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人事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71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人事管理
分类号:
D625.22
页数:
4
页码:
501-504
摘要:
本节描述的包括一、管理机构,二、干部状况(一)队伍、(二)编制、三、干部管理(一)干部任免、(二)职称评定、(三)培训、考核与奖惩。 、
关键词:
人事管理
柏乡县
干部队伍
内容
一、管理机构
1938年4月,中共柏乡工委设组织部管理干部。1938年6月,县抗日政府设民政科管理政府的干部。1939年,县组织部与县抗日政府民政科分别分级管理党政脱产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成立人事科管理政府系统的一般干部,管理原则是:党政干部分口、分级管理负责。内容是:任免调配、审核考查、工资福利、档案统计、人员编制、组织处理。1963年,县政府人事科改为人事监察科。“文化大革命”期间机构撤销,县革命委员会设组织组管理干部。1971年,恢复柏乡县委组织部。1979年县革命委员会设人事局、劳动局。1984年,县人事局、劳动局合并为柏乡县劳动人事局,负责管理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行政干部。1992年10月,原县科委管理的专业技术干部归劳动人事局管理。1995年县委组织部设有办公室、干部科、组织科等15名工作人员;县劳动人事局设办公室、干部股、编制办公室、安办股等18名工作人员。
二、干部状况
(一)队伍
战争时期,柏乡县抗日民主政府、柏乡县人民政府均设7科1室,有县长1人,秘书1人,科长7人,副科长及办事人员因事而定。基层区公所,设区长1人,书记1人,助理员人数不固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柏乡县有脱产干部300余人,其中有革命进步知识分子,工农积极分子、部队转业干部、旧政府留用人员、日伪和国民党军队的投诚官兵。
50年代,吸收了农村30名脱产干部,43名工人以工代干,干部文化程度低,年龄小,其中高中学历的占干部总数的2.2%,小学学历及以下的占干部总数的83.4%,20~25岁的占干部总数的45%,26~35岁的占干部总数的39.5%。70年代,又吸收14名农村脱产干部,108名工人以工代干,干部文化程度提高,年龄偏大,高中文化的占总数的45%,50多岁的占总数的85%。90年代,干部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在原干部队伍基础上,分配大、中专毕业生900名,部队转业218名。据统计,全县脱产干部1954年为239人,1956年400人,1962年571人,1978年1,200人,1995年全县有脱产干部2,72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904名,中专学历1,364人,高中学历236人,初中学历220人。35岁以下的占干部总数的34%,40~50岁的占干部总数的55%,50岁以上的占干部总数的11%。
(二)编制
战争年代,党政干部的设置没有编制,因事设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政、科技干部的人员逐年增加,按照中央和省有关文件规定,全县党政机构和人事实行定编。1982年成立柏乡县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人事局。1993年机构改革,撤销、合并了部分重叠机关,核定压缩人员编制,规定了领导职数。1995年县政府下设18个(科)局级单位,县委下设5个工作部门。
三、干部管理
(一)干部任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县委、县政府的党政干部统一由县委任免、调配、组织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政干部开始分级管理,县级干部由省委管理,科(局)级干部由地委管理,县委协助省、地委实施审核、考查、工资福利、档案统计等。1962年,《国家工作人员条例》颁布后,县级干部归地委管理,科(局)级干部归县委管理,一般干部由县委组织部和政府人事局管理。文化大革命中,县革委会主任由省军区党委任免,县革委会组织组协助省、地实施干部的考核、档案统计、工资福利等。
1984年,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后,干部管理权限下放。对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由下管两级改为下管一级,即县委(含县委常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正、副职、法院、检察院正职由地委管理。县委和县政府的部、室、委、办、局正、副职;法院、检察院的副职;乡镇党委、政府的正、副职;县人大各科室的正、副职;县政协各科室的正、副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及科室的正职均由县委管理。县武装部归地方管理后,部长、政委由地委管理,各科室的正、副职,由县委管理。其它干部分别由县委组织部、县政府劳动人事局管理。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则由各主管部门管理。
(二)职称评定
1981年5月,对科技人员进行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干部的评聘、考核由县科委负责。1992年,县科学技术干部技术职称评定设工程、农业、统计、会计等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职称评定工作分为:复查、考核评定、晋升。高级职称由省科干局批准授予,中级职称由地科委批准授予,初级以下职称由县科委批准授予。同年10月,专业技术干部的解聘、考核由县劳动人事局管理。1995年底,县有2,719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干部获得技术职称,其中获得高级职称49名、中级职称711名,并为专业技术干部建立了技术档案。
(三)培训、考核与奖惩
1.培训干部培训始于50年代,县委党校每年对副区、科以下干部进行不定期培训,省委、地委党校也不定期举办县级和区、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1985年后,各级党校还招收在职干部。推荐考入省地大专班的28人,推荐考入县委党校中专班的180人。同时,县开办学习班,实行岗位培训。提高干部政治、业务素质。1989年4月,劳动人事局对本单位26名干部进行培训。其中,局级干部5人,股级干部13人,一般干部8人。1990年10月结束。有的在职干部还通过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刊授大学、职业大学、夜大学和自学考试等途径进行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到1995年底,通过“五大”教育获得大专学历的在职干部200余人。经高等、中等成人教育自学考试并获取大、中专学历的干部为440人。
2.考核抗日战争时期对干部进行考核,是不定期检查,视对上级交办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表扬、奖励、提升或批评、处分等。50年代干部考核逐步走向正规,每年对在职干部进行两次考评。进入80年代,建立健全了干部考核制度,对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实行“目标责任卡”,每季进行一次实绩登记,一年进行一次德、能、勤、绩的全面考察,其方法为民意测验和与群众座谈相结合。
3.奖惩50年代后,每年都对干部进行奖评,对犯错误的干部及时处理;对做出成绩的干部予以奖励。1985年邢台地区开展创业立功活动,奖励办法分特等功、一、二、三等功。到1987年底,全县有4人在地区记特等功,12人记一等功,86人记二等功,140人记三等功,受到县级立功奖励的600人。1989年起,创业立功活动停止,执行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规定。奖励分为记功、记大功,授予奖品或奖金、升级、提升、通令嘉奖6种。惩戒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8种。1995年度有905人分别获得各种奖励。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24人,获地区级劳动模范18人,20人受处分。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