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县域内农田作业基本上是手工工具和畜力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耕整方面有:锄头、镢头、铁锨、木犁(耠子)、木耙、铁耙子等;播种方面有:木耧、独腿耩、石砘等。收获方面有:镰刀、石磙、木锨、簸箕、扁担、碌碡、木棒、推扳、木叉、扫帚、扇车等;排灌方面有:辘轳、木制水车等;农运机械有:铁木轮大车、木轮手推车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有:石磨、石碾、人力轧花车、弹花弓、畜力弹花机、人力榨油设备等。
建国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农业丰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耕作机械
1956年农业合作社时,逐步引进了七寸步犁和双轮铧犁。1958年2月国家由内邱县调给柏乡县拖拉机GS-35型6台、C-45型2台、Z-25A型2台、Z-25K型1台、链式T-54型1台、链式Z-35型1台,成立了农机站。同时,西汪村和赵村各买一台Z-35型轮式拖拉机也归农机站统一调度。至此,境内共有拖拉机15台,总动力392千瓦。与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有机引犁15部、机引耙4部、镇压器12组、棉播机4台、24行谷物播种机1台。1962年柏乡和隆尧分县时,从隆尧分来了拖拉机,有链式东方红-54型4台、轮式尤特-45型2台、机引犁6部、圆盘耙4组、镇压器2组。1964年国家又陆续拨给东方红-54型拖拉机5台,该年拥有大中拖26台。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农机事业发展缓慢。1974年全县拥有大中拖54台;小拖14台,机耕面积达14.4万亩。播种机14部,小麦机播面积1,327亩。1979年后,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生产由集中经营到分散经营,地块由大变小,小型拖拉机显示出了优越性,开始大幅度增加。1981年全县拥有大中拖150台、7,449马力;小拖452台、5,410马力;机耕面积达29.4万亩;小麦机播面积8.5万亩。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85年拥有大中拖139台、6,914马力,小拖1,294台、15,528马力;各种机引农具1,226台件。机耕面积达22.93万亩;小麦机播面积16.1万亩。进入90年代,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批新型农机具。1990年拥有大中拖105台、3,757千瓦;小拖3,780台、33,345千瓦;机引农具7,543部。秸杆粉碎机9台、秸秆机械还田1.6万亩;旋耕机13台、机耕面积25万亩;小麦机播面积18万亩。1994年拥有大中拖77台、2,875千瓦;小拖5,250台、48,301千瓦;配套农具4,895台(其中小麦播种机1,372台、旋耕机25台、拥有秸秆粉碎机16台);机械播种达19.7万亩,其中小麦机播面积19.5万亩。1995年拥有大中拖77台、2,883千瓦,小拖6,123台、56,240千瓦;配套农具6,813台(其中小麦播种机1,527台、旋耕机201台),机耕27.3万亩,机械播种达19万亩,小麦机播19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00%。
二、收获机械
1958年2月县农机站成立后,国家调来苏联产康拜因(拖拉式联合收割机)2台,经过在小麦万亩方试割,因田间道路狭窄,难以发挥其作用而长期弃置,最后报废。同年,国家还调来捷克产小麦割捆机4台,因作业性能不佳,也长期弃置而报废。人民公社化后,小麦的收割一直用镰刀,小麦脱粒则用拖拉机轧。1966年购进脱粒机92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发展缓慢,至1974年机械收割小麦110亩,拥有脱粒机684台、扬场机10台,机械脱粒3,540万公斤。1981年拥有小麦机动收割机27台、机收面积0.9万亩;脱粒机1,545台、扬场机319台、机械脱粒粮食10,970万公斤。进入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收获机械得到进一步发展,1985年拥有机动收割机243台、机割小麦5.7万亩,脱粒机2,602台。进入90年代,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收获机械向更先进水平发展,1990年拥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6台、341千瓦,机动收割机670台,机收小麦10.7万亩,脱粒机3,282台。1995年拥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32台、1,437千瓦,机动收割机31台、1,097千瓦,小麦机收面积达18万亩,脱粒机6,064台。
三、排灌机械
1938年境内中疃村李把巴使用汽油机浇地。1952年境内始用上筒子水车浇地。因其使用轻便、效率高,所以很快就取代了木制水车。是年,有柴油机4台、16马力。1955年引进锅驼机20台,农业生产才开始逐渐使用机器浇地。1956年又引进了天津杨柳青产7.35千瓦柴油机40台,拥有煤气机10台,年底排灌动力机械达80台、360马力。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时期,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1966年全县排灌机械发展到1,139台、7,845.8马力。进入70年代,学习大寨人人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条件大大改善,排灌机械得到较大发展。1973年拥有内燃机1,327台、14,361.5马力;电动机1,483台、7,169.6千瓦;农用水泵1,906台。1981年拥有柴油机1,835台、27,130马力;电动机2,235台、14,063千瓦;农用水泵2,481台,机浇面积达29.8万亩。1985年拥有柴油机3,985台、50,333马力;电动机3,131台、30,402马力,深井泵和潜水泵3,256台,有效灌溉面积299,065亩,其中机灌面积89,755亩、电灌面积209,310亩。1990年拥有柴油机4,512台、41,659千瓦,电动机3,722台,30,483千瓦,潜水泵2,746台、深井泵751台,有效灌溉面积301,253亩,其中机灌面积48,433亩、电灌面积252,820亩。1995年拥有柴油机3,576台、34,416千瓦,电动机4,097台、38,237千瓦;农用水泵3,628台,完成水浇地面积299,916亩。
四、植保机械
1949年前,县内没有植物保护机械。1958年后,随着农药的出现和使用,半机械化人力喷雾器、喷粉器随之发展起来,机械化防治病虫害使作物产量大大提高。1966年拥有喷雾器1,819部、喷粉器398部;1972年拥有喷雾器7,114部,喷粉器1,418部。喷雾器、喷粉器的出现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1977年开始引进机动喷雾器,主要用于果树管理中。机动喷雾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80年拥有机动喷雾器15台、21.9千瓦。进入90年代,随着果园面积的不断扩大,机动喷雾器发展迅速,促进了果树生产大发展。1995年拥有全机械化喷雾(粉)机224台、250千瓦,半机械喷雾(粉)器25,780台。
五、农运机械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生产逐步用上了胶轮马车和人力排子车。之后,随着拖拉机的出现,农副产品异地交换或拉运化肥等用上了拖拉机,但田间送粪或运送秸秆等仍用马车或排子车。1979年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条件大大改善,小拖数量大增,田间作业大部分用上了小拖。80年代末90年代初,机动三轮车开始在农村走俏,部分农户拥有机动三轮车,除用于田间作业外,更多地用于农副产品购销。1985年拥有农用载重汽车70辆,4,779马力;1994年拥有农用汽车99辆,6,315千瓦,农用运输车343辆、708千瓦。其中农户拥有61辆,4,236马力。
六、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5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或自制较先进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主要有饲料粉碎机、铡草机、磨面机、碾米机、轧花车、榨油机。60年代发展比较缓慢,70年代由于集体养猪事业的发展,饲料加工机械发展较快。1972年全县拥有磨面机561台、碾米机258台、轧花机60台、弹花机79台、榨油机21台、脱绒机9台。80年代随着家庭养殖业的发展,饲料加工机械进一步发展,1981年拥有铡草机480台、饲料粉碎机301台、磨面机438台、碾米机186台、轧花机207台、弹花机180台、榨油机41台。进入90年代饲料加工机械随着养鸡业、养猪业的大发展进一步向更深层次发展,出现了成套饲料加工设备。1992年,拥有360多家加工能力不等的个体饲料加工场点,其中100多家加工能力较大,共有成套饲料加工设备123套。
七、农机管理
农机管理主要指大、中、小型拖拉机和大的收获机械、动力机械的管理。80年代前个人没有农业机械,农机管理主要侧重于计划管理与分配。80年代后,随着农户大中小型拖拉机和机动三轮车及收获机械的增多,农机管理侧重于技术指导和经营及安全管理。1989年为了搞好油料管理,农机局对农用柴油进行合理分配,定量供应。农机监理工作始于80年代后。1982年10月份建立农机监理站,有人员1人,1985年10月份有人员4人,1995年底在册人数15人。农机监理是依靠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对农业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员进行以牌证管理为基本内容的安全监督管理。为此,1982年,对农用机械(主要是农用拖拉机)进行年检、年审,对以前使用的农用证全部更新,经检验合格者颁发农用拖拉机行驶证(简称农行证)和农用拖拉机驾驶证(简称农用驾驶证)。农用拖拉机搞运输工作,必须持“农行证”和“农用驾驶证”到交通部门办理“机动车行驶证”和“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拖拉机搞运输必须携带“四证”缺一不可。对于新司机,先办理“农机拖拉机学习驾驶证”,以师带徒,三个月期满后进行考核,合格者转发“农用驾驶证”。1983年,为加强对拖拉机的监督管理,农机部门核发了“03”牌照,拖拉机作业同时挂两面牌照(即农机牌照和交通牌照)。1993年农机监理站检审拖拉机2,400台,年审驾驶员2,400名,换发牌证7,600个,培训新机手96名,老机手1,2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