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99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8
页码:
671-678
摘要:
本节记录了柏乡县文物古迹的情况,包括文物和十二处遗址两部分的情况,县文物保管所库藏文物有:二级品4件,三级品9件,一般文物82件。
关键词:
古迹
文物
柏乡
内容
一、文物
县文物保管所库藏文物有:二级品4件,三级品9件,一般文物82件。
二、遗址
(一)南滑遗址(鄗历王墓) 位于柏乡县南滑村西偏南约20米。此地据《柏乡县志》记载,为鄗历王墓,当地群众称康王墓。
遗址原有三个大土丘,现存土丘一大一小两个,大的土丘呈正方形,边长60米,封土高7米,由于连年用土,大土丘的西面已成断崖,从土丘的断面看,在松软的沙质封土下部,有厚约2米深的灰土层和袋形灰坑,还有掺杂的碎木碳红烧土块,发现有龙山纹铜境文化,出土了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遗物。
龙山时期的遗物有,磨光黑陶片,陶器把手,磨制石器和蚌刀。
商代遗物有,陶鬲的足和裆。
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有陶豆,陶壶。
南滑遗址北临古汦河,地势较高,历代墓葬层层埋在遗址之上。此处,不但是一处古墓群,而且还是一处从龙山到秦汉时期的古代文化遗址,它对于研究这一带地理、历史文化,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二)鄗城遗址 鄗城,为春秋到秦汉时期的故城,西汉末曾一度叫王莽城,故当地人们又叫王莽城。城址在县城北二十余华里的固城店村,1965年以前古城址环绕固城店村,逶迤十数华里。以后,因当地农民平整土地,烧砖用土,将城址破坏严重,现古城址仅遗留下来两段,一段在村西南角,一段在村东北角。在古址内暴露遗物有入绳纹砖石、陶片、瓷片,城墙断面有明显的夯土层。
鄗城在古代是一处军事要地,在这里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重要事件。《汉书》地理志记载,鄗城春秋时属晋国,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鄗城属赵国,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为报答解救之恩,曾将鄗城封给信陵君。《柏乡县志》载,战国时,燕国元帅栗腹率兵数10万水灌取鄗城。赵国名将廉颇率军救,相持月余,最后斩栗腹于鄗城。淮阳王更始三年(25)6月刘秀在鄗南称帝,鄗城成为东汉王朝进行军事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城邑。现固城店村西有金殿岗遗址。
(三)千秋亭遗址 此遗址位于十五里铺(旧称光武庙村)村北100米处,公元25年,汉光武帝在此登基,据《后汉书》光武帝本记载:“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六月已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禋于天宗望于群神”。
此遗址东西和南北都约有150米,总面积可达2万多平方米。前渤海砖厂座落在遗址上面,砖厂挖土时出土大量陶片、筒瓦、板瓦、瓦当、瓷片,同时还有滴水和柱础等建筑材料。从遗址全貌看,北部因烧砖取土破坏严重,1995年时仅存南部部分高台。
(四)赵菅遗址 此遗址面积早年较大,近年来由于农田基建挖去了一部分,现断崖处暴露着明显的灰土层和灰坑,整个遗址文化层分三期,一期(底层)文化层有1.5米,文化包含物有陶片、石器蚌片、兽骨等,陶系器物有鬲鼎、小口园唇缸、豆钵等;二期文化层1米,以陶片为主,大都是灰陶,态体厚重器形硕大,素面。三期包含物主要是砖和瓦,有简瓦,板瓦和普通灰砖。
此遗址的上限年代应在西周时期,下限为明清时期。
(五)赵村遗址 此遗址位于县城西6.5公里赵村北150米处,南靠柏镇公路,西面1公里是京广铁路。此遗址原是一个大土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田基本建设和当地村民建房用土,封土逐渐被挖平,地面已种植庄稼,南部约1,000平方米已成为深2米多的大坑。现存遗址长约200米,宽150米,土坑的断崖处暴露着明显的灰层,灰坑和火土迹,文化层可达1.5米,文化包含物有陶片、石器、骨器,陶片为灰陶、加沙灰陶、加沙褚陶、少量加沙红陶四个陶系。从陶片可以分出器形的有:鼎、壶、豆、鬲、缸、深腹小口瓶等。其中以鬲的分档变化较大。采集到的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镰、石铲等;骨器有:骨针、骨锥及经加工过的骨片和半成品,另外还采集到一只青铜剑尖头。
据暴露遗物分析,此遗址上限年代应是早商,下限为战国时期。
(六)杨村遗址 此遗址位于县城西6公里杨村村东400米外,南靠柏镇公路,西1.5公里是京广铁路。
此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00米,座落在一条古河道东岸,此河道南北流向,宽40米,河底沙土距地面有2米,东岸断崖处暴露出明显的灰层及灰坑,文化层有1.04米,文化包含物有陶片、蚌片、鹿角化石等,其陶片有泥质灰陶,加沙灰陶,少量泥质红陶几大陶系,出土器物有残陶鼎、陶鼎,细把豆,青铜残剑等。古河底沙中还发现大量人骨和兽骨,葬式不明。
此遗址认定为战国时期遗存。
三、古墓葬
(一)冯唐墓 墓在柏乡县城北15公里的三十里铺村北250米处。墓北约1.5公里是北沙河,墓南2.5公里是高邑至宁晋公路。
冯唐墓原面积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封土高3米许。1975年冬至1976年春,当地农民将封土铲平,未发现墓室和任何遗物。墓地原有清柏乡县知县许梦兰道光二十年为冯唐立碑一通,现此碑已移到三十里铺村。
冯唐墓在内邱县冯唐村还有一座。该墓地被铲平,未发现墓室和任何遗物,两处冯唐墓,何处为真,有待于发掘考证。
(二)贾谅墓地 墓地在柏乡县治南十三华里的驻驾铺村西南500米处。墓地是一片果园林,四周为农田。
贾谅墓地面积约四十余亩,地面上遗存有石碑、石柱二根,翁仲、石羊、石虎各二尊,石碑、石柱全部歪倒在地。其它石刻均被风沙湮埋大部。根据《柏乡县志》和墓碑记载,此墓地是元代武威郡侯贾谅之子扬州总管贾庭瑞的墓地。赵孟写的“贾母贞节碑”已迁到县文物保管所保护,其余均完好。
贾谅墓地保存完好,墓地遗物雕刻艺术精湛,对于研究元代的雕刻艺术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三)正元寺古墓 墓在柏乡县治北三十华里正元寺村西偏南250米处,1975年冬,当地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
正元寺古墓墓顶被挖开一洞,人可进入。墓室呈八角形平面,穹窿顶,墓门朝南为拱券表,墓室南北宽2.7米,东西长2.8米,高约3米,每边长0.9至1.3米,墓门宽0.88米,墓地铺砖,墓壁用砖砌成仿木结构。墓壁与墓顶相接处,共有十六个一斗三升重拱。墓北壁砌成门楼形,上有檐,作出瓦棱,檐下有四个一斗三升重拱支托,门四扇,上部的窗雕出窗档。墓西北壁砌一券形门洞小门,上有两个一斗三升单层拱支托着无瓦棱的檐。墓西面砌木箱及藤箱。墓西南壁为灯台。墓东北壁砌桌、椅。桌上放筋子、缸等。墓东南壁砌桌、椅、桌上有瓶、碗(碗中有勺)盘(盘中放二个小碗)等。墓室头拱下面,除南、北墓壁外,其余绘有二十四块壁画,每壁四块。壁画白粉涂地墨线上彩。笔法流畅简洁,尚显黄、绿、红等彩。壁画内容为二十四孝图,并注有姓名,如曹参、莱子等。仿木结构的上面亦涂有黄、红、蓝、白等彩,以墨线画边,并勾有流云等纹饰。墓顶中央有一梯形墓顶石,已脱落。
墓西壁下露有头骨,头骨旁有瓷盘、瓷碗各一个,墓门内西侧置一陶瓮。出土文物现存在柏乡县文化馆。另在墓室中发现刻有铭文的砖一块,上刻“柏乡县令冯公长男忠信墓,岁次大朝国拾二月日记”。正元寺古墓,从它的构造形式,出土文物分析,该墓系元代古墓,墓主为冯忠信。
正元寺古墓发现后,立即被封存,到现在还没有挖掘清理,古墓保存完好。
(四)吕兆熊墓 该墓座落在固城店西北一公里处(正元寺东南)的宁高公路北侧,俗称“吕都堂坟”。吕兆熊祖父吕朝用、父亲吕新芳并其弟吕应熊、吕维熊、吕梦熊均葬此。
墓地有石碑十几块,其中一幢乃明朝吏部尚书赵南星所撰,“吕氏墓志碑”五字由明兵部车驾司郎中张主敬笔题。赵南星善文,张主敬善字,故有“双绝”之称。
(五)坚镡墓 坚镡字子口,颖川襄城人,随汉光武帝刘秀征战于河北期间,官拜扬化将军,加封合肥侯,卒于建武二十六年(50)。其墓在吕菅村东南约一公里处,墓碑系汉大将冯异所书。后人临摹拓字者络绎不绝,约在清朝末年,该墓所占地主人嫌践踏田禾将墓碑就地深埋,今该墓已成平地。
(六)焦旭墓焦旭墓 在南鲁乡西南鲁村西南,坟丘已平,但未发掘,墓碑系范阳李嗣周撰书(解放前碑已埋土中)。地上所存石狮、石虎、华表等在十年动乱期间废毁。
(七)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墓 刘知远系五代时后汉高祖(947~948)。此墓地在王家庄乡小里村西南方向500米处。南临大道,北靠小里水库,地面有石羊、石人,封土已平。在十年动乱中失窃。亦无碑文和文字记载。但刘志远之妻“李三娘打水”一事在这里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同时,李三娘常往打水的“八砖琉璃井”遗址尚在。
(八)魏裔介墓此墓 地在柏乡镇西路村村北约一千米处,原有的土丘、石人、石马、石羊等物已不见,石碑多拉到西路村做牲口棚基石用了。有的埋在地里。把魏裔介墓志铭与魏裔介夫人墓志铭已运到文物保管所内。
在“文化革命”中,县中学红卫兵将此墓挖开。据说挖出金镯子、宝剑、玉带等物。卖了近2,000元。
(九)东小京古墓群 此墓群位于城北15公里的固城店(古城)东2公里的东小京村西300米处,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此墓群为1985年该村村民挖土时发现,1995年时已破坏贻尽。
征集到的文物有:陶壶、陶鼎、陶缸、铜镜、铜带钩、骨管、玻璃珠、布币、五铢币等。此墓群中有土坑墓和砖室两种。
据器物分析,该墓群应为西汉至战国时期遗存。
四、古碑刻、石刻
(一)贾母贞节碑 立于元延祐二年(1315)原在柏乡县驻驾铺村西南五百米,贾氏墓地。1983年9月移入县文物保管所。
贾母贞节碑高3.60米,宽1.04米,厚0.40米,长方形碑座,碑首呈弧形,浮雕双龙,椭圆形碑额,阴刻篆字“贾母贞节碑”六字,碑阳周边雕牡丹图案。碑文为楷书,983字。碑侧无字。在碑平放于地,碑阴情况不详。该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碑身已断裂成五块,部分字迹模糊不可卒读。
该碑系元朝中宪大夫度支少监贾庭瑞为其母所立,碑文记载了贾庭瑞之母贞节之事。碑文系元朝杨载撰文,赵孟书,赵孟是我国楷书四大家之一,曾为翰林学士兼修国史。赵爱诗文,善画,尤精真、行草书。他的字在元代名声很大。贾母贞节碑字笔画丰润,婉转流畅,结构匀称优雅,巧妙而不落纤细,内藏箭骨,流美于外,杨载善长古文,赵孟善长书法,当时称“双绝”,书法艺术价值很高。
贾母贞节碑保存基本完好,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张楫碑 位于柏乡县固城店中学门外的水沟内,碑刻于元延祐四年(1317)。
张楫碑已残,碑座遗失,现残碑高2.55米,宽0.93米,厚0.3米,碑首呈弧形,浮雕双龙,碑额篆书阴刻“柏乡县尹张君德政之碑”十字。碑阳记存约有五百余字。碑文记载了柏乡县尹张楫任官期间,体察民情,解民疾苦,修路筑桥的事迹。张楫为民做了一些好事,受到当时民众尊敬和爱戴,集资为其树碑立传。中宪大夫度支少监贾庭瑞(柏乡人)邀请赵孟为其篆额书碑,中奉大夫礼部尚书元明善为其撰文。
张楫碑立于延祐四年,与“贾母贞节碑”和“贞节堂记碑”相隔二年。三通碑书法艺术相比,张楫碑略高一筹,笔划更加秀丽婉畅,端正优雅,人称“张楫碑”,“贾母贞节碑”和“贞节堂碑记”为柏乡县碑刻中的“三绝”。
张楫碑原垒在桥内,后来埋在水里。因挖土、水冲又露出地面,碑原在何处,尚待查证。张楫碑书法艺术价值较高,1983年9月此碑迁到县文物保管所加以保护。
(三)贞节堂碑记 碑刻于元延祐二年(1315)与贾母贞节碑同时而立。碑原在柏乡县驻驾铺供销社东墙下,1984年将碑迁到县文保所。
贞节堂碑记高3.50米,宽1米、厚0.35米。碑座已失。碑首呈弧形,线刻流云牡丹花,碑额刻篆书“贞节堂记”四字,碑阳刻“贞节堂记”一篇。记载了贾谅之妻滑氏治家有方和教子成名之事。大德十一年十二月九日蒲城杨载记,关兴赵孟书并篆,大元延祐二年正月中宪大夫度支少监贾庭瑞立。碑文为楷书,约七百余字。碑身已断裂,大部分字清晰可辨。该碑系柏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百寿图 此碑为清康熙辛丑年春月所立,碑的阳面中间有一行大字曰:“皇清羽化花师傅霞灵丹穴”。右侧有“康熙辛丑年春月之吉奉祀弟子赵合意、孔合慧倒孙夏纪司徐敬成全立”字样。周边有花边,碑的两侧有对联一幅,即:“生前诗酒逢人乐,没后风月对谁吟”。碑的阴面刻有一百个寿字,变化多样,各自有别。
此碑原来在午河北边的道士坟场,1983年9月移至县文物保管所。
(五)大友堂石志 大友堂石志在柏乡县柏乡镇南街一队吕促卿家中,保存基本完好,此志共有四块,每块长八十一厘米,宽三十厘米,厚十二厘米,赵南星撰文,据说碑文系董其昌所书。此碑造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
碑文如下:
大友堂者辅季之所为口口在友孰名之辅季清口名之者也何名乎。
大友美桓伯也辅季有三兄长曰植伯今为大梁口察者也吹元仲国子生也次日口妹文学也予口吕氏兄弟亲则肺腑契则芝兰自其先封君头庭公在时予西过其家公则命桓伯兄弟出揖而侍坐钦客正襟有问则对及桓伯成进士抱子无所假借稍不如意口诃责之兄弟口口引罪口而后已桓伯兄弟事公如烈口口师唯恐口过口皆勤学早来至云兄弟之问则情好焉至如手足须史造次不离得口美酯以奉与大人所解必共口之衣服冠履如一桓即口游奉入皆进之于公久之为口四兄弟皆口以修今辅季又成进士试宰蒲城阮用天下矣则友之义国至大至大哉夫爱其亲则爱兄弟亦孝也推之则必爱其君口民生于三事君不忠非孝口也则如爱其朋友事亲必知人口也爱生于仁仁心不沉则已年沉则于人无不爱也而况于君亲兄弟朋友乎举天地间一草一木一昆虫无不爱也而况于人乎总之称其为孝而已李成而后谓之大友醒仕官所至皆有惠爱后于民思辅季蒲庄之政学洽三辅此孝友之徽也则惟勉国愿来哉堂成于万历二十六年十月属予为记今乃能为之长安有冯仲好先生者辅季之此予言诸正焉
万历甲寅冬十月之吉高邑赵南星撰
(六)北齐墓志 此墓志系北齐路郡公墓志。是在1962年平整土地时从西刘村村南挖出来的,一直保存在第一生产队刘老金那里,据刘老金说,墓内除骨头外,其它均无。1983年9月,北齐墓志移至县文物保管所。
其文曰
群津字戬魄赵州赵郡高邑人也其先汉大将路博德君其后也德匕世孙温舒日封巨鹿温舒五世孙饰恰封赵郡即居高邑曾祖口郡主薄祖贾口口元氏父奉郡中正口口咸阳太守君郡功,口高邑天平年口诣赵郡太守武定中口诣州郏吏君信崇三宝广施不怖积善之功递延年寿春秋一百夫人潘氏北齐太宁元年太岁在已十一月十九日曰口泜河南三里象城西北七里故立墓志其词曰:
汪汪口口济口目居为行逊用实隐虚口崇仪义吐道连珠酒爱广施事等贤口为行口正志搡坚口望如难口即如和光一时持抚口口州。
长息 安小息景晕合死二坟。
(七)灵应石刻 灵应石位于县城北7.5公里,古鄗城南3.5公里的十五里铺(原光武庙)村西50米处。
据北魏《水经注》载:“鄗南千秋亭五成陌有石坛并有一石碑……庙之东枕道有石翁仲二个南北相对立”。此翁仲便是传说中刘秀所斩的石人,即后人所称“灵应石”。
在1968年平整土地时,灵应石被前渤海村民挖坑就地埋了二节,另一节仍在十五里铺村西口平放着,此节石人长105厘米。胸围120厘米,石质为红沙岩,雕刻粗犷,人体不分四肢,没有衣冠,据其特点,可能为秦汉遗迹。
旧有“汉光武斩石人处”碑刻和“灵应碑记”,1986年将“灵应碑记”移入文物保管所,此碑为嘉庆年间乡民同立。
(八)大唐玉台寺碣文碑 玉台寺旧址位于城西7公里的赵村村东,始建于唐代。此碑高150厘米,宽76厘米,园首、座已失,碑亦残为三节,碑阳有五个人为的坑穴,碑额为一佛龛,龛内佛像已残损,此碑文为草书,字迹难以辨认。乡贡进士口隐赵撰,乾符六年(879)岁次己亥七月已壬十八日丙午辰时建立,河东郡僧灵乾书,龙西郡李贵。
1986年,此碑移至县文物保管所。
(九)乡规民约碑 此碑为常乐村全体村民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立,碑通高141厘米,宽48厘米,厚14厘米,方站削肩,首部饰以二鹊戏牡丹图案花纹,碑阳两边饰以几何图纹。
此碑1983年9月移入文物保管所收藏。
附:乡规民约碑文:
例其整易犯乡规事--不许村中赌博有放头者罚大钱拾千文赌者罚大钱壹千文凡妇女聚赌小儿打架有害乡规者亦罚大钱壹千文牛驴猪羊罚大钱捌百文--不许收留外来面生可疑之人见者告房主逐出房主不所合乡共逐之以防后患凡整乡规三条所罚钱文即交公中为新正口口口费如有不受罚约故乱乡规者合乡按地亩出钱口同乡连口口口议定立石为口口道光贰拾肆年风次甲辰正月量合乡同立。
(十)地藏菩萨经幢 此幢共发现两节,原在柏乡镇秀才营牲口棚内,1986年将其中一节移入文物保管所。
此幢每节长133厘米,为八棱,棱边长为20厘米,上刻地藏菩萨本领经。由于幢身不全,故具体刻制年代不详。但据县志载,此幢为唐代所制。幢上文字为楷字,字迹较完全清楚。
(十一)汉光武帝祠庄诸碑 此碑为一长方形卧碑,长192厘米,宽48厘米,厚16厘米,周边饰以植物花纹,碑文为草书,字体新颖别具一格,笔法刚劲有力走笔如云。
此碑刻于明万历丙子年二月(1576),而书撰者不详。据十五里铺村郝增夫的父亲讲,此碑原镶嵌在光武庙东殿墙壁上。为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移入文物保管所收藏。
(十二)赵惟卿墓志铭 位于县城东北孙村赵惟卿墓地。
墓志铭:吏部尚书梁应龙赵公墓铭连城奕奕赵之良怀珍握秀起翱翔边筹帑算总经龙宣猷底渍何辉煌驾兮紫盖与金章卷兮岸慎而兕觞千年古升沉消一酌谁夷谁跖谁亡羊宿草萋萋临大荒丰碑呜呜挹穹苍大陆文伯光先哲他年信史悲怀壹。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