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节 党务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70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党务工作
分类号:
D625.22
页数:
7
页码:
484-490
摘要:
本节描述的包括一、组织建设,二、思想作风建设,三、纪律检查,四、宣传教育,五、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六、统一战线。 ,
关键词:
党组织建设
思想作风建设
纪律检查
内容
一、组织建设
1926年下半年中共柏乡县特别小组成立,1927年党员发展到30多名,同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波及柏乡县,党员人数逐渐减少,柏乡党组织解散。随后隆平县、巨鹿县、赵县等地的中共党组织不断发展柏乡籍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柏乡县党的组织活动又慢慢发展起来,但此时未建立正式党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1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了柏乡县城,中国共产党领导柏乡人民揭开了抗战序幕。1938年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柏乡县地方党组织在冀南军区党委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建立了中共柏乡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6月建立了二个区委。1939年初,中共柏乡县工作委员会已发展建立农村党支部20多个,党员人数360多人。为加强党的领导,继续扩大党员队伍,广泛发动群众进行抗日斗争,2月建立了中共柏乡县委员会,这一年是柏乡县党组织发展壮大的高潮。1940年春“百团大战”后,日军加紧了对华北地区的“扫荡”,使党组织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党员总数由原来的360多人减少到不足100人。1944年抗日战争进行到战略反攻阶段,柏乡县党组织又开始发展壮大。在八年抗战中,柏乡县党组织经历了一个发展挫折大发展的过程,抗战胜利后,中共柏乡县委下属2个区委、45个农村党支部,共有党员190多名。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各级党组织不断发展贫苦农民中的积极分子入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党员人数达1,170名,农村党支部发展到101个。同时,县委实行了有计划、稳步发展的方针,在教育、卫生、手工业、公司合营企业单位发展党员、建立组织、提拔领导干部。1954年,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县委整顿党支部,对不称职的支委进行调整,1956年全县党员发展到2,038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级党组织建立了“三会一课”(党员会、党小组会、党支部会、上党课)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注重从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中发展党员,提拔干部。同时,恢复了干部选拔考核制度,注重按“四化”(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标准要求选拔干部。1987年,发展182名知识分子入党,把35名科技人员提拔到领导岗位。1992年3月,县委制定了《关于抓紧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意见》,规定各乡镇、科局后备干部任职前都必须进行党校培训,并结合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基层锻炼。提拔科局级干部,都要具备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并进行交流和轮换岗位的锻炼,形成制度,长期坚持。1995年,全县党员发展到7,683名,建12个基层党委,323个党支部,其中党员干部为2,724人,科局级以上党员干部474人。
二、思想作风建设
(一)整党整风1943年底,县委书记参加太行整风和审干,冬季县委举办区干部整风学习班。1948年1月,冀南四地委根据晋冀鲁豫会议精神,在南宫开展整党。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改变党的组织不纯,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的现象,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柏乡县参加整党的共67人,认真学习了中央制定的《土地法大纲》研究了党的政策,制定了平分土地的方法、步骤等。
1948年7月,县委成立了“反李自成思想学习委员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书,联系思想实际,进行自我教育,在革命队伍的内部清除享乐主义和功臣自居思想。同年10月,县委分批进行农村整党,主要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整顿党的作风》等论著,用以改进工作作风。
1957年5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指示》,在全县开展整风运动。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帮助各级领导克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不久整风转入反右斗争,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有一部分党员干部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2年县委根据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失误,县委成立了整风整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运动中出现的“二平”(贫富拉平,平均主义分配)“五风”(共产风、命令风、浮夸风、生产瞎指挥风、干部特殊风)进行了克服和纠正。
1970年7月,柏乡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领导全县党员干部开展斗批改整风运动,批判“阶级斗争熄灭论”“入党做官论”“党内和平论”,人人进行斗私批修,搞好思想革命化。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县委认真贯彻会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拨乱反正纠正过去工作中的失误,平反昭雪冤假错案。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澄清干部的思想,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1985年5月,按照“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的要求,县、乡、村开始分三批进行整党,对全县党员进行了全面的思想作风教育,认真纠正了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1986年8月整党结束,对党员进行重新登记。
1987年后,县委结合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进行整顿,认真查处了腐败现象和败坏党的形象的党员干部。
1989年7月,县委以清“四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设卡)为主进行整党,惩治腐败,完善农村红白理事会制度,狠刹群众反映强烈的“三风”(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风、年关庙会大吃大喝风、公车乱用风)。倡导节俭光荣,设立4个征言箱,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90年代后,县委针对个别基层干部不团结,党组织软弱涣散,影响经济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沟通思想对话活动,使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干部之间,相互理解,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起来,改进工作作风。
(二)党员教育战争年代,县委经常举办党员训练班和召开各种会议,讲授党的基本知识,进行政治形势教育。建国后,县委以党章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内容,并结合抗美援朝、互助合作、“三反”、“五反”、“镇反”、“肃反”、“四清”等运动对党员进行教育,要求党员在生产和各种政治运动中模范带头。同时,县委党校集中轮训基层干部和党员,使党员教育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改革开放后,农村党支部逐步建立了党员活动室,使党员定期活动形成制度。开展党员挂牌活动。对零散外出经商的党员实行书信联系,及时沟通思想。要求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党性,遵纪守法。经过教育农村党员在计划生育、完成粮食征购和勤劳致富等方面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三、纪律检查
中共柏乡县第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成立后,在“三反”“五反”运动中,把一些贪污受贿,蜕化变质的党员干部,有的开除党籍,有的留党察看。50年代,肃反运动中,把隐瞒自己政治错误的某些党员干部查出来,给予党纪处分。“反右派”运动中,由于扩大化,把一些党员错划为右派,给予党纪处分。1956年撤销县纪委,县委设监察委员会,负责党的纪律检查工作。1964年在“细线条四清”中,部分党员因多吃多占受到处分。1979年恢复县纪委和1984年县纪委升格为县级领导机构后,其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协助党委整顿党风,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认真履行教育、监督、惩处、保护四项职能。在县委和上级纪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方针、政策,加强党风建设和党纪教育,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党内违纪案件,建立一系列强化党内监督和廉政建设的制度。配合组织部门开好乡局级党组织生活会,协助县委整顿干部纪律,提高广大党员遵纪守法自觉性,维护全县安定团结,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1993年3月,县纪委与县监察局合署办公以后,把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和开展反腐败斗争,作为工作重点,狠抓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共受理信访举报857件(次),查处违纪案件49起,处分党员干部428人,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97.5万元。
四、宣传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县委采取学习党内文件、报纸、领导作形势报告、举办训练班和文艺宣传队等形式,动员各阶级、各阶层,团结抗日,宣传民族气节、革命英雄主义和统一战线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宣传土地改革和整党整风运动的方针、政策。同时,号召全县人民大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配合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运动(“三反”、“五反”、“反右倾”、“四清”、“文化大革命”等)的开展,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持续地开展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群众性活动,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等。1958年宣传“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60年代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号召人民时刻警惕国内外阶级敌人妄图颠复社会主义的阴谋活动,防止在中国出现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同时,号召干部群众向雷锋、焦裕禄学习。文化大革命时期,宣传“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组织干部、群众“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斗私批修“评法批儒”、评《水浒》。1978年后,重点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纠正“两个凡是”的观点,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号召党员干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转变观念、带头致富。
十四届四中全会以后,县委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围绕“富民、强县、升位”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政治优势,统一全党思想,合力推进全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五、接待群众来信来访
1952年,柏乡县建立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县人民政府设人民群众来信来访问事处。“文化大革命”中,县革委成立信访组。1985年县委设信访办公室。1989年设书记、县长接待日,每周一为接待日,由正副书记、县长接待群众来信来访。1993年机构改革中信访办公室改信访科。1995年县委信访科改信访局,设局长、副局长及办公人员。据统计,共接待群众来访4,892人次,来信1,135件,办结率为93%。
六、统一战线
1938年4月,中共柏乡工委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组织中共党员,吸收进步人士、知名人士、各界爱国人士参加中华民族革命战争总动员委员会柏乡县委员会,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0年春,县委召开了柏乡县第一次参议会,与会人员有共产党员、干部、农民、妇女、工商业者、非党知识分子及宗教界人士。1952年采取“自愿互利,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吸收个体工商业者为供销合作社职工。1958年将个体工商业者过渡为全民所有制职工和干部。年底,在“反右”中统战工作停止。1962年后,县委恢复统一战线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又停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为错划右派的人平反),对宗教、侨务以及在澳台定居的柏乡籍人士也加强了联系,并为其在柏乡境内的家属亲友提供方便。宣传“一国两制”方针。
90年代开始,县委、县政府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发挥统一战线工作的作用,使之为祖国民族统一大业和柏乡县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