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乡畜禽养殖历史悠久,民国以前饲养量不大,大牲畜以拉车耕田、驮运骑乘为主,猪、鸡散养于庭院,却很普遍。本县家畜家禽种类多,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鸭遍及全县。1949年前,畜禽养殖长期处于自发状态,养畜以役用,养禽以自食,数量小、效益低,始终未能形成产业。新中国建立后,县乡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了畜牧行政和事业机构,加强了领导,制定了屠宰牲畜检验标准,严禁屠宰耕畜等规定。组织民间兽医和国家畜牧兽医技术干部积极开展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到1957年,大牲畜存栏达到9,537头,比1949年增长了30%。1958~1964年,由于受“左”的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畜牧生产连续下降,到1964年大牲畜存栏降到了3,153头,比1957年减少6,384头。主要原因是大牲畜入社作价不合理,缺乏集体饲养管理经验,收益分配处理不当等,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1965年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国家在政策方面,从所有制、经营管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调整,畜牧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1965年大牲畜达到了3,797头,比1964年增长17%。1965年全县猪存栏14,000头,集体养猪占猪只总数的20%以上,其他畜禽养殖也有所恢复。1966~1978年间,大牲畜一直在5,000余头徘徊,猪只饲养量大幅度增加,1972年10月底统计为63,800头,1973年10月为55,800头,最高时达91,271头。
80年代后,在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集体牲畜作价归户,取消了对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使经营者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各种畜禽饲养数量不断增长,到1995年大牲畜存栏达8,287头,猪存栏63,383头,羊存栏21,473只,家禽存栏4,902,576只,与1978年相比,大牲畜增长50%、猪增长13%、羊增长217%。1995年畜牧业产值达23,829万元(1990年不变价),占农业总产值的57.8%。人均肉占有量39.3公斤、蛋256.5公斤。蛋鸡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养殖业在本县经济发展中已居重要地位。
第一节 畜禽种类
县域内畜禽种类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鸭、鹅等。
牛解放前,饲养比较普遍,但是由于本地牛个体小,使役能力较差。解放后,先后从内蒙、河南等地大量购入役用牛,本地品种逐渐被蒙古牛、南阳牛所取代。全县牛存栏中南阳牛及杂交后代占43.2%,蒙古牛占27.8%。县家畜改良站70年代引进肉牛品种,对本县品种进行了杂交改良。从1986年始,前三里铺、北黄泥等村先后引进荷兰黑白花奶牛20余头。
马50年代初期饲养的役用马主要是蒙古马,1957年后,又先后引进了伊犁马、苏高血马、苏重、川马等品种。1983年全县1,373匹马中蒙古马、伊犁马、苏高血马、川马分别占44%、19%、20%、17%。
驴以本地驴为主,其次是关中驴和杂种驴,以役用为主,偶作交通代步之用。
骡50年代初期,养役的骡主要是本地驴和蒙古马的杂交后代,其数量很少,随着优种公马、公驴的引进杂交,绝大部分改良为优种杂交骡。
猪1957年前猪品种主要是当地白窦猪。自1958年以来,先后引进了巴克夏、约克夏、定县猪。1964年末又先后引进了芦白、芦花、昌黎、长白等优良品种。1970年前后,又引进了内江猪。
由于多年引进外种杂交改良,使本地猪基本绝迹,现多为混血杂种猪,血缘比较复杂,外貌特征不甚一致,繁殖性质和产肉多少也有差异。1983年县畜牧局调查24,309头猪中,杂交猪20,824头,占86%,其中内本杂交猪11,560头,占猪总数的4.8%,其余杂种猪混有巴克夏、约克夏、芦白、长白、北京黑等。
羊以河北肉乳奶山羊、小尾寒羊、大尾寒羊为主,其次是青山羊。
兔主要品种是青紫兰、大耳白和本地白兔。因本地白兔毛短体型小,将逐渐趋于淘汰。
鸡传统品种以本地紫鸡为主。本地紫鸡属柴鸡个体较小,全身紧凑、动作机敏,食力、抗病力强。成年母鸡体重1.25~1.5公斤,公鸡1.55~2.5公斤,毛色复杂多样,以麻色最多,喙多为铅色和黑色,短扁稍弯曲,胫为铅黑色或白色,皮肤粉白色居多,单冠占大多数。此外,还有来航鸡、九斤黄、芦花鸡等引进品种。自1994年始县畜牧局又先后引进了依沙褐、海塞克斯等品种。
鸭主要有北京鸭、北京麻鸭等品种,但数量都不大。
鹅主要有白鹅,间或有饲养者,量少,不普遍。
蜜蜂县内养蜂历史久远,多为农户散养,近几年饲养者很少。
第二节 蛋鸡养殖
一、发展概况
本县居民养鸡历史悠久,品种以本地紫鸡为主,饲养形式均为一家一户散养,多则二、三十只,少则二、三只不等,饲养管理也比较粗放,雏鸡成活率低,鸡的寿命短,产蛋率低、商品率低。1970年后陆续引进一些新品种,主要有:来航鸡、九斤黄、芦花鸡、依沙褐、海塞克斯等。1975年食品公司在柏镇公路南侧城关食品站内建优种蛋鸡繁殖场。1985年后,中共柏乡县委、县政府把蛋鸡养殖确定为本县农民发家致富、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水电上倾斜,支持养鸡业发展。随着全县养鸡专业户逐年增加,养鸡大户笼养鸡多达1.2万只,全县形成了养鸡热潮。1990年全县蛋鸡存栏达55万只,1993年达292万只,1994年达527.8万只,1995年建成南鲁、西汪、南阳、内步4个养鸡70万只的专业乡,张家庄、方鲁、陈家庄、里村、内步等39个7万只以上的专业村。相续建成了一批蛋鸡生产小区,实行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购销等。鸡蛋除供应本县、石家庄市、邢台市外,还销往京津地区,并打开了南方市场,销售网点扩展到河南省的南阳、平顶山、许昌,湖北省的武汉,湖南省的长沙,广东省的广州、湛江、茂名、梅州、惠州,福建省的厦门、漳州,安徽省的阜阳,四川成都等城市,并与广东西江蛋业公司合作打入了香港市场。大规模的蛋鸡生产和销售,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成为农民翻番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
养鸡业的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1995年全县已建成孵化厂4个,饲料厂100家,拔丝鸡笼厂120家,蛋箱蛋托厂8家,屠宰厂30家,兽药供应门市、动物医院43家,蛋鸡生产及服务加工业年产值2.5亿元,为振兴柏乡经济,加快小康建设步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重点养殖场
(一)石家庄晨光种鸡场
该场于1993年10月创建,1994年8月正式投产,是一个集种鸡饲养,雏鸡孵化、天津正大精料经营和跟踪服务为一体的集约化种鸡场,常年饲养褐壳蛋鸡父母代8,000~8,500套,1997年3月9日自烟台外贸种禽公司引进海兰褐父母代种鸡4,500套,5月23日第二次引进4,000套,自北京市西山孵化设备厂引进国内最先进的电脑孵化设备11台,每年可为养鸡户提供优质商品代雏鸡50余万只。
(二)陈家庄蛋鸡生产小区
1997年5月,陈家庄村22户农民投资39万元建成蛋鸡生产小区,有高标准鸡舍19栋,蛋鸡存栏5.9万只。
附:其它家禽养殖
1.鸭历史上有一家一户饲养少则三、五只,多则八、十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养鸭有了一定发展,本县前三里、寨里、东里村等村部分农户以股份制方式集中饲养,有的多达万只,由于经济效益欠佳,1997年养殖量大大减少。
2.鹅有史以来,本县居民一直是零散饲养。
3.鸽过去,本县居民只是零散饲养,90年代后,商品鸽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县内部分户开始集中笼内群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 家畜饲养
一、牲畜
历史上,为户养舍饲,饲养方法较粗放。1953年初级社后,全部入社,集体喂养,以使役为主。1978年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归农户饲养,仍为使役。1986年县内出现奶牛专业户和肉牛专业户,均采用科学方法饲养,用于产奶、屠宰或出售商品肉牛。
二、羊
以农户散养为主,主要以拴饲、舍饲间以放牧喂养。1978年后提倡家庭养殖,出现养羊专业户,主要分布于内步、王家庄两个乡,其中养羊最多的一户羊存栏100余只。1978年养存栏6,767只,1987年达到11,659只。进入90年代后养羊数量基本维持在2万只左右,1995年底,羊存栏21,473只。
三、兔
70年代前以洞饲为主,以后渐渐被舍饲、笼饲取代,饲料上也逐渐以混合饲料取代了青草,饲养管理渐趋科学合理。
四、猪
历史上,本县居民养猪以户养为主,饲养量小,生猪出栏率和商品率都很低。1956年后采取了社繁户养、私养公助、社买户养等办法养猪迅速发展,并大量推广米目饲料喂养方法,及时参观交流经验,积极预防和治疗猪病,大力推广清圈、消毒工作,养猪得到进一步发展。1958年人民公社开展“乡乡万猪、社社千猪”运动,队队建猪场,贯彻“私有私养为主、集体饲养为辅”的方针,鼓励社员个人养猪,全县曾搞了10个万头猪乡、2个万头猪社、4个5千头猪社、29个双千头猪社、43个千头猪社、250个养猪场,集体兴建大猪场。由于私养公助政策的落实,奖励饲料粮、落实饲料地,生猪饲养量逐渐增加。“文化大革命”时期,集体饲养量剧增,几乎每个生产小队都建有大小不等的养猪场,但侧重于积肥,数量虽多,出栏率不高。1974年西北鲁村实现一人一头猪,1976年全县猪只饲养量达128,400多头,实现了一人一猪。猪只存栏达91,271头,出栏率最高为35%.1978年后农户散养增多,全县养猪专业户有800户,猪只存栏达56,077头。1994年县畜牧局实施省万头猪场项目,在西汪乡西汪村建成占地面积30亩,猪舍6,300平方米大型养猪场。其管理方法实行“四统一分”,即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分户饲养,当年出栏肥猪2,100头。1995年底,全县生猪存栏达63,383头。
第四节 饲料
一、青饲料
主要包括农作物秸杆(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叶子(豆叶、高梁叶等)、青草、树叶等,据1984年畜牧区划调查,全年共需饲草1,436.3万公斤,占饲料总量的26.3%。
二、粗饲料
指粮、棉、油作物籽实加工的副产品,主要有糠麸、棉籽饼、豆饼、粉渣、豆腐渣等,1984年调查全县年产粗饲料达263.48万公斤。
三、精饲料
主要是农作物籽实,原以黑豆、高梁为主,近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粮食的丰收,改为以玉米为主。1984年全年用作饲料的作物籽实为1,411.7万公斤。
四、配混饲料
开始主要用麸皮、谷糠等原料手工配制,县饲料公司建成投产后,生产各种机械配制的配混饲料。1994年县内养鸡量猛增,随之出现360多家加工能力不等的个体饲料加工场点。
在农作物秸秆加工调制方面,县畜牧局从1986年开始试验推广秸杆氨化。取得经验后,1987年在全县推广,是年氨化麦秸250万公斤,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养牛业的发展。由于成绩突出,引起了世界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及各级领导的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三次到本县考察,验收指导工作,并称赞柏乡为世界缺草地区劣质饲草的加工调制开辟了一条新路。当年七月农业部在本县举办全国青贮氨化培训班,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92名代表参加了学习。河北省、邢台地区也相继在本县召开现场会,推广柏乡县的秸秆青贮氨化经验。
第五节 疫病防治
一、兽医队伍和机构
1953年,全县14名兽医组成了兽医联合会,1956年将其分成5个兽医门诊部,工作人员17人,深入到村,建立责任范围区,同年8月新建兽医站,并大量培训农业社防疫员。1980年重新组建县兽医联合会,并建乡兽医站10个,配备了一级的医疗器械,有工作人员22人,全县10个乡镇实现了乡乡有站。1981年县畜牧局成立并组建了兽医防疫站,1995年有工作人员5名,配备有一级的化验诊断及冷藏设备。
二、传染病防治
(一)疫病种类
县内发生的畜禽传染病、主要有马传贫、牛肺疫、猪瘟、猪肺疫、猪口蹄疫、鸡新城疫、鸡霍乱。
1.猪瘟1978年前没有记载,1978年白阳公社十里铺大队1生产队,发病11头,死亡9头,1979年该村又发病6头,死亡5头。1982年南阳公社南阳大队发病1头,死亡1头。
2.猪肺疫1980~1981年连续两年流行,1980年10个公社的36个大队,421头发病,死亡144头。1981年5个公社的19个大队发病168头,死亡17头。1980年发病率为17%、1981年为0.7%。
3.鸡新城疫病源为病毒,传播速度快,不同品种、年龄均易感染、致死率较高。1981年该病在10个公社的54个大队流行,56,103只发病,死亡52,052只,发病率为21.6%。
4.鸡霍乱病源为杆菌,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正在产蛋的鸡感染率最高,同时也感染鸭、鹅,传播迅速,死亡快。流行初期经常见到有些鸡未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有的死在产蛋窝内,宿于树上的鸡夜里从树上掉下死去。据1978~1982年5年调查发现,逐年都有发生流行,年平均发病率为2.91%,死亡率44.3%。
5.猪口蹄疫病源为病毒,1979年前县内未见发生。1980年县食品公司镇内猪库80余头猪发病,该部门集中人力物力急宰,并未通知畜牧部门,当县革委会有关领导知道后并责成畜牧部门介入检查时,受到了商业部门的阻挠,使疫情失控,很快扩散到城关、内步二个公社的二个大队三个小队,感染猪只22头。在县革委的干涉下,商业局同意封锁了疫点,接着畜牧部门对全县的44072头健康猪进行了紧急接种,才避免了猪口蹄疫在本县大流行的发生。本病至今未再发生。
(二)防治
1953年冬始鸡刺种,1954年始猪只防疫注射,1956年猪只注射3,200头,鸡瘟刺种32,000只,1957年免疫猪只9,154头,大牲畜注射3,000头。1956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猪、鸡、牛为主的防疫接种工作。使一些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1960年后在县畜牧部门的组织下,公社兽医站结合农村防疫员,每年进行逐村挨户的防疫,全县猪、鸡防疫密度大幅度提高,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疫情。1986年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畜禽及其产品防疫检疫暂行规定》的地方性法规,使防疫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1995年各种畜禽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1986年县畜牧局组建了柏乡县动物检疫站,建站初期有人员5人,配备了常规检验器械,主管进出县境、上市交易的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1986~1995年共检疫大牲畜31,510头,猪10,312头,羊12,420只,鸡825万只,白条肉6,780吨,处理违法违章案件32起。对控制畜禽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及保障人民的食肉安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常见病防治
县内畜禽发生的常见病主要有马驴骡冷痛、马驴骡结症、猪羊肠道蠕虫、鸡兔球虫病、牛瘤胃臌气肠胃炎、母畜胎衣不下等等。
畜禽常见病均由县及基层兽医站指导防治,其诊疗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用中药、西药、针灸进行治疗。
附:
柏乡县畜牧专业组关于柏乡县畜禽肠道寄生虫病侵袭情况的
调查报告
畜禽寄生虫病是畜禽三大类病之一。它不象急性传染病发病猛烈和症状明显,常呈急性感染过程,多数无明显症状。但它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时比某些传染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要大。为了详细了解全县畜禽寄生虫病的侵袭情况、危害程度及流行规律,以减少或消除它给畜牧业发展造成的危害,专业组对全县大牲畜、猪、羊、鸡、兔进行了抽样调查及驱虫试验等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畜牧资源调查中,专业组于1982年8~12月,抽出5名技术干部对全县不同区域的29个大队和一个养鸡场的马、骡、牛、驴、猪、羊、鸡、兔进行了抽样调查。多次与饲养员、畜主交谈、访问了解、临床分析,并进行了取粪化验。对多份病料分别进行了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和水洗沉淀检查。在抽查的737头(只)畜禽中,感染寄生虫病的234头(只),感染率为31.8%,感染寄生虫病的种属达42种。其中线虫的感染最为严重,占发病率的68.4%,不同的畜禽对各种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不同。马属动物感染7种寄生虫病,马、驴、骡感染率分别为27%、47.7%和52.9%;牛感染有三种寄生虫,感染率为5%;猪感染10种寄生虫,感染率为44%;羊感染有8种寄生虫,感染率为43%;兔感染球虫病最为严重,占兔肠道寄生虫感染率的92.3%,另外还感染线虫病和蚧螨(疥癣);鸡感染有8种寄生虫,散养鸡感染率17%,圈养鸡为40%。
调查发现,县境内肠道寄生虫分布广泛,县境内凡有畜禽的地方几乎都有发生。
二、畜禽寄生虫病流行规律分析
根据大面积寄生虫病调查情况分析,本县畜禽所患肠道寄生虫病主要是线虫病占发病率的68.4%,其次是球虫病,占发病率的23.9%。不同畜禽在不同的区域感染寄生虫病的情况不同。马属家畜在城关公社感染率最高达98%,羊和兔在龙华公社感染率最高分别达92.3%和68.6%,猪只在王家庄公社感染率最高达90.29%,鸡在龙华和城关感染率最高达33.3%。
流行规律有以下几点:一、季节性。一般线虫病多发生在春秋两季;二、地区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地理位置紧密相关,靠近河流的地方易发生。如王家庄公社和城关公社是全县畜禽肠道寄生虫病发病率最高的公社。据分析,近几年来雨量较少,河滩经常有人放牧,患有寄生虫病的家畜排出粪便传染了沙滩,造成雨季条虫卵随河流而下,传染整个河滩,引起靠近河流地区家畜感染寄生虫病。三、大批群养易感染寄生虫病。大批群养增加了传染机会。如有一只发病,可引起群体感染。这一点对养鸡业(圈养)尤为突出。
三、药物驱虫的试验
为了有效地治疗和控制畜禽肠道寄生虫,专业组对8头(只)畜禽进行了驱虫试验,驱虫率为75%。从驱虫情况看,大部分畜禽一般在投药后需24小时后开始排虫,48小时后排出较多的虫体。通过驱虫试验,对药物的选择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驱蛔灵的应用较安全。投药后畜禽基本上无不良反应,安全范围大。大中家畜用药量0.2克/公斤体重,幼小家畜适当减量。驱虫净对鸡的异刺浅虫效果最佳,对鸡蛔虫效果不及驱虫灵。
四、肠道寄生虫病的危害
肠道寄生虫对畜禽个体的影响是潜伏蚕食性的,可从机体掠夺大量的营养,造成饲料浪费。畜禽患寄生虫时,对畜禽及其产品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畜禽的生长速度慢,尤其对幼畜(雏)影响更为严重。
(二)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据1982年秋对737头(只)畜禽随机抽样化验,患病的达234头(只),感染率为31.8%,按这个结果分析推算,仅肠道寄虫一项,全县每年就浪费饲料(草)213.9万公斤。因兔球虫、猪囊虫病损失达6.5万元。
(三)役用家畜的使役能力下降,早衰或死亡。
(四)患寄生虫病的畜禽,易诱发其他疾病。
(五)有些畜禽肠道寄生虫病属人畜共患的,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据对县食品公司三年的调查统计,屠宰成猪24809头。其中有囊虫病的143头,囊虫猪肉被人食用后,就有患涤虫病的可能。涤虫在人体内发育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并不断向外界排出大量涤虫节片,污染外界环境,特别是在连茅圈的情况下,含卵的涤虫节片被猪食入,再使猪发生囊虫病,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五、防治措施
(一)畜禽的驱虫。(1)治疗性驱虫。(2)预防性驱虫。(3)化验预防,在寄生虫感染季节,经常或定期使用抗虫药物,使寄生虫不能发育或被杀死。
(二)外界环境除虫和预防畜禽感染。(1)粪便生物热除虫。(2)消灭中间宿主。(3)搞好环境卫生。一方面是保证饮水和饲料卫生,另一方面就是保证畜禽圈舍的卫生管理。
(三)政府主管部门应对畜禽及其产品制定严格的检疫制度。
(四)建立肠道寄生虫病诊断化验室对全县畜禽定期抽查,建立档案并提供预防和治疗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