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病虫害种类及其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332
颗粒名称:
一、病虫害种类及其防治
分类号:
S43
页数:
3
页码:
303-3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杂食性害虫、小麦病虫害、玉米病虫害、棉花病虫害及其防治。
关键词:
柏乡县
植物保护
病虫害
内容
(一)杂食性害虫
1.蝗虫:自清朝至建国初期,蝗灾不断发生。1943年秋,境内飞蝗大发生,蝗虫过处,蔽日覆地,禾草一空,秋粮大部绝收,县民采取捕打沟埋的办法治蝗。1944年夏蝗虫遍地,经捕打基本未造成危害。60年代初期蝗虫曾有大发生,但未造成大的危害。90年代后蝗虫无大发生。
2.地下害虫:境内主要有蝼蛄、蛴螬、地老虎等,70年代以前发生较多,常年发生面积2-3万亩,常造成小麦、棉花、高梁、蔬菜的缺苗断垄,受害严重的地块毁种。1961年农业技术人员在北郝村首用“1605”农药拌麦种,防蝼蛄成功。之后,农业技术人员不断下乡村、走地头,大力推广毒饵、毒谷在苗根开沟施入或“六六六”药液浇根除治,从而减轻了危害。90年代后,其发生面积减少,基本未造成危害。
3.粘虫:70年代前,境内粘虫发生较多,主要危害谷子、玉米。建国初期采用人工手捉捕杀的办法,效果不佳,1957年玉米、谷子粘虫发生6万多亩,经使用“六六六”、“DDT”除治,虫情基本得到控制。之后,随着化学农药的应用,虫害没有大发生。
(二)小麦病虫害
1.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以条锈为主,叶锈、秆锈病发生严重1964年后通过推广抗病品种碧玛1号、北京8号、阿夫等品种、辅助硝石灰水、石硫合剂的除治,有效地控制了病害流行。70年代后除推广抗病品种泰山号系列、品39等外,还采用化学农药敌锈钠、多菌灵、粉锈宁等,使病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2.小麦白粉病:此病主要在多雨年份,高水肥地块发生,境内80年代前无大发生,1986年小麦白粉病大发生,面积11万亩,经药物防治没有造成大损失。之后,虽有发生,但都未造成危害。
3.小麦丛矮病:70年代推广棉麦间作使灰飞虱适生地扩大,导致小麦丛矮病1975年、1976年连续大发生,经采取“3911”农药拌种和小麦返青后喷药治虫以及耕作改制等措施,控制了危害。
4.小麦黑穗病(包括腥黑穗、散黑穗和秆黑粉病):1958年前以腥黑穗为主,危害严重。之后,由于推广药剂拌种并改进栽培措施,到1958年基本控制了危害。1989年境内腥黑穗再度大发生,面积达5万亩,严重地块病穗率达50%以上,经大力推广五氯硝基苯、粉锈宁拌种基本控制了危害。.
5.麦蚜:麦蚜每年发生,化学防治为主。50~70年代以麦长腿蜘蛛旱地危害为主。80~90年代则逐步以麦园蜘蛛危害为主,经防治无大灾。
6.小麦吸浆虫:在本县1987年普查中发现为麦红吸浆虫,该虫是毁灭性的害虫,经1987~1995年的逐步普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1994年统计发生面积17万亩,达到防治面积9万亩,严重地块0.2万亩,通过技术宣传,行政干预,连年防治,虫情基数逐步降低。
7.麦田一代棉铃虫:一般年份每平方米0.01头左右,危害微小。1992年麦田突发严重,发生面积达19万亩。经防治控制了危害,粮食损失率降到了5%以下。
(三)玉米病虫害
70年代随着杂交玉米种的推广,一些不抗病的品种使用,导致了玉米大小斑病的普遍发生。1988年掖单10号出现严重的青枯病,1992年以来出现了粗缩病。玉米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玉米蚜、棉铃虫、灯蛾等。70年代推广了农药“六六六”、滴滴涕、西维因颗粒剂心叶末期防治雌穗,抖粉防治。
(四)棉花病虫害
1.棉花病害:本县棉花病害,苗期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中后期有枯黄萎病、角斑病等。1989年采取药剂拌种和锄划增温,改善土壤通透性等,减轻苗期病害。黄枯萎病是80年代后期以来,阻碍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1977~1978年引进的鲁棉1号造成其大发生,其主要防治措施是推广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及喷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等,起到一定作用。1995年秋季的雨水较多,枯黄萎病表现尤为严重,发生面积3万亩。
2.棉花虫害:以棉铃虫、红蜘蛛、象鼻虫为主。蚜虫有苗蚜和伏蚜两种,一般年份都在防治指标以上,,是防治重点。
(1)棉蚜:1964年始用“3911”农药拌种治棉蚜,1973年始用瓢虫治蚜,1980年始用呋喃丹拌种防棉蚜。
(2)棉铃虫: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基本上不用防治,60年代后期,洒施“六六六”或滴滴涕农药毒土,全年在二代上防治一次即可控制。进入70年代,在麦田和棉田大力推广杨树枝把诱杀越冬代和一代棉铃虫。70年代中后期发生较重,二代棉铃虫一般防治两次,晚播棉田三代防治一次。80年代的中前期以菊酯类农药的推广有效地减轻了棉铃虫的危害。80年代后期,由于棉铃虫的抗药性提高,防治用药倍数大为增加,1992年越冬基数高,1993年二、三、四代棉铃虫超历史的特大发生。棉田防治中,发生期间一般每隔一天喷药一次,每代除治8~12遍。1994年由于气温高,出现了棉铃虫第五代,并投药加以防治。在1993~1995年度的棉花生产中棉铃虫及枯黄萎病严重发生,防治难度大,成为障碍棉花生产的一大制约因素。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