
赵增寿
赵增寿(1915.9.12~1975.6.29),男,正元寺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聪慧好学,家境虽然贫困,仍坚持在高邑县方〓村读高小,后终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为谋生计,增寿先后到固城店和高邑县城的私人店铺当徒工。“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华北,国破家亡,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的赵增寿,对日伪汉奸充满了无比仇恨。1938年4月,柏乡县抗日游击自卫队成立,增寿毅然加入了这支抗日队伍,担任二中队文书,后调到县抗日民主政府兵站工作。1939年冬,增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兵站工作期间,增寿担任新兵营营长,为发展抗日队伍,他冒着生命危险,多次深入到敌占区,做青年人的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鼓励青年参加革命,先后有一千余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
“百团大战”后,日军加紧了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围剿,柏乡环境非常恶劣。增寿顾不得照看病重的母亲,随县抗日政府到宁晋、隆平、尧山继续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他利用和伪军大队长刘玉发的特殊关系(两人是裢襟),为柏乡县抗日武装争取活动空间,多次抓住时机,在夜晚深入到敌情非常复杂的二区北江、三十里铺、固城店一带的日伪炮楼前向敌人喊话,宣传抗日主张,瓦解敌人。1943年,赵增寿通过关系,打通渠道,派李现章(叩村人)以经商(轧花)身份进入县城,做瓦解伪县警察局长石更辰的工作,为八路军和县大队提供情报。此事被刘玉发得知后,他恼羞成怒,对赵增寿恨之入骨,但他没有立即抓捕赵增寿,而妄想通过增寿之妻收买拉拢赵增寿,破坏柏乡县地方抗日武装,并许愿让增寿担任伪军中队长,遭到赵增寿的严辞拒绝。刘玉发的阴谋未能得逞,便凶象毕露,反亲为仇,派人到处抓捕赵增寿,并将其家产房屋全部烧毁,从此断绝亲戚关系。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隆平、尧山、内邱、临城等县的伪顽武装汇集柏乡,死守县城,拒不向人民抗日武装投降,国民党反动派和伪顽武装相互勾结,疯狂捕杀抗日政府干部。1945年9月,县抗日政府二区区长赵楚被敌人杀害,赵增寿调二区任区长。到任后,他深知敌情复杂,工作艰难、危险,但他不被敌人的恫吓所屈服,继续争取主动,扩充地方武装,壮大民兵力量,迅速打开了局面,为解放柏乡做准备,后担任二区区委书记。
柏乡解放初期,赵增寿受县人民政府县长张雨秋指派,先后于1946年12月和1948年秋两次参加组织柏乡支前担架队,奔赴河南安阳、山西太原前线,支援解放安阳和太原战斗。
建国后,增寿历任中共柏乡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县人民委员会县长、县委书记。1958年11月至1961年5月任中共内邱县委书记处书记兼内邱县政协主席。他秉性耿直,为政清廉。在担任县委副书记、县人民委员会县长、县委书记期间,致力于柏乡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7年,他亲自带队到保定安国参观学习植棉技术,力抓柏乡棉花生产。1958年,全县棉花收获面积达到12.3万亩。1957年和1958年,亩产皮棉分别达到38.02公斤和39公斤,皮棉总产分别达到92000担和96221担,创历史最高水平。柏乡棉花生产在全省名列第一。1957年,他作为农业生产先进县代表,参加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会议,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文化大革命”中,赵增寿因历史上与伪军大队长刘玉发有亲戚关系(当时已与原妻离婚),被造反派诬蔑为国民党特务、走资派,多次受到冲击,遭到轮番批斗,身心受到严重催残。1975年初,中共邢台地委依据事实,推翻加在赵增寿身上的一切不实之辞,为赵增寿彻底平反昭雪。1975年6月29日赵增寿在正元寺病逝,享年60岁。中共柏乡县委、柏乡县革命委员会在正元寺村召开了追悼大会,缅怀他的革命事迹和光辉战斗的一生。
白贞学白贞学(1923~1944),柏乡县西里村人,家庭富有。在家排行老大,“七.七事变”时,白在冀县中学读书,归里后,白贞学做为一名有进步要求的小知识分子,由本村白三妮、白文兰推荐,东里村的阮胜刚介绍,加入了共产党,参加了抗战。
抗战之初,党的中心任务是“减租减息,团结一致,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白贞学被分派搞宣传。他刷标语,举办培训班,发展党员,给了人们特别好的印象。1938年10月10日,冀南行署主任杨秀峰在柏乡东施庄召开全县党政军全体干部和有附近村庄群众及各界人士参加的大会,除朱林森、张望溪在台上发言外,白贞学也在大会上发了言。1939年2月,中共柏乡县委员会成立,白贞学任宣传部部长。地位高了,他的思想却在可怕地倒退。党的“减租减息,合理负担”也波及到了他的富农家庭。参加共产党没有给他带来物质上的好处,他的怨恨越来越深,他的言语行动也逐渐显示出了对政府的不满。组织上及时发觉了这个问题,冀南二地委组织部长董宁感到白贞学的出身思想情况,已不适宜在县委任宣传部长。1939年5月,地委改组柏乡县委,由胡吉庆接替白贞学任宣传部长,白贞学任宣传干事。随即,又被任命为青救会主任。他不思考自己的过失,却感到自己受了共产党的亏待。此时的白贞学已经由跟随共产党到开始仇视共产党了。他工作消极,闹起了情绪,竟然想如何捞回两年的力气钱,仅两月时间,就贪污青救会费用100多元。县长朱林森查清了他的问题,经县委研究,开除了白贞学的党籍,免去了青救会主任职务。
白贞学悻悻地回到家中,在村里与他的姘妇开了一个烟酒铺。对共产党的仇视,使他冷漠地观察着抗日活动。他每次从敌占区办货回来,却总回味那里灯红酒绿的生活,更想挣大钱。卖烟酒小本小利赚不了多少,他便从抗日政府的税收中,做了许多偷税漏税的手脚。一年过去了,他的问题暴露出来,一区区长杨其太查抄了他的烟酒铺。这件事让他更受不了。1940年7月,他跑到县城投靠日本人。日本人对他的投靠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为宪兵队长,负责“剿共”。在他的指引下,日本人两次“清乡”,给柏乡抗日政府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1942年大年初一,日本人搞第二次“清乡”时,白贞学拉了一个长长的名单,日伪军到各村挨门挨户,搜捕抓人。害得家家跑到村外躲避,好好的一个新年闹得人人惶惶不安。东里村的陈振仓、南鲁的鲁乾元都被抓进了北平监狱。东里村的阮老堂被抓进县城后,受尽了酷刑折磨。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经不起白贞学的恐吓利诱,投到了日本人怀里。
白贞学自从投靠日本人后,大肆捕杀抗日志士,可谓“成绩卓著”,深得日本人信赖。1944年被日本人委任为三县宪兵队长,督领柏乡、高邑、临城的宪兵人马。
有一次白贞学到高邑,认识了高邑城南关的大资本家、大地主李书乐。白贞学看到李书乐家大业大,花天酒地,既羡慕、又嫉妒,便想聚人打李书乐的黑枪,敲李家一笔钱。没想到李书乐神通广大,跑到北平在日本特务机关花了一笔钱,买通日本人,说白贞学不是反水人员,而是八路军打进来的坐探,日本人便把白贞学抓了起来。之后,解到内邱日本宪兵中队审讯,被日本人在刑椅上电毙。
杨桂森
杨桂森(?~?),河北深泽县人,初在西北军冯玉祥部某师军法处任上校军法官。民国24年(1935),到柏乡县任县长。他听讼访察民情,不带勤护人员,单独一人在街巷闲逛,事必亲躬。过去的衙门,一般百姓不易进出,俗话说:“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可是杨桂森却同情劳苦百姓,一扫陈规。一次,东路村一位农民尹某为田边地头之事与地邻相争不下,来城告状。他找不着写状纸的人“代书”,正徘徊间,适在街上遇见杨桂森。这个农民赶紧上前向杨施礼,杨则急忙相搀,略问情况后,就对这位农民说:“你可直接去衙门找我。”第二天,这位农民的讼事经杨详细了解情况后,很快得到了满意的解决。
杨桂森崇尚节俭,厌恶奢侈。他衣着朴素,夏天草帽,灰布大褂,足蹬布鞋;冬则毡帽、棉袍,一如平民。一次,他在县城南门口遇到一位村长,这位村长身穿绸衫,头戴巴拿马式洋帽。杨桂森便迎着这位村长规规矩矩弯身一躬,施了个礼。村长认识杨桂森县长,惊慌失措,忙不迭地还礼。杨向他问道:“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行礼吗?”他说:“不知道。”杨说:“我不是冲着你是村长给你施礼,而是给你这身绸子大褂施礼的。”弄得这位村长面红耳赤,尴尬难堪。
杨桂森执法很严。他到任后首先是澄清吏治,严禁烟赌,对违禁者严惩不贷。仅一次就处决了卖大烟、吸大烟的郝老书、回某某等七名烟犯。事后,他到监狱视察,有一犯人正在挑水,见杨来到,就向杨叩头求情,询问本人的事情何时能够解决。杨问他叫什么名字,犯人答道:“裴超群”。杨“啊”一声,随回答说:“明天叫你出去。”原来是杨桂森将这个卖大烟的烟犯给忘记了,经裴一提,忽然想起,第二天就将裴超群给枪决了。还有县城内有一个姓王的头面人物,窝娼聚赌,贩卖大烟,历来结交官府,无人敢惹。可是杨桂森不听邪,不纳贿,王某不敢嚣张,悄声匿迹,外逃他乡,后来连病带怕客死于赞皇县。对于聚赌,只要抓住必定严罚,铁面无私。经过他这样雷厉风行地严厉打击,大刹了县境内的烟赌之风。
县城内南街路东,有一宋姓老夫妇开着一所钱铺,生意倒也不错,家中只有一女和一哑儿。有天夜间钱铺被抢,宋某被刀砍伤,被抢钱财若干。当时东北军六十三军冯占海部王化久团驻扎柏乡。案发后,经过侦察了解,系驻军机枪连两名士兵所为。杨桂森与王化久联系,将这两名士兵逮捕归案,予以惩处。县境内如果发生抢劫案件,杨必严饬警团人员,并请驻军协助剿办。经过两年间的治理,本县治安大为好转,社会秩序颇为安定。
杨桂森在柏乡两年期间,很注重城镇环境的整洁卫生。在此之前,南北大街不仅街道狭窄,而且两旁住户都是将炉灰垃圾往街中心倾倒,街道又脏又乱,尤其雨雪之后,更是泥泞不堪。杨桂森到任后,将街道作了清理,在原有基础上把街道开扩了一些.两旁栽植树木,绿化环境。每户门前都设置了水缸,刷成蓝底,并写上白色“太平水缸”四个大字。缸内经常储满清水,规定每天每户必须打扫干净门前街道,并用清水泼洒。街道变得清洁卫生,环境焕然一新。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于农历九月初十日(公历10月13日)黎明侵占县城。杨桂森于是夜才率领警团及属下人员撤离县城南下,至赵庄时,复返回县城将狱内犯人放出,并告诫犯人“要以农为本,不要当汉奸。”才离去。
李小计
李小计(?~1981),隆尧县杨村人,初在柏乡县副食品公司任业务员,后因成绩卓著,提升为副经理。上任后仍然干着业务员的工作,初在糖茶组,后到果品组。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人们说他是思想先入党身子后入党,反正不论入党前后,他都牢牢地记着一句话,实践着一句话:为老百姓服务。一个业务员,走南闯北,跑东撵西,上上下下求他办个事捎个东西的挺多,只要是别人的事,他没有忘了的时候,没有办不到的时候。在本职业务上他更是没说的。公司积压了什么,要赶快推销出去,不论份内份外,领导一说,他没二话,拎起包就往火车站赶,一准马到成功;县里的老百姓需要什么,市场上什么东西走紧了,不论多难,想什么法子,受多大的气,吃多大的苦,他也要把东西弄回来。
调到果品组后,他下广州跑四川,上承德走口外,啥果品、啥市场、啥果园,他都跑过,越跑得地方多,他心里不安份的劲头越大。他拿人家比柏乡。柏乡当时要说几十里连一棵果树都没有那有点玄乎,星星点点的有几棵枣树可是真的。他想:人家种果树的地方多富啊。不用细算,他也知道一亩果树起码顶它五亩粮田。柏乡粮食种得出了名,年年地区先进,就是高产低收,老百姓摆脱不了一个穷字。不知道是在人家的果树园边,还是在火车的摇摇晃晃的座位上,他竟然下了一个让柏乡一听吓一跳的决心:发展果园。把买苹果梨变成卖苹果梨,赚它广州人、湛江人两块钱一斤苹果的大钱,让柏乡人富一回看看!柏乡人在土里刨食是祖辈上留下来的老习惯,改点别的,没人敢干,就是连想都没人去想。他认定了发展果树,是对柏乡人有大益处的事,认定了的事,他非干不可,他当真干起来了,而且干得极聪明,干得极不屈不挠。他知道,干什么事得领导思想先通,特别是大事,领导不认可,神仙也没办法,他只要见了县里的领导,书记、县长、部长、局长,在街上、路上,哪怕是厕所里,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招呼打过,就是果园长果园短。一次,他打听到了县委小会议室要开常委会,他想开常委会中间总该有个休息时间,他估计着休息的时间快到了,提前到会议室门口等上了,书记一宣布休息10分钟,话音刚落,李小计就推门进去向常委们讲果树,最终他的设想打动了领导们的心,取得了县领导的支持。
领导的工作做得差不离了,就做下边的工作。柏乡县方圆几十里,他早就跑得跟自己家的炕头一样熟了。哪村地好,哪村地坏;哪块粘土哪块沙土……早在他脑瓜子转过了。种苹果、梨,发展果园,当然不能占好地,不能跟粮食争地,他家里是世世代代的农民,这道理他懂。他也早就跑熟了省果树研究所,师傅他都拜过了,那就是省里顶有名的农艺师刘承晏。赵县的果树技术员,石家庄的果树技术员他熟悉得跟自己的亲戚一样。
他选准了常乐,先在常乐村发展果树。他知道常乐有一大块沙坑地,好几百亩,种上庄稼也长不好。他到常乐村去了不知多少次,跟个别村干部讲了不知多少次果树的事,打动了村干部的心,一天,他在常乐村大队部整整给扩大的村支委会讲了一个下午外搭一个晚上,在村里哪块地种,怎么种,一亩地多少棵,几年挂果,几年盛果期,一亩地能收多少,怎么浇水,怎么施肥,怎么打药,那果园建成了什么模样,有多好看,妇女在果园摘苹果那个劲头让人看上去多么得儿……方方面面,详详尽尽,无一遗漏,把十多双眼睛听得有点发直,把村干部的心讲得心花怒放。之后,在他的帮助下,常乐村栽上了400亩果树。几年后,常乐的400亩果园蓬蓬勃勃的开花结果了,每年给常乐人拿回来大几十万哗哗的“大团结”(人民币)。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小计东奔西忙,请技术员,联系果苗,使柏乡县南北东西驻驾、西汪、南江、八里庄、北郝村等十几个村5000亩果园建起来了,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1981年,李小计患癌症病逝。柏乡人民不会忘计这位有功之臣,他病逝后,中共柏乡县委于1985后10月13日为他送了一面烫金字的大匾:李小计同志为发展柏乡县果林业“造福人民”。
第二章 人物介绍
滑兵来
滑兵来,男,1943年7月出生于柏乡县中黄泥村一个农民家庭。兵一少年颖慧聪敏,8岁入本村小学学习,后到北黄泥村读高小,1958年考入固城店中学。1961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境拮据而失去了上高中的机会,在本村参加农业劳动。他热爱劳动,思想进步。1961年7月经村党支部推荐,他担任中黄泥村共青团支部书记。
1962年6月,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共青团支部书记,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69军28师83团2营4连任战士。自此,滑兵来一直没有离开过军队,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他从一个普通士兵逐渐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高级将领。
1963年,河北省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滑兵来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奋不顾身投入了抗洪抢险的伟大斗争。1964年12月,滑兵来调到河北省军区独立团,因工作成绩突出,先后担任独立团党支部书记、参谋。1966年3月8日,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滑兵来和他的战友们接到命令,火速赶到巨鹿县何寨,参加抗震救灾。1968年,滑兵来调到河北省军区独立师司令部当参谋。1970年7月,调河北省军区,任参谋、副处长、处长。他工作扎实勤奋,不论调到哪里,都能恪尽职守,干出好成绩。1983年5月,他调任石家庄军分区司令兼石家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5年7月,他调任河北省军区参谋长。
滑兵来勤于学习,善于钻研,他深知掌握科学知识和先进军事技术,对一个指挥员是何等的重要。1987年9月,44岁的滑兵来脱岗到中国国防大学学习深造。期间于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0年7月学习期满,同时被授予少将军衔,回河北省军区后继任省军区参谋长。对事业的执著,使他在工作上表现出出色的军事组织才能。1995年1月,滑兵来晋升河北省军区司令员、中共河北省委常委。他治军有方,为政清廉,以自己的言行赢得了部队官兵的信任,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滑兵来身为高级将领,生活俭朴,性情温和,平易近人。他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经常教育官兵要葆人民军队的本色。1996年夏天,河北省滹沱河流域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滑兵来组织指挥抗洪抢险,肩负保护滹沱河北大堤,保京广铁路、保京津、保华北油田之重任。当时险情严重,几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危在旦夕,滑兵来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们心急如焚,可是由厅局到基层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缺乏水患意识,认识不到洪水即将造成的巨大损失,抗洪抢险行动迟缓。为了提高水患意识,让各级干部和广大官兵了解险情,迅速开展抗洪抢险工作。在滹沱河洪水猛涨,南大堤多处决口,北大堤危在旦夕,京津地区和华北油田面临巨大灾难的紧急关头,滑兵来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他明知军队有关于高级干部不准坐直升飞机的严格规定,仍毅然摆脱好心官兵的阻拦,带病登上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飞机,查看灾情、险情。在飞机上他忘记了自己高级将领的身份,沿滹沱河从上游到下游,亲自用录像机摄制了整个灾情和险情隐患。当河北电视台及时播放后,在全省各级干部、军队官兵和群众中引起强烈震憾,有力地指导了抗洪救灾。在他的感召下,抗洪抢险工作迅猛开展,广大军民奋勇参战,死保滹沱河北大堤,保住了京津、华北油田及交通干线设施,把损失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抗洪救灾取得了伟大胜利。
1996年,滑兵来作为中共河北省委常委,参加了河北省的扶贫工作,他到邯郸市广平县前大寨村包村蹲点。当时前大寨村是广平县最穷的一个村,由于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落后,粮食单产只有200公斤,农民纯收入仅300元;学校没有一间像样的教室,小学生连支歌都不会唱。村党支部书记一见到滑司令,就激动的热泪盈眶。用这位支书的话说,是党派到前大寨村的救星来了。滑兵来,这位农民的儿子,虽然参军多年,但始终关心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状况,他每次探家,总要询问乡亲们的收入和生活情况。面对前大寨村的现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使前大寨村在一、二年内脱贫致富。他想办法从省里筹措资金带到前大寨,去改善生产条件。打深井6眼(全部配套),上变压器6台(360KVA),架高压线路3条,将通往该村的2公里土路及街道全部硬化。为了使前大寨从根本上脱贫致富,他引导农民发展农村副业,搞大棚菜、小尾寒羊养殖和运输业,办集体小企业。他还前往邯郸市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建成广平县一流的农村小学——前大寨“八一”联民希望小学;并在工作之余,亲自教小学生唱歌、学习音乐。当他听说有5名小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时,自己拿出1000元钱资助,使5名小学生重返校园。
1998年,前大寨村的粮食单产由原来的200公斤提高到550公斤,农村副业红红火火,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提前实现了小康村。教学质量也由原来的后进,一跃连续两年在乡中心校名列前茅,1998年荣获全乡第一。一封封来自前大寨村的感谢信,飞往石家庄,飞往天津,送到滑兵来的手里。但他从不把荣誉和功劳归于自己,而是归功于党和人民。他说,是党和人民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他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来源于党的领导和广大官兵的支持。
在河北省军区工作期间,滑兵来致力于部队的正规化建设,在他的组织和主持下,先后起草制定了《河北省征兵工作条例》和《河北预备役工作条例》。为了总结经验,借鉴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还主持编纂了《河北省军事志》。
1998年8月,因工作需要,滑兵来调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天津警备区司令。
尚金锁
尚金锁,男,1951年10月28日出生于柏乡县营儿村一个农民家庭。金锁少年有志,性聪慧,尊师爱学,乐于助人。1970年高中毕业后,在县棉油厂参加工作,在电子车间当临时工。1971年调县面粉厂工作。1974年调柏乡镇内粮库当会计。
尚金锁工作上好钻研,事业心强,凡事总想要好,干什么都想干出点成绩来。1975年,镇内粮库发生粮食霉变,损失惨重,柏乡县粮食局为此召开现场会,严厉批评。当时,全邢台地区粮油库站,大多都实现了“四无”库站,而镇内粮库还没有实现,在全区同行业是一个落后单位。这件事对从小要强、不服输的尚金锁触动很大,他想:为什么镇内粮库就不能实现“四无”库?他毅然下定决心,放弃了当会计这个既轻松又体面的工作,毛遂自荐去当粮食保管员。由于尚金锁工作认真、勤奋、肯干,头一年就改变了粮食保管落后面貌,之后,尚金锁一直没有离开过镇内粮库。由于成绩突出,1979年,尚金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尚金锁工作上兢兢业业,在粮食保管这个极普通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他说:”当主保管那天起,一天也没有敢松懈过。”他刻苦学习粮食保管知识,十几个年头的节假日、休息日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学习上。他在工作之余系统地学习了几十本有关粮食保管方面的大学教材和专业书籍,写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他还多次到全国各地的粮食院校拜师求教,解决了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他在当粮食主保管期间,根据自学的知识,主持试验了“冷沙压”、“热沙压”、“塑料薄膜密封自然缺氧”三种科学保粮法,使库内300万斤小麦整整保存9年,没有发生虫害,并且保持了粮食的品质,发芽率仍在90%以上,填补了小麦长期保管无劣变的空白。他还主持试验成功了“利用太阳能杀虫降水”项目、“双低(低氧、低温)”保粮法、“三低(低氧、低温、低药)”科学保粮法。此外,他还主持试验成功了“储粮气流熏蒸法”、“磷化氢缓释法”、“磷化氢气流缓释法”等十几种科学保粮项目和8种适合农民使用的科学保粮新办法。其中一项填补国内空白,三项填补省内空白,九项分别在全省推广应用。适合农民使用的8种科学保粮新方法,被河北省电视台录制成科教电视片《丰收之后》在全省宣传推广,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为了全面把握科学保粮规律,尚金锁从1977年就开始,用了整整六年时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对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雨情;对不同类型的仓库的仓温、粮温、粮湿;对不同季节虫、霉、鼠、雀对粮储的危害等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记录、试验测定。从夏季在高达40度的仓房观察虫害的危害规律和生活习性,到滴水成冰的严冬观察老鼠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从自己动手建立小格实验仓,把不同品种、不同水份、不同品质的粮食放在小格试验仓试验,取得经验后,再拿到大仓试验,大仓中出了问题,再拿到小仓进行研究,到书本中找答案。六年的观察研究,尚金锁积累了6万多个数据,他依据这些数据,绘制出了“三温三湿变化图”,总结编写了《粮食结顶规律》、《仓房性能规律》、《仓虫危害规律》、《粮堆气流规律》、《鼠雀活动规律》等多种学术论文。在此基础上,他总结绘编出一套《粮食保管一年早知道示意图》,用坐标法把气候和粮情变化规律直观地表达了出来,指明了一年中各个时期保粮工作应注意的问题。经国家商业部粮食专家鉴定,此图属国内首例,对科学保粮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被广泛应用于长城以南、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尚金锁在从事仓储保管期间,经他保管的粮油从没有发生过霉烂、丢失、短少现象。年科保率达到100%,电子测温率达到100%,虫粮发生率控制在0.03%以下,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使粮库连续25年实现“四无”粮库,两次被国家粮食储备局评为国家粮油保管先进单位。国内贸易部部长陈邦柱、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白美清、罗植龄、高铁生,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尹成杰都对该库的科学保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科学保粮、管粮的一大创造。
尚金锁于1986年5月任镇内粮库副主任,1987年任主任。主持全面工作后,他开始由原来科学保粮实验转向学习和探索企业经营和管理。自此柏乡镇内国家粮食储备库逐渐建立起了一套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他说:“管理不仅仅在于约束,更在于激励。通过建立一种机制,实现责、权、利科学统一,使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有效组织运作,从而使企业效率和效益大大提高。”根据这一思想,他编写了《管理也是生产力》学术论文,先后在《河北日报》和《中国商业会计》上刊登,在全国商业会计论文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尚金锁有一条人生哲言:先做人,后做事,以诚信为本。在粮食经营上,他靠信息导航,靠信誉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粮库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商业系统、国内贸易系统、全国粮食系统先进单位。1996年,在全国粮食市场疲软的情况下,该库的三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创利税、人均粮油经营量、吨经营费用开支均达到全国粮食系统先进水平,1997年、1998年,再创佳绩,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实现了连续12年无亏损,取得了各项经济指标一年一个新台阶的好成绩,同年还被省政府、省粮局授予扭亏增盈先进单位和红旗单位。
1998年,尚金锁为了贯彻国家粮食政策,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解决仓房不足、露天存放的实际困难,他进京跑部,申请扩建镇内国家粮食储备库,使之列入国家支持项目,争取到国家资金1,200万元,新建成了镇内5,200万斤的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
1999年9月,尚金锁参加了由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主持,在石家庄召开的七省粮食工作座谈会。会上,柏乡镇内国家粮食储备库的粮食工作受到了朱镕基总理的表扬,提出要很好地总结柏乡镇内国家粮食储备库的经验,并明确指示在全国学习推广。之后,河北省粮食局作出“关于在全省粮食系统开展向柏乡镇内国家粮食储备库学习的决定”,并提出“外学邯钢经验,内学镇内粮库”。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尚金锁多次立功受奖,1985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获全国商业劳动模范,被吸收为中国粮油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员;1991年提升为柏乡县粮局副局长;1992年荣获河北省职工读书岗位自学成才称号;199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河北省劳动模范;1996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人事部、劳动部联合评审的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成为全国粮食系统唯一荣获全国职工自学成才奖者;1996年、1997年两次被评选为邢台市优秀人民公仆,1997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人民公仆;1997年5月,又荣获河北省职工自学成才奖,并晋升为粮油储检高级工程师。中央电视台拍摄了题为《尚金锁》的专题片,并多次在中央及省市电视台播放。1998年,他当选为柏乡县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北省九届人大代表、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他又被评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0年,他当选邢台市1999年度“十佳跨世纪新闻人物”。亲自给朱镕基总理汇报过粮改工作,并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广连申
广连申,男,柏乡县白楼村人,1951年3月2日出生。他7岁入本村小学学习,后到龙华中学读初中,因聪慧好学,深得老师的宠爱。毕业后因家中缺少劳力,为体谅关心父母,他忍痛没有报考高中,在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由于劳动积极,责任心强,后被选到白楼村大队当民兵。1971年7月他到县农机厂铸造车间当工人。1975年4月经单位组织推荐,他被选调到中共柏乡县委机关当干事,从事文秘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县委工作期间,他工作认真,勤奋学习,自修了大学课程;在解决问题上,他思路宽阔、思维敏捷,敢想敢干,表现出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1982年7月,中共柏乡县委组织部任命广连申担任王家庄公社党委副书记。80年代初,正是中国社会实现伟大变革的时期,乡镇(公社)基层政权组织中的各项工作急需整顿、改革、规范。广连申到任后,以满腔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基层政权组织的恢复和改革中,他协助公社党委书记和公社革委会主任力抓公社政工、党组织,共青团和妇女联合会的恢复、整顿和重建工作,使分管的工作很快走上正轨。开拓务实的工作精神和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使广连申越来越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用。1986年7月,广连申担任王家庄乡乡长,1987年12月至1992年4月底,担任王家庄乡党委书记。他在担任乡长之初,面对当时王家庄乡在全县10个乡镇中处于经济最落后,农民收入最低、最穷的现状。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行农村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致力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民增收。他经常深入农户中搞调查,在组织实施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依据王家庄乡的特点,在指导思想上逐步形成和确定了“科技兴农,推广立体种植,进行农业产业化调整”的“富民强镇”思路。他鼓励和引导农民改善生产条件,打井、购置农机具(当时全乡小型拖拉机拥有量在全县名列第一),大搞地膜覆盖,塑料大棚菜和果(大枣)粮间作,推广优良品种,农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他在领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依托王家庄乡毗邻柏镇线、京广铁路、107国道的优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材业、加工业、造纸业、修造业和运输业,使乡镇企业得到很快的发展,全乡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很快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自幼中断学业,就参加农业劳动的广连申深知农民的劳苦和对知识的渴望。为此他非常重视乡村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他帮助乡村克服困难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农村教育和农民生活条件。在任期间,全乡农村小学危房都得到了整修,并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教室,全乡适龄入学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教育质量在全县名列前茅;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各村之间的道路全部硬化,实现了村村通油路。他以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干精神,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因此,他也多次受到中共柏乡县委、柏乡县人民政府的表彰。1988年荣立县级二等功,1989年记大功一次,1987年、1990年、1991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90年代初,由于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供应存在着严重“卡脖子”现象和电网老化、故障多、停电多等问题。1992年5月,县委、县政府选调年富力强,工作实绩突出的广连申到县供电局工作,任供电局党总支副书记,付局长,协助局长抓全县电力工作。广连申调入电力局后,特别是1996年5月担任局长以后,他把大力发展电力事业,造福柏乡人民,作为自己崇高的事业和追求目标。他通过调查研究,认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为此,他自负压力,大胆决策,制定电力发展规划,并亲自跑项目筹措资金,全身心投入到电力建设上,使柏乡县电力事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连续三年大幅度提高。1997年投资1,300万元,建成柏乡县有史以来第一座110千伏固城店变电站,为县城北部经济发展提供了电力保障,解决了长期以来想解决而无能力解决的供求矛盾。1997年初,他果断决定投资1,200万元,大刀阔斧进行农村电网建设和整改,新架10KV线路20条,改造旧10KV线路105公里。通过电网整改,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大大提高。为了降低低压线损,减轻农民负担,1997~1999年共投入资金700万元,组织100多人的电力施工队,对农村低压进行整改,建设用电标准村。通过整改使农村低压线损下降10-20%,受到农民的称赞。为了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改善办公条件,1998年投资1,000万元建成柏乡县电力调度大楼。
广连申非常关心职工生活,担任局长后,首先解决了全局职工的吃水、供暧等生活问题,改善了职工的生活条件。为了保证全县人民用好电,他除了着重抓好电力设施建设外,还力抓文明服务,在全县电力行业广泛开展“三为”服务,“便民利民”竞赛,“乐农工程”活动,提高了电力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他还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征求意见,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尽量满足用户的愿望和需求。1996年春,当他了解到全县有80多个贫困户用不上电灯时,便想法出人出资为这些贫困户解决了照明问题。
广连申领导的柏乡县供电局,先后被国家电力部授予《“三为”服务达标单位》、《电网调度自动化实用达标单位》;被邢台市授予“便民利民杯”竞赛第一名、“市农电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被柏乡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创三讲文明机关先进单位”。广连申本人也多次立功受奖。1996年3月,被邢台市电业局、邢台市保护电力设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1995年度保护电力设施先进个人;1996年5月被评为1995年度“三电”先进工作者;1996年还被评为邢台市工业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被评为邢台市农电先进工作者,还被评为柏乡县“十佳公仆”、“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因关心照顾老干部成绩突出,被评为邢台市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因政绩突出,1998年广连申当选为柏乡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连新华
连新华,男,1948年元月出生于柏乡县东汪村一个农民家庭。少年新华聪慧好学,7岁入本村小学学习,11岁入东里村高小,13岁考入柏乡中学,1966年高中毕业。1970年,连新华在内步供销社参加工作,当业务员。1972年调内步公社,任公社团委书记,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华在任共青团书记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基层团组织正处在恢复和重建时期。青年新华踌躇满志,全身心地投入到基层共青团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中。经过一年的努力,内步公社各大队及所属学校均陆续恢复建立了团组织。1973年新华兼任内步公社秘书。由于他在工作上表现出色,1974年3月,26岁的连新华被提拔担任公社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主抓公社工副业。他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上任伊始,就带队南下河南辉县参观社队企业,用他的话说是想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借经取宝。在任期间,他大力抓社办企业,先后组织筹建内步磷肥厂、砖厂。当时内步的社队企业发展很快,走在了全县的前列,内步社办造纸厂生产的牛皮再生纸销往全国各地,有“柏乡第一造纸厂”之称。
1976年,新华再挑重担,主管全公社农业。为了改变农业落后面貌,他选准扶贫突破点,到当时内步公社最穷的村胡上京包村蹲点。当时农业生产上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二是缺少农用肥料。连新华在胡上京的第一个大动作,就是依靠集体,大搞养猪积肥。在他的引导下,胡上京大队圈地18亩,办起了集体大养猪厂,养猪百余头,采用“猪踩圈方式”积肥。由于养猪占用了耕地,受到了不了解情况的县革委会领导的批评。后来,当县委、县革委会的领导认识到“养猪积肥”的特殊意义后,将胡上京大搞养猪积肥的经验推广全县。连新华在胡上京的第二大举措是发动群众,购置钻机,开展机井大会战,实现“百亩地一眼井”。第三项措施是抓队办工副业。胡上京队办汽车配件加工厂年利润达到10万元。用这部分钱购买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当时胡上京大队拥有两台大拖拉机,三个生产小队,每队拥有一台小拖拉机,在全县率先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还翻修了校舍和大队部办公室。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养猪积肥的成功,使胡上京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78年小麦亩产达到401公斤,创柏乡历史上小麦丰产新纪录。1978年11月,因政绩突出,新华受命担任内步公社党委书记,开始主持公社的全面工作。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党委书记连新华响应党的号召,大刀阔斧,在内步公社狠抓落实老干部政策,鉴别情况为“五类分子”摘帽,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矛盾,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内步公社工作重点转移。
1980年,他带队到安徽参观农村改革,在内步公社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在全公社推行“一户两块责任田”(即一块粮田,一块棉田),稳定推进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4年10月15日,身在内步,务在“农桑”的连新华,受命调任县粮食局担任局长。这一工作变动,使从来没有做过粮食经营管理工作的连新华,面临许多新问题、新考验。他上任之初,便一头扎入了基层搞调研,了解情况,逐步着手处理遗留问题。由于他的务实作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成为粮食系统的行家里手,取得了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信任。他开始对全县的粮食工作进行整顿、改制、调整经营策略。1985年,开始抓议价粮食经营,1986年经营的仪价粮占平价粮的三分之一,首次实现利润超百万。1988年仪价和平价粮持平,1990年以后,议价粮是平价粮的两倍。他通过抓议价粮经营,培养锻炼了一批经营人才,使粮食经营与市场接轨早,适应市场快。几年来,连新华廉洁勤政,大力抓基层粮站和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不建新的办公楼。粮食系统由原来6个粮站、一个面粉厂,发展到15家企业,固定资产由1984年的200多万元,占地100亩,发展到固定资产3,000余万元,占地400多亩,仓容由原来的1,500万公斤,发展到7,500万公斤。
连新华在工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善于调动和发挥基层干部的作用,推动全面工作。在用人上,他坚持原则,大胆起用经营管理人才,改任命为聘任,1997年,粮食系统9个二三类班子全部实行竞争上岗。
连新华在工作上唯实不唯上,在粮食经营上,坚持主见,善于抓住市场,灵活经营。1986~1994年连续8年实现利润超百万,1995~1996连续两年实现利润超过三百万元。1998年,柏乡县粮食局被评为全省扭亏增盈先进单位。十余年来,柏乡粮食系统整体效益在全市乃至全省一直名列前茅。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连新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给予记功、记大功的奖励。1996~1997年连续两次被县委授予“柏乡县优秀人民公仆”的光荣称号。1998年,当选为邢台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滑路拴
滑路拴,男,1955年2月2日出生于中黄泥村一个农民家庭。1963年入本村小学学习,1967~1972年先后在北黄泥中学和南马中学读书。他聪颖好学,成绩优良。1972年高中毕业,同年加入共青团。因时值“文化大革命”时期,路拴失去了报考大学的机会。1973年,滑路栓经考试被录用为南马公社电话员兼广播员。1975年担任公社畜牧助理员,协助公社主管副书记抓公社畜牧业。1980年6月,他调到县商业局食品公司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1984年4月,调县商业局办公室任秘书。在商业局工作期间,他工作勤奋,德才兼备,1986年底,商业局委以重任,调滑路拴到当时亏损严重的县商业局纺织品公司担任业务副经理。他不负重望,上任伊始,就开始阅读有关纺织品经营方面的书刊杂志,细心学习钻研经营管理业务。为了尽快改变公司的亏损局面,1987年,他走出办公室,只身来到北京纺织品市场搞调查。半月的时间里跑遍了北京市的纺织品经营商店和生产厂家,刚去时穿的一双新布鞋的鞋底被磨透了。接着,他又跑遍了天津、石家庄市的纺织品经销商店和生产厂家,调查货源及销售情况。对事业的执着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得他在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熟悉并逐步掌握了纺织品市场情况。当他了解到北京市第二印染厂有几千件(包)涤棉花布积压未销售时,便果断决定全部购回,他的这一决策,当时遭到了公司业务人员的强烈反对。后来当这些业务人员通过调查发现当时邯郸、石家庄同样的涤棉花布其价格都高于北京的价格时,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副经理的超人胆略和市场预测能力。
滑路拴在经营上锐意进取,看准了的就一定干到底。他倡导打破小农意识、小本经营观念,采取大购大销经营策略。他抓住时机,抢购北京市涤棉布1800件(包)、价值50余万元,成为柏乡纺织品经营史上空前的一笔大交易,仅此一项营利7万余元,这一下就扭转了纺织品公司的亏损局面。他再接再励,乘胜前进。当他根据市场调查发现附近县市印染厂和各个纺织品经销门店都缺乏棉布货源这一市场信息时,他果然断定棉花要涨价。在掌握市场情况下,他大胆决策,按当时价格大量收购周围各县的库存棉布,有多少收多少。果然到是年的七八月份,棉布价格大幅度上涨,购回的棉布全部畅销,营利3万余元。滑路拴的精明经营策略,越来越引起县商业局和县领导的重视。1988年7月13日,滑路拴受命到天津考察筹建织物厂。当时织物结构整体运输带芯属于国家新产品,没有定型的设备和技术,在天津纺织学院的帮助下,由保定市郊区的一个纺织设备生产厂家加工生产设备。由于设备和技术不过关,后由天津纺织学院设计图纸,石家庄市纺织机械厂加工生产设备,准备生产三层结构织物带芯,尽管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仍然没有获得成功。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滑路拴决定跑进口设备。当时在柏乡用美元购买进口设备是不可思议的事,但他仍然决心试一试,先找路子,再给领导汇报。一年后,他的设想得到了县政府和商业局领导的支持,1991年5月在石家庄市召开的河北省对外经济技术洽谈会上,此项目作为邢台地区唯一的外汇引进项目洽谈成功,当时这是柏乡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外汇购买国外生产设备成功的先例。为以最低的价格,最优惠的条件谈成此项目,滑路拴多方联系,在洽谈会的9天时间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伏尔加汽车烧掉了两箱油。在邢台地区行署和柏乡县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最终以116万美元达成协议,定于1992年10月引进当时价格是最低,设备性能最先进的英国产MPB重型宽幅剑杆织带机两台。由于大海涨潮进口设备在天津港受海水浸泡,没有按时运送到厂,给我方造成了经济损失,为了争取英国保险公司赔偿,维护柏乡织物厂利益,滑路拴再次与外商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谈判,他据理力争,巧妙周旋,最终迫使英方赔偿我方经济损失145000英磅(折合20万美元)。滑路拴累的得了神经衰弱症。1993年3月,企业开始试生产,当年生产运输带芯3万平方米。之后,由于滑路拴懂经营,善管理,重生产,争创利润,柏乡县织物厂连续三年实现产值利润翻番,1996年达到年产18万平方米,是年,柏乡县织物厂进行扩建改造,购买上海110防水带厂同类设备3台,达到5台设备生产能力,成为全国同行业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品种规格最齐全、产品质量最好的整体运输带芯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到75万平方米。在国家技术监督局上海检中心实现了免检产品,被省政府定为中型二级企业。滑路拴领导的柏乡县织物厂连续三年利润突破百万元,成为柏乡县的支柱企业,纳税大户。滑路栓埋头苦干、忘我工作的精神被企业职工称为“工作狂”。他不但力抓生产,创出高效益,而且注重科技开发,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在他的主持下,1994年柏乡县织物厂研制开发的多层织物结构整体运输带芯,荣获河北省优秀产品奖;1996年研制开发的多层织物结构七级整体运输带芯,荣获河北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并荣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1998年研制开发的四层结构织物八级整体运输带芯被列为“河北省百项新开发项目”。
柏乡县织物厂和滑路拴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以“严管理、高效益”赢得了社会的公认。1992年被中共柏乡县委、柏乡县人民政府授予柏乡县织物厂“引进先进技术奖”;1995年被评为“邢台市贸易系统先进企业”;1996年被评为“邢台市贸易系统明星企业”,被邢台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全先进单位”,被邢台市工商银行命名为“AAA级信用企业”;1996~1999年连续四年被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1999年,河北省公安厅授予柏乡县织物厂“改革和加强企业保卫工作先进单位”。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滑路拴多次立功受奖。1996年他被提升为县商业局副局长;同年被授予“邢台市贸易系统优秀厂长”;1997年被评为“柏乡县十佳优秀人民公朴”;1998年被评为“邢台市劳动模范”和“河北省劳动模范”。
第三章 人物简介
陈宇光
陈宇光又名陈海洲,男,1922年4月11日出生,南黄泥村人,初中文化。1938年4月参加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第二支队第一大队,历任政治处宣传干事、连队文化干事、副指导员。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赴太行山八路军一二九师供给学校(后改华北财经学校)学习半年,毕业后分在一二九师政治部民运部任干事,后赴冀西作屯粮工作。1940年5月任山西省第三专员公署(当时专员是薄一波)财政科出纳股长。1940年8月任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前身)财政处会计科员。1940年11月任八路军总部财经部财金处会计科员。1941年4月任冀南行署财政处会计科长。1941年10月任冀南区垂阳县抗日县政府财政科长。1943年10月任冀南第二专员公署粮库主任、财政科行政财务股长、生产建设股长。1945年2月任柏乡县抗日县政府代县长。同年8月调回第二专员公署工作。1945年10月任柏乡县人民政府财经科长兼工商局局长、冀南银行柏乡支行经理。1947年10月任冀南行署财政处会计股长。1949年元月南下,任冀南支队供给部总会计、总审计。1949年9月任湖南省常德专署税务局税行科长。1950年2月为开辟湘西新区工作于4月调任永绥县(今花桓县)人民银行行长。1950年8月调长沙,在中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工作,历任秘书科长、会计科长、监察室主任、省行党组成员,其中于1954年10月至1955年4月任洞庭湖整修指挥部财务处长。1957年8月任中共衡阳市委常委、财贸部部长。1960年6月调长沙,任中共湖南省委财贸部政府研究处处长,同年底部、办合并,任省委财贸办城市人民公社处处长、综合处处长。1963年元月任衡阳专员公署副专员、地委委员、地委财贸领导小组副组长。1969年下放于(衡阳地区十里坪)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任衡阳地区革命委员会计委负责人、财贸办副主任、地委财贸领导小组副组长。1979年元月调长沙,任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83年4月任湖南省工商局顾问。1985年12月离休(正厅级)。
李树芳
李树芳,男,南黄泥村人,1922年7月出生,高小文化程度。1938年8月在冀南行署宣传队参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至1942年先后在柏乡县游击队任文化干事、冀南二分区政治部干事、柏乡县大队教导员。1942年5月至1945年3月任冀南二专署直属特区区长,后调专署公安科主任科员,南宫县大队政委。1945年3月至1949年8月,先后任冀南二专署公安局科长、柏乡县武委会部长,因输送新兵工作成绩突出,被冀南二分区记功一次,后调南宫市司法科任科长。1949年8月至1953年5月,调中国新法学研究院中央政法大学任班干部,此间在安微省宿县搞土改时任土改法庭庭长,由于工作积极,工作方法正确,受到中央政法委陶希晋秘书长的表扬,誉为群众路线的办案工作方法,是司法工作的新方向。1953年5月至1958年任最高检察院助理检察员,期间曾被评为三厅的先进工作者。1958年被错划右派,下放黑龙江省850农场劳动,期间曾被评为生产能手。1961年至1979年在黑龙江安达市肇东县种子站任站长,由于成绩突出,肇东县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先进种子单位。1979年10月,参加司法部筹建工作,后负责司法部普法司人民调解处的工作,受到中央领导彭真、万里的表扬,1980年全世界司法工作会议称赞中国的人民调解工作为“东方的经验”。1982年离休,中组部批准为正司级。1990年,被评为司法部优秀共产党员。1993年,司法部授予李树芳司法战线一级金质奖章。
刘玉今
刘玉今,男,驻驾铺村人,1938年12月26日出生。邢台师范学校(数学专业)毕业,后参加武汉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劳动经济专业函授学习,大学毕业。1957年10月参加工作,历任教员、公社(乡)政工科科员,政工科长、中共邢台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科长、市委组织部秘书科科长、邢台市政协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市劳动局党委书记兼局长。邢台市政府副市长、中共邢台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等职。
刘吉平
刘吉平,男,柏乡南滑村人,1939年2月出生。1958年12月参加工作,在南阳中学当教员。1960年8月参军,至1977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188师当战士,历任班长、排长、指导员、教导员。1977年12月至1986年5月在石家庄陆军学院任大队副政委、政委,院务部副政委、政委。1986年5月至1996年7月任中共邢台市委常委、邢台军分区政委。1996年8月退休。
宋太平
宋太平,男,柏乡县小南滑村人,1955年12月出生于农民家庭,大学文化。1975年3月在县化肥厂参加工作,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县委宣传部、县委办公室工作,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1984年调邢台地委办公室工作,任综合科副科长、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地委副秘书长兼廉政办主任。1992年任中共任县县委书记。1998年任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英民
李英民,男,1948年2月10日出生于柏乡县北马村,1968年8月参加工作,197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毕业于中央党校经济管理系经管专业(函授),大学文化。1986年以前在柏乡县工作,曾任南马公社小学、初中、高中教员,柏乡县保卫部(公安局)政保股干部、柏乡县委县革委办公室干事、固城店、南鲁、龙华、城关镇党委副书记、书记、县委委员镇委书记。
1987年调出本县工作,曾任新河县副县长、常务副县长、中共沙河市委副书记、市长、中共隆尧县委书记。1997年12月被邢台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邢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98年3月在邢台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邢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至今。
郝同信
郝同信,男,东小京村人,1953年2月出生,大专文化,大校军衔。1970年南马中学毕业,同年12月应征入伍,在河北省军区独立师服役。因表现出色,197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3月被提拔为团战勤参谋,同年荣立三等功。1978年5月调任独立师后勤部战勤科任参谋后,因工作成绩突出再次荣立三等功。1980年3月调省军区战勤处任参谋,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在武汉高级后勤学习指挥专业,获大专文凭。1992年8月担任省军区战勤处长后组织指挥才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受到了各级的好评,经组织考核,1997年8月被提职使用,任河北省沧州军分区参谋长。自入伍以来,他全身心致力于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军队、地方组织的历次重大活动中充分展现了良好的军政素质和组织领导才能,得到了上级的赞扬。
杨震
杨震(曾用名杨真妮),男,东南鲁村人,1940年8月29日出生。1956年参加工作,任南鲁乡统计,1959年任内邱县柏乡人民公社总会计。1961年5月至年底任隆尧县煤矿会计,1962年1月至1962年7月任柏乡县手工业管理局统计。1962年8月至1970年任柏乡县缝纫制鞋厂厂长。1971年至1975年1月任交通局办公室主任兼汽车站负责人、修路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期间多次跑地区交通局争取资金,用于柏乡公路和县城街道建设。1975年2月至1980年任县化肥厂供销科长,参加了化肥厂的筹建工作。1981年任县服装厂厂长,1984年任县开发公司经理,1985年任县二轻局副局长。1987年筹建板纸厂任厂长,实现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其产品被评为河北省名优产品,1989年荣获国际经贸会银奖。柏乡县板纸厂的建成投产带动了柏乡造纸业的发展。1992年任县粮食局副局长(正局)。1998年任县纸业协会会长。他热心公益事业,个人捐资修志。
江锁堂
江锁堂,男,北江村人,1942年生,中专文化,经济师。1963年参加工作,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事粮食工作30多年,先后在基层粮站、加工厂、粮食局工作,历任出纳员、保管员、会计、主任、股长、厂长、粮局党总支委员、厂党支部书记等职。因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荣立县二等功;1996年荣获市级政治思想工作创新奖;1997年荣获邢台市“五一”劳动奖章;1998年被评为邢台市建功立业标兵;1999年被评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工作者。1991年将一个濒临倒闭的粮食加工厂先后建成县、市级先进企业和文明单位。1996年同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合作引进高优503小麦品种,率先实行优质、优价,农民增加了效益,受到省、市、县领导的重视,503优质小麦很快得到推广。该厂利用503小麦生产出的银仙牌503高蛋白面粉及系列产品,1995年、1998年荣获河北省第四届、第五届消费者协会信得过产品;1998年荣获中国上榜暨质量信得过品牌;1999年荣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国家级名牌,柏乡首例),为发展柏乡经济做出了较大贡献。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中国商报、河北日报、光明日报、河北经济日报和邢台日报等新闻单位和报纸多次报道。
耿秀锦
耿秀锦,男,龙华村人,1950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70年参加工作,先后任银行职员、出纳股、人秘股副股长、县法院审判员、县司法局办公室主任。1982年调本县白阳公社(乡)任党委委员、管委会秘书,1984年调任内步乡党委副书记,1985年当选为乡长。1987年调入本县南鲁乡任政府乡长、党委副书记,1987年任党委书记。在南鲁乡任职期间因在调整农产品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政绩突出,被县委、县政府两次记大功并晋升一级工资奖励。1990年8月调任县财政局局长兼党支部书记,他针对本县实际提出“九分力量抓财源、一分力量抓收入”的工作思路,受到县政府肯定。先后引进各种周转金4,000余万元,支持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柏乡县财政局连续十年被邢台(地区)市财政局评为财政工作先进县,三次被省财政厅和省精神文明办公室评为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文明单位、党风和廉政建设先进单位。他两次被县委评为模范基层党支部书记,被省财政厅评为全省财政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省财政厅、省人事厅授予全省财政系统劳动模范。
王宗乾
王宗乾,男,西马村人,1950年11月21日出生,工程师。1973年参军,复员后于1977年至1980年任西马村党支部书记。1988年自己投资筹建柏乡县云母纸厂,任厂长。1991年建成投产,主要产品有云母纸、金云母纸。1992年5月产品通过了省级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他主持下研制开发的P506型金云母纸居国内领先水平,该产品1993年获河北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97年被认定为市名牌产品。该厂每年都有部分产品出口,是国内同类企业(水力制浆)中第二个达到出口水平的厂家。该厂于1996年12月被省科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授予省科技企业称号。由于成绩突出,1990年3月他当选为柏乡县第三届政协委员,1998年他又当选柏乡县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他支持修志工作,个人捐资修志。
路运增
路运增,男,柏乡县小鲁村人,1952年4月出生,大专文化程度。1976年9月参加工作,1979年5月入党,先后在县农林局、城关公社、固城店公社任团委书记、秘书;1982年7月至1988年4月调县委组织部先后任干事、干部组组长、副科级组织员等职;1988年5月至1993年1月任县直纪检委书记兼县直工委副书记(正科);1993年2月后任柏乡镇镇长、党委书记。
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三次被评为县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1987年荣立县一等功。1991年记大功一次。1994年奖励一级工资另浮动一级工资。1995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杨金录
杨金录,男,隆尧县杨家尧人,1952年出生。1969年12月参军,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转业,1993年参加筹建“河北双利达高级保健卫生用品厂”,1994年任厂长。任厂长后,他不断学习,探索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建立推行了从原材料消耗、工艺改造到质量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办法,使企业生产步入优质、低耗、高效的良性轨道。他潜心研究攻克了工艺设计、质量控制等多项技术难题,使该企业产品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双圆头全热风妇女卫生巾”中国专利和“助婴爽方便带”中国专利。该厂得到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幼用品工程技术开发部的支持与合作,其生产的“蓝洁”、“舒娜”牌妇女卫生巾、护垫、助婴爽方便带、一次性领贴等产品畅销十个省市,在全国建立138个销售网点,年实现产值3,600万元。该企业以优质高效成功地占领了妇女卫生用品市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底有一个总厂、三个分厂。
张建需
张建需,男,马庄村人,1953年1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69年入伍,在北京军区通信总站唐山机务站服役,历任战士、班长、技师、站长(副营职)。他在部队期间多次受到营、团嘉奖,在唐山抗震救灾中荣立集体三等功。1986年转业到柏乡县委办公室工作,任副主任科员,信息科长,被邢台地委办公室评为优秀信息员。1991年调柏乡镇工作,任党委副书记,1998年任柏乡镇镇长。
赵增敏
赵增敏,男,北孙村人,1953年2月12日出生,1962年8月入北孙村小学读书,1970年毕业于南阳公社高级中学。1971年在柏乡县第二棉油厂参加工作,任业务室会计。1976年调任柏乡县建材厂供应科副科长,后任科长,在县建材厂工作期间荣立县级三等功。1990年调任柏乡县板纸厂供应科副科长。为响应党的改革开放号召,1994年赵增敏停薪留职,自已投资80万元,创建高光泽纸厂,任厂长。主要产品有箱板涂布、白板涂布、高光泽纸、玻璃卡纸等。他全身心投入到高光泽纸的建设和生产上,把该厂建成一个专为工业品包装箱、果品冷藏箱用纸的生产厂家。由于赵增敏善经营,严管理,以高质量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加之产品适销对路,生产的涂布纸、高光泽纸供不应求。1998年,高光泽纸厂总资产达到326万元,年生产能力达4,000吨,生产各种纸3,680吨,实现销售收入860万元,利税82.6万元,为柏乡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1996年高光泽纸厂获得全国乡镇企业系统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合格证书,1997年3月被邢台市人民政府授予明星企业;高光泽纸厂生产的产品,被邢台市乡镇企业局命名为名牌产品。由于成绩突出,1998年赵增敏当选为柏乡县第五届政协委员;1999年荣获省“优秀企业家”称号。赵增敏热心公益事业,多次解囊捐款,1999年为北孙村小学捐资10,000元,资助修志捐款6,000元。
杨全彬
杨全彬,男,县城南街人,1953年2月26日出生。1973年1月毕业于柏乡中学,高中文化,同年10月在邢台地区柳行农场参加工作。后在华北冶金地质堪探公司520队、柏乡县商业局、煤炭公司、五金公司等单位做行政工作。柏乡县制罐公司组建后任副经理。
1984年,杨全彬以救死扶伤为已任,个人投资在县城东街创办了中医诊所“益寿堂”,是改革开放后县城内第一家个体诊所。该诊所以优质的服务赢得病人的信赖,在县内小有名气。
1997年7月他个人投资90余万元,创办了柏乡县种猪繁育基地,引进美国优良品种迪卡、三元优种杂交等猪种。出栏的育肥猪因肉质好,畅销于天津、石家庄、上海、广州等国内大中城市,为柏乡县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支持修志工作,个人捐资修志。
郭保计
郭保计,男,西黄泥村人,195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68年8月至1972年3月在柏乡县南马公社兽医站工作。1972年3月至1974年6月在邢台农校学习。1974年6月至1977年4月在柏乡县农林局工作任畜牧站站长,期间连续三年被评为县级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1977年4月至1979年9月在柏乡县固城店公社工作。1979年9月至1983年8月在柏乡县西汪公社工作,任共青团县委常委、西汪公社团委书记,期间于1979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团干部,1980年被评为地级优秀团干部。1983年8月至1993年1月在柏乡县城关镇工作,历任武装部部长、常务副镇长、党委副书记,期间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1993年1月至1996年10月在柏乡县西汪乡工作,历任党委副书记、乡长、党委书记,期间连续四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1996年10月任柏乡县技术监督局局长。1997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工作者。
宋书志
宋书志,男,南阳村人,1953年10月4日出生,中共党员,经济师。1971年参加工作以来,历任县农机厂供销科长、京柏造纸厂副厂长、县棉纺厂副厂长。1996年5月任柏乡县棉纺厂厂长,党支部副书记。在担任县棉纺厂副厂长、厂长期间,大胆进行改革,企业活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连年突破百万元大关。1997年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走出困境,与市场接轨,他大胆尝试,对县绵纺厂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创建了柏乡县第一家股份制企业——柏乡县棉纺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运营以来,通过抓管理,增品种,拓市场,增效益,为柏乡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柏乡县棉纺有限公司被授予“文明单位”、“利税超百万元单位”、“红旗单位”、“市棉纺行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他本人荣获“邢台市‘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企业家”、“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李俊亮
李俊亮,男,北江村人,1954年8月出生,1973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经济师。历任柏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柏乡县造纸厂厂长、烟草专卖局局长、书记等职。1995年10月成立柏乡县地方税务局,任局长、党组书记。地税局成立以来,在他的带领下连续四年荣获“四职一纠”、“文明执法杯”竞赛第一名,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和市局评为实绩突出单位。建局当年完成地方税收641万元,地税收入升为省七级收入县。在全省地税收入排位中,柏乡县由1995年的124位升为1998年的116位,领导班子集体荣获省地税系统三等功。
薛建士
薛建士,男,1954年11月生,龙华乡营儿村人,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1981年邢台师专中文系毕业。1985年考入河北省教育学院行政管理系进修本科生,1988年毕业。同年任柏乡中学教导处主任,1993年任副校长,1998年4月任校长。他多次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1998年获市政府表彰记二等功一次。其撰写的论文《浅谈二十一世纪校长素质》获1998年全国学校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奖。1999年在《成人教育》杂志发表《学校体制改革初探》论文。
为加快学校发展,1998年薛建士提出用3~5年时间,把河北省重点中学——柏乡中学办成全市办学条件一流、管理水平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的名牌学校。1999年投资3,500万元(占地137亩)对柏乡中学进行整体搬迁扩建。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实施“名师工程”和“新秀工程”,师资队伍水平和教学质量迅速提高,1999年高考,省专上线人数达170多人,创柏乡中学输送大专以上人才最高纪录,较上年增长123%,增长率居全市之首。万人均升学率、参考率和综合评估均居全邢台市第二名,荣获市教委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奖。
郝英柱
郝英柱,男,沙河市〓井乡功德汪村人,1955年6月出生。1974年参加工作,1979年河北银行学校毕业,1980年2月调入沙河县银行工作,期间于1987年4月被河北省工商银行授予“信贷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87年12月晋升为经济师,并被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授予“全国信贷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2月被中共邢台地委、地区行署记创业立功一等功。1998年8月调任中国工商银行柏乡县支行副书记、副行长,1999年1月任中国工商银行柏乡县支行行长、书记。任职期间进修学习,于1999年7月河北电大金融专业毕业。1999年郝英柱担任行长后,带领全行职工,开拓进取,奋力争先,圆满完成了分行下达的各项任务,支持了柏乡经济的发展。1999年柏乡县支行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并被推荐为市级文明单位。
籍增华
籍增华,男,1955年11月21日出生,隆尧县东魏村人,大专文化。1975年4月参加工作,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柏乡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县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县计划生育局局长等职。1988年获地区级创业立功三等功;1995年获省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其撰写的论文《论红白理事会的宗旨与章程》收入河北人民出版社《农村“三自”管理》一书,获邢台地区“青年佳作奖”。1995年5月调任县计生委后,团结计生委(局)领导班子成员,带领全县计生队伍,认真研究探索新形势下计生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围绕落实计划生育“三为主”,推广“三结合”,抓紧、抓细、抓实,较好地完成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各项责任目标,县计划生育工作跨入省、市先进县行列。1996年获省政府“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奖”;1997年获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奖”;1998年首批进入河北省基本实现“三为主”达标县行列;1999年获省“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文明单位”奖。
杨海福
杨海福,男,冯上京村人,1956年8月出生。1977年毕业于邢台地区工业学校,1978年1月在县化肥厂工作,1978年12月在县通用机械厂工作,先后担任质检副科长、技术质检科长、副厂长、工程师。1995年3月任通用机械厂厂长,1998年兼任县二轻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任职期间,通过三次大的技术改造,通用机械厂被列入县十强企业。1987年开发生产的木工刨床荣获河北省“优质产品”称号,填补了柏乡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项空白。1993年投资275万元,引进铸铁轧辊生产项目,1994年5月投产,为企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995年投资扩建外贸出口产品项目,被河北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列为重点生产企业,产品畅销美、欧、港台等24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40万元,实现利税101.3万元。1988年、1989年他被评为邢台地区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1998年1月当选柏乡县第五届政协委员;同年杨海福被评为县先进科技工作者。
吴彦忠
吴彦忠,男,南营儿村人,1957年6月出生。1976年2月参军,197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河北省军区独立师二团一营文书、书记、军务参谋等职。1983年8月至1985年8月在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深造。1987年2月转业到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柏乡县支行工作,历任业务股股长、副行长。1995年至1997年在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习。1997年8月任建设银行柏乡县支行代行长,1998年11月任行长、党支部书记。自1993年以来,吴彦忠连年被评为邢台市建行系统先进工作者。担任行长后,他带领全行职工开拓进取,拼搏争先,规范经营,完成了各项指标任务,有力地支持了柏乡经济的发展。1998年被河北省建行评为遵纪守法先进个人。
张英杰
张英杰,男,1957年7月7日出生,大专文化,河北省宁晋县大北苏村人。1973年在柏乡县棉麻公司参加工作,1984年至1985年在县供销社工作,任体改办公室副主任;1986年至1989年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任综合科科长;1989年10月任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兼烟草公司副经理,1991年任烟草公司经理,党组副书记,1995年12月任柏乡县烟草专卖局局长、党组书记。
1973年在棉麻公司工作期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县供销社工作期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在政府办公室工作期间,荣立县级一等功一次,地级二等功一次,被邢台地区行署评为优秀资料员;在县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工作期间,三次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四次被邢台烟草专卖局评为先进个人;烟草公司被评为地级文明企业,1996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利税大户,受到表彰奖励,被省烟草专卖局评为全省烟草系统先进单位;1997年至1998年连续被评为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1998年被省公安厅授予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回冠英
回冠英,男,1961年11月出生,南鲁西村人,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80年参军,在连队任班长、文书,1984年复员回柏乡从事摄影工作,1989年投资创办柏乡县牡丹照相馆,任经理。1996年他被吸收为邢台市摄影家协会会员;1997年柏乡县牡丹照相馆被县工商联评为先进单位,他被选为柏乡县工商联执行委员;1998年1月他当选为柏乡县政协委员。1999年他投资18万元创办具有超前意识和一流服务水平的柏乡县牡丹婚纱影楼,任总经理。他酷爱摄影艺术,先后在省市报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由于摄影技术高超,他多次参加县内大型会议和大型活动的摄影工作。
谭书海
谭书海,男,南关村人,1962年1月27日出生,高中文化。1975年入柏乡镇中学读书,曾代表县中学生田径队参加邢台地区中学生运动会,三次获中长跑冠军。1978年代表邢台地区中学生田径队参加省中学生运动会获中长跑第六名。1980年高中毕业即参军入伍,1983年复员回乡务农经商。1994年创办个体鸡笼厂、鸡槽厂。1995年与闫剑波等筹建南关“柏乡县水泥预制件厂”,任生产厂长。1996年担任南关村委会副主任兼治保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他带领南关民兵参加抗洪抢险,南关村民兵连被邢台军分区授予集体三等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集体。他协助村支书、村主任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使南关村的商品经济得到健康发展,南关村成为柏乡县首批小康村,199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242万元,人均纯收入3,262元,同年谭书海任南关村委会主任。
闫剑波
闫剑波,男,南关村人,1962年10月23日出生,中专文化。1980年柏乡镇中学高中毕业后在“柏乡县建安公司”任业务员,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任“柏乡县玻璃厂”厂长,1995年回村创建“柏乡县水泥预制件厂”,任厂长。他善经营、抓质量,赢得客户信赖,产品畅销柏乡及宁晋、隆尧、临城等县。1996年任南关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产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旅馆饭店、小百货零售、三合板批发、土产日杂、烟酒副食、木器加工、煤制品加工、运输服务、民房建筑、电焊修配、车床加工、畜牧养殖等由少到多,拔丝电镀、鸡槽生产、鸡笼制造俏然兴起,颇具规模。鸡笼畅销河北省各市、县,远销河南、山东、山西、内蒙、江苏、安徽、湖北等省区。村民收入增加,全村经济实力增强,成为柏乡县首批小康村,199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242.1万元,人均纯收入3,262元,同年闫剑波当选柏乡县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赵凤栓
赵凤栓,男,三十里铺村人,1963年1月出生。1981年8月保定金融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在中国农业银行柏乡县支行工作,任会计,期间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任固城店营业所副主任,1991年10月任主任,是年被评为中国农业银行邢台中心支行系统优秀营业所主任、先进工作者。1992年10月任柏乡支行副行长。
1996年11月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柏乡县支行,赵凤栓任行长。担任行长后,他积极支持柏乡经济发展,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在市农发行系统综合考评中柏乡县农发行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他本人被评为1998年度省农发行系统先进工作者,并晋升一级工资。
1999年,赵凤栓带领全行人员再创佳绩,各项指标在全市农发行系统名列第一。柏乡县农发行受到市农发行的表彰,赵凤栓被评为1999年度河北省农发行系统先进工作者。
刘平均
刘平均,男,1963年4月出生,河南省清丰县人,大学文化。1981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元月任柏乡县邮电局局长,1995年12月任助理政工师,1998年8月任柏乡县电信局局长兼党支部书记。任职以来,刘平均致力于柏乡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1993年投资194万元建成现代化通信大楼;1994年投资1,270余万元引进一套加拿大7200门长途840线数字程控交换设备;1995年建成了900兆模拟移动通信基站和139全球通数字移动通信基站,开通了分组交换、数字数据网DDN;1996年开通了112障碍自动受理系统、170话费查询系统、110、119120、121、122等特种服务业务。同年,全县121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电话普及率由。1992年的0.59%,提高到4.2%,并建成一批电话村镇。为了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1998年10月份投资1956万元开通了西汪、内步、南阳、王家庄、后张村、固城店6个交换网点。柏乡县电信局连续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1990-1998年他连续9年被评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被县委、县政府“记功”、“记大功”;1996年被邢台市邮电局评为“市级抗洪抢险先进个人”;1997年3月被邢台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1997年5月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柏乡首届十大杰出青年”;1998年荣获“邢台市十大优秀青年”称号;1999年6月被邢台市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人民公仆”称号。
陈树航
陈树航,男,石家庄村人,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1983年7月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畜牧专业,同年8月分配到县畜牧局工作。他技术过硬,工作扎实,1988年4月任助理畜牧师,1990年7月任畜牧师,1997年8月任高级畜牧师。1993年他开始筹建石家庄晨光种鸡场,任场长。该场是集种鸡饲养、雏鸡孵化和跟踪服务为一体的集约化种鸡场。自1994年正式投产以来,向广大养鸡户提供美国海兰国际公司培育的新品种海兰褐鸡200余万只,促进了柏乡养殖业(蛋鸡)的发展,为柏乡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1997年当选为政协柏乡县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他支持修志工作,个人捐资修志。
魏秋生
魏秋生,男,寨里西村人,1965年7月18日出生。1982至1992年先后在县食品总厂、县酒厂、县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工作,期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1993年他响应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停薪留职,个人投资60余万元,创建柏乡县东大纸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该厂生产的高强度瓦楞原纸、中强度瓦楞原纸,远销北京、江苏、山东、石家庄、邢台等30多个省市。1999年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年产3,000吨的小厂发展为年产10,000吨的大型造纸企业,年产值由120万元发展到800万元,年利税由10万元发展到60万元,职工由50人发展到150人,其中安排贫困户子女就业40余人。由于成绩突出,1994年他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1995年他被邢台市政府授予“乡镇企业家”称号。东大纸业有限公司被邢台市地方税务局授予“模范纳税单位”,被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1999年5月他被中共柏乡县委、县政府授予“柏乡县十大杰出青年”称号,被共青团邢台市委授予“邢台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魏秋生在致力于企业发展的同时,还非常关心社会公益事业,他多次为家乡的街道硬化、乡镇道路维护、村办小学建设、困难户等捐资、捐物,并为本次修志捐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