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音乐戏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978
颗粒名称: 三、音乐戏曲
分类号: I053
页数: 3
摘要: 历代县内的戏剧创作因资料残缺,已无证可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的业余戏剧创作一度兴起。
关键词: 音乐 戏曲 柏乡

内容

(一)戏剧
  1.戏剧创作 历代县内的戏剧创作因资料残缺,已无证可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的业余戏剧创作一度兴起。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县内戏剧创作热情高涨。先后创作了《审椅子》、《渡口》等豫剧。期间,南郝村业余作者李少强(又名不打牌儿)创作甚丰,剧本《摘牌记》等在河北省《大舞台》杂志发表。后三里铺的白连皂创作了话剧剧本《渴望》等。
  2.戏剧欣赏 从有戏以来,柏乡人欣赏豫剧的较多,其次是丝弦、评剧、老调、河北梆子等。而京剧由于它的艺术水平较高,故其观众的层次也较高,一般一些年岁较大且有点文化基础的人比较欣赏。80年代后,年轻人一般都喜欢观赏现代歌舞。
  3.戏剧演出 建国后,柏乡县前进秧歌剧团,京剧团,豫剧团先后活跃于戏剧舞台,另有外地剧团充实柏乡县的戏剧舞台较有影响的剧团有:50年代天津华京剧团;邯郸东风豫剧团;1964年中央乐团;1988年洛阳豫剧团(主要演员曾广兰)和河北省京剧团(主要演员祝元昆、赵飞、李少波,其领班罗惠兰因参加全国人大会未能来);1989年河南省京剧团(领班李斯忠),赞皇县丝弦剧团等。90年代后,剧院曾上演过一些歌舞。随着电视的普及,县剧团解散,一些单位、组织的节日演唱会或歌咏比赛,不断在剧院活动。
  (二)曲艺
  曲艺在县内流传较广。初有鼓板书、大鼓书及坠子等流传,后来又有化装坠子(多以舞台演唱为主)流行。每逢集日庙会、节日,许多村镇都要请一班乃至几班演唱助兴,群众自愿捐些钱粮,以资助艺人各种费用,少则唱几天,多则一月有余。有时遇有婚、丧、嫁、娶,也要请上一班热闹一番,主家以表示对乡亲们的谢意。有些艺人往往是一家人为一个演出团体,常年走村串乡,随时随地为村民演出。这种形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很是盛行,这些艺人多为头脑精快口齿灵俐者,他们往往与邻县的其它艺人合伙组团演出,其演出的长篇曲目多为侠义传统书目,如:《英雄小八义》、《刘公案》、《施公案》、《包公案》、《三女乱唐》、《七侠五义》、《封神演义》等;同时,他们都掌握三五个小段子,演出范围多在本县或邻县。另外,盲人为了讨口饭吃,他们大多都能说上几个段子,其中也不免有些低级庸俗的黄色段子,如“十八摸”等,这些盲艺人的演唱形式多是鼓书或民间小曲、小调。
  (三)音乐历史上,柏乡县的音乐比较单调,城乡只流传着一些简单的民间小调,象“送情郎”、“卖饺子”、“小放牛”、“孟姜女”等,在学校,学生唱“放学歌”、“太阳下山了”。除此之外就是戏曲音乐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精神振奋,“解放区的天”的歌声到处飞扬,还有“八路军真勇敢”、“对花”、“劝懒汉”、“妇女翻身歌”等歌曲也十分流行。随着农村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到来,歌咏活动也越来越普遍,“社会主义好”、“社员都是向阳花”、“歌唱祖国”等歌声随处可闻。“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语录歌盛行,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造反有理”、“大海航行靠舵手”等一些歌曲。80年代始,学校的音乐教学加强了,农村也涌现了不少音乐爱好者,县文化部门多次组织歌手比赛和歌咏活动,工矿企业、机关学校也经常开展一些歌咏活动。从此,逐步有人搞音乐创作。省音协先后发展县文化馆干部赵庆仁(1979)、史云雪(1980)为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赵庆仁为1971年参加地区会演的河北梆子《红山岛》设计了全部唱腔,他还多次参加省地音乐创作班,并多次在省地及陕西音乐创作刊物上发表作品。在1987~1989年,除搜集了柏乡县的民歌外,还协助邢台地区做了民歌搜集整理工作,走遍了宁晋、内邱、隆尧、临城等县,最后辑印成《邢台地区民歌选》。史云雪创作的《牡丹情》舞曲荣获省地奖,他还系统地搜集整理了民间乐曲。焦凤川参加省创作班后也写了不少歌曲,在参加地区会演时多次获奖。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