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旧式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89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旧式教育
分类号: G629.299
页数: 2
页码: 615-616
摘要: 汉朝以前,县内就有人请先生到家中,教子女识文断字。隋朝置县后,个别官宦后裔和富家子弟,入私塾读《四书》、《五经》,接受儒家思想和礼仪教育,没有学制,修业年限因家庭情况而定。一般农历正月二十开学,小满放学;九月二十开学,腊月二十放学。生员年龄参差不齐,悬殊很大。小的有七八岁,大的到十八九岁。据民国21年《柏乡县志》载,“宋天圣中,诏令天下,郡邑各建学,邑之有学,自此始”。自明至清,五百余年间,柏乡县的私塾、学宫、义学、书院先后培养出24名进士,117名举人,恩贡生161名,拔贡生15名,副拔贡生40名。此外还有增广生。社学何时修建已无证可考。
关键词: 柏乡 私塾 教育

内容

汉朝以前,县内就有人请先生到家中,教子女识文断字。隋朝置县后,个别官宦后裔和富家子弟,入私塾读《四书》、《五经》,接受儒家思想和礼仪教育,没有学制,修业年限因家庭情况而定。一般农历正月二十开学,小满放学;九月二十开学,腊月二十放学。生员年龄参差不齐,悬殊很大。小的有七八岁,大的到十八九岁。据民国21年《柏乡县志》载,“宋天圣中,诏令天下,郡邑各建学,邑之有学,自此始”。
  自明至清,五百余年间,柏乡县的私塾、学宫、义学、书院先后培养出24名进士(3名武进士),117名举人(武举32名),恩贡生161名,拔贡生15名,副拔贡生40名。
  一、县学
  元至正十二年(1352),县尹刘世英在县城东南角修建,主簿贺良佐重修。明洪武二年(1369)知县何礼迁建于县城东街,成化三年(1467)知县汪钜翻新,嘉靖十一年知县王前扩建,二十五年知县马写大修。光绪二十九年知县江南金重修后变为小学堂。县学在明清时期,即是全县最高学府又是教育行政机关,设教谕、训导各1人,每年俸银40两,协助县令筹备春秋两次祭孔大礼,管理教育县学生员。生员分三等,初入学的为附学生,成绩好、资历高的为廪膳生。此外还有增广生。
  二、社学
  社学何时修建已无证可考。
  据民国21年《柏乡县志》载:明朝嘉靖二十五年知县马写建观德亭三间,也成为社学课堂。
  三、义学
  据民国21年《柏乡县志》载:清朝康熙五十五年知县张琦修建,在县城东街八蜡祠后。据考证,白阳营儿村东南和北大江村也建有义学。供贫士子弟有志者读书,由寺院或院田收入资助。
  四、槐阳书院
  据民国21年《柏乡县志》载:清乾隆三十年知县钟庚华购宅捐建。咸丰六年知县江恭先重修,光绪十五年知县李传棣又修;二十九年改为高等小学堂。院设山长,聘请有名进士或举人主讲,下有斋长,由院绅自邑中廪膳生充任,每年二月,由知县考选童生入院、肄业,以一年为限,生定18名,童定9名,每月三大课,以初四、十四为官课,二十四为斋课,均有奖赏。生员以超、特、壹,上、中、次为等级,专门研究六艺,准备科名进取。
  五、私塾
  私塾是科举时代民间办学的主要形式,清末柏乡县的私塾有4类:
  村塾:村民集资聘塾师进行启蒙教育,清末全县约有村塾40所。
  联塾:几个小村的联合办学,推举学董1人,负责征收学费,修缮校舍,聘请教师等。
  家塾:少数大姓之族,自聘教师在家中教学。清末县内有名的家塾尤以西汪村的刘姓和南江村的刘姓两家规模大。
  学馆:一些退隐官员或家境贫寒的秀才设馆于家中,聚徒授教,学生自俸学费,不计多少。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