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企业内部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44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企业内部管理
分类号: F429.22
页数: 4
页码: 338-3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工业企业内部管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车间生产管理、产品质量管理。
关键词: 柏乡县 工业企业 内部管理

内容

1957年,中共中央颁发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章程》(草案),全县各手工业合作社参照“草案”分别制定了社章。同时,国营企业也建立健全了厂规、厂约。之后,各企业的请销假、考勤、岗位责任、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原材料管理、设备管理逐步形成制度。80年代初各企业试行生产定额、标准质量、考核消耗、核算成本的管理方式。从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推行现代化管理,产品质检、设备维修、生产检查等成为制度。到1995年,在推行目标管理的总体要求下,企业管理的内容、方法、形式不断完善,分别编印成册,下发到厂部、科室、车间、班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长日常行政管理、科室职责、规范操作。企业通过召开会议,检查总结,表彰批评、落实奖惩等措施,保障各项管理制度落实。
  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995年,工业企业都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在党和工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的关系。保障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权力,支持厂长行使行政权和生产指挥权。
  代表大会职权:定期听取厂长的工作报告,审议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计划、财务分配方案;评议监督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并提出奖惩和任免建议。推荐厂长人选或民主选举厂长。
  代表产生办法:在厂享有公民权的职工,在班组或科室,由职工直接选举产生。代表包括: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听取厂长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听取提案和专门委员会工作报告;通过决策、决议。职工代表大会的常设工作机构为企业工会委员会、一般设主席、干事等。
  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很重视对手工业者和私营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做国家的主人。各企业设立了党组织和工会,对工人进行“主人翁”思想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受教育程度用“提高觉悟”和“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来衡量,主要表现在“加班加点、日日月月都超产”来向党的代表大会献礼,提倡“政治挂帅”,批判“唯生产力论”和“资本主义的白专道路”。形成政治运动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劳动状态,由于忽视科学技术,生产效益不高。
  70年代,在“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下,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干劲和精神,要求职工做“铁人”式的工人,按“三老、四严”要求自己。
  70年代末80年代初,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基础文化课补习,引导职工参与技术革新,学习“张海迪”精神,在职工中一度掀起“学历”热。企业党组织和工会也相应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职工之家。
  8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引导职工支持企业改革,以英模人物为榜样,勇于开拓,锐意改革,推广“张兴让”的满负荷工作法。
  90年代初,针对实际,普遍对职工进行“两史一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育。要求职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逐步做到“五讲、四美、三热爱”,对职工进行“爱岗、敬业、讲奉献”教育。同时,进行普法教育,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
  三、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
  国营、集体企业建立初期,大部分企业产品生产不计成本,按计划生产、销售,亏损国家补贴,管理粗放。六七十年代,产品生产成本采取由企业统一核算的办法,缺乏规范化管理,成本核算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1986年,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将产量、质量、资金等各种生产指标,采取分级归口管理,分解到车间、班组,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各岗位实行定额消耗、降低成本。对流动资金严格管理,勤俭节约,加速周转,提高效益。
  财务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原材料管理、产品管理、流动资金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按国家规定设帐,逐项登记。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保管与维修等编制计划,设卡登记。
  原材料管理:50年代初,原料定量,由生产者按生产量领取。国营、集体企业建立以后,设保管员专管。“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材料,随生产随取,管理粗放。80年代企业设立原材料管理科室,原材料管理日渐完善。到1995年原材料管理,从管理科室到班组,按生产定额发放,做到不积压,不误生产。
  产品的管理与核算:各厂建立产品收发,领退、保管、报废制度。定期检查落实、盘点登记。车间按时登记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70年代以前,由厂统一核算。1975年以后,由车间核算产品生产成本,财务科核算总成本,1985年后,产品成本由车间统一核算。
  流动资金管理:流动资金包括: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货币资金、专项基金。管理原则是勤俭节约,加速周转,提高效益。1958年以前,由企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大跃进”中片面强调“一大二公”,流动资金管理放松。1962年后,由主管部门统一掌握,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改革,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逐步完善,到1995年,流动资金管理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储备资金归有关科室管理、生产资金由车间班组负责,成品、结算、货币资金由财务科(室)管理,专项基金由供销、财务科(室)掌握使用。
  四、车间生产管理
  1970年以前,柏乡县的工业企业,大多是手工生产,少数是半机械化生产,而且规模较小。车间管理由领班的班组长和厂长结合,只有一些简单领料、交货、考勤等组织管理。70年代县水泥厂、建材厂、磷肥厂、农机厂、铁工厂、电器厂相继建成和棉油加工厂更新设备扩大生产后,车间管理逐步规范化,到1995年,车间管理达到现代化水平。车间包括生产车间和化验室。生产车间由车间主任、统计员、班组长、岗位工人组成;化验室由内勤人员、原料组人员、成品检验组人员组成,不论是生产车间或化验室都规定了严格岗位职责。
  车间主任根据生产计划,组织各班组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随时掌握生产进度,及时处理生产中的问题,保证计划均衡地完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增产。贯彻厂部各项规定和劳动保护制度。定期检查,消除生产中的不安全隐患。带领职工严格按工艺规程认真操作,正确使用、精心维护机器设备。广泛听取工人合理化建议,推广技术革新,采取措施,改进工序,降低消耗,保证优质高产。
  化验室主任主要负责生产前原材料质量的检验工作,并组织安排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试验。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做好产品的等级评定,随时掌握原材料、设备和产品质量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组织解决。负责试验室工作人员的组织纪律管理。
  车间统计员的职责是当好主任参谋,做好原料、用工、产品的登记报表工作,按月公布工人的劳动成果;按主任的安排把厂部下达的经济指标、定额落实到班组人员。化验室统计员制定化验室安全制度,并检查落实,组织工人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班组长保证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搞好文明生产,保持车间现场整洁,负责本班组劳动力的临时调配及管理,确保车间下达的生产任务按时完成,及时对出现故障的电器设备、机械设备等进行维修。
  五、产品质量管理
  早期的手工业生产者和私营企业家,讲求产品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50年代的“五反”运动中,通过反对偷工减料,对职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住了产品的质量关。“大跃进”时期,企业受“浮夸风”“命令风”的影响,单纯追求产量,重大轻小,重造轻修,重产品数量,轻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急剧下降。1962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部分企业停产进行整顿,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70年代,全县大上工业,同时也注重质量管理,产品质量较高。
  80年代,由于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劣质产品曾一度增多。企业及其主管部门通过整顿企业,进一步加强了产品质量管理,教育职工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并相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质量管理机构,充实质检队伍,制订产品质量标准,完善检测手段,制订升级规划,把产品的质量同职工的奖金挂钩。
  90年代初,在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中,全县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普遍提高。据1995年1月对全县工业企业产品的抽样检查中,有26种产品达到升级规划,12种达到部颁标准。并开发了一系列名优产品和新产品。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