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730
颗粒名称: 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分类号: D221.22
页数: 2
页码: 505-506
摘要: 本段描述的是柏乡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务政务纪略。
关键词: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 党务

内容

1938年4月,中共柏乡工委按照冀南二特委的指示,动员200多人参加抗日队伍,6月组建柏乡县抗日民主政府,并先后组织领导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的抗日群众运动。县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县大队、区中队,反奸除霸,在敌占区打击、骚扰敌人,破坏其交通、通讯工具。配合八路军主力、支前作战。为抗日根据地征收军粮。
  1939年夏,午河决堤,县东部的村庄水灾严重,秋无收成。翌年春天,大部分户揭不开锅,县抗日民主政府发动饥民向财主借粮,帮助群众度荒。北张村大户张老乡,受政府感召,主动用大车把自家的粮食拉到街里分给乡亲。
  1941年2月,日军加紧扫荡,部分党员干部脱党或叛变投敌,县委及其区委的党建和抗日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县抗日政府多次迁移地址,不少区、乡干部有的被迫流亡到外县,亲属遭到伪警备队的追捕,以致家破人亡,有的在抗战中英勇牺牲。1943年7月,地委派30多名党员干部到柏乡,重新组建中共柏乡县委,开展工作。
  1944年,为激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县委制定了“雇工增资”和“减租减息”的实施办法。县抗日民主政府重新建立区级政权,开展“雇工增资”和“减租减息”运动。迫使富裕户拿出部分粮食,增长了长工的工资并相应的减少了贫雇农的地租,使贫雇农及长工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有所改善,经济上得到了一定实惠。
  1945年11月柏乡解放,县委、县政府为使贫苦农民在文化上翻身,开办了300人参加的小学教师培训班,恢复开办各村小学。
  1946年8月20日,县委根据中央“五四”指示,即《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指示》精神,组织领导了柏乡县以贫雇农为骨干的反霸清算群运工作,并成立了专门工作队,在全县开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县委机关和各区委除留个别人值班外,其余均与区工作队,地委工作队混编为有100多名干部组成的群运工作队,指导各村开展斗争地主,控诉清算封建地主和高利贷剥削者的罪行,平分土地的群众运动。10月,县委针对两个月的反霸清算群众运动形势及时做出了“关于继续深入发动群众及进一步巩固工作”决议,决议根据已做出的成绩和经验教训提出了巩固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思想教育、整顿组织、明确政策、培养干部等。到12月底经过四个月反霸清算群众运动,彻底消灭封建剥削,贫苦农民分到了胜利果实,解决了土地和房屋问题,实现了耕地者有其田,居者有其所。群运过程中,处决了18名不法地主、日伪汉奸和国民党特务分子,各村普遍建立了农会组织。1948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土地法大纲》,县委组织全县教师进行宣传。11月,县政府发布《关于发放土地所有证》的布告,宣布土改前所有旧“红白文契”一律作废,凡领取所有证的土地、房产,均有经营、买卖权。到1949年2月,土改运动基本结束,由“三榜定案”划分了阶级成份,按照抽肥补瘦的原则平分土地,填发了土地证书,明确了土地所有权,长期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废除了。
  1948年12月,县委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谈判、民主建国的政策,揭穿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假民主、真独裁的阴谋,全县出现了支援解放军南下,动员青年参军、拥军的热潮。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