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601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体育
分类号: G812.722
页数: 10
页码: 684-693
摘要: 本章记录了柏乡县体育发展的情况。柏乡境内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连年争战,时境内古鄗城处于战略要冲,邑民深受战乱之苦,为健身御敌,境内遂出现了与军事相关的刀术、枪路、棍棒、弓箭等项活动。1898年“戊戌变法”后,学堂内始设体育课目。民国时期,学校内始有篮球、排球、乒乓球及田径等现代体育项目。抗战时期,以军事为主体的刺杀、投弹成了运动的热项。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成制度,95%的学生达到了《劳动卫国制度》标准,部分学生和体育教职员工达到了等级运动员和等级裁判员标准。传统体育、竞技体育,在地区性赛事中多次取得名次,田径类项目成绩突出。
关键词: 体育事业 柏乡

内容

柏乡境内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连年争战,时境内古鄗城处于战略要冲,邑民深受战乱之苦,为健身御敌,境内遂出现了与军事相关的刀术、枪路、棍棒、弓箭等项活动。唐宋以后,民间体育种类逐渐增多。明清时期,武术在民间广泛传播,县境内有武馆、拳社、镖局、枪会、刀会等。1898年“戊戌变法”后,学堂内始设体育课目。民国时期,学校内始有篮球、排球、乒乓球及田径等现代体育项目。抗战时期,以军事为主体的刺杀、投弹成了运动的热项。1945年柏乡县解放后,民间体育发展迅速,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方针指引下,县师范学校、第一、第二、第三完小组建篮球、排球、田径等运动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建国后,体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50年代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农村体育蓬勃发展。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成制度,95%的学生达到了《劳动卫国制度》标准,部分学生和体育教职员工达到了等级运动员和等级裁判员标准。“文化大革命”初期,体育活动中曾出现带有政治色彩的“忠字舞”、“语录操”,提倡体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70年代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县蓬勃开展,遍布城乡。传统体育、竞技体育,在地区性赛事中多次取得名次,田径类项目成绩突出。从50年代初到1995年,共为大中专院校选送了31名优秀体育人才。
  第一节 机构
  解放前,县内没有专门的体育机构。柏乡县解放后,政府教育科兼管体育工作,建国后教育科改为文教科,仍然兼管体育工作,1954年8月复名教育科,1958年10月又更名为文教科。1958年12月~1962年1月柏乡县建制撤销。1962年1月柏乡县建制恢复后,县人委复设文教科,兼管体育工作,1964年改为文教局。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工作瘫痪。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由政治部文教组代管体育工作。1971年县革命委员会设立体育运动委员会,专管体育工作。1993年精简机构时,体育运动委员会与文化局、教育委员会合并为文化教育委员会。
  第二节 体育项目
  建国前,县内体育项目主要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项目,且多与民艺相联系,如踩高跷、荡秋千、武术、棋类、撞拐、跳绳、踢毽子、摔跤、拔河、打陀螺。建国后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体育项目,还增添了不少新的体育项目,如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足球、板球、台球、门球、田径类、单双杠、体操、吊环、跳马、气功、健美操、广播操等。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 有拳术(少林长拳、太极拳、南拳、大小红拳、形意拳、八卦掌、梅花拳等)、器械对练、散打、攻防等。现在主要为国家规定的拳术及器械套路。
  对奕 除原有的中国象棋、冲四子、走牛角、下方、冲高梁、老挑、四子挑蛋、鸡毛蒜皮、动连等,还添了军棋、跳棋、围棋等类,尤以中国象棋、打扑克、冲高梁、冲四子、下方流传广。
  冲高梁 二人对弈,每人持四子(棋子可为石子、坷垃块、木块、树叶、树枝等),当一方的子走至对方子所在位置,可吃掉对方一子,无子者为负。
  冲四子 二人对弈,各持四子(棋子同“冲高梁”棋子)当一方的两个子走于同一直线上,且对准对方一个子时,可吃掉对方一子,剩一子者为负。
  下方二人对弈,各持16子(棋子同“冲四子”)双方依次轮流往交叉点下子(初下子时,角上不许放子),满格后,一次移动一格,双方轮流移子,当一方棋子4颗,位于同一方格的四个交叉点时,为成一方可吃掉对方不成周或不成方的任意一子,当一方棋子6颗位于一条直线上时,为成一周,可吃掉对方不成周或不成方的任意二子。无力还击一方为负。
  踩高跷 高跷的高度为50~70厘米,踩跷者可多可少。参加文艺活动或表演时踩跷者一般化妆成传统戏曲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扮成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亦有头戴异帽,身乘仙鹤者。道具则根据人物形象而定,或手持金箍棒、铁耙、禅杖,或手持羽扇、烟锅等,在场中跑跳起舞,伴随着乐器唱各种不同小曲,做各种动作,舞队中往往突出一丑角,动作滑稽,专门逗人欢笑。
  拔河 活动方法为,在地上划两平行线为界,取一条长绳,参赛两队各握绳一端,分站河界两边,绳中央扎一红带为标志,垂直于“河”中央,双方各有“啦啦队”加油助威。裁判员发令后,双方用力拉绳,以把标志拉过已方河界为胜。柏乡县各机关、学校、乡村都有此项活动。
  撞拐 此项活动一般为二人,人多亦可。每人用手把一脚盘起,用一腿支撑身体,单腿跳着,用膝盖互相对撞,盘腿被撞着地一方为输。如人多时,再和赢者比赛,循环往复,此运动一般盛行少年儿童中间。
  摔跤 俗称“摔筋斗”,摔跤无规定性章法,亦无伤害性动作。一般摔法有两种:一方用一臂交叉对方另一臂用力抱住后背,另一臂从腋下穿过,用力抱住胸部;双方互抓住对方胳膊,两腿叉开。裁判员发令后,双方用力推拉或掰腰,腿拦腿使对方倒地为胜。
  打秋千 在地上固定两根木柱,两柱顶之间架一圆木并固定,圆木上系两条绳索,两绳端与一木板相连接。活动时,人站在板上,用力蹬板,或坐板上,他人推之,使绳索摆动,越荡越高。此活动流传于全县各个村镇。
  凫水 即游泳。有狗刨、仰凫、立凫、扎猛子等。夏季午河有水时,凫水人甚多。
  踢键子 用铜钱二枚,垫以皮托或用布包住,再用公鸡毛或麻线绑制则成。踢法有盘踢、拐踢、间踢、蹦踢等。若比赛则以毽子落地为输。此活动流传于全县各个农村,主要为少年儿童活动项目。
  跳绳 此活动分为单人跳和双人跳。单人手执绳的两端,由头上往下回转于足下,且转且跳;双人跳(或多人)则由二人各执绳一端,用力挥动绳子,使绳子旋转摆动,然后跳绳人冲进绳圈边跳边唱。跳法有前甩、后甩、前交叉、后交叉,多人跳等。此活动流传全县,参与者主要为少年儿童。
  放风筝 风筝由细竹扎成骨架,上糊薄棉纸,造型有蝴蝶、老鹰、飞燕、鱼、蜈蚣、五角星等。放时系长绳,后端缠在绳拐之上,利用风力牵动使之上升到高空。春天为放风筝的最佳季节,大人小孩皆宜。
  跳皮筋 皮筋是橡胶制成的细条,有松紧力,游戏时长短无规定。玩时由两人分执皮筋两端。使其固定,余人可在皮筋上踏跳,动作有踩、跨、摆、碰、绕、压、踢等,还可配合儿歌跳出各种花样,此活动流传全县,多在少女儿童中开展。
  打陀螺 陀螺为圆锥体形,上大下小,陀螺大小无规定,但不能太大。玩时,置予地上用鞭子抽打使之旋转,抽打时愈用力旋转愈快。在全县流行甚广,为少年儿童喜爱的项目之一。
  扔沙袋沙袋用粗布或麻布缝制而成,内装沙子、玉米、豆子或其它物品,分长形和圆形两种。练法有自扔自接,两人互相扔接或多人互相扔接,主要动作有体前扔接、转身扔接、抬腿扔接、穿档扔接、腑下扔接等,此活动流传于全县各村镇,深受少年儿童喜爱。
  第三节 经费设施
  一、体育经费
  建国后,政府将体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体育基建和事业费由县财政拨款。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经费的支出逐渐增多。1968~1977年县内正常体育经费累计拨付人民币4万余元。遇有重大体育活动,县内还增拨专项经费。1978年后,经费数额明显增大。90年代后,由于财政经费紧张,拨款数额有所下降,体育活动所需要经费主要靠体育管理机构自筹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赞助。
  二、体育设施
  明清及以前,县内的体育活动场地较少,主要是供守备部队训练的校场和县学中供武生学练武术套路的圃场。民国时期,县内的体育活动场地主要集中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之内,且仅能满足部分田径项目训练的需要。建国后,随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县内各类专用体育活动场地及器材日渐增多。1995年底,全县有篮球架38幅,乒乓球室10余个,跳高架17幅,有300米以上的田径运动场9处(主要分布于县内各中学)。
  第四节学校体育
  1989年“戊戌变法”后,学校教学科目始设体育。1904年吴明勤的东瀛之行,带回的众多书籍对近现代体育进入学校起了启蒙作用。民国时期近现代体育始进入学校,学生体育活动多由文化课教师带领进行步法、队列的训练和做一些游戏。抗日战争时期为抗日救国之需要,在抗日游击区的学校之内开展广泛的军事体育训练。建国后,现代体育项目在学校内日趋增多,学校内始配备专职体育教师,教学所需要体育器材陆续增多,响应“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号召,学校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50年代,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目的,学校体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保证体育课时的前提下,课外体育活动形成制度。各学校纷纷建立起球类及田径等专门运动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中学积极推行“劳动卫国制度”,95%的学生达到了“劳动卫国制度”标准,同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运动员。60年代初在严重的自然灾害情况下,中学坚持积极推行《等级运动员制度》和《等级裁判员制度》,通过持久的训练,部分学生体育教职员工达到等级运动员、裁判员标准。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刺杀、打担克、语录操、忠字舞一度盛行。70年代,学校体育在当时“全民皆兵”、“村自为战”的政治形势影响下,学校体育课改为“军事体育”活动专课,进行军事化训练,手榴弹、射击、障碍赛成为运动的热项。
  1982年,在全县学校内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两操”、“两活动”(两操:早操或课间操、眼睛保健操;两活动:每周参加两节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在紧张的文化学习后,日均拥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还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建立起篮球、田径、武术等运动队,开展业余体育活动,充实丰富学生的日常文体生活。80年代县内有一级运动员3名、二级运动员12名、三有运动员6名、二级裁判员10名、三级裁判员2名。1987年、1988年东街小学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雏鹰起飞”先进单位,体育教师被评为邢台地区先进工作者。90年代,全县中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1950~1995年,柏乡县共为大中专院校输送了31名优秀体育人才,在国家的大中专招生中,柏乡考生体检合格率逐年提高。
  第五节 群众体育
  县内群众体育活动历史久远,建国前多为自发性的活动。建国后,党和国家重视群众体育,为群众体育的繁荣发展垫基铺路,创造条件;群众性体育团体纷纷成立,有利地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柏乡
  一、职工体育
  解放后,县内职工即开展自发性的体育活动。50年代各党政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普遍成立篮球队,在节假日及业余时间开展活动,星期日成了互相邀请比赛的“体育”日。60年代初,受自然灾害影响,活动减少。“文化大革命”初期语录操、忠字舞、刺杀、打坦克成为活动的热项。70年代,职工篮球队、田径队重新兴起,县城内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国庆节进行职工篮球赛成定制沿袭下来。1978年李宪恩、冯海奇在职工中培训太极拳,受训百余人。进入80年代后,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推广工间操。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气功、按摩为主的健身项目在离退休干部职工中兴起。1983年吴良瑞传授培训鹤翔桩气功。1985年黄崇山传授导引养生功2期,培训76人次。1987年后气功师耿玉璞传授培训禅密功,1988~1989年在县内传授移步功。耿玉璞被评为省体育活动积极分子,于成彬被评为地区体育活动积极分子。1991~1992年县委老干部局又举办了五期智能功学习班,1995年举办了1期中华养生益智功学习班。此外,县委老干部局还在离退休老干部中,传授太极拳、剑,教练门球及打扑克牌、象棋、围棋对弈等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体育活动,丰富了老干部们的业余生活。
  二、农民体育
  县内很早就有农民自发性的体育活动,至清末时,体育种类繁多。武术运动在清朝中、后期流传极广。义和团兴起后,广大农村习武之风曾一度兴起,纷纷成立武馆、拳社、镖局、枪会。民国16年(1927)为反抗地主的压迫,愤怒的县民组织红枪会,一度占据县城。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村纷纷成立联庄会以图保家自卫,民兵组织亦加强以投弹、刺杀、射击、爆破为主的军事训练,青年民兵天天出操,开展晨练。解放战争时期,为保卫胜利果实,巩固解放区政权,广大农村青壮年民兵劳动之余积极开展以军事项目为主的军事体育训练。柏乡县解放后,原有的摔跤、踩高跷、踢毽子、荡秋千、武术、棋类、跳绳、撞拐等项目得到继承和发扬,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慢骑及田径等现代体育活动逐渐在农村开展,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体生活。50年代各村竞相成立篮球队,农闲时节进行训练,在逢年过节、庙会、冬闲之时村与村之间互相邀请比赛。“文化大革命”初期忠字舞、语录操、射击、手榴弹在农村体育活动中成为主项。70年代,农村体育运动深入开展,受“全民皆兵”、“村自为战”的影响,各村大搞挖地道、建人防、组织民兵进行军事训练;同时,青年农民组建篮球队,积极活动。在“学大寨”时期,不仅村与村、公社与公社之间互邀比赛,还出县参加比赛。每逢比赛,村内男女老幼前往观看,其热情不亚于参赛者。于80年代建立的各类农民体育团体,使群众的体育活动更上一层楼。70年代掀起的农村篮球热,80年代仍是兴味盎然,许多村、镇在春节期间举办运动会或进行单项比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农村体育活动,中国象棋选手吴金朴、赵中义(柏乡籍人)、教练郝小享等举办家庭中国象棋邀请赛,南关村民白增坤为运动会捐助经费。1985年南关村、马村被评为邢台地区农村体育先进村。1986年西文安村、南孙村被评为邢台地区农村体育先进村,南马乡、白阳乡先后被评为邢台地区春节体育活动先进乡。1987年南马乡乡长王运国被评为河北省体育先进乡乡长。1985~1987年柏乡县被邢台地区评为春节农村体育活动先进县,1987年被河北省评为农村体育活动先进县。
  第六节 体育比赛
  民国19年(1930)柏乡县举行过较具规模的学生田径运动会,时队员李振生获跳高、跳远、400米跑三项第一。1945~1949年县内举行过两次较具规模的体育比赛活动,一是1945年为庆祝柏乡解放,县内组织文艺团体武术队表演赛,县长张雨秋为赵村武术队颁奖;二是1949年举行柏乡县学生篮球赛,第三完全小学队获第一名。之后,县内体育比赛活动日渐增多。1971~1990年20年间,县内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活动59次,其中多数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学生篮球比赛,此外职工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农民篮球及武术表演赛等也多次举行。
  体育赛事的频繁,不仅提高了县内的体育竞技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县民的体育意识,使“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得到越来越好的贯彻落实。体育比赛作为体育运动发展的一种形式,把体育事业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