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营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439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经营管理
分类号: F425
页数: 6
页码: 336-3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工业经营管理宏观调控、工业管理机构、企业内部管理。
关键词: 柏乡县 工业 经营管理

内容

第一节 宏观调控
  手工业建立初期,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民国以前历代官府不重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协调管理。手工业和私营作坊自发产生、发展。民国17年,县政府实业局和商会,对手工业者和私营作坊,实行有“行会”性质的管理,没有成文的计划、章程,因事论事。日伪统治期间,伪县公署军政要员,依仗权势,强行控制收买北街的铁器加工厂和西街的烧锅,民间手工业和私营作坊处于关停、瘫痪状态。1945年11月,柏乡县人民政府成立,执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发放贷款、供应原料、定购产品,支持手工业和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50年代初开始,县委、县政府有步骤地引导私营企业和手工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向集体和全民方向发展。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8年,随着国营、集体企业及其管理机构的建立,县人民委员会的主管工业部门,开始负责企业经营的决策和人、财、物的统一计划管理,并修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政企不分、党政不分,工人劳动报酬,改为固定工资,按月发放,企业的盈亏由主管部门统一核算。同时,结合政治运动,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要求职工注意安全生产,参与工厂管理,干部参加劳动。1976年,工业企业在计划调拨的前提下,原料不足可以自采,超产可以自销,计划亏损由国家补贴解决。
  8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后,柏乡的国营、集体工业企业逐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开始在企业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试点。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为了尽快发展壮大柏乡的县域经济,1985年2月26日,县委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开展致富翻番奔小康的大讨论。县委、县政府提出县办工业不要老实把眼睛盯在现有的摊点上,要在抓紧对现有企业进行挖潜改造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投入规模,要不断开辟新领域,新门路和新行业,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重点是发展饲料、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确立了柏乡县经济发展必须走“种养加一条龙”的路子,制定了“飞鸟型”经济战略(以农业为主体,以县办工业和乡镇工业为两翼)。1985年底,国营、集体企业,全部实行厂长负责制。克服了政企不分、职责不明,决策不速,互相干扰的经营弊端。从经营到人、财、物的管理进一步放权。1986年,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大型经济工作会议,制定县乡工业发展规划,树立农民企业家典型,总结推广乡镇工业先进经验,有利地指导工业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县乡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迅速发展。1988年,县人民政府对县办工业企业,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工人参与管理、积极生产的极大热情。1989年,投资扩建和改建了一批企业,完成了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全县工业形成了六大支柱行业。1990年,指导企业研制高优产品,深入开展学习宁晋印染厂的先进管理经验。1993年,指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企业管理,加速发展乡镇企业。1994年,按照小康县建设总体规划,成立县办工业领导小组,宏观指导,定期调度,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抓重点、合力促帮、减亏扭亏”活动,制定了《关于县办工业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及长远规划目标。1995年,狠抓县办企业领导班子的政治思想建设,广泛开展“学习马恩华”活动,提倡爱岗敬业精神,制定了《关于县办工业领导班子考核奖惩意见》。广泛开展“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引进活动,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采用项目法人制、股份制、国有民营、兼并,破产重组等形式,使个别常年亏损、负债累累的企业焕发了生机。
  第二节 工业管理机构
  清及以前历朝,衙门不设手工业和私营作坊的管理机构。
  民国17年,县政府实业局召集手工业者、私营小作坊的掌柜、经理,组成商会,为半官、半群众团体性质的手工业、工业管理组织,负责摊点、作坊征收摊派款物,宣传政府法令,调解手工业和私营作坊之间的民事纠纷。日伪统治期间,伪县公署也仿效民国县政府设立商会等。
  1945年11月,柏乡县人民政府成立,设工商局管理工业、手工业。1949年工商局改为工商科、税务局,工商科接管工业、手工业的登记、管理。1953年5月,柏乡县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设理事会、监事会、管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县人民委员会撤销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其业务交新成立的柏乡县地方工业局。年底,柏乡县地方工业局并入内邱县的工业管理机构。1962年,恢复柏乡县建制,同时恢复地方工业局。1963年3月,县人民委员会撤销地方工业局,恢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1968年8月,县革命委员会撤销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改设交通手工业局。1978年,县革命委员会撤销交通手工业局,在原基础上组建二轻工业局。同年增设社队工业局。1981年,柏乡县成立经济委员会,撤销柏乡县社队工业局,其业务交经委承办。1984年,二轻工业局改二轻工业公司。1985年2月,经济委员会,二轻工业公司、社队工业局合并为经济联合委员会,合并后,经联委设二轻科。同年7月,二轻科改建为二轻工业总公司,从经联委析出。社队工业局也分立门户改称乡镇企业局,经联委重新复名为经济委员会。1995年底,柏乡县的国营、集体工业管理分为:经委系统、二轻系统、县社系统、商业系统、粮食系统。
  柏乡县经济委员会,1995年有工作人员23名,单位设正、副主任,下设5股一室,即:办公室、生产股、企管股、安全股、技术股、审计股。负责管理化肥厂、浆粕厂、板纸厂、水泥厂等12家企业,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发展国营企业的方针、政策,制定和实施县人民政府关于县办工业管理办法,帮助企业改善经营、总结经验、推广技术,发挥指导、监督、协调、服务四大作用。
  二轻工业总公司,1995年有工作人员20名,单位设正副总经理,下设3股1室,即:办公室、审计股、生产技术股、人事股、负责管理通用机械厂、服装厂、建筑公司、电器厂等14家集体企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和实施县人民政府关于集体企业的发展规划,帮助企业减亏增盈,协调资金、开发新项目,充分发挥指导、监督、服务三大作用。
  县供销联合社、县粮食总公司的机构设置及沿革情况,详见“商业贸易”编。
  第三节 企业内部管理
  1957年,中共中央颁发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章程》(草案),全县各手工业合作社参照“草案”分别制定了社章。同时,国营企业也建立健全了厂规、厂约。之后,各企业的请销假、考勤、岗位责任、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原材料管理、设备管理逐步形成制度。80年代初各企业试行生产定额、标准质量、考核消耗、核算成本的管理方式。从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推行现代化管理,产品质检、设备维修、生产检查等成为制度。到1995年,在推行目标管理的总体要求下,企业管理的内容、方法、形式不断完善,分别编印成册,下发到厂部、科室、车间、班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长日常行政管理、科室职责、规范操作。企业通过召开会议,检查总结,表彰批评、落实奖惩等措施,保障各项管理制度落实。
  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995年,工业企业都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在党和工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的关系。保障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权力,支持厂长行使行政权和生产指挥权。
  代表大会职权:定期听取厂长的工作报告,审议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计划、财务分配方案;评议监督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并提出奖惩和任免建议。推荐厂长人选或民主选举厂长。
  代表产生办法:在厂享有公民权的职工,在班组或科室,由职工直接选举产生。代表包括: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听取厂长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听取提案和专门委员会工作报告;通过决策、决议。职工代表大会的常设工作机构为企业工会委员会、一般设主席、干事等。
  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很重视对手工业者和私营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做国家的主人。各企业设立了党组织和工会,对工人进行“主人翁”思想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受教育程度用“提高觉悟”和“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来衡量,主要表现在“加班加点、日日月月都超产”来向党的代表大会献礼,提倡“政治挂帅”,批判“唯生产力论”和“资本主义的白专道路”。形成政治运动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劳动状态,由于忽视科学技术,生产效益不高。
  70年代,在“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下,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干劲和精神,要求职工做“铁人”式的工人,按“三老、四严”要求自己。
  70年代末80年代初,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基础文化课补习,引导职工参与技术革新,学习“张海迪”精神,在职工中一度掀起“学历”热。企业党组织和工会也相应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职工之家。
  8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引导职工支持企业改革,以英模人物为榜样,勇于开拓,锐意改革,推广“张兴让”的满负荷工作法。
  90年代初,针对实际,普遍对职工进行“两史一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育。要求职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逐步做到“五讲、四美、三热爱”,对职工进行“爱岗、敬业、讲奉献”教育。同时,进行普法教育,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
  三、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
  国营、集体企业建立初期,大部分企业产品生产不计成本,按计划生产、销售,亏损国家补贴,管理粗放。六七十年代,产品生产成本采取由企业统一核算的办法,缺乏规范化管理,成本核算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1986年,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将产量、质量、资金等各种生产指标,采取分级归口管理,分解到车间、班组,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各岗位实行定额消耗、降低成本。对流动资金严格管理,勤俭节约,加速周转,提高效益。
  财务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原材料管理、产品管理、流动资金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按国家规定设帐,逐项登记。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保管与维修等编制计划,设卡登记。
  原材料管理:50年代初,原料定量,由生产者按生产量领取。国营、集体企业建立以后,设保管员专管。“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材料,随生产随取,管理粗放。80年代企业设立原材料管理科室,原材料管理日渐完善。到1995年原材料管理,从管理科室到班组,按生产定额发放,做到不积压,不误生产。
  产品的管理与核算:各厂建立产品收发,领退、保管、报废制度。定期检查落实、盘点登记。车间按时登记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70年代以前,由厂统一核算。1975年以后,由车间核算产品生产成本,财务科核算总成本,1985年后,产品成本由车间统一核算。
  流动资金管理:流动资金包括: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货币资金、专项基金。管理原则是勤俭节约,加速周转,提高效益。1958年以前,由企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大跃进”中片面强调“一大二公”,流动资金管理放松。1962年后,由主管部门统一掌握,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改革,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逐步完善,到1995年,流动资金管理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储备资金归有关科室管理、生产资金由车间班组负责,成品、结算、货币资金由财务科(室)管理,专项基金由供销、财务科(室)掌握使用。
  四、车间生产管理
  1970年以前,柏乡县的工业企业,大多是手工生产,少数是半机械化生产,而且规模较小。车间管理由领班的班组长和厂长结合,只有一些简单领料、交货、考勤等组织管理。70年代县水泥厂、建材厂、磷肥厂、农机厂、铁工厂、电器厂相继建成和棉油加工厂更新设备扩大生产后,车间管理逐步规范化,到1995年,车间管理达到现代化水平。车间包括生产车间和化验室。生产车间由车间主任、统计员、班组长、岗位工人组成;化验室由内勤人员、原料组人员、成品检验组人员组成,不论是生产车间或化验室都规定了严格岗位职责。
  车间主任根据生产计划,组织各班组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随时掌握生产进度,及时处理生产中的问题,保证计划均衡地完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增产。贯彻厂部各项规定和劳动保护制度。定期检查,消除生产中的不安全隐患。带领职工严格按工艺规程认真操作,正确使用、精心维护机器设备。广泛听取工人合理化建议,推广技术革新,采取措施,改进工序,降低消耗,保证优质高产。
  化验室主任主要负责生产前原材料质量的检验工作,并组织安排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试验。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做好产品的等级评定,随时掌握原材料、设备和产品质量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组织解决。负责试验室工作人员的组织纪律管理。
  车间统计员的职责是当好主任参谋,做好原料、用工、产品的登记报表工作,按月公布工人的劳动成果;按主任的安排把厂部下达的经济指标、定额落实到班组人员。化验室统计员制定化验室安全制度,并检查落实,组织工人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班组长保证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搞好文明生产,保持车间现场整洁,负责本班组劳动力的临时调配及管理,确保车间下达的生产任务按时完成,及时对出现故障的电器设备、机械设备等进行维修。
  五、产品质量管理
  早期的手工业生产者和私营企业家,讲求产品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50年代的“五反”运动中,通过反对偷工减料,对职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住了产品的质量关。“大跃进”时期,企业受“浮夸风”“命令风”的影响,单纯追求产量,重大轻小,重造轻修,重产品数量,轻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急剧下降。1962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部分企业停产进行整顿,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70年代,全县大上工业,同时也注重质量管理,产品质量较高。
  80年代,由于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劣质产品曾一度增多。企业及其主管部门通过整顿企业,进一步加强了产品质量管理,教育职工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并相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质量管理机构,充实质检队伍,制订产品质量标准,完善检测手段,制订升级规划,把产品的质量同职工的奖金挂钩。
  90年代初,在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中,全县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普遍提高。据1995年1月对全县工业企业产品的抽样检查中,有26种产品达到升级规划,12种达到部颁标准。并开发了一系列名优产品和新产品。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