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棉花病虫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341
颗粒名称: (四)棉花病虫害
分类号: S435.62
页数: 2
页码: 304-3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棉花病害、虫害的防治方法发展。
关键词: 柏乡县 植物 棉花病虫害

内容

1.棉花病害:本县棉花病害,苗期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中后期有枯黄萎病、角斑病等。1989年采取药剂拌种和锄划增温,改善土壤通透性等,减轻苗期病害。黄枯萎病是80年代后期以来,阻碍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1977~1978年引进的鲁棉1号造成其大发生,其主要防治措施是推广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及喷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等,起到一定作用。1995年秋季的雨水较多,枯黄萎病表现尤为严重,发生面积3万亩。
  2.棉花虫害:以棉铃虫、红蜘蛛、象鼻虫为主。蚜虫有苗蚜和伏蚜两种,一般年份都在防治指标以上,,是防治重点。
  (1)棉蚜:1964年始用“3911”农药拌种治棉蚜,1973年始用瓢虫治蚜,1980年始用呋喃丹拌种防棉蚜。
  (2)棉铃虫: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基本上不用防治,60年代后期,洒施“六六六”或滴滴涕农药毒土,全年在二代上防治一次即可控制。进入70年代,在麦田和棉田大力推广杨树枝把诱杀越冬代和一代棉铃虫。70年代中后期发生较重,二代棉铃虫一般防治两次,晚播棉田三代防治一次。80年代的中前期以菊酯类农药的推广有效地减轻了棉铃虫的危害。80年代后期,由于棉铃虫的抗药性提高,防治用药倍数大为增加,1992年越冬基数高,1993年二、三、四代棉铃虫超历史的特大发生。棉田防治中,发生期间一般每隔一天喷药一次,每代除治8~12遍。1994年由于气温高,出现了棉铃虫第五代,并投药加以防治。在1993~1995年度的棉花生产中棉铃虫及枯黄萎病严重发生,防治难度大,成为障碍棉花生产的一大制约因素。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