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物价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669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物价管理
分类号:
F726.2
页数:
4
页码:
458-461
摘要:
本章描述的是第一节机构,第二节物价体制,第三节物价调整,第四节管理与检查。
关键词:
物价管理
物价体制
物价调整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民国4年(1915)柏乡县成立商会,协助政府维持物价稳定。1945年11月,成立工商局,管理物价工作。1949年1月,工商局改为工商科负责物价管理。1957年5月,成立市场物价管理委员会,为柏乡县最早出现的物价专门管理机构。1958年12月~1961年12月物价管理委员会随县建制撤销。1962年1月柏乡恢复建制,重新组建市场物价管理委员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场物价管理委员会撤销。1967年3月,由生产指挥部财贸组负责管理全县物价工作。1979年撤销生产指挥部,成立计划委员会,内设物价股,管理物价工作。1981年2月,撤销物价股改设物价管理委员会,编制4人,主任由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兼任。1983年1月,物价委员会设物价检查所。
1987年2月,成立物价管理局,下设办公室、物价股、物价检查所,共有干部职工16人。1993年3月,物价、工商两局合并为工商物价管理局。
第二节 物价体制
建国前,柏乡县以农副产品为主的商品价格处于自流状态,由于受市场影响,商品价格极不稳定。建国后,政府部门注重物价管理工作,逐步将商品价格纳入计划管理轨道。1953年后,粮食、棉花、棉布、油料等由国家统一经营管理,实行统一定价,对烟酒实行专营,对重要工业品及一、二类商品统一定价,对部分土特产品如:小农具、土建材料等工业品和部分三类农副产品及饮食服务业,农村家庭副业产品实行市场价格。“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对商品实行计划物价,执行市场物价的商品范围缩小,物价处于基本冻结状态。同时,农贸市场被关闭,但仍有粮、棉、油、肉、蛋、禽等类高价黑市交易。1978年后,国家对物价体制进行改革。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除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执行国家统一价格外,对部分次要商品逐步实行市场价格。1981年,对404种农副产品实行议购议销。1984年,市场物价实行国家牌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3种价格。允许对计划外商品实行议价购销,国营企业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有权对产品自行定价,实行优质优价、批量批价、花色差价,也可以实行季节差价。1995年,由工商企业定价和协商定价的商品达1,238种,对农副产品除棉花外,均可在完成国家定购派购任务后,实行议价购销,初步形成以市场价格为主,宏观调节为辅的价格体系,价值规律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的主宰。
第三节 物价调整
建国前,商品价格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涨落。某些年份因战争和自然灾害,部分商品的价格暴涨暴跌。
1950年3月,国家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经济工作的决定》,对物价采取经济干预和行政干预相结合的手段,保持了物价的相对稳定。1953年根据中央指示首先对粮油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并适当提高了对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此后,对畜产品实行派购,对食糖等实行计划供应。1955年对棉花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头发放棉布票证。是年,对国合商业出售的二、三、四类商品统一执行牌价。1956年统一了国合商业的零售价格,开始对生产经营者实行批发价,对消费者实行零售价。到年底完成了对全县个体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形成了高度的计划经济体系。
1958年对地方工业、手工业、饮食业几种主要产品批发零售价格和照像、理发、缝纫收费价格作了调整。1959年出现物资供应紧缺,主要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高出计划价格数倍以上。1960年物价猛涨,小麦每公斤6元,烧饼、菜包一元一个,羊肉每公斤20元,物价处于失控状态。1961年为了扭转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局面,国家对经济工作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先后提高粮食及经济作物的收购价格,降低了支农物资价格。对18类商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主要有:粮食类;棉布类;针织品类;絮棉类;鞋类;食盐;酱油、醋;鱼、肉;食油;食糖糕点、糖果;蔬菜;火柴;煤炭;煤油类;文具、纸张、课本;主要西药、搪瓷制品、铝制品、橡胶制品等由国家供应原料的日用工业品;房租、水电、交通、邮电、医疗、学费等费用。对部分商品如:针棉织品、手表、自行车、闹钟、茶叶、酒和高级副食品等实行高价政策。1964年随着工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高价商品逐步减少,是年底全部退出高价范围,物价基本处于计划控制范围。
1966年提高粮油收购价格,随后提高了粮食的统销价格,实行购销同价。每公斤小麦收购价0.29元、谷子0.206元;每公斤面粉统销价0.366元、小米0.28元。1969年8月调低了药品价格。1971年1月再次提高油料收购价格,平均涨浮20.3%。1975年1月降低半导体收音机价格。对10种中药材购销价格及鱼肝油类药品(5个制剂品种)销价进行了下调。“文化大革命”后期,有升有降的对部分工业品厂销价格作了调整,降低了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1966~1976年的10年间,物价基本冻结,部分商品十数年一惯价,价格过死,对一些商品的生产起了限制作用。
80年代,进行价格体制改革。首先,提高了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粮食平均提高20%,油料提高26.1%,棉花提高20.2%,粮、油超购加价50%,棉花超购加价30%,生猪收购价提高25.8%,鲜蛋提高31%,蔬菜提高10%,国民经济和商品生产开始活跃,呈现全面发展之势。1980年,再次提高了棉花的收购价格,平均提价10.9%。1981年和1983年先后调低了涤棉布的零售价格,平均每米降低1.2元,降低28%,同时,提高烟酒价格。1982~1984年分3期放开1,130种(类)小商品价格。1985年5月放开猪肉销售价格,取消生猪派购,进而肉、蛋、糖等副食品的价格也被放开。同年3月,卫生部门提高医疗手术费。4月,调高农村粮油收购价,将超购部分加价改为比例收购价。1985年对缝纫机、国产手表、收音机、电风扇实行企业定价。1986年9月放开电冰箱、自行车、中长纤维布、黑白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80支以上纯棉纱以及纺织物等7种工业品价格。10月,调整木材价格,平均上涨44.4%,是年新棉上市收购价由“倒三七”变为“倒四六”。1987年2月,棉花收购价又恢复到“倒三七”,是年零售物价指数上升4.8%。1988年7月,放开高档烟酒价格和调整了针棉纺织的零售价格。1990年3月调整了食糖价格。1991年放开服装价格,调整自行车价格,放开卷烟三级批发和零售价。1993年1月,放开油脂油料销售价格,1995年,对定购小麦、玉米实行价外补贴和价外加价,同年,对议价粮油价格进行调整。
第四节 管理与检查
70年代末期,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为确保商品市场活而不乱,正确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及价格法规,县物价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商品价格的管理。
第一,对商品价格实行审批制度。1980年对国家计划内的重要生产资料如木材、钢材、汽油、化肥、农药等开始执行商品价格审批制度。
第二,实行明码标价制度。自1982年起,对市场商品按照国家牌价、指导价、市场调节价3种价格形式分别用红、蓝、绿3色设价格标鉴,标价必须有单位物价人员或领导人的手章,对执行价格负责(个体商业一般没有明码标价),是年全县部分商品实行了“三色”明码标价签。1995年,全县商品均以实行明码标价签。但由于个体商业的迅速发展,商品实际出售价一般低于其所标牌价,标价签所标价格只作参考。
第三,对商品实行最高限价制度。1985年对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饮食业、屠宰业、服务业实行最高限价制度,规定饮食业毛利率最高不超过30%,对属于非商品收购的服务业实行单一品种的最高限价,到1995年对全县30种商品和非商品收费实行最高限价。
第四,实行申报、监审制度。1988年对名牌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自采计划外化肥、农药、柴油、农地膜、磷肥、木材、钢材、煤炭以及议价粮油价格等实行申报制度。凡属非商品收费,未经物价局批准没有颁发收费许可证,擅自收费的一律视为非法收费。1993年8月对农村综合电价实行申报制度。1994年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群众反映敏感的25种类重要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实行监审制度。同年,对9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实行监审制度。
第五,制止牟取暴利。1995年根据国家计委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认定了12个品种价格暴利分定标准。
第六,实行商品价格(含非商品收费标准)检查制度。采取常年检查与季节、节日检查相结合,分系统、有重点的方法进行。1987~1993年对532个单位(户)进行了检查,共查出违纪金额317万余元,追回非法收入143万元。1994~1995年共检查260个单位(户),查出违纪金额168万元,追回非法收入90万元。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