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371
颗粒名称: 一、品种
分类号: S731-53
页数: 4
页码: 308-3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果品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境内就有种植枣树和桃树的历史。建国初期,果树面积较小,只有贾庄教堂有几亩葡萄,再就是零散分布的枣、梨、桃等。到1957年县农场栽植苹果12亩,赵庄、东路村成片栽植了一些桃树。1976年全县果树大发展,到1979年全县建有43个果园。1980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7,690亩,其中梨3,018.6亩、159,937株,苹果4,671.4亩、148,824株。1987年全县集中发展葡萄9,434亩,苹果1,057亩,梨2,243亩,桃862亩,山楂51亩,果品总产达到了81.35万公斤。到1994年果树面积发展到3.3万亩,果品总产达到2,575万公斤。1995年果园面积为35,190亩,果品总产2,860万公斤。
关键词: 柏乡县 果品 品种

内容

县内果品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境内就有种植枣树和桃树的历史。建国初期,果树面积较小,只有贾庄教堂有几亩葡萄,再就是零散分布的枣、梨、桃等。到1957年县农场栽植苹果12亩,赵庄、东路村成片栽植了一些桃树。1976年全县果树大发展,到1979年全县建有43个果园。1980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7,690亩,其中梨3,018.6亩、159,937株,苹果4,671.4亩、148,824株。1987年全县集中发展葡萄9,434亩,苹果1,057亩,梨2,243亩,桃862亩,山楂51亩,果品总产达到了81.35万公斤。到1994年果树面积发展到3.3万亩,果品总产达到2,575万公斤。1995年果园面积为35,190亩,果品总产2,860万公斤。
  (一)葡萄
  葡萄的营养价值高,内含15~25%的葡萄糖、维生素及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葡萄的植株是多年生的藤本植物,2~3年树龄即可挂果,适应性强,对土质的要求不高,沙壤、粘壤均可种植。
  柏乡县内的葡萄品种有巨峰、玫瑰香、牛奶、龙眼、白香蕉、藤稔、板田良治等。巨峰为县内的当家品种,单株产量在15公斤左右,果实呈紫色,粒大、皮薄、汁多,鲜食味美可口,经深加工后制成的葡萄汽水、果汁更是芳香宜人,沁肝润肺爽神。
  柏乡县的葡萄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前,均是零星的庭院种植。1984年,西汪乡驻驾村农民和进中在县科委的帮助下,在自家承包的责任田里引种了5亩巨峰葡萄,这是柏乡连片种植葡萄的开始。1986年和进中的葡萄亩均收益6,900元,同当时种10亩粮食收益相当。四方乡邻纷踏而至,向和进中“求经”。由此和进中被誉为全县的“葡萄大王”。县委、县政府经过调查、论证后,对县内的连片葡萄种植积极引导,大力扶持。1987年有葡萄园9434亩,零星种植20,027株。1989年县投资500余万元建起了以葡萄加工为主体的饮料厂,和总库容达3,000吨的恒温冷藏库5座。于1989年8月15日举办了柏乡县首届葡萄节,提高了柏乡葡萄的知名度,引来众多的客商慕名求购,所产苗、果大量外销。1990年全县葡萄总产10,884吨,获利1,000余万元,人均增收66元。到1992年,柏乡县已成为河北省有名的葡萄基地县。1995年全县各乡镇均有大面积葡萄种植园,尤以西汪乡、柏乡镇多(西汪乡的驻驾村和柏乡镇的西路村是全县有名的葡萄生产基地村),南阳乡、固城店镇、内步乡稍次,葡萄园总面积6,693亩,产量达到12,005吨。
  (二)桃
  在境内种植历史悠久。最早种植桃树的有赵庄、东路村等,但数量不大。因其见效快、效益高,后来发展迅速。1957年有2,768株,产桃20,760公斤;1987年发展到1,100亩,总产达96.6万公斤,种植面遍及全县10个乡镇,品种主要有五月鲜、大久保、岗山白、白风、京红、庆丰、雪桃等。
  1.五月鲜:为早熟乡土品种。树干直立,枝条密生,耐干旱,喜沙质土,果实在6月下旬成熟,产量中等。果形长圆,果顶突出。个中等,单果重100~150克,最大200克。果皮厚,色黄绿,熟时缝合线顶端水红色。果肉全白,少汁、味甜,品质上等。
  2.大久保:为引进日本品种。喜沙壤土,对肥水要求比五月鲜高,花芽抗寒力强,坐果率高,能连年丰产,大量结果后树势易偏弱。果实7月下旬成熟,单果重200克左右,该品种在我县种植面积较大。
  3.岗山白:果形长圆,个大,平均单果重150克左右,最大达350克。味香甜,品质好,耐贮运。8月上中旬成熟。树势健壮,树形开张复花芽多,无花粉,应注意配植授粉树。
  4.雪桃:为晚熟品种。大型果,最大重550克。味甜、质脆、耐贮运,10月下旬至11月初成熟。树势较旺,树形直立。生长期较长,病虫害发生率高。
  (三)苹果
  县农场1957年引进种植12亩苹果,品种主要是国光。1976年全县果树大发展,共发展苹果1,366亩,计24,826株,到1979年全县43个果园中,苹果面积达到4,670.4亩,计148834株。1985年后又有新的发展,1986年苹果产量达到154万公斤,品种也开始增多,主要有祝光、红星、金冠、国光、白龙、印度、倭锦、鸡冠、富士等。
  1.祝光:又名美夏、伏香焦,适应性强,能耐轻度盐碱。树势强健,枝条较密,易郁闭。幼树5年可结果,易成花,有腋花芽,落花落果重,着果率较低。果实8月上旬成熟,圆形,平均单果重150克以上。不易贮存,一般仅存放20天左右。
  2.红星:红元帅的芽变品种。对肥水要求严格,喜疏松肥沃的土壤。树势强健开张。幼树易旺长,成枝力强,萌芽力弱。成年树萌芽力强,易形成短枝,以短枝结果为主。栽后5~6年开始结果。果实着色鲜艳美观,浓红且有光泽,圆锥形,果顶有五棱突起,个大,平均单果重180~200克,最大400克。9月中旬成熟,品质上等。坐果率低,成熟前易落果。修剪多运用缓放和轻短截技术。
  3.金冠:又名黄元帅、黄香蕉。树势强健,树冠高大,萌芽力、成枝力强,是早产、丰产的品种。栽后4~5年结果,初结果以中长果枝为主,盛果期以短果枝为主。果实9月上旬成熟,个较大,单果重180~250克。果色金黄或绿黄,果肉浅黄色,质脆多汁,酸甜可口。果实耐贮存,易皱皮。管理不当易出现大小年结果现象,树势衰弱后不易恢复。修剪上多用短截技术,不宜多缓放。
  4.国光:又名小国光。对肥水要求不严,抗寒力强。幼树萌芽力、成枝力弱,枝的中下部易出现“光腿”现象。修剪上应采用芽剪回伤,促其下部芽萌发成枝。随年龄增长萌芽力逐渐提高,枝数增加。栽后6~7年结果,连续结果能力强,坐果率高。进入盛果期后,如结果过多,大小年现象严重,应加强肥水综合管理,减少负载量。果实10月上旬成熟,耐贮存。
  (四)梨
  早期县内只有少量零星栽培,1964年刘家场发展了30余亩,计500余株。1973年常乐、南江、南瀑水、中鲁、东南鲁、西施庄、小鲁都栽植了梨园,面积有248亩,计4,185株。到1979年梨树面积发展到3,018.6亩,计159,937株。1983年全县梨产量达到74.8万公斤,1986年达到172万公斤,1989年达到476万公斤。县内栽植的品种主要是鸭梨、雪花梨和慈梨。
  1.鸭梨:占我县梨树面积的60%左右。喜沙壤土,对肥水要求高,耐微碱。果实9月中旬成熟。果形倒卵形,近梗处有鸭头状突起和黄褐色锈斑。平均单果重160克左右。果皮薄,果肉白嫩、细脆,有芳香气味,甜而多汁。结果早,易丰产,易受黑星病危害。
  2.雪花梨:多为鸭梨的授粉品种,产量和面积仅次于鸭梨。生长健壮,产量高,抗黑星病能力强,果实9月中旬成熟,果个大,长圆形。平均单果重250克以上,果肉细脆,多汁,味甜,有芳香气味。果皮厚,耐贮存,是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品种。
  3.慈梨:又名莱阳梨。1977年从山东引进,有少量零星栽植或作为授粉树。
  (五)杏
  为县内乡土树种。建国初期数量较少,1975年南江果园有少量栽植。1986年驻驾村开始发展杏树,1994年发展到126亩,计3780株,产量达到4万公斤。
  该树种喜沙壤土,耐干旱瘠薄,抗微碱,对修剪和肥水反应敏感,修剪和肥水得当,能迅速提高产量和果实的品质;管理粗放,花期易受晚霜冻害,产量降低。境内主要品种有串枝红、麦黄杏和二红杏等,其中串枝红占85%以上。
  (六)枣
  是境内栽培历史悠久的乡土树种,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抗旱涝,耐盐碱,耐贫瘠。当年成花结果,如花前受不良气候影响,后期仍能开花结果,素有“木本粮食作物”、“铁杆庄稼”美称。管理简便粗放,果实营养丰富,用途广泛。
  建国初期,境内种植较多,有2.1万株,总产20万公斤。1958大炼钢铁时,采伐较多。80年代又得到发展。1995年有23,780株,总产达54.6万公斤。
  (七)山楂
  又名山里红,可鲜食,亦可加工,兼有药用价值。喜微酸性土壤。结果早,栽后三年见果,抗病虫害性强。
  西汪、寨里西、孙上京等村庄1986年栽植39亩,计1,170株,1995年总产达2.5万公斤。主要品种有大金星、小金星、大棉球等。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