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35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林业
分类号: F316.2
页数: 9
页码: 306-3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林业品种与区划、平原绿化、果品、病虫害防治、林木管理。
关键词: 柏乡县 林业

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全县大力开展植树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70年代中后期县民响应毛泽东主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号召,对田、路、林、井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治理,70年代末,县域内初步形成了林业生产体系,“田成方,树成行,杨柳成荫”。进入80年代,由于县民偏重于“要想富、种果树”,境内出现了持续日久的“果树热”,果树逐年增加。而农田林网、四旁树木曾一度被忽视。鉴于此,1985年开始,县、乡(镇)两级政府每年下达任务,组织县民实施绿化工程;同时组建护林队伍。1995年全县有林地面积2,838亩,四旁植树11万株,果品总产量2,860万公斤。村落林木覆盖率为35%,田间林木覆盖率为11%。
  第一节 品种与区划
  一、树种
  建国前,县域内树木品种主要有柏、杨、柳、榆、桃、杏、枣等。建国后,树木新品种不断增加,截止到1995年乔灌木树种共有41种,栽培较广,数量较多的树种中有用材树和经济林树,用材树有:毛白杨、北京杨、大关杨、旱柳、黑榆、白榆、国槐、刺槐、臭椿、法桐、泡桐等;经济林树有:苹果、梨、桃、杏、枣、葡萄、山楂等。零星分布的树种有:垂柳、紫穗槐、皂角、无花果、侧柏、樱桃、石榴、柿子、黑枣、核桃、合欢、枸杞、木槿、龙爪槐、花椒、海棠、李子、杜树、桑树、香椿、绒花树、雪松、酸枣等。
  二、林种县境内林木均为人工种植,按经营目的和林木作用,可分为防护林(防风固岸林、农田林网、环村林带)、用材林、经济林三种。
  (一)防护林亦分三种:一是防风固岸林,主要分布在午河主干道和南支、北支及北沙河南岸,主要树种有杨、柳、榆、槐等;二是农田林网,1988年农田林网控制面积已达全县农田面积的36%,主要树种有杨、榆、泡桐等;三是环村林,70年代末期,全县121个村都建有环村林带。1980年后,环村林带受到不同程度的砍伐,逐渐减少,主要树种有杨、榆、槐、桐等。
  (二)经济林分布遍及全县10个乡镇,主要树种有苹果、梨、葡萄、桃、枣等。
  (三)用材林遍布全县,主要树种有杨、榆、椿等。
  三、林业区划
  鉴于县内土壤、气候、水利条件差异不大,社会条件基本相似,县域内均划为三级区,区下分四个亚区。
  第二节 平原绿化
  一、育苗
  建国初期育苗较少,全县仅有县农场及内步、北鲁、贾庄等村育苗10.5亩。1969年县政府在贾庄村建苗圃20亩,主要培植杨、榆、洋槐、桃等树苗。1970年县苗圃迁于杨村,发展到40亩,主要培育杨、槐、榆、桃、桐等树苗。民间育苗各村均有,量小,自育自栽。1976年县政府提出发展林业要全民动手,采取“自力更生,自采、自育、自用”的方针,曾发动中小学生开展收集榆荚、槐荚活动,各村均建有林场和苗圃。是年全县共计育苗1049亩,主要以泡桐、杨树苗为主,并请了河南育苗技术员做泡桐育苗技术指导。育苗面积较大的村有耿家庄、赵村、驻驾村。1978年后,育苗逐步减少。1984年县政府提出“三年大育苗,二年大植树”的口号,除内步良种场集体育苗外,另有部分农户自育苗木,全县育苗面积达1,005亩。1988年育苗面积减少,每年平均育苗300亩左右,植树所需苗木多从外地购进。
  二、植树
  据旧志记载,县民自古即有栽植树木的传统,在庭院、街道、路旁、坟地、坑塘均植有树木。但清末至建国前,历遭战争、自然灾害的破坏,到建国初期境内树木已残存无几。1950年全县植树63,663株,1951年县农场育苗5万株,零星植树12.5万株,平均每人1.5株。1953年全县造林79亩,零星植树91,673株,果树主要是零星分布的枣树和桃树。1954年雨季造林77亩,成活率为80%以上。1956年全县完成造林530亩,零星植树110万株,育幼林80亩。到1957年底已营造沙荒片林1,647亩,小型农田防护林带一条,长达800余米,四旁植树200多万棵,有565条大路(长约565公里)、64个村庄已基本实现绿化。1958年春季成立柏乡县绿化指挥部,开展植树造林“大跃进”活动,全县四旁植树101.2万株,造林567亩,其中沙荒造林396亩,农田防护林29亩,经济林142亩,绿化村庄110个,河流两条长32公里,水井12,889眼,交通大道649条,长1,552.5里,另外还绿化了坟场508个,并结合植树修整了现有树木62万多株。但由于护林措施不落实,树木成活率较低。1958年后,由于“大办钢铁”和自然灾害,四旁树木遭到破坏,到1961年全县四旁树只存2万株。1962年春季造林43亩,零星植树51,823株,冬季零星植树4万株,为了加强树木管护政府把颁发《树木证》列入整风整社内容认真抓,收到了较好效果。1963年底县内有人工林区26,667亩,宜林荒地221亩。1963年有幼龄林300亩,均为以杨、柳为主的优势树种。当年洪水灾害后,林业生产出现良好势头。1964年三十里铺的天然柳做为国家订购苗木种植生产。1964年在沙压地块进行封沙育林,树苗由县统一规划,国家在树苗方面予以补助(每株0.01元),群众出义务工,自栽自管,剪修树枝、树梢归植树单位,但必须在县统一计划下进行,不准个人和植树单位随意修剪。树木所有权分为两种:一是20%的树归国家;二是80%的树归植树单位。不论国家或植树单位的树皆不得随意砍伐,确需砍伐时,应首先提出申请,然后经县批准后,方可进行。1964年10月22日,县人委号召全县每人采集树种2~3公斤。1964年底在午河堤岸共植树10,200株。1965年春季全县四旁植树4.5万株,并在北沙河南堤外柏乡段植树6行,午河及其干支堤外坡脚各植树一行,株距皆为5米,共植树33.2万株,所有权归国家,修剪归植树单位。1965年在107国道柏乡路段两旁各栽植两行北京杨苗木,株距4米,行距1米。1965年5月18日制定了植树造林10年建设规划。1966年11月在午河河坡上植树18,750棵。1967年6~7月在午河筑堤后于堤坡上种植紫穗槐24,227墩,以加固堤防。1971年全国林业会议后,林业生产又得到了大发展。1979年3月1~7日开展植树造林突击周,参加20,700人,植树63.9万株。到1982年林业资源普查,全县有林地面积达6,378亩,四旁树达534.25万株,人均37株,活立木蓄积达32,750.66立方米,果树面积达7,819亩,100,906株,果品总产92.5万公斤,全县林木覆盖率为3.81%。特别是1984年以来,坚持“二年大育苗、三年大植树”的方针,林业生产迅猛发展,1986年林业部下达了“平原绿化标准”。1988年,柏乡平原绿化工作在邢台地区率先通过验收,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林业部颁发了铜牌。1994年,全县林地面积1,457亩,四旁植树41万株,果树面积3.3万亩,全县林业覆盖率为17.1%。1995年全县林地面积2,838亩,四旁植树11万株,果园面积35,190亩,村落林木覆盖率为35%,田间林木覆盖率为11%。
  第三节 果品
  一、品种
  县内果品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境内就有种植枣树和桃树的历史。建国初期,果树面积较小,只有贾庄教堂有几亩葡萄,再就是零散分布的枣、梨、桃等。到1957年县农场栽植苹果12亩,赵庄、东路村成片栽植了一些桃树。1976年全县果树大发展,到1979年全县建有43个果园。1980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7,690亩,其中梨3,018.6亩、159,937株,苹果4,671.4亩、148,824株。1987年全县集中发展葡萄9,434亩,苹果1,057亩,梨2,243亩,桃862亩,山楂51亩,果品总产达到了81.35万公斤。到1994年果树面积发展到3.3万亩,果品总产达到2,575万公斤。1995年果园面积为35,190亩,果品总产2,860万公斤。
  (一)葡萄
  葡萄的营养价值高,内含15~25%的葡萄糖、维生素及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葡萄的植株是多年生的藤本植物,2~3年树龄即可挂果,适应性强,对土质的要求不高,沙壤、粘壤均可种植。
  柏乡县内的葡萄品种有巨峰、玫瑰香、牛奶、龙眼、白香蕉、藤稔、板田良治等。巨峰为县内的当家品种,单株产量在15公斤左右,果实呈紫色,粒大、皮薄、汁多,鲜食味美可口,经深加工后制成的葡萄汽水、果汁更是芳香宜人,沁肝润肺爽神。
  柏乡县的葡萄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前,均是零星的庭院种植。1984年,西汪乡驻驾村农民和进中在县科委的帮助下,在自家承包的责任田里引种了5亩巨峰葡萄,这是柏乡连片种植葡萄的开始。1986年和进中的葡萄亩均收益6,900元,同当时种10亩粮食收益相当。四方乡邻纷踏而至,向和进中“求经”。由此和进中被誉为全县的“葡萄大王”。县委、县政府经过调查、论证后,对县内的连片葡萄种植积极引导,大力扶持。1987年有葡萄园9434亩,零星种植20,027株。1989年县投资500余万元建起了以葡萄加工为主体的饮料厂,和总库容达3,000吨的恒温冷藏库5座。于1989年8月15日举办了柏乡县首届葡萄节,提高了柏乡葡萄的知名度,引来众多的客商慕名求购,所产苗、果大量外销。1990年全县葡萄总产10,884吨,获利1,000余万元,人均增收66元。到1992年,柏乡县已成为河北省有名的葡萄基地县。1995年全县各乡镇均有大面积葡萄种植园,尤以西汪乡、柏乡镇多(西汪乡的驻驾村和柏乡镇的西路村是全县有名的葡萄生产基地村),南阳乡、固城店镇、内步乡稍次,葡萄园总面积6,693亩,产量达到12,005吨。
  (二)桃
  在境内种植历史悠久。最早种植桃树的有赵庄、东路村等,但数量不大。因其见效快、效益高,后来发展迅速。1957年有2,768株,产桃20,760公斤;1987年发展到1,100亩,总产达96.6万公斤,种植面遍及全县10个乡镇,品种主要有五月鲜、大久保、岗山白、白风、京红、庆丰、雪桃等。
  1.五月鲜:为早熟乡土品种。树干直立,枝条密生,耐干旱,喜沙质土,果实在6月下旬成熟,产量中等。果形长圆,果顶突出。个中等,单果重100~150克,最大200克。果皮厚,色黄绿,熟时缝合线顶端水红色。果肉全白,少汁、味甜,品质上等。
  2.大久保:为引进日本品种。喜沙壤土,对肥水要求比五月鲜高,花芽抗寒力强,坐果率高,能连年丰产,大量结果后树势易偏弱。果实7月下旬成熟,单果重200克左右,该品种在我县种植面积较大。
  3.岗山白:果形长圆,个大,平均单果重150克左右,最大达350克。味香甜,品质好,耐贮运。8月上中旬成熟。树势健壮,树形开张复花芽多,无花粉,应注意配植授粉树。
  4.雪桃:为晚熟品种。大型果,最大重550克。味甜、质脆、耐贮运,10月下旬至11月初成熟。树势较旺,树形直立。生长期较长,病虫害发生率高。
  (三)苹果
  县农场1957年引进种植12亩苹果,品种主要是国光。1976年全县果树大发展,共发展苹果1,366亩,计24,826株,到1979年全县43个果园中,苹果面积达到4,670.4亩,计148834株。1985年后又有新的发展,1986年苹果产量达到154万公斤,品种也开始增多,主要有祝光、红星、金冠、国光、白龙、印度、倭锦、鸡冠、富士等。
  1.祝光:又名美夏、伏香焦,适应性强,能耐轻度盐碱。树势强健,枝条较密,易郁闭。幼树5年可结果,易成花,有腋花芽,落花落果重,着果率较低。果实8月上旬成熟,圆形,平均单果重150克以上。不易贮存,一般仅存放20天左右。
  2.红星:红元帅的芽变品种。对肥水要求严格,喜疏松肥沃的土壤。树势强健开张。幼树易旺长,成枝力强,萌芽力弱。成年树萌芽力强,易形成短枝,以短枝结果为主。栽后5~6年开始结果。果实着色鲜艳美观,浓红且有光泽,圆锥形,果顶有五棱突起,个大,平均单果重180~200克,最大400克。9月中旬成熟,品质上等。坐果率低,成熟前易落果。修剪多运用缓放和轻短截技术。
  3.金冠:又名黄元帅、黄香蕉。树势强健,树冠高大,萌芽力、成枝力强,是早产、丰产的品种。栽后4~5年结果,初结果以中长果枝为主,盛果期以短果枝为主。果实9月上旬成熟,个较大,单果重180~250克。果色金黄或绿黄,果肉浅黄色,质脆多汁,酸甜可口。果实耐贮存,易皱皮。管理不当易出现大小年结果现象,树势衰弱后不易恢复。修剪上多用短截技术,不宜多缓放。
  4.国光:又名小国光。对肥水要求不严,抗寒力强。幼树萌芽力、成枝力弱,枝的中下部易出现“光腿”现象。修剪上应采用芽剪回伤,促其下部芽萌发成枝。随年龄增长萌芽力逐渐提高,枝数增加。栽后6~7年结果,连续结果能力强,坐果率高。进入盛果期后,如结果过多,大小年现象严重,应加强肥水综合管理,减少负载量。果实10月上旬成熟,耐贮存。
  (四)梨
  早期县内只有少量零星栽培,1964年刘家场发展了30余亩,计500余株。1973年常乐、南江、南瀑水、中鲁、东南鲁、西施庄、小鲁都栽植了梨园,面积有248亩,计4,185株。到1979年梨树面积发展到3,018.6亩,计159,937株。1983年全县梨产量达到74.8万公斤,1986年达到172万公斤,1989年达到476万公斤。县内栽植的品种主要是鸭梨、雪花梨和慈梨。
  1.鸭梨:占我县梨树面积的60%左右。喜沙壤土,对肥水要求高,耐微碱。果实9月中旬成熟。果形倒卵形,近梗处有鸭头状突起和黄褐色锈斑。平均单果重160克左右。果皮薄,果肉白嫩、细脆,有芳香气味,甜而多汁。结果早,易丰产,易受黑星病危害。
  2.雪花梨:多为鸭梨的授粉品种,产量和面积仅次于鸭梨。生长健壮,产量高,抗黑星病能力强,果实9月中旬成熟,果个大,长圆形。平均单果重250克以上,果肉细脆,多汁,味甜,有芳香气味。果皮厚,耐贮存,是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品种。
  3.慈梨:又名莱阳梨。1977年从山东引进,有少量零星栽植或作为授粉树。
  (五)杏
  为县内乡土树种。建国初期数量较少,1975年南江果园有少量栽植。1986年驻驾村开始发展杏树,1994年发展到126亩,计3780株,产量达到4万公斤。
  该树种喜沙壤土,耐干旱瘠薄,抗微碱,对修剪和肥水反应敏感,修剪和肥水得当,能迅速提高产量和果实的品质;管理粗放,花期易受晚霜冻害,产量降低。境内主要品种有串枝红、麦黄杏和二红杏等,其中串枝红占85%以上。
  (六)枣
  是境内栽培历史悠久的乡土树种,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抗旱涝,耐盐碱,耐贫瘠。当年成花结果,如花前受不良气候影响,后期仍能开花结果,素有“木本粮食作物”、“铁杆庄稼”美称。管理简便粗放,果实营养丰富,用途广泛。
  建国初期,境内种植较多,有2.1万株,总产20万公斤。1958大炼钢铁时,采伐较多。80年代又得到发展。1995年有23,780株,总产达54.6万公斤。
  (七)山楂
  又名山里红,可鲜食,亦可加工,兼有药用价值。喜微酸性土壤。结果早,栽后三年见果,抗病虫害性强。
  西汪、寨里西、孙上京等村庄1986年栽植39亩,计1,170株,1995年总产达2.5万公斤。主要品种有大金星、小金星、大棉球等。
  二、果园
  建国前县内果树多为零星栽种,成片果园较少。建国后不断增多,1976年至1979年以集体发展果园为主,全县共建果园43个,品种以苹果、梨为主,其中苹果面积4,670.4亩,梨3,978.6亩。1979年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1988年全县苹果面积增加到7,092亩,产量404.2万公斤;梨增加到6,551亩,产量366.5万公斤;葡萄发展到6,700亩,产量达201.6万公斤。到1994年全县果园总面积发展3.3万亩,果品总产达到2,575万公斤,其中苹果15,800亩,产量492.3万公斤,梨10,500亩,产量825万公斤,葡萄6,000亩,产量1,126.4万公斤,桃200亩,产量69.2万公斤,枣产量54.6万公斤。1995年全县果园总面积发展到35,190万亩,果品总产达到2,860万公斤。
  三、栽培管理
  (一)栽培解放前后成片种植不多,品种较少,栽种时只浇水不施肥。1976年成片种植增多,多是小冠密植。每亩栽种44~84株,栽种时挖80厘米见方的大坑,施土肥50公斤,化肥2公斤,大水浇灌。全县共计栽种小冠密植梨2,700亩,小冠密植苹果3,800亩。1990年推广了短枝型密植苹果种植法,果树生长良好。
  (二)管理果树五六十年代,学习推广山东的修剪方法。在整形上讲求树形,对枝条讲求多疏松,虽然使果枝稀疏有致,但出现了果树旺长,结果晚的现象。70年代学习推广多留枝、多长放修剪法,虽然以提早结果,前期产量高,但很快使树冠郁蔽,易遭病虫危害。80年代推广边整形、边结果、整形结果两不误的管理法,果树亩增产270公斤。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境内危害树木的主要害虫有蚜虫、梨星毛虫、榆兰金花虫、金龟子类、食心虫类、天牛类、卷叶虫类、天蛾类等。主要病害有梨树黑星病及干腐病、苹果腐烂病、早期落叶病及小叶病、炭疽病、葡萄白腐病、霜霉病、杨树褐腐病、泡桐疯枝病等。
  一、榆兰金花虫害及防治
  又名榆绿叶甲,一年繁殖两代,成虫在屋檐墙缝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出蛰,傍晚交尾产卵,卵7天左右孵化,幼虫危害榆叶。1974年、1975年县内大面积发生,叶肉被食光,叶片只留网状叶脉,、经过发动扑打和药物除治,至今未大面积发生。
  二、红蜘蛛虫害及防治
  又名火龙虫,危害桃、梨、杏、苹果等多种果树,成虫在叶背面吸食汁液,使叶片变黄,早期枯萎飘落,花芽不能形成,第二年绝产。高温、干旱年份发生严重,一年发生7~9代,成虫在杂草、老树皮、树叶、土缝越冬,成虫产卵后十天孵化。防治方法为:烧掉老树皮、杂草树叶,结合药物除治。
  三、枣龟甲蜡虫害及防治
  又名枣虱子,主要危害枣树的枝干、叶片及果实,每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多在当年生枝条上越冬,次年3~4月份恢复生活,5月底6月初发育成熟,7月底雌雄分化。8月上旬雄虫化蛹,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集中发生期,白天飞翔,寻找雌蛾交尾后死亡。雌虫继续危害,并从叶上陆续移到枝条上准备越冬。应以越冬期防治为主,夏季防治为辅,采用药剂防治与人工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四、梨大食心虫害及防治
  又名黑钻眼、吊死鬼,一年发生1~2代,小幼虫驻入芽内结白茧越冬。3月下旬活动,先危害芽,以花芽为多,一般每只虫子可危害2~3个芽,20~30天后于4月下旬转移到果上危害,5月中旬危害较重。每个幼虫危害1~3个果实,遇到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生偏重,摘除受虫害果或用药物除治均可。
  五、梨黑星病害及防治
  又名疮痂病,俗名荞麦皮,也叫乌码子,是梨树主要的病害。鸭梨受害较重,果、叶上均有发生,发病部位有明显的煤烟状黑霉。受害果实,肉质硬,病部味苦,发育畸形,易脱落。高温多雨、湿度高和多雾的年份发病严重。发病期在4~9月,7~8月危害最严重。清除枯枝败叶,发病初期摘除发病的芽、叶、果、减少扩散蔓延,在果树落花后及雨季到来前,进行药物除治。
  六、苹果腐烂病害及防治又名臭皮病。在大树、幼树、苗木上均有发生。主要危害树皮,以主干、主枝发病较多。衰老树、弱树发病多,多从伤疤、剪锯口浸染。3~4月及7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春季扩展快,发病多,11月后基本停止。其防治措施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为主,还应合理修剪,适度留果,避免负载过重,导致树体衰弱。修剪后要对大的剪口、锯口进行消毒保护,防止机械操作。树干涂白以防冻伤、日灼伤。药物防治时,先将伤疤刮除,可用10~30倍的5-912、50~100倍的环中菌清杀灭。
  七、金龟虫害及防治
  属鞘翅目、金龟子科。林业上危害较重的有20余种,县境内有三种,即华北大黑鳃金龟子、铜绿金龟子和黑绒金龟子,成虫喜杨、柳、榆、梨等树叶。每年发生一代,以幼虫越冬,次年3月底开始活动,4月上升到表土为害。5月底至6月中旬,开始出现成虫,直至9月上旬。6~7月为成虫盛发期,成虫白天潜伏在表土下,傍晚从土中飞出,群集树木或果树上交配并取食为害,大发生时将树叶吃光。利用金龟子成虫的假死习性,在盛发期发动群众捕杀,灯光诱杀,并在傍晚前后进行药物除治效果较好。
  第五节 林木管理
  一、产权管理
  旧时境内无林木专管机构,民国21年(1932)始提倡在槐、午二河河堤上植树固岸,同时由沿河各乡之乡警负责保护,随时巡查,如有破坏堤岸树木者,重罚严惩。
  50年代初,在育苗、植树的同时,注意了护林工作。1955年冬,各村树木由集体管护,成立了护林专业组。1958年大跃进中,毁林严重。林木遭到严重破坏。1962年为恢复、发展、保护树木,开展了树木确权发证工作,共发放《林木所有证》3万余份,明确了林木权属,增强了群众护林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林木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林木权属再次发生混乱,把群众庭院以外的全部树木划归集体,影响了群众护林植树的积极性,虽然村村有管护组织,全县护林人员达200余人。但由于法制不严,树木被盗及毁林现象时有发生。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针对“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现象。开展了《森林法》及林业法规的宣传。1982年,全县再次进行确权发证工作,共发放《林木所有证》6万余份。1988年为加强林木管护,县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林木管护的布告》,同时对村边、路边等集体林木,进行了承包,贯彻“树随地走,谁种谁有,允许继承,永归个人”的方针,稳定了林业生产秩序,调动了群众管护树木的积极性。午河沿岸树木归水利局管理。1989年,乡村普遍制定了《护林公约》、《乡规民约》,各乡镇成立了3~5人的护林领导小组,并在学校开展了“绿化小警察活动”。1995年全县有护林员427名。
  二、经营管理
  1949年至初级社时期,林木以个体营造为主,为社员自栽、自管、自有。高级社时期,树木除房前屋后的归个人外,其余全部作价入社,统一栽种,统一管理,收入年终分红。人民公社化后除庭院树木外,一切树木归集体营造、集体管理,一些林果重点村成立了专业队(组),负责林果各项生产及管理。
  80年代后,林木分国营、集体、个人三级经营管理,县级公路两旁林木归交通局管理;午河堤岸的防护林归水利局管理;乡级公路的树木、农田林网、防护林带、果园及部分村旁大树归乡或村集体所有,大都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有的作价归户,有的分包到户,有的由大户承包,有的联产承包,承包者按合同规定交付承包费;村民房前屋后树木归个人所有,自行管理。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