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421
颗粒名称: 第七编 工业
分类号: F427.22
页数: 15
页码: 327-3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国营集体工业、集体工业行业、记述改造与产品开发、工业经营管理等概况。
关键词: 柏乡县 工业

内容

柏乡县工业起源于手工加工业,历史悠久。经考证民间尚存的“光武砖”断定,在东汉初年就有人烧制砖瓦,柏乡县的建材工业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因修筑城墙、建桥、盖槐阳书院等,有10多个村庄,拍土丘窑,人力和泥、脱坯,用麦秸烧制大青砖,手工制砖业曾一度兴旺。民国时期,宁晋县、任县、新河等外地手工业者,为求生计,陆续在县城的四街两关定居,摆摊营业,建小作坊。柏乡县慢慢有了手工加工工业。日伪统治时期,抓劳工、修炮楼。手工业者,因逃避战乱,大多停业,手工工业日趋萧条。
  建国后,从1950年开始,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政策上支持手工业者和私营企业恢复生产。不断引导手工业者按行业组成生产合作社,扩大经营。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国营企业、集体企业。除轧花厂、铁工厂为半机械化生产外,其余都是手工生产。1958年“大跃进”中,全民土法上马,盲目兴建了一批炼铁厂、土化肥厂,工业企业一哄而上。1962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引下,关闭一批企业,开始整顿生产。到1965年,只保留了印刷厂、农机修造厂、皮麻社、铁业社、棉油加工厂等8家国营、集体企业。当年,工业总产值为538万元。经过10年的发展,到1974年底,工业总产值达到1,089万元,比1965年增加了551万元。产品发展到燃料、农机具、化肥、建筑材料等46个品种,基本达到了农业机械“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社,小修不出队”。1975年县革委制定县办工业十年发展规划,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县办工业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当地农产品优势,依托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新建了哈柏浆粕厂、板纸厂、有机化工厂、糠醛厂、织物厂、棉织厂、棉纺厂等14家国营集体企业。开发出国家级新产品12项,省、地级新产品11项,省优产品1项,地优产品4项。198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813万元。到1995年底,工业企业规模和整体素质都有较大提高,国营集体工业企业发展到34家(其中三资企业1家、与外联营3家),形成了建材、化工、化纤、粮食加工、造纸、食品、纺织等七大支柱行业,固定资产净值1.3亿元;集体工业企业发展到18家(其中三资企业1家,与外联营3家),全县工业总产值达80,855万元。
  第一章国营集体工业
  建国前,手工业生产和各种作坊,均为私营经济,由手工业生产者和作坊掌柜(经理)自主经营。1945年11月,柏乡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沿袭旧的经营体制,对公私合营企业,仍任用原经理(掌柜)经营。职工只是政治上翻身,按劳取酬。1956年,国营、集体企业建立以后,政府主管部门开始对工业企业,统一计划经营,原料、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调销,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80年代,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步形成国营、集体经营、私营、国有民营、股份制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工业经营体制。
  第一节国营工业行业
  一、建材工业
  1995年,建材工业有水泥工业、制砖业、水泥制品工业。
  (一)柏乡县水泥厂1970年筹建,投资8万元在赵村村西建厂,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主要设备有:∮1.25m×4.5m球磨机和∮1.5m×6m立窑,各一台(座)。同年6月,与磷肥厂合并共建。1971年,投入生产,时有职工174名,年生产普通硅酸盐325#水泥0.2万吨。1975年9月与磷肥厂分开生产,同年,添设∮4m×18m田字烘干塔一座和∮1.25m×4.5m球磨机一台,年生产325#普通硅酸盐水泥7,000吨以上。1987~1992年,先后投资45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改变了人力拉送物料、卸大窑、劳动强度大,能耗高、产量低、质量不稳定的落后面貌。年生产325#、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4.4万吨。1993年7月,投资1,600万元,新上8.8万吨现代化生产线一条,新增设备f2m×8m、f2.75m×10m机立窑各一座。∮1.5m×12m和∮2.2m×14m烘干机各一台,∮4m×8m田字烘干塔两座,GBW微机自控系统一套,150×750锷式破碎机2台及配套机械。1995年,水泥厂兼并了柏乡县化工一厂。年产值1,500万元,拥有职工489名,主要产品325#、425#矿渣硅酸盐水泥和钢渣硅酸盐水泥,畅销全国。
  (二)制砖业1972年在赵村西南投资兴建柏乡县建筑材料厂,主要设备有250型制坯机一台及配套动力机械。采用地下轮窑。日晒、码架、运土、装窑都是体力劳动,日烧5×12x24cm规格红砖2万块以上。1975年,厂址迁到王家庄村南,建一座“面包”形地上轮窑,点三把火,稀码快烧,日产5×12×24cm规格红砖10万块。1981年,投资兴建柏乡县建材一厂、厂址在南郝村村南,主要设备有350型制坯机2台及配套动力机械,建一座地上32门轮窑,拥有职工245名,年可生产2,000万块5×12×24cm规格的红砖。1983年,投资78万元,对制砖设备进行节能技改,变天然干燥为人工干燥,建烘干洞10条,添置配套动力机械以及60马力推土机两台,运土、制坯、烘干、装窑实现了机械化。另建一座54门地上轮窑,1984年4月,投入使用后,年可生产5×12×24cm规格红砖5,000万块。同年,由柏乡县建筑材料厂更名的柏乡县建材二厂,划给王家庄大队。1993年后,柏乡建材一厂生产不景气,1995年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三)水泥制品工业1977年8月,水利局投资筹建水泥井管厂,主要设备有:搅拌机一台,制管模具等,产品有花管、实管。
  二、化学工业
  (一)柏乡县化肥厂:1975年4月,投资260万元,筹建柏乡县化肥厂,厂址在南张村村北,占地83,759平方米,职工200人,设计年生产能力3,000吨合成氨。主要设备有:合成氨设备及配套动力机械。1977年,投资80万元,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后,年产合成氨5,000吨。1982年,投资82万元,对造气、脱硫两个部分进行改造,增添2260m3/小时造气炉3台,造气能力达增至15,000吨。1983年投资80万元,对压缩工段进行技术改造,更换了5台13.3-17/320压缩机。1984年投资6万元,由辽宁省石油化工设计院,按∮600系列年产15,000吨合成氨进行全套设计。1987年,投资890万元,对合成、精炼、碳化三个工段进行三期一、二网络节能技术改造竣工。年生产合成氨达2.2万吨,碳酸氢铵8.8万吨。实现了合成氨生产蒸气自给和全套生产线自动化。同时,又筹建了聚脂化工厂、宏远化工厂并见效益。
  (二)聚脂化工厂:1994年化肥厂投资120万元,筹建聚脂化工厂,当年投产,主要生产聚酯切片。
  (三)宏远化工厂:1994年化肥厂利用国家财政部专项资金200万元,筹建宏远化工厂,当年投产见效,生产苯甲醇和苯甲醛、氯化苄产品。
  (四)柏乡县糠醛厂:1986年,投资196.8万元,筹建柏乡县糠醛厂,主要设备:4吨蒸汽锅炉2台,水解锅6台,冷却器精制塔以及配套辅助机械生产线一条。厂址位于京广钱镇内车站东侧4公里处,与化肥厂为邻,占地面积18,072.6平方米,建筑面积4,633.7平方米,拥有职工130名。1987年,建成投产。因无周转资金,产品销售市场疲软和设备设计不合理,造成亏损,到1993年,停产。
  (五)柏乡县磷肥厂:1970年在水泥厂东侧投资8万元筹建柏乡县磷肥厂。主要设备:∮1.2m×4.37m球磨机一台及其配套机械。同年6月,与水泥厂合并,1971年,投入生产。1975年9月与水泥厂分开生产经营。由于产品滞销,企业时常停产。1984年6月18日,关停磷肥厂。
  (六)柏乡县化工一厂:1985年1月,在原磷肥厂基础上,投资新建而成。新上30吨化工车间一座,甲荃炳烯酰胺生产线一条。1991年4月,投资6万元,增建高纯度磷片石墨生产线,试产成功。1992年,与天津大学联办BCJ高分子吸水剂。1993年土法上马,生产水泥熟料和普通过磷酸钙。1995年该厂被柏乡县水泥厂兼并。
  三、造纸、印刷工业
  (一)京柏造纸厂:1985年9月,轻工业部造纸科学研究所与柏乡县联营筹建,厂址在西刘村西北,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总投资302万元,1986年11月进行试产。采取无蒸煮湿法新工艺。主要原料为棉花不孕籽。年设计生产能力2,000吨漂白棉浆板。1988年,棉花及其副产品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上工艺条件不成熟,无法正常生产。
  (二)柏乡县板纸厂:1987年3月筹建,投资800万元,主要设备有1,575多缸多网抄纸机及配套设备ZCQ型切草机一台,25立方米蒸球,4吨锅炉两台和辅助机械组成的生产线一条,拥有车间、辅助车间8个,职工350名。厂址在东刘村西北。1988年3月投产。生产1号棉浆挂面白板纸。1989年,根据市场需求,改革工艺流程,废除切草蒸煮设备,新上废书报车间,产品由1号棉浆挂面白板纸改为787×1092规格的机内涂布白板纸。1992年,新上涂布白板纸生产线一条。1995年拥有高光泽、涂布两条生产线,1号、2号两台造纸机,职工285名,年产值1,400万元,固定资产1,879万元。
  (三)柏乡县印刷厂:1952年,中疃村人崔氏在县城北街中段路东筹建印刷社。1956年,公私合营后改为柏乡县印刷厂。主要设备有日本造元盘等配套器材。1970年,购进旧四开平压机一台。1984年,印刷设备增加到13台。职工45名,固定资产11万元。1995年累计亏损36万元,申请破产。
  四、粮食加工工业
  1995年,柏乡县粮食加工工业拥有粮食加工厂、饲料加工厂、食品厂等企业。
  (一)粮食加工厂:1958年,在县城北关西北投资兴建粮食加工厂,主要设备有小钢磨、碾米机,加工面粉和小米。60年代后期,对面粉机械进行更新。新增5台250mm对棍磨组合设备制粉。1980年,又进行技术改造,更新主要动力机械。新建一座三层面粉加工楼,采用国家定型的600型液压磨粉机3台,提高制粉技术加工生产标准小麦面粉,年生产能力1,200吨。1984年,又增添800型液压磨粉机一台。1992年10月,在三层加工主楼上,又接一层,建成四层加工主楼,新增5部500型汽压磨粉机,淘汰液压磨粉机,年生产能力达3.2万吨,产品有水饺粉、面包粉、特一粉、标准粉、普通粉及各种食品专用粉等8项系列品种,畅销12个省市和地区。到1995年,厂区面积为15,933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拥有职工108名。
  (二)饲料加工厂:1981年,饲料公司投资兴建饲料加工厂,厂区占地3亩,有职工8名。主要设备为粉碎机,采用人工搅拌配料。随着全县养殖业迅速发展,1984年,增添小型饲料生产机组,时产饲料1吨。1992年,饲料公司在前三里镇村征地10亩,新建饲料加工厂,主要设备有:微机自动化配料生产机组,年产混合饲料3,800吨,职工增加到30人,拥有固定资产150万元,年产值300万元。
  五、化纤工业
  (一)哈柏化学纤维浆粕厂:1989年9月原京柏造纸厂与哈尔滨化纤厂联营,经过改造,生产化纤浆粕。1994年投资2553万元引进承揽国家重点项目唐山化纤厂配套的年产12,000吨化纤浆粕项目建设工程,1995年12月建成投产。1995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3,173万元,主要机械设备320台,厂占地64亩,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主要原料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际市场和国内部分省市。全厂职工444名,工程技术人员45名。
  (二)柏乡县织物厂:国营中型二级企业。1990年9月,商业局在西刘村村西建厂,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固定资产1,245.5万元,流动资产541.3万元。主要设备:引进国际最先进的英国重型宽幅剑杆织机2台。1991年投产,年产40万平方米整体阻燃运输带芯。1991年,投资269万元,开发“三层织物结构五级整体运输带芯”新产品一项,荣获河北省优秀新产品奖。1995年,拥有固定资产2,223万元,职工260名,英国MPB重型宽幅剑杆织机5台,可生产2~8层织物结构幅宽在3米以内不同强力、不同型号的系列整体阻燃带芯,年生产能力75万平方米,年产值8,000万元。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品种规格齐全、产品质量最好的整体运输带芯生产基地。产品具有表面光洁、无疵点、易浸渍、表面胶粘合力强、缩率小、强力高、边缘密实等特点,具有抗静电、带体轻、经纬向拉断强力大、运量大、耐冲击性强、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是国家煤炭部指令性开发推广产品。
  六、酿酒、饮料工业
  民国初,县城西街就有酿酒作坊,日伪统治期间,伪县公署军政要员入股控制作坊经营,将烧锅强“买”为“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仍然留有原烧锅的经理经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烧锅正式挂牌为柏乡县酒厂。
  饮料工业起步于70年代。初,柏乡县服务公司,购进一台冷冻机,开始制造冰糕、汽水等冷饮制品。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产品品种逐渐增多,产品有雪糕、三明治、奶油、冰袋等。1988年筹建以加工葡萄为主的果汁饮料厂。
  (一)柏乡县酒厂:1956年建厂,1976年迁至柏镇公路东段路南,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主要设备:烧锅、酿酒、装瓶生产线。70年代生产散装白酒,80年代改为泥坑牌瓶装窖白酒,90年代,改产牡丹特曲系列白酒。1995年,拥有固定资产45.5万元,流动资产109.8万元,在厂职工42名,年产白酒300吨,产值60万元。
  (二)柏乡县饮料厂:1988年,投资200万元筹建,1990年投产,占地44,600平方米。主要设备:4∶1浓缩汁机一台,500吨冷库一座及配套工程机械。1991年投资35万元,增上一条汽水生产线。1992年,投资20万元,新上普乐爽饮料生产线,年产葡萄浓缩汁2,500吨,普乐爽饮料150吨。1994年与河南食品罐头厂合作,利用河南食品罐头厂部分设备,合作生产外销芦笋罐头。1995年,与北京联营,扩建芦笋罐头生产线。年产芦笋罐头149.75吨。1995年底,该厂年产值217.5万元,拥有职工220名,产品远销德国、日本等国家。
  七、食品工业
  (一)柏乡县食品厂:1956年,在秀才营街路北投资建厂,占地45亩,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初产糕点类。90年代,改产单晶冰糖和山楂系列产品,1995年,主要设备有单晶罐13台,辅机10台,山楂系列产品生产线一条,在厂职工120名,固定资产260万元,流动资产250万元,年产值280万元。
  (二)肉联厂:1984年投资建厂,占地6亩,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100万元,在厂职工30名,年设计生产能力300吨。1995年后因市场疲软和经营不善停产。
  (三)惠康食品厂:该厂初为钢木家具厂,后改为罐头厂,生产水果和肉类罐头。1992年改为惠康食品厂,占地12.7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95年,拥有固定资产62万元,流动资产66.3万元,在厂职工70名,年产量1,200吨,产值156万元。
  八、其它工业企业
  (一)柏乡县棉织厂:1986年9月投资建厂,占地21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412.9万元,流动资产375.7万元,主要设备有织机300台、整经3台、浆织2台、整理机械10台等。1995年在厂职工500名,年产值1,000万元。
  (二)柏乡县羊毛衫厂:1992年初投资建厂,占地5.2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1995年在厂职工180名,固定资产90万元,年产量300万件。
  (三)北方制罐工业总公司:1992年9月投资建厂,厂址在后三里铺村东西公路路北,占地19亩,建筑面积2,140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426.4万元,流动资产363.2万元。主要设备有年产3,000万只制罐生产线一条,及焊机、裁板、卷、冲床等辅助机械30多台。1995年在厂职工153名,年产值400万元。
  第二节集体工业行业
  一、机械铸造工业
  (一)柏乡县通用机械厂1953年建厂,初名铁业生产合作社,1984年改名柏乡县第二机械厂,1988年改为柏乡县通用机械厂。80年代以前,主要是修造农机具及其零配件。80年代,企业按市场需求,改善经营,革新技术,改产多功能木工机械刨床。采用静电喷涂新工艺生产钢制家具,红外线加热烤炉、铁花盘、托盘等产品,其中铁花盘、托盘远销美国、东南亚、欧洲、非洲等30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7月与邢台冶金轧辊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投资260万元,增上轧辊生产项目。1995年产值250万元,厂区生产建筑面积1,030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拥有铸造、锻、铆、焊、机加工等6个车间,主要设备有化铁炉、抛丸机、混沙机、喷沙机、万能铣冲床、钻床等49台件,锻、铆、焊专用设备12台件以及静电喷涂生产线一条,固定资产原值230万元,干部职工190名。
  (二)柏乡县冀南锅炉厂原名柏乡县锅炉辅机厂,1984年在柏乡县城南大街东侧建厂,主要生产交换器、除尘器、锅炉辅机。1988年7月,搬迁到柏镇路路北侧原交通机械厂院内。1993年与天津大学、西安交大、省锅炉公司建立科技协作关系,引进技术、工艺,开发试制出常压锅炉,自动无塔供水器两项新产品。1995年完成产值142万元。
  (三)柏乡县电器一厂1986年机电设备厂划小核算单位时,电器车间与总厂分离,成为独立核算企业,建成柏乡县电器一厂。1995年有干部职工30名,固定资产6万元。主要产品有自动鼓风热水炉、民用采暖炉两大系列产品。
  (四)柏乡县机电设备厂初名为皮麻生产合作社,1970年转产开始生产变压器、电焊机,1971年改名为电器厂,1986年划小核算单位,电器厂分为三个厂,形成了三个独立核算企业。
  (五)柏乡县电讯器材厂1986年柏乡县机电设备厂划小核算单位,电讯器材车间与总厂分离,成为独立核算企业。1989年,由于产品自动电话交换器、双刀闸等电讯器材滞销,企业转产出口餐具,又因产品销售不畅,企业陷于困境,停产。1995年初转产,投资20多万元从山东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新上塑钢门窗项目,开始生产铝合金塑钢彩板门窗系列产品,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六)柏乡县新型机械厂柏乡县新型机械厂,1990年8月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脱粒机、搅拌机等小型农机具。由于产品销售不畅,生产经营不景气等多种原因,企业一直在亏损边缘徘徊,1993年下半年停产。1995年,二轻工业总公司对该企业实行了国有民营,几名职工合资租赁了这个企业。
  (七)柏乡县精密铸钢厂(邢台宏达铸造有限公司)1946年建厂,厂址在县城西街,初名铁工厂,后改为农机厂,1980年迁址柏镇路北侧,后改为精密铸钢厂。现有职工240人,企业占地106亩,拥有固定资产238万元,年创产值450万元,实现利税20万元。主要产品为精密铸钢件,年生产能力1,000吨,为长征汽车制造厂、邢台冶金厂、承德挂车厂、辛集机械厂等配套生产铸件毛坯。同时还生产液压注浆泵、液压马达、汽车配件等产品,液压注浆泵主要用于煤矿、铁路、燧道等基建施工。
  二、服装工业
  (一)柏乡县服装厂柏乡县服装厂是在原鞋厂倒闭后,于1991年开始筹建。1995年,有干部职工318名,拥有固定资产101万元,服装加工专用设备584台件,现已成为全县服装行业规模最大,加工实力最强的出口创汇企业。1993年获得河北省进出口商品检验局颁发的“质量许可证”书;荣获地委、行署命名的“文明企业”称号;1994年被评为河北省“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完成出口交货值分别为120万元、240万元、350万元、378万元;完成利税指标分别为15.6万元、23.7万元、29万元、31.5万元。1995年底,生产出口服装56万件,完成出口交货值500万元,实现利税35万元。
  (二)柏乡县服装刺绣厂初名缝纫生产合作社。1975年,加工出口童装,1984年以后,批量加工出口服装,1987年,达到年产出口服装20万件的生产能力,成为省外贸出口服装定点生产厂家。1991年,由于管理不善,技术人员外流等多种原因,使企业出现效益滑坡。1995年10月与香港金荣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达成独资租赁协议,由香港金荣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独资租赁了柏乡县服装刺绣厂。
  (三)柏乡县新颖服装厂1953年在县城北街路东成立木业合作社,后改为木器厂。1986年搞横向联合,木器厂与石家庄人民商场联营,组建了石家庄人民商场柏乡分场,1987年石柏分场与木器厂分离,成为两个独立核算企业。1992年,由于木器厂、石柏分场连年亏损,经二轻公司批准,将这两个企业的资产合二为一,新组建了第三服装厂,因生产经营不景气。1993年8月,二轻公司对该厂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了新颖服装厂。1995年,新颖服装厂拥有职工20名,2个车间,固定资产140万元,年产值15万元。
  三、棉油、棉纺工业
  (一)柏乡县第一棉油厂1951年建厂,加工轧花,主要设备:小皮辊轧车14台,1954年建榨油车间,开始榨油时有职工94名,固定资产7.1万元。1988年产品由普通棉籽油改为卫生油,建有现代化榨油生产线一条。1995年拥有职工150名,固定资产187万元。
  (二)柏乡县第二棉油厂1966年在固城店十字街口西建厂,主要轧花,有工人57名,轧车11台。1992年投资250万元,迁址固城店村南,更新设备,购进121型新式轧花机一台,144型脱绒机5台。1995年拥有职工120名,固定资产563万元。
  (三)柏乡县棉纺厂1986年投资310万元在柏镇路中段路北建厂,主要设备有5,000纱锭规模的纺织生产线一条。1989年进行技术革新,扩大生产能力。1995年达到10,000纱锭的配套齐全的纺织生产线,拥有职工543名,固定资产579.4万元。
  第二章技术改造与产品开发
  第一节技术改造
  1986年,柏乡县的工业企业开始重视科学技术管理,利用科学进步,增强企业活力。1987年,化肥厂投资165万元,对合成、精炼、碳化三个工段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使生产能力由年产碳铵5,500吨增加到10,000吨。水泥厂投资150万元,新上了机立窑,从烧成到物料输送实现机械化,改变了工人劳动强度大、消耗高、产量低、质量不稳等落后面貌,年产量由过去325#普通硅酸盐水泥7,000吨增加到325#、425#矿渣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4.4万吨。生产每吨水泥节省煤19千克,电7.4度。1990年投资590万元,对农机厂、棉油厂、通用机械厂的七个项目进行技术改造,推广新技术和微机管理20多项。“八五”期间,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完成了对化肥厂综合节能技改,水泥厂8.8万吨技改扩建工程,织物厂引进英国MPB重型宽幅剑杆织机5台,以及板纸厂、棉纺厂、二棉厂、饮料厂等企业35项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或扩建工程。199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3亿元,比1990年增长5.6倍。开发引进了高级别输送带芯、聚酯树脂、芦笋罐头、化纤棉浆粕、塑钢板门窗、白、金云母纸等23种新产品。第二节产品开发
  在固城店村一带荒郊野外的碎砖残瓦,大约是战国以前的手工业产品,“光武砖”问世后,柏乡县域上的手工业产品渐渐增多,相继出现了陶罐、牛马挽具、农具、木制织布机、炊帚、案板、菜刀、屠具。清乾隆三十年后,10cm×20cm×36cm规格的大青砖,桌、椅、板凳、点心等日常家庭生活用具食品不断改换样式。民国时期,增添了棉籽油、皮革制品、水车、木犁、木轮大车、轿子等,抗日战争时期,县城北街铁器厂,改修造水车为铸手榴弹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发展生产、繁荣国民经济的前提下,产品的品种、数量、制作技术较前都有提高。到1956年,产品发展到:黑白铁制品、柳编、皮麻品、印染品、鞋类、服装、公共建筑30多种。1958年,又增加了法兰盘、车轴、轴承盖、汽车拖斗一类机械产品和木制鼓风机、胶轮大车、耧耙等大件农业生产工具。60年代初期,由于连年的自然灾害,原材料短缺,手工业、工业产品的品种,数量大大减少。1964年,手工业、工业产品有:油脂、各类农具、服装、公共建筑、普通家具,产品品种、数量又有所发展。
  从70年代开始,随着县域工业的发展,新产品不断增加,陆续生产出电动机、水泵,立铣车、动力车、火碱、纯碱、动力缝纫机、麻刀、水泥制品。1974年,又有了变压器、电焊机、农用脱粒机、机制红砖、水泥、磷肥、硫酸、碳酸氢铵、型煤、液压件、机制水泥管、机绣、机制服装、白酒等。
  进入80年代,新建了哈柏浆粕厂、有机化工厂、板纸厂、糠醛厂、棉纺厂等14家企业。开发出国家级新产品12项,省、地级新产品11项,省优产品1项,地优产品4项。工业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了质的飞跃。
  从1990年开始,工业企业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生产出:输送带芯、化纤浆粕、白板纸、机内涂布纸、水泥、碳铵等名牌产品。开发出:芦笋罐头、云母板、妇女卫生巾、常压锅炉、塑钢门窗、彩板门窗等新产品。据统计到1995年,全县工业、手工业产品共计3,089种。
  第三节名优产品1985年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全县工业企业不断生产出名优产品。
  1986年,县第一建材厂普通粘土砖获地优质产品。
  1989年,1号棉浆挂面白板纸荣获国家专利和河北省优质产品。
  1991年,越茂牌碳酸氢铵、槐桥牌矿渣硅酸盐325#水泥、多功能木工刨床获省部优质产品。云母纸厂生产的白云母纸、金云母纸获省级优质产品。
  1992年,单晶冰糖、化纤浆粕获地优产品。
  1993年,牡丹牌系列白酒,获省部优产品,其中牡丹特曲获“香港”饮品博览会金质奖。普乐爽饮料荣获乌兰巴托国际商工贸博览会产品金奖。
  1995年,整体阻燃织物运输带芯、化纤浆粕荣获省优质产品奖。
  第三章经营管理
  第一节宏观调控
  手工业建立初期,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民国以前历代官府不重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协调管理。手工业和私营作坊自发产生、发展。民国17年,县政府实业局和商会,对手工业者和私营作坊,实行有“行会”性质的管理,没有成文的计划、章程,因事论事。日伪统治期间,伪县公署军政要员,依仗权势,强行控制收买北街的铁器加工厂和西街的烧锅,民间手工业和私营作坊处于关停、瘫痪状态。1945年11月,柏乡县人民政府成立,执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发放贷款、供应原料、定购产品,支持手工业和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50年代初开始,县委、县政府有步骤地引导私营企业和手工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向集体和全民方向发展。1956年底,基本完成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8年,随着国营、集体企业及其管理机构的建立,县人民委员会的主管工业部门,开始负责企业经营的决策和人、财、物的统一计划管理,并修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文化大革命”期间,政企不分、党政不分,工人劳动报酬,改为固定工资,按月发放,企业的盈亏由主管部门统一核算。同时,结合政治运动,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要求职工注意安全生产,参与工厂管理,干部参加劳动。1976年,工业企业在计划调拨的前提下,原料不足可以自采,超产可以自销,计划亏损由国家补贴解决。
  80年代,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后,柏乡的国营、集体工业企业逐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开始在企业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试点。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为了尽快发展壮大柏乡的县域经济,1985年2月26日,县委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开展致富翻番奔小康的大讨论。县委、县政府提出县办工业不要老实把眼睛盯在现有的摊点上,要在抓紧对现有企业进行挖潜改造的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投入规模,要不断开辟新领域,新门路和新行业,大力发展乡镇工业,重点是发展饲料、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确立了柏乡县经济发展必须走“种养加一条龙”的路子,制定了“飞鸟型”经济战略(以农业为主体,以县办工业和乡镇工业为两翼)。1985年底,国营、集体企业,全部实行厂长负责制。克服了政企不分、职责不明,决策不速,互相干扰的经营弊端。从经营到人、财、物的管理进一步放权。1986年,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大型经济工作会议,制定县乡工业发展规划,树立农民企业家典型,总结推广乡镇工业先进经验,有利地指导工业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的发展,县乡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力量迅速发展。1988年,县人民政府对县办工业企业,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工人参与管理、积极生产的极大热情。1989年,投资扩建和改建了一批企业,完成了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全县工业形成了六大支柱行业。1990年,指导企业研制高优产品,深入开展学习宁晋印染厂的先进管理经验。1993年,指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企业管理,加速发展乡镇企业。1994年,按照小康县建设总体规划,成立县办工业领导小组,宏观指导,定期调度,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抓重点、合力促帮、减亏扭亏”活动,制定了《关于县办工业项目管理实施办法》及长远规划目标。1995年,狠抓县办企业领导班子的政治思想建设,广泛开展“学习马恩华”活动,提倡爱岗敬业精神,制定了《关于县办工业领导班子考核奖惩意见》。广泛开展“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引进活动,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采用项目法人制、股份制、国有民营、兼并,破产重组等形式,使个别常年亏损、负债累累的企业焕发了生机。
  第二节工业管理机构
  清及以前历朝,衙门不设手工业和私营作坊的管理机构。
  民国17年,县政府实业局召集手工业者、私营小作坊的掌柜、经理,组成商会,为半官、半群众团体性质的手工业、工业管理组织,负责摊点、作坊征收摊派款物,宣传政府法令,调解手工业和私营作坊之间的民事纠纷。日伪统治期间,伪县公署也仿效民国县政府设立商会等。
  1945年11月,柏乡县人民政府成立,设工商局管理工业、手工业。1949年工商局改为工商科、税务局,工商科接管工业、手工业的登记、管理。1953年5月,柏乡县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设理事会、监事会、管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8月,县人民委员会撤销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其业务交新成立的柏乡县地方工业局。年底,柏乡县地方工业局并入内邱县的工业管理机构。1962年,恢复柏乡县建制,同时恢复地方工业局。1963年3月,县人民委员会撤销地方工业局,恢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1968年8月,县革命委员会撤销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改设交通手工业局。1978年,县革命委员会撤销交通手工业局,在原基础上组建二轻工业局。同年增设社队工业局。1981年,柏乡县成立经济委员会,撤销柏乡县社队工业局,其业务交经委承办。1984年,二轻工业局改二轻工业公司。1985年2月,经济委员会,二轻工业公司、社队工业局合并为经济联合委员会,合并后,经联委设二轻科。同年7月,二轻科改建为二轻工业总公司,从经联委析出。社队工业局也分立门户改称乡镇企业局,经联委重新复名为经济委员会。1995年底,柏乡县的国营、集体工业管理分为:经委系统、二轻系统、县社系统、商业系统、粮食系统。
  柏乡县经济委员会,1995年有工作人员23名,单位设正、副主任,下设5股一室,即:办公室、生产股、企管股、安全股、技术股、审计股。负责管理化肥厂、浆粕厂、板纸厂、水泥厂等12家企业,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发展国营企业的方针、政策,制定和实施县人民政府关于县办工业管理办法,帮助企业改善经营、总结经验、推广技术,发挥指导、监督、协调、服务四大作用。
  二轻工业总公司,1995年有工作人员20名,单位设正副总经理,下设3股1室,即:办公室、审计股、生产技术股、人事股、负责管理通用机械厂、服装厂、建筑公司、电器厂等14家集体企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和实施县人民政府关于集体企业的发展规划,帮助企业减亏增盈,协调资金、开发新项目,充分发挥指导、监督、服务三大作用。
  县供销联合社、县粮食总公司的机构设置及沿革情况,详见“商业贸易”编。
  第三节企业内部管理
  1957年,中共中央颁发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章程》(草案),全县各手工业合作社参照“草案”分别制定了社章。同时,国营企业也建立健全了厂规、厂约。之后,各企业的请销假、考勤、岗位责任、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原材料管理、设备管理逐步形成制度。80年代初各企业试行生产定额、标准质量、考核消耗、核算成本的管理方式。从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推行现代化管理,产品质检、设备维修、生产检查等成为制度。到1995年,在推行目标管理的总体要求下,企业管理的内容、方法、形式不断完善,分别编印成册,下发到厂部、科室、车间、班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厂长日常行政管理、科室职责、规范操作。企业通过召开会议,检查总结,表彰批评、落实奖惩等措施,保障各项管理制度落实。
  一、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995年,工业企业都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在党和工会的领导下,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的关系。保障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权力,支持厂长行使行政权和生产指挥权。
  代表大会职权:定期听取厂长的工作报告,审议企业的经营方针、生产计划、财务分配方案;评议监督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并提出奖惩和任免建议。推荐厂长人选或民主选举厂长。
  代表产生办法:在厂享有公民权的职工,在班组或科室,由职工直接选举产生。代表包括: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职工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听取厂长工作报告和财务工作报告;听取提案和专门委员会工作报告;通过决策、决议。职工代表大会的常设工作机构为企业工会委员会、一般设主席、干事等。
  二、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很重视对手工业者和私营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做国家的主人。各企业设立了党组织和工会,对工人进行“主人翁”思想教育。“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受教育程度用“提高觉悟”和“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来衡量,主要表现在“加班加点、日日月月都超产”来向党的代表大会献礼,提倡“政治挂帅”,批判“唯生产力论”和“资本主义的白专道路”。形成政治运动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劳动状态,由于忽视科学技术,生产效益不高。
  70年代,在“工业学大庆”的号召下,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着重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革命干劲和精神,要求职工做“铁人”式的工人,按“三老、四严”要求自己。
  70年代末80年代初,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基础文化课补习,引导职工参与技术革新,学习“张海迪”精神,在职工中一度掀起“学历”热。企业党组织和工会也相应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职工之家。
  8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引导职工支持企业改革,以英模人物为榜样,勇于开拓,锐意改革,推广“张兴让”的满负荷工作法。
  90年代初,针对实际,普遍对职工进行“两史一情”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育。要求职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逐步做到“五讲、四美、三热爱”,对职工进行“爱岗、敬业、讲奉献”教育。同时,进行普法教育,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
  三、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
  国营、集体企业建立初期,大部分企业产品生产不计成本,按计划生产、销售,亏损国家补贴,管理粗放。六七十年代,产品生产成本采取由企业统一核算的办法,缺乏规范化管理,成本核算工作仍是一个薄弱环节。1986年,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将产量、质量、资金等各种生产指标,采取分级归口管理,分解到车间、班组,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各岗位实行定额消耗、降低成本。对流动资金严格管理,勤俭节约,加速周转,提高效益。
  财务管理包括:固定资产管理、原材料管理、产品管理、流动资金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按国家规定设帐,逐项登记。对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保管与维修等编制计划,设卡登记。
  原材料管理:50年代初,原料定量,由生产者按生产量领取。国营、集体企业建立以后,设保管员专管。“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材料,随生产随取,管理粗放。80年代企业设立原材料管理科室,原材料管理日渐完善。到1995年原材料管理,从管理科室到班组,按生产定额发放,做到不积压,不误生产。
  产品的管理与核算:各厂建立产品收发,领退、保管、报废制度。定期检查落实、盘点登记。车间按时登记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70年代以前,由厂统一核算。1975年以后,由车间核算产品生产成本,财务科核算总成本,1985年后,产品成本由车间统一核算。
  流动资金管理:流动资金包括: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货币资金、专项基金。管理原则是勤俭节约,加速周转,提高效益。1958年以前,由企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大跃进”中片面强调“一大二公”,流动资金管理放松。1962年后,由主管部门统一掌握,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改革,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逐步完善,到1995年,流动资金管理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储备资金归有关科室管理、生产资金由车间班组负责,成品、结算、货币资金由财务科(室)管理,专项基金由供销、财务科(室)掌握使用。
  四、车间生产管理
  1970年以前,柏乡县的工业企业,大多是手工生产,少数是半机械化生产,而且规模较小。车间管理由领班的班组长和厂长结合,只有一些简单领料、交货、考勤等组织管理。70年代县水泥厂、建材厂、磷肥厂、农机厂、铁工厂、电器厂相继建成和棉油加工厂更新设备扩大生产后,车间管理逐步规范化,到1995年,车间管理达到现代化水平。车间包括生产车间和化验室。生产车间由车间主任、统计员、班组长、岗位工人组成;化验室由内勤人员、原料组人员、成品检验组人员组成,不论是生产车间或化验室都规定了严格岗位职责。
  车间主任根据生产计划,组织各班组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随时掌握生产进度,及时处理生产中的问题,保证计划均衡地完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增产。贯彻厂部各项规定和劳动保护制度。定期检查,消除生产中的不安全隐患。带领职工严格按工艺规程认真操作,正确使用、精心维护机器设备。广泛听取工人合理化建议,推广技术革新,采取措施,改进工序,降低消耗,保证优质高产。
  化验室主任主要负责生产前原材料质量的检验工作,并组织安排新产品开发和新工艺试验。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做好产品的等级评定,随时掌握原材料、设备和产品质量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组织解决。负责试验室工作人员的组织纪律管理。
  车间统计员的职责是当好主任参谋,做好原料、用工、产品的登记报表工作,按月公布工人的劳动成果;按主任的安排把厂部下达的经济指标、定额落实到班组人员。化验室统计员制定化验室安全制度,并检查落实,组织工人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班组长保证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搞好文明生产,保持车间现场整洁,负责本班组劳动力的临时调配及管理,确保车间下达的生产任务按时完成,及时对出现故障的电器设备、机械设备等进行维修。
  五、产品质量管理
  早期的手工业生产者和私营企业家,讲求产品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50年代的“五反”运动中,通过反对偷工减料,对职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住了产品的质量关。“大跃进”时期,企业受“浮夸风”“命令风”的影响,单纯追求产量,重大轻小,重造轻修,重产品数量,轻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急剧下降。1962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部分企业停产进行整顿,产品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70年代,全县大上工业,同时也注重质量管理,产品质量较高。
  80年代,由于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劣质产品曾一度增多。企业及其主管部门通过整顿企业,进一步加强了产品质量管理,教育职工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并相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质量管理机构,充实质检队伍,制订产品质量标准,完善检测手段,制订升级规划,把产品的质量同职工的奖金挂钩。
  90年代初,在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中,全县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普遍提高。据1995年1月对全县工业企业产品的抽样检查中,有26种产品达到升级规划,12种达到部颁标准。并开发了一系列名优产品和新产品。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