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拥军支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6046
颗粒名称: 一、拥军支前
分类号: D632
页数: 2
页码: 695-696
摘要: 1946年8月成立柏乡县民兵基干团,县长张雨秋任团长,县委书记史雷峰任政委,武委会主任冯一清任参谋长。10月12日发布“柏乡县党政民武支援爱国自卫战争,加强优抚工作的指示”,对优抚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对抗日烈属、军属家庭的土地实行代耕,对其吃水、米面、烧柴日常之所需有专门人员负责,保障供给。1949年3月7日,南下作战的第一批华北、东北野战军指战员途经县境,柏乡县战勤指挥部捐献小米25万公斤、面粉67,000公斤、油盐、木柴及饲草饲料若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柏乡县委、县人民政府特别重视拥军优属工作。
关键词: 拥军 支前工作 柏乡

内容

1938~1940年,柏乡县抗日大队发展到2,000人左右;解放战争中,县大队把六个中队中的五个中队民兵输送给正规军,县内5,000余名青壮年报名参加了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8月成立柏乡县民兵基干团,县长张雨秋任团长,县委书记史雷峰任政委,武委会主任冯一清任参谋长。10月12日发布“柏乡县党政民武支援爱国自卫战争,加强优抚工作的指示”,对优抚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对抗日烈属、军属家庭的土地实行代耕,对其吃水、米面、烧柴日常之所需有专门人员负责,保障供给。尤其对住房问题做了具体安排,无房户可由地主或没收汉奸的房子中解决,住危房的,动员义务工修理,使抗日烈军属的基本生活得了到保障。1946年12月~1947年秋,柏乡县先后四次组成担架队,相继开赴山东范县、河南安阳、山东馆陶、山西太原等地,运送转移伤员,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同时,县成立战前动员委员会、妇女救国会、抗日青年纵队,除协助作战外,还肩负送军粮、军鞋、宣传救国的道理,动员各界人士团结起来,奔赴前线,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英勇奋斗。1949年3月7日,南下作战的第一批华北、东北野战军指战员途经县境,柏乡县战勤指挥部捐献小米25万公斤、面粉67,000公斤、油盐、木柴及饲草饲料若干。乡民把事先准备好的开水沿途摆放,让战士饮用,敬献了纸花、鞋袜、帽衬、慰问袋、烟荷包等物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柏乡县委、县人民政府特别重视拥军优属工作。各村都为烈军属在其门额上挂木质红牌,书“光荣人家”四字。元旦、春节、八一建军节,县、乡、村都召开拥军优属大会、座谈会、茶话会,总结工作了解情况,表彰先进、搞慰问活动,组织青年民兵、在校学生为军属打水、扫地、张贴春联,游行并呼:“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等口号,造成军属光荣气氛。
  1951年12月,在抗美援朝中,柏乡县募捐飞机款38,848万元(旧币)。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时,县委、县政府动员全县人民以多种形式慰问子弟兵:县主要领导同志深入驻境部队,召开官兵座谈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县、乡、村三级干部纷纷到战士家中问寒问暖,解决具体问题。军人家属、青少年学生向部队写慰问信寄光荣花,学生自愿组成“学雷锋小组”帮助军属耕作粮田;县妇联号召全县妇女发扬光荣传统,以实际行动拥军支前,柏乡各界妇女纷纷行动起来,制作或购买慰问品,计有:刺绣帕(白的确良布,中间绣“一个红心”)、鞋底、短裤、背包、背心、手套共540件,慰问信840封,由县妇联直接寄往老山前线。前线将士接到家乡寄去的慰问品之后,12名战士回赠锦旗一面,答谢信一封,表示决不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誓死保卫祖国领土完整。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