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883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民兵
分类号: E28
页数: 4
页码: 598-601
摘要: 1969年县成立基干民兵战备团”50个大队编班(3个大队基干民兵人数不足6人没有编入战备团任务),重新成立柏乡县民兵师,取消了县民兵师、公社民兵团的编制,改为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两种组织形式。各级武委会利用战争间隙及农闲时间负责对民兵进行教育和训练,武装民兵主要进行投弹射击、埋雷、毁路及利用青纱帐开展游击战术的训练、放哨、救护、带路、情报、除奸等训练,县区武委会组织民兵开展以射击、投弹、刺杀、列队、出操及攻拔碉堡战术等为内容的练兵运动,主要对民兵进行保卫胜利果实。
关键词: 民兵 柏乡县

内容

第一节 组织
  柏乡县民兵组织始建于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10月13日,日军占领柏乡城。为抵抗日军,保卫家乡,以大户为轴心、以“保家”为名的各种形式的联庄会纷纷成立,其成分复杂,多为富人把持。为引导其真正抗日,柏乡有识之士赵象乾等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改组联庄会,于1938年4月在西黄泥村成立柏乡县抗日游击自卫队(简称“县大队”)。此后,柏乡县抗日政府为抗击日伪军,大力发展民兵武装,民兵由弱到强,力量不断壮大。至1940年,民兵自卫队发展到2,000人,县游击大队也达到四、五百人。解放战争时期,柏乡县县大队称民兵团(后改编为冀南军区四分区独立营),1949年有基干民兵24,000余人,普通民兵52,000余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兵分为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1955年后,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1953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大办民兵师,实行全民皆兵”的决定,9月,中共柏乡县委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全民军事化的意见”,遂掀起了大办民兵师的高潮,凡年满16~50岁的公民(残疾人和地富反坏分子除外)均编入民兵组织。县设(师)指挥部,公社成立民兵团,由公社武装部长任团长,公社党委书记任政委;生产大队(村)成立民兵连,设专职民兵连长。1962年后,实行民兵工作三落实,即“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为加强民兵工作,将民兵分为普通民兵、基干民兵和武装基干民兵三种。“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紧张,在“要准备打仗”的号召下,1969年县成立基干民兵战备团,团指挥部设指挥、政工、后勤3个组,下辖4个营,16个连,80个排,285个班,全县有69个大队编排,50个大队编班(3个大队基干民兵人数不足6人没有编入战备团任务),连营人数没有统一规定,规模为连辖排4~8个,150~275人,排辖班2~6个,20~60人。全团人数共计3,000人,并实行集中训练。1971年5月,柏乡县再度对民兵进行调整、整顿,重新成立柏乡县民兵师,县人武部长安茂行任师长,县委书记、武装部政委刘同德任政治委员。1981年遵照中央有关通知精神,县民兵组织进行调整,取消了县民兵师、公社民兵团的编制。由原来的普通民兵、基干民兵、武装基干民兵三种形式,改为普通民兵和基干民兵两种组织形式,且民兵年龄缩小,普通民兵男性改为18~35岁,基干民兵改为18~28岁,女性只编基干民兵。调整后,全县民兵总数较原来减少。据1987年统计,全县共有民兵连126个,基干民兵2,700名,普通民兵11,138人,共计13,838名。
  第二节 训练
  抗日战争时期,各级武委会利用战争间隙及农闲时间负责对民兵进行教育和训练。政治上主要进行“民族气节”、“国际形势”、“民兵任务”等抗日救国为内容的思想教育;同时进行人民武装纪律的教育,如除奸、防特、对敌伪工作、优待俘虏等教育,并培养其尚武善战、保家卫国的风气。军事上配合以反扫荡、游击战的需要,武装民兵主要进行投弹射击、埋雷、毁路及利用青纱帐开展游击战术的训练、放哨、救护、带路、情报、除奸等训练。抗日战争接近胜利时,为准备大反攻,县区武委会组织民兵开展以射击、投弹、刺杀、列队、出操及攻拔碉堡战术等为内容的练兵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主要对民兵进行保卫胜利果实,解放全中国、建设新国家为内容的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内容除射击、投弹、爆破外,增加了抬担架、架云梯等科目训练,其主旨是为支前进行教育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入和平时期,民兵训练成为人武部门经常性工作之一。1961年《民兵工作条例》颁布后,柏乡县民兵军政训练分别按照《民兵训练大纲》和《政治教育提纲》进行,使民兵教育和训练逐步制度化。教育和训练的主要对象是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政治教育主要是国内外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民兵性质和任务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军事训练主要有射击、投弹、爆破、利用地形、进退战术等。“珍宝岛”事件后,从1969年始开展“三打三防”训练,即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弹、防化学武器、防生物武器。训练的方式是分级负责,公社专职人武干部由军分区负责训练,民兵连长由县武装部负责训练。基干民兵由公社武装部负责训练。县基干民兵战备团还进行长途行军拉练。
  1981年以来,柏乡县根据总政编发的政治读本和省军区、军分区编印的教材对民兵进行政治教育,并按照总参《关于调整改革民兵军事训练试行意见》,对民兵进行周期训练。全县有510名连(排)长、2,685名基干民兵参加了一二周期的军事训练。1984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武部投资18万元建设民兵训练基地(人民武装部机关驻地)。从1985年起到1995年,县人武部共组织集训民兵1,800人,集训学生1,364人。
  第三节 活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柏乡县的民兵主要活动是为保卫人民、抗击日伪“扫荡”及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进攻而进行站岗放哨、除奸防特、拔除日伪炮楼、破袭敌交通线、支援人民子弟兵(八路军、解放军)前线作战等。
  在战争年代,柏乡民兵在县抗日政府创立的东部根据地中,为提防日伪军的突然袭击,日夜警惕,站岗巡逻,发现敌情,立即掩护政府机关和乡亲撤离危险地带。县武装民兵和除奸队,为打击日伪的嚣张气焰,经常惩治那些罪大恶极的汉奸特务及叛徒,1940年抗日武装民兵处决了游击队叛徒赵初秋,伪军中队长贾全福、伪警察所长李信之等均于1943年被县抗日政府武装民兵抓获处决。1944年冬,智取北黄泥炮楼,俘虏据点内全部伪军,处决了铁杆汉奸日伪联庄会大队长王恒昌。为配合八路军的对日全面大反攻,县武装民兵于1944年还拔除了北张、南苏、北滑、北鲁四个日伪炮楼。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县武装民兵曾多次铲除恶霸土匪,如解散龙华土匪武装,处决匪首赵元、赵祥、赵玉三兄弟便是著名的一例。
  破袭敌交通线、封锁沟,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如八路军掀起“百团大战”期间,柏乡、沙河、内邱、任县、尧山、邢台等县,自卫队、民兵和群众约10万余人踊跃上阵,将南自临洺关、北至高邑区间的铁路近100公里予以破坏,使敌10余天不能通车。其间,柏乡县民兵先后填平日伪封锁沟50余公里(填平了封锁沟后,日伪组织人力再挖,民兵又复填平,民兵还开挖交通沟100余公里),曾多次将日伪电话线割除。
  解放战争时期,反动武装“还乡团”经常入县境作乱,县抽调精干武装民兵150余人组成武工队,活动于北部边缘地带。一次,有十几个还乡团分子到柏乡企图抓人民政府县长张雨秋,武工队遂出击,打死还乡团一人,打伤多人,其余狼狈逃窜。此外,柏乡县民兵配合主力参加了解放柏乡、赵县、元氏等县的战斗;组织担架队、大车队,远征支前参战。其间,柏乡县民兵约有2,000人先后远赴山东、河南、山西支前,抬担架,搞运输,支援解放军攻打范县、馆陶、安阳、太原等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柏乡民兵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活动。1958~1975年间,柏乡县组织民兵赴武安、临城、天津、衡水、新河、威县、沙河等地参加施工,少则1,000人,多达5,000人。成绩较突出的是城关民兵营。1963年洪水爆发时,柏乡县民兵成为抢险、帮助群众的生力军,南关民兵连尤为突出,不顾水大流急,奋勇泅水抢险,到刘家场解救被困的群众,到县拖拉机站和县面粉厂抢救物资。
  柏乡县民兵还参加护秋、护林,保护农田水利设施、通讯设施及集体粮仓、参与打击刑事犯罪活动、设岗截查流窜犯等。如南关民兵连1995年8月20日,主动配合柏乡镇派出所围截流窜抢劫犯,被县人武部授予集体三等功。
  80年代后,柏乡县民兵组织建立了“青年民兵之家”,引导广大民兵参加学习政治和科学文化知识,开展文体活动。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