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汉代牡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600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汉代牡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4
页码: 678-681
摘要: 汉牡丹是柏乡县内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生长在北郝村县文物保管所内,其植株生长缓慢,一年只长一寸,又叫“寸牡丹”,每年谷雨前后,鲜花盛开。旁有芍药相伴,素有天香国色之誉,秉富贵雍容之姿。据民国21年《柏乡县志》载:汉牡丹曾长到两米多高,枝粗如椽,同株异花,花大如盘,约有千余朵。1985年,县文物保管所曾剖解一朵牡丹花,花瓣儿多达215片。此说不足信,但这对牡丹、芍药的繁衍保护起到一定作用。汉牡丹之名由此而得。汉牡丹因其神奇传说而受到人们的热爱,古代由僧人精心看护。柏乡解放后,寺僧解散,人民政府利用庙堂开办了小学,汉牡丹由师生看护。
关键词: 名胜古迹 牡丹 柏乡

内容

汉牡丹是县内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生长在北郝村县文物保管所(原弥陀寺)内,其植株生长缓慢,一年只长一寸,又叫“寸牡丹”,每年谷雨前后,鲜花盛开。旁有芍药相伴,素有天香国色之誉,秉富贵雍容之姿。据民国21年(1932)《柏乡县志》载:汉牡丹曾长到两米多高,枝粗如椽,同株异花,花大如盘,约有千余朵。1985年,县文物保管所曾剖解一朵牡丹花,花瓣儿多达215片。
  昔日乡人谓牡丹、芍药为仙童仙女所化,男做芍药,女做牡丹。相传,一日黎明,寺憎忽觉香气袭人,惊奇之间,见一对少年男女,身披红装,飘然入寺,遂没于台阶下,牡丹、芍药由此而生。此说不足信,但这对牡丹、芍药的繁衍保护起到一定作用。据民国21年(1932)《柏乡县志》载:光武帝巡河北时,曾从此经过,题咏牡丹诗一首:小王避乱过荒庄,井庙俱无甚荒凉,唯有牡丹花数株,忠心不改向君王。汉牡丹之名由此而得。
  1937年,侵华日军驻本县头目妄想独霸名花,不惜两次兴师动众,深挖车运,欲至异地栽培,但均告失败,汉牡丹遭此劫难后,数年不发,柏乡解放后,汉牡丹似有民族气节,息而复萌,枝繁叶茂,鲜花又含翠吐芒,重现人间。
  汉牡丹素以“花开知圆”而相传至今。古帝王驾崩,汉牡丹以开白花为先知。是真是假,无可考证。有些事倒十分巧合,据考证:1976年谷雨前后,汉牡丹连开三朵白花,是年人民共和国三位领袖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先后逝世。这又给汉牡丹增添了神秘色彩。
  汉牡丹以其独特、神奇的传说,为四方游客所仰慕,据碑文载,清咸丰帝曾慕名赏花。1985年5月4日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邢台地区电视台,均以“国色天香一奇葩”为题录制了专题片,再现了谷雨前后,慕名观赏者摩肩接踵、挥书作画、摄影摄像等热闹非凡的场面。1988年全国政协委员裴怡熔从成都赴京开会路过柏乡时,曾到牡丹园内一游,并题诗一首:“国色天色汉牡丹,名满中华贻自然,祝愿花好月常在,且盼两岸人团圆”。1991年5月,费孝通到柏乡县视察工作期间观赏牡丹园,并题词:汉代重气质,牡丹留正色,雍容见神姿,有幸伴君侧。1992年,河北影视制作中心以汉牡丹为背景,拍摄了电视剧《神花奇缘》。
  汉牡丹因其神奇传说而受到人们的热爱,古代由僧人精心看护。柏乡解放后,寺僧解散,人民政府利用庙堂开办了小学,汉牡丹由师生看护。1983年,学校迁移,县人民政府在弥陀寺原址建立了柏乡县文物保管所,设专人看护汉牡丹,同时修建牡丹园,增建牡丹亭,县内书法名家黄镛书写了碑文,时引种了许多花草做陪衬,并开设了照相馆为游客服务。为提高柏乡县的知名度,1987年县委、县政府在北郝村设立牡丹花会,每年的“五·一”劳动节,为汉牡丹花节。
  附一:咏汉牡丹诗二则
  咏牡丹
  清吴明勤
  鄗南古寺游人多,
  知是牡丹开满柯(棵)。
  鄗南古寺游人弱,
  知是牡丹开已落。
  花开花落本寻常,
  世态从此分炎凉。
  牡丹开后有芍药,
  芍药开时便萧索。
  世人强半爱牡丹,
  我人三十年前一游观。
  近年花比往年好,
  可怜贱子腰脚已衰老。
  愿栽花木移万家,
  万家都有富贵花。
  争奈移去栽难活,
  始知好花愿将红尘都摆脱。
  寺僧爱将花护持,
  未许闲人折一枝。
  花开多在谷雨节,
  红者如霞白如雪。
  好花须将好意看,
  天香国色莫摧残。
  咏牡丹
  无名氏
  多年不到古禅林,
  闻说花开聊再寻。
  艳彼红色常如锦,
  嗟予白发久难簪。
  风风雨雨宜怜惜,
  燕燕莺莺莫掠侵。
  独此春华有高节,
  洛阳谪去亦甘心。
  附二:汉牡丹传说
  柏乡城北十里,有个北郝村,村西头,有座弥陀寺。寺院里,有棵枝繁叶茂的牡丹,旁边还长着紫茎长叶的芍药。每逢旧历三月,两棵花株相继开放。花朵既稠又大,大的象面盆,小的似海碗,白里透红,十分美丽。天南海北前来赏花的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都说这是汉牡丹。岂不知这汉牡丹,还流传着几个传奇的故事哩。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一个清晨的黎明,有个拾粪的老头儿,天刚蒙蒙亮就起来了。他挎筐掂叉儿,顺着大街往西走,当他刚刚走到弥陀寺的大门口时,眼前忽然一亮,阵阵清香扑面而来。他心里不由一愣,抬头一瞧,嘿!只见两个英俊美貌的童男童女,披红挂绿,手挽着手,笔莫悠悠地从半天空飘了下来,悄没声儿地降落到了弥陀寺里。老头儿扭头撒腿往回就跑。跑回家里把这事一学说,一传十,十传百的,一早晨的工夫,就把全村轰动了。大人小孩都觉得这事儿有点玄,前呼后应,成群结队地涌进了弥陀寺,东找西寻,结果什么破绽也没发现。只是在当院的一块空地上,发现了两棵水灵灵,鲜嫩嫩,破土而出的花株。人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两棵花株准是早晨见的那俩童男童女变的,他俩在天上早就想着成双配对,家里人不答应,就从天上偷偷地来到人间,好做个长久夫妻;也有的说,这花株既是花神下界,哪儿也不去,专来咱北郝,保险这儿是块风水宝地,咱们可得好好地看护着,说不定以后还能沾光得济哩。人们细琢磨这话也在理,就修畦儿的修畦儿,扒埝儿的扒捻儿,挑水施肥,忙个不停。
  说也奇怪,这两棵花株,在大伙的精心管理和照料下,竟见风似地猛长起来,不几天儿,就向上窜了好几尺高。在叶子碧绿的翠枝上,长出了许多密密麻麻的花骨朵。花开了,全村都是喷香喷香的,惹的彩蝶飞舞,密蜂嘤嘤,实在壮观。大伙异口同声地说,谁要是胆敢偷偷地掐一朵花,准叫谁手指头不烂也得长大疔疮,神花是不允许凡人随随便便掐花折枝伤叶的。时间不长,这花的名声,就象长了翅膀,很快就在四面八方飞传起来。
  多少年过去了。
  一天,一位身穿战袍,风尘仆仆,汗流浃背的将军,打马扬鞭,直向北郝而来。村民们一看,吓的赶紧关门闭户。将军下马,挥汗敲门,央求给碗水喝,找个地方躲避躲避,哪怕有个庙也好。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胆小怕事的村民们,谁还敢招惹这些事儿,就隔着门缝摇头摆手,说这村一没井,二没庙,你快往别的地方去找吧。那位饥渴劳累的将军无奈,长叹一声说:“北郝村,有一景,也没庙,也没井,土地爷住在墙窟窿”。
  话音刚落,村外风烟滚滚,旌旗蔽日,战马嘶鸣,王莽的追兵赶上来了。将军深知处境危险,紧忙打马扬鞭向西边跑,在村西见一断墙寺院,遂跳了进去。“扑咚”一声,昏倒在花下。这棵花“唰”地一下舒枝展叶,把这位将军捂了个严严实实。追兵进村找不到踪影,就又出村向别的地方找去了。
  过了个把时辰,昏迷中的将军被花催醒,睁眼一看,自己原来躺在花丛中,数株牡丹含苞待放,红如朝霞,白似银雪,顿觉心旷神怡,饥渴消失,精神抖擞,此时他想起人们说牡丹是神花,国之将兴,必有祥瑞。将军起身在寺内的断墙上题诗一首,跃马挺枪而去。
  众村民望见王莽的追兵走了,又三三五五地来到了弥陀寺,只见墙上留诗曰:
  小王避乱过荒庄 井庙俱无甚荒凉
  惟有牡丹花数株 忠心不改向君王
  刘秀题
  读罢诗,个个惊的目瞪口呆。原来这棵奇花,就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而另一株呢?就是相依为命的芍药;那位将军呢?就是后来在高登基称帝的汉光武刘秀。
  从此,汉牡丹的盛名,就流传开了。
  1937年10月,日军侵占柏乡。驻县城的日军顾问高九中雄听说北郝村有几株神奇的汉牡丹,即想把汉牡丹连根挖走,运到日本,向其主子天皇邀功请赏。1938年春,高九中雄为把汉牡丹完好无损的运走,指使其贴身的随从们在牡丹花四周挖了几丈深的坑,在花根上带着碾盘大的泥胎,几十个人用了半天的时间,才把花装上四轮大车。大车没走出北郝村西口,牡丹的叶子即打蔫了。
  牡丹一运到城里,高九中雄即在他住的大院里亲自指挥心腹们栽花、浇水、施肥,折腾了大半天,谁知还没到天黑,汉牡丹就枝枯叶落死了。
  翌年春,人们惊喜地发现又从大坑里长出几株汉牡丹花芽,后来逐渐长成原来的棵状了。但其后直至柏乡解放,始终没有开花。
  转眼到了1949年。是年春汉牡丹枝繁叶茂。花儿开得又多又大,清香四溢,好似在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献礼。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