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教育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937
颗粒名称: 第十节 教育设施
分类号: G484
页数: 2
页码: 632-633
摘要: 历代私塾校舍一般占用民房,官办的学宫、书院等校舍也是由普通官宅改修,义学则设在庙寺。民国时期,东街孔庙就是县立高小的校舍,72所村公立小学校舍都是旧庙、破寺或祠堂的用房。1945年11月柏乡县解放后,各村初设小学,大部分校舍仍是寺庙或祠堂用房,土地改革运动后,有的村小学校舍是地主的宅院房屋。1963年柏乡县发生特大洪水,冲坏了部分校舍,农村社员义务出工修复。1983年7月政府投资兴建农业技术中学;同年,建东街小学教学楼一栋两层四个教室,在柏乡县师范进修学校盖瓦房33间。民国以前,私塾、县学的课桌均为木制方桌,文具即毛笔、毛头纸、墨和砚。民国初年,各村初级小学校的课桌大部分为木板,县立小学用木制课桌。
关键词: 校舍 课桌 设备 柏乡县

内容

一、校舍
  历代私塾校舍一般占用民房,官办的学宫、书院等校舍也是由普通官宅改修,义学则设在庙寺。民国时期,东街孔庙就是县立高小的校舍,72所村公立小学校舍都是旧庙、破寺或祠堂的用房。1945年11月柏乡县解放后,各村初设小学,大部分校舍仍是寺庙或祠堂用房,土地改革运动后,有的村小学校舍是地主的宅院房屋。
  从50年代开始,县、(乡)政府投资先后建起了柏乡中学、固城店中学、东街完小;还拨款、拨物帮助部分村中心校完成学校的搬迁和改建。1959年,东升公社在驻驾村北新盖校舍12间,东风公社在北江村新盖校舍12间,建2所民中。1963年柏乡县发生特大洪水,冲坏了部分校舍,农村社员义务出工修复。1965年大地震中,大部分校舍倒塌,生产队出砖、木,师生亲自动手,修缮校舍。1978年因常年失修,多数农村的教室成危房,政府责成县文教局负责督促危房修建,对按标准修建的拨50%的修缮费,到1982年全县各学校共新建、修缮校舍1,412间。1983年7月政府投资兴建农业技术中学;同年,建东街小学教学楼一栋两层四个教室,在柏乡县师范进修学校盖瓦房33间。1986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制定了《柏乡县人民政府关于多渠道集资办学实施意见》,县、乡、村三级,投资改善小学办学条件,新建、扩建、修建校舍2,856间。1987年随着小学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县财政拨款8,000元,文教局拨款5,000元,群众集资59,200元,对东街小学进行了扩建。1989年全县农村学校实现了校门、围墙、课桌、旗杆、操场、厕所、水管、图书室八配套。1992年小学阶段必备办学条件经省地评估验收,达到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标准。1995年全县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部分乡镇中心校筹建教学楼。
  二、课桌及文具
  民国以前,私塾、县学的课桌均为木制方桌,文具即毛笔、毛头纸、墨和砚。民国初年,各村初级小学校的课桌大部分为木板,县立小学用木制课桌。1986年,县、乡、村三级投资改善办学条件,中小学生告别“土台子、泥孩子”时代,普遍用上了木制课桌,白纸也是裁好的16开、8开等。90年代,普遍用装订好的作业本,练习本。钢笔,圆珠笔,自动铅笔等多种多样,铅笔盒也分铁制、皮制、塑料等不同功能样式,同时各校还建立了图书室、试验室、娱乐室。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