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麦病虫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334
颗粒名称: (二)小麦病虫害
分类号: S435.12
页数: 2
页码: 303-3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丛矮病、小麦黑穗病、小麦吸浆虫、麦田一代棉铃虫的防治历史。
关键词: 柏乡县 植物 小麦病虫害

内容

1.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以条锈为主,叶锈、秆锈病发生严重1964年后通过推广抗病品种碧玛1号、北京8号、阿夫等品种、辅助硝石灰水、石硫合剂的除治,有效地控制了病害流行。70年代后除推广抗病品种泰山号系列、品39等外,还采用化学农药敌锈钠、多菌灵、粉锈宁等,使病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2.小麦白粉病:此病主要在多雨年份,高水肥地块发生,境内80年代前无大发生,1986年小麦白粉病大发生,面积11万亩,经药物防治没有造成大损失。之后,虽有发生,但都未造成危害。
  3.小麦丛矮病:70年代推广棉麦间作使灰飞虱适生地扩大,导致小麦丛矮病1975年、1976年连续大发生,经采取“3911”农药拌种和小麦返青后喷药治虫以及耕作改制等措施,控制了危害。
  4.小麦黑穗病(包括腥黑穗、散黑穗和秆黑粉病):1958年前以腥黑穗为主,危害严重。之后,由于推广药剂拌种并改进栽培措施,到1958年基本控制了危害。1989年境内腥黑穗再度大发生,面积达5万亩,严重地块病穗率达50%以上,经大力推广五氯硝基苯、粉锈宁拌种基本控制了危害。.
  5.麦蚜:麦蚜每年发生,化学防治为主。50~70年代以麦长腿蜘蛛旱地危害为主。80~90年代则逐步以麦园蜘蛛危害为主,经防治无大灾。
  6.小麦吸浆虫:在本县1987年普查中发现为麦红吸浆虫,该虫是毁灭性的害虫,经1987~1995年的逐步普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1994年统计发生面积17万亩,达到防治面积9万亩,严重地块0.2万亩,通过技术宣传,行政干预,连年防治,虫情基数逐步降低。
  7.麦田一代棉铃虫:一般年份每平方米0.01头左右,危害微小。1992年麦田突发严重,发生面积达19万亩。经防治控制了危害,粮食损失率降到了5%以下。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