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军事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86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军事设施
分类号:
E95
页数:
2
页码:
595-596
摘要:
本节记录了古代至90年代柏乡县军事设施情况。
关键词:
军事设施
柏乡
内容
一、古代
(一)古鄗城 位于今柏乡城北11公里(今固城店)处。古鄗城遗址只有部分城墙遗址尚可辨认。原城廓规模宏大,廓(外城墙)成矩形,围长约8公里,墙基宽13米有余,高约10米。内城墙宽约10米,高约6米,系长方形城池,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千米,有南门、北门、东门。城墙外有护城河,南北门前有石桥。
据《汉书.地理志》载,鄗城乃禹贡冀州之域,春秋时属晋邑,韩、赵、魏三卿分晋后为赵国北部边陲军事重镇,赵与中山国、燕国在此争战频繁激烈。西汉末更始年间,刘秀曾用兵于鄗门,于公元25年在鄗南即位建立东汉王朝。后设冀州刺史治所于此,因处南北要冲,古时兵家相争甚烈。其外城南侧偏西有一荒滩,俗曰“乱箭岗”,约数百亩,乃古时兵家相争开战之地,农民在此起土挖沙,经常发现人骨和箭镞。
(二)古柏林关 约战国时期赵国所筑,交通位置重要,曾为古代兵家驻守关卡。隋开皇十六年(596),隋朝在此置柏乡县,随之兴建柏乡城。当时,筑矩形土城,设东西南北四门,建南北关二阁,城墙及二阁之上均驻兵把守。自隋至清初多次整修,皆为土城墙。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柏乡知县钟庚华领帑4.7万余两改修为砖城墙,是时,城围约8华里,城高2丈9尺,壕深2丈多,城上筑有堞牌垛口和炮台,并铸铁炮数尊,抬枪数百杆设其防。
1945年柏乡解放后,为方便城区建设,县委、县政府报请上级批准,动员民众拆除城墙,旧砖城不复存。
(三)演武场 俗称“校场”,位于柏乡城西门外,占地24亩,建旗台一座。清时,每岁霜降日祭大旗于此,操练绿营兵及民壮骑射技勇。
(四)铺讯 清时除柏乡总铺外,沿“九省御路”每五里设一铺讯。城南五里铺至二十五里铺计有讯铺五处;城北五里铺至三十里铺计有讯铺六处,设马步兵驻守。
二、民国时期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柏乡后,在其占领区推行“强化治安”,布设碉堡,挖掘壕沟,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抗日军民则针锋相对,广泛开展反封锁,开挖交通沟灵活机动地对敌斗争。
(一)碉堡 日伪军在余舍、小里铺、驻驾铺、南郝村、十里铺、白楼、固城店、三十里铺、东南鲁、北鲁、南滑、北滑、南黄泥、北黄泥等村建有20多座碉堡,俗称炮楼。
(二)封锁沟 也叫治安沟或县界沟。日伪军强抓大量民夫于1942年挖通了柏乡、隆尧、宁晋边界的封锁沟。南起南鲁,经过中鲁村东、施庄村西、南滑村东、北滑村东、南黄泥村东、北黄泥村东、白侯村西至大北苏村南,长约30公里,深、宽均4-6米,并堆土墙用树枝插成鹿砦,约隔0.5里设一个岗楼或炮楼,据计有大小岗楼(炮楼)47个,道口处更是重兵把守,盘查极严。
(三)交通沟 八路军抗日游击队针对日伪的封锁,曾多次发动民兵群众夜袭炮楼,破坏公路、填平封锁沟,同时,在柏乡县东部南鲁至西苏一带的根据地开挖交通沟,据1940年统计,挖交通沟100公里,深2米,宽3米,用土堆于沟沿。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民兵训练基地 1984年建,位于山柏路和南阳路交叉口东南侧。另外,在小里岗设有靶场。
(二)飞机场 195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某部在柏乡和临城县交界处建飞机场,机场主体在柏乡境内,后勤供应在临城境内,占柏乡土地4,000余亩。
(三)地道 在抗日战争时期,柏乡县营儿村挖有地道。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为加强战备,柏乡县全面动员,开挖地道,遍及城乡。县城区域的地道较宽大,宽1.7米左右,高约2米。四街两关的地道与机关企事业单位所挖的地道连网成片。县城外各村的地道一般宽为一米有余,高约2米。据统计,全县地道长度总计105公里。这些地道大都挖于居住区的地下,且大多未用砖石垒砌,后来因雨水渗灌,大都裂陷报废。
(四)北张村后方基地 为加强战备,1968~1969年,柏乡县在北张村破土修建后方基地,属地下钢筋混凝土建筑,建筑面积70多平方米。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