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国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613
颗粒名称: (一)民国货币
分类号: F822
页数: 2
页码: 429-430
摘要: 本段描述的是民国货币发展史。
关键词: 货币 民国 铜元

内容

民国初,流通清代龙洋,民国3年(1914)始有袁头币。民国17年(1928)始见中山币。辅币:铜元、角洋。民国初,流行袁头、龙凤各种,但到民国20年(1931)就不多见。铜元有民国成立后当二十者,民国15年以后又有南省所铸之当五十者。民国初,每大洋1元换铜元100枚。民国5年增至150枚,民国10年增至200枚,民国11年增至230枚,民国14年增至300枚,民国16年增至400枚,民国17年增至420枚,民国20年落到400枚。之后,由于铜价上涨,铜元不再流通,改实行铜元票,其面额有10枚、20枚、30枚、50枚、100枚等十几种。角洋到民国8年后其价渐落。民国20年,袁头币12角换大洋1元,龙凤币13角换大洋1元,角洋换铜元之数即按此比例折合。民国元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银行发行的纸币开始流通,然不多见。殷实商号计17家发行1角、2角票两种,共计发行6千元,到民国20年停止使用。民国24年(1935),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度。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定货币(亦称法币),禁止其它货币在市场流通。银元与法币兑换比价为1:1。然境内唯有中国、交通两银行发行之纸币最有信用。法币主币面额有1元、5元、10元,辅币面额有1角、2角、5角、1分、2分、5分,1938年后被伪币取代。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