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发展历程
本县乡镇企业是在农村手工业和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广大农民自己兴办的从事商品生产、交换、服务活动的盈利性经济组织,包括乡办、村办、联办和个体企业等。主要行业有:乡村兴办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养殖业;第二产业中的造纸、食品、建材、化工、机械、纺织、缝纫、建筑、工艺美术等;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等。早在明清时期就以糕点、编织、纺织、小型农具制做等家庭作坊的形式出现,烧砖瓦、弹轧花、柳编、草编、榨油、豆腐坊、铁木业等行业,在各个时期都很兴盛,显示出了区域生产的优势。但真正的发展,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发展经历了农村副业、社队企业、乡镇企业三个阶段。
一、农村副业阶段 50年代初,乡镇企业处于萌芽时期。当时,由于土改和农业合作化运动,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农村副业开始兴办,并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行业有传统的手工业、农机具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砖瓦烧制业等。
二、社队企业阶段 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中共中央号召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公社工业化,要求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小型企业被平调为公社企业,但由于缺乏技术,管理不善,盲目上马等原因,导致大部分企业倒闭。1960年,社队企业绝大多数被解散。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农村工副业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加以限制,社队企业在种种干扰中虽有一定的发展,但速度相当缓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发展社队企业的若干政策,社队企业才得以蓬勃发展。1978年,全县有社队工业企业146家,固定资产301.8万元,从业2,902人,工业总产值474.8万元,年利润96.1万元,税金14.26万元。
三、乡镇企业阶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队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巩固。
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从而开始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新阶段。乡镇企业的范围已从原来公社、大队两级,改变为乡、村、联营合作和个体企业。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给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1985~1995年,是乡镇企业发展壮大的十年,期间,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为加强乡镇企业的领导,推进乡镇企业迅猛发展,1987年7月,县政府主管领导亲自带领各乡镇党委书记、经联委主任到清河等先进县市参观学习,考察项目。回来后又在全县及时筹集资金,同时提出“以户办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指导思想,到1987年底全县乡镇企业摊点猛增到2,150个,工业产值达到3,351万元,总产值达到6,056万元,上交利税811万元,税金69.4万元,1988年5月县委在西汪乡召开了全县乡镇企业现场经验交流会,确定科技领先,抓重点、上质量、增效益的奋斗目标,加快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步伐。县政府召开政务会,研究确定给予乡镇企业享受农用柴油10~15%指标的优惠,号召全县各单位,社会各阶层积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1989年,县委、县政府两次召开全县乡镇企业会议,强调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坚持乡、村、联户、个体“多轮驱动,多轨运行”的方针,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实行集体、联户、个体私营一齐上,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1990年5月政府下发《关于对乡镇企业实行目标管理开展达标升级赛的实施办法》,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指导思想“巩固提高,优化结构,加强管理,健康发展”,重点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
1991年制定《乡镇企业“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化》,提出“八五”期末要实现总产值3.5亿元,工业产值2亿元,利润3,50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突破400万元大关。县委、县政府为此以优厚待遇从外地或大专院校聘请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积极鼓励和支持离退休干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及科技人员到乡镇企业工作。4月,在全县双先会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实行农村工作重点战略大转移”的决策,鼓励和倡导广大农民以联户、个体等方式兴办乡镇、村级等不同形式的企业。1992年3月中央2号文件下发后,县委、县政府以优惠政策,再次动员鼓励科技人员、国家干部承包或领办乡镇企业,同时下发了《扶持发展乡镇企业的有关规定》。7月、9月间又先后在固城店镇、柏乡镇召开了观摩乡镇企业发展现场会。到1992年底,全县乡镇企业摊点达到2,874个,从业人员17,475人,总产值达到15,603万元,上交利税1,680万元,消灭了白点乡。1993年,县委、县政府把乡镇企业腾飞列入“5568”工程,加速发展乡镇企业。1994年又制定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速乡镇企业发展的意见》,引导乡镇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经营的道路。1995年又稳定了西汪乡的造纸、固城店镇的食品加工、机械铸造及柏乡镇的包装、饲料、鸡笼制作等工业小区。经过这十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了以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业、食品及饲料加工业、建筑及建材业、五金铸造及机械制造业、商业及饮食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纺织业为主的七大支柱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到1995年底,全县乡镇企业摊点达3,519家,从业人员29,831人,总产值达80,770万元。
第二节 企业分布
进入80年代后,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各企业充分利用人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等优势,因地制宜,不断发展壮大。全县10个乡镇的行业分类、产品品种各不相同,形成了区域性的特色。由于受交通、能源、地理等条件的制约,发展水平不相平衡。总的来看,县内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地区和行政、文化中心区域发展较快,其它区域发展则相对缓慢。
固城店镇、龙华乡、柏乡镇、西汪乡等4个乡镇是县内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地区。这一地区沿高(邑)宁(晋)线、柏(乡)固(城店)线、山(口)柏(乡)线、柏(乡)镇(内)线,交通便利,信息灵通,自1978年以来发展了造纸、包装、食品、饲料、铸造、机械、纺织、建材、建筑等行业。主要产品有普通瓦楞纸、涂布纸、高强度瓦楞纸、挂面纸、白布、各种包装箱、水泥、水泥预制件、农机具、饲料、方便面、糖果等。
南马、内步、白阳、王家庄、南阳、南鲁6个乡的乡镇企业主要是:造纸、塑料制品、纺织、商业、饮食服务业、屠宰、铸造等。
第二章 经营类型
第一节 乡办企业
70年代初,社办企业数量少,且产品单一。均系直接为农业服务的铁木业社、面粉厂、农机修造厂等小型企业。到1975年,社队企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78年后,全县10个人民公社相继办起了社办工厂,主要有面粉厂、修配厂、磷肥厂、砖窑等。80年代后,乡办企业大发展,主要有建材、建筑、食品、造纸、包装、纺织、运输等行业。到1988年底,乡镇办企业摊点达48个,从业人数达2,036人,年产值达1,136万元。自1990年后,政策放宽,个体企业增多,乡办企业相应减少。到1995年底,全县乡办企业有70个,从业人数3,256人,总产值11,458万元。
第二节 村办企业
70年代,全县各大队均有队办工副业,主要有修配厂、铸造厂、砖厂、纺织厂、榨油厂等。80年代后期,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行,个体企业开始发展,村办企业没有大的发展。到1995年底,全县村办企业有198家,从业人员7,561人,年产值24,502万元。
第三节 联办企业
1982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联办企业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成为本县乡镇企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1990年,全县联办企业发展到415家,从业人员达3,513人,年产值达3,272万元。其联办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户与户联办、村与户联办、乡与村联办、县与乡联办等形式。管理机制以股份合作制为主,兼有租赁承包。但都有合作章程和内部制约机制。到1995年底,全县联办企业主要有:造纸厂、包装厂、棉纺厂、织布厂、食品厂、水泥预制件(也称楼板)厂、砖厂、饲料厂、面粉厂、冷库、铸钢厂、水泥厂和建筑公司等978家。
第四节 个体企业
1984年后,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确立,劳动效率大幅度提高,大批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促使个体企业迅速发展。到1995年底,全县个体企业达2,273家,从业人员达12,228人,年产值达27,260万元。
第三章 企业门类
第一节 农业
本县乡镇企业中的农业企业主要存在于乡、村两级。生产模式单一,主要有良种场、果园等。至1995年底,全县农业企业达102个,年产值达2903万元。
第二节 工业
一、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业
该行业起步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产品有包装纸、普通瓦楞纸和包装箱。由于该行业原材料来源广,具有投资小,受益快,就地取材,符合县情等特点,近年来得以快速发展。到1995年底,全县共有造纸厂44家,包装厂12家,从业人员4,800人,年产值23,230万元。主要产品已从原来的单一包装纸、普通瓦楞纸、果品包装箱发展成普通瓦楞纸、高强度瓦楞纸、白板纸、白卡纸、涂布纸、卫生纸、云母纸、蛋托、各种包装箱等几十个品种,其中金白云母纸产品出口韩国和东南亚地区。
二、食品及饲料加工业
本县食品加工业起步早,有一定的基础,早在70年代前就有粉条、豆腐、榨油、面粉加工、糕点制作等项目。1978年后,食品加工开始繁荣,加工品种增多,规模扩大,1990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1995年底,全县有食品加工业企业273家,其中面粉厂68家,饲料厂42家,油坊63家,食品厂32家。主要产品有:方便面、高中低档饼干、糖果、单晶冰糖、等级面粉、食用油、白条鸡、罐头、饲料等。营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该行业的龙头企业。其方便面、饼干等产品,不但畅销周边县市,而且还打入了山东、山西、内蒙等省市市场。南滑一村、南滑二村、固城店北村、固城店南村、朵村等成为屠宰专业村,其中南滑的白条鸡已成为德州扒鸡的原材料主要供应合作点。吕菅村成为榨油专业村,其产品畅销山西等地。
三、建材业
建材业是本县乡镇工业的支柱行业之一。该行业在本县乡镇工业中起步较早,早在50年代,就有烧砖、烧瓦等项目。80年代后,建材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加工工艺、产品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品种增多。到1995年底,该行业主要品种达30多个,有红砖、灰砂砖、水泥大瓦、沙、水泥、楼板、井管、线杆、水泥预制件、玻璃等。到1995年底,共有企业105家,从业人数达2,346人,年产值达17,317万元。
四、铸造及机械行业
该行业在本县乡镇工业中属传统行业,在70~80年代,社队就有修配厂、铸造厂、电气焊等项目。1986年后,该行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产品有:电镀餐具、工艺美术托盘、汽车配件、锅炉辅机、拔丝、制钉、制笼、农机具制造、法兰盘、修配等。其中龙华乡的静电喷涂工艺美术托盘、固城店镇的电镀餐具、西汪乡的船体铸钢件等产品出口美国、韩国、东欧等国家和地区。
五、纺织行业
该行业在本县起步于70年代末,当时主要是社队办集体企业。1986年后,全县纺织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1995年底,全县共有纺织企业30家,主要产品有棉纱、晴纶纱、白布、包装布、绦棉布、毛巾被、床单等。产值达1,577万元。
六、服装业
该行业在本县起步较晚,80年代前一般属个体户裁剪加工,较有规模的企业组织很少。1990年后,政策放宽,该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到1995年底,全县服装加工企业达55家,从业人员2,688人,年产值达1,090万元。
七、木器加工业
该行业70年代前,在本县没有企业组织机构,一般是木匠单独或搭帮从事民间木器加工,规模不大,数量较少。主要产品是犁、耧、耙等简易农具和家具。80年代后,该行业不断发展,企业屡有增加,到1995年底,全县木器加工企业达85家,总产值达705万元。主要产品有中高档组合家具、沙发、桌椅、凳、床及门、窗等。
第三节 建筑业
该行业70年代前在本县无专业组织,一般都是利用农闲季节,临时搭帮组班,从事民房建筑。80年代后,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修房盖屋逐渐增多,常年性的建筑队伍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设备增加。承建项目也由一般民房发展到城市建筑、大型楼堂馆所、排污和园艺建筑等项工程。到1995年底,该行业共有企业54家,从业人员2,811人,年产值13,430万元。北马建筑公司注重企业管理和工程质量,现已成为张家口等城市园艺建筑的专业队伍。
第四节 运输业
50年代前,本县的运输业主要靠社队的木制铁瓦大车和双轮胶皮大车,无专业组织。60至70年代,机动车运输兴起。1975年,全县10个公社相继建起了拖拉机站。其后,部分大队和生产队也购置了大中小型拖拉机,农忙从事生产,农闲搞运输。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运输业在本县悄然兴起发展很快,到1995年底,全县共有营运汽车147辆,大中小拖拉机638台,农用三轮车915辆,从业人员1,828人,年总产值3,319万元。
第五节 商业与饮食服务业
该行业70年代前,主要是社办、村办的代销点、饭店、理发馆、照相馆,均属集体所有。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政策以来,该行业迅速发展,联户办及个体办的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摊点剧增,到1995年底,全县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网点达1,925个,营业额达7,838万元。
第四章 重点企业
三友云母制品有限公司
该企业座落在西马村北,始建于1988年,1991年正式投产。占地1万平方米,注册资金79万元,固定资产总值270万元。主要产品为白云母纸、金云母纸。建有两条生产线,实际年生产能力为400吨。现有科技人员20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该企业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1992年产品通过省级鉴定,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P506型金云母纸居国内领先水平,并荣获河北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企业先后被评为市级明星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第二个水力制浆云母纸达到出口水平的厂家。
营丰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该企业位于固城店工业小区内,创建于1986年,主要产品有等级面粉、饼干、方便面。由于该企业坚持“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办厂宗旨,先后三次投资扩建,现有面粉厂、饼干厂、方便面厂、包装厂,固定资产560万元,先后获“省、市级明星企业”、“产品质量稳定型企业”等荣誉称号,产品远销山东、山西、内蒙古等省、自治区。
静电喷涂厂
该企业创建于1994年,厂址位于柏固线龙华工业小区内。占地15亩,年生产能力万余吨。现有固定资产400多万元。主导产品铁花盘出口英、法、德等国家和地区。企业被省评为质量可靠、重合同守信誉先进企业。
东大纸业有限公司
厂址位于山柏线西汪工业小区内,1993年建成投产,占地面积30亩,其中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为私营企业。主要产品有普通瓦楞纸、高强瓦楞纸、茶板纸。现有固定资产560万元,1092型加宽纸机两台,1575型双大缸三网纸机1台,年生产能力为1,500吨。产品远销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企业先后被评为省市重合同守信誉企业和中原地区民营经济先进单位。
第五章 企业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解放前,本县农村工副业无专门管理机构。解放后,先后由县手工业联合社和二轻局下设的社队企业办公室兼管。1978年2月,社队企业局成立。1984年1月,改为乡镇工业局。1985年7月更名为乡镇企业局,下设办公室、生产技术股、企业管理股、信息股,人员13名。各乡镇设有企业管理办公室,后改为乡镇经济联合委员会,一般由3-6人组成。
第二节 经营管理
70年代,公社办的工副业,从业人员由各大队选派,经营管理由县、社两级负责;大队办的工副业,从业人员由各生产队选派,经营管理由公社、大队两级负责。1984年后,经济体制改革,乡镇办、村办集体企业由乡镇经联委领导。1988年春,全县乡镇企业原乡、村两级集团企业普遍公开招标,实行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厂长有选派副职,聘请技术人员,招收工人,决定人员工资及奖励办法,安排企业产、供、销的权力。个体及联办企业、家庭工业,县乡两级主管部门提供信息,帮助推销产品,进行技术指导、质量监督、业务咨询等,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支持依法经营,保护合法权益,制止、打击、取缔违法经营,实行管理与服务并重。
第三节 收益分配
60至70年代,社队两级集体工副业均采取生产队记工分,厂方给生活补助的方法支付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1984年后,从业人员改为工资制,其基本形式为固定工资、浮动工资和计件工资3种。联办企业分配原则为股份分红。个体私营企业对工人实行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制,多劳多得,按劳取酬。
附:1995年骨干乡镇企业一览表
1995年乡镇企业摊点统计表(建筑、建材)
1995年乡镇企业摊点统计表(运输、食品加工)
1995年乡镇企业摊点统计表(纺织、机械)
1995年乡镇企业摊点统计表(服装、鞋帽、化工)
1995年乡镇企业摊点统计表(商业、饮食、服务、种养)
1995年乡镇企业摊点统计表(造纸、纸制品)
1995年乡镇企业主要产品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