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种植业
第一节 作物种类与品种
一、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种类多,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甘薯、黍、豆类等,其中以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一)小麦
以种植冬小麦为主,春小麦只在五、六十年代有少量种植,因其产量低、品质不佳,近年已无种植。
1.品种:建国前为农家品种,多年使用,更新换代周期很长,宽辐稀植,亩产30公斤左右;建国初期,以油子麦、碧玛1号、碧玛4号取代了农家品种,亩产增加到60公斤左右;60年代中期推广普及北京8号、北京10号、石技14、石家庄54、东方红1号等,亩产为50~100公斤;70年代前期推广泰山1号、4号、5号,后期推广了品39、津丰1号、京花1号、冀麦15号,亩产为100~150公斤;80年代推广济南4号、冀麦23、24、冀麦26、冀麦27、早丰1号,晚播早熟品种23654等,亩产为200~300公斤;进入90年代推广冀麦33、冀麦35、鲁麦15、鲁麦18、农大326、6021、5108、播种面积以5369、443、71-3、7447等品种为多,亩产达350公斤左右。选用品种均系硬质白麦,品质极佳,其各种成份含量为:淀粉64.7%,蛋白质11.63%,纤维1.5%,脂肪1.5%,灰分1.1%,水分14.55%,糖和胶体物质4.82%,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2.栽培管理:建国前及建国初期,管理粗放,亩播种量5公斤左右,行距40~54厘米。50年代中后期调整为满三垄大角耧播种,行距0.9尺。60年代推广满三垄重播,亩播量为12~15公斤,并推广增施底肥,培育冬前壮苗和春季锄划等措施。70年代后大面积推广小三角耧播种,行距为13~20厘米。1976年后改耧播为机播,亩播量为15公斤左右,以增加小麦亩穗数,壮大群体为主,并推广底施磷肥、春季补施氮肥技术。1985年后推广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改用新品种,培肥地力,增加磷肥投入,提倡氮磷混施,初施钾肥和微肥,调整了小麦群体结构,亩播量为8~10公斤,以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并重,使小麦栽培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配套管理,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实现了高产、稳产。
(二)玉米
1.品种:50年代初期为春播农家品种小黄玉米,50年代中期引进推广了白马牙、金皇后等品种,60年代后期推广综合杂交种冀综1号;70年代前期引进推广了单交种和双交种,如4黄、长单2号,70年代中后期推广了郑单6号、博单1号、唐抗1号、唐抗2号、京早7号、三仓31号;80年代前期推广了掖单2号、4号、丹玉13、掖单14、西玉2号;90年代又引进推广了高产、抗病、优质的掖单9号、10号、11号、12号、13号、19号、51号和西玉3号、农大60、冀丰58、冀丰7505等高产优质种籽。
2.栽培管理:60年代前均为春播稀植,产量低;70年代后,由于杂交玉米种子的引进推广,由春播改为夏播,亩株数为2,500株左右,并扩大了中期追肥、培土防倒技术,产量有所提高,90年代后亩株数改为4,000~5,000株,并推广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玉米大幅度增产,1995年全县13.5万亩玉米,单产达417公斤。
(三)谷子
建国前谷子是本县主要秋粮作物,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粮食之一。建国后,随着小麦、玉米播种面积的扩大,谷子面积逐步减少。
1.品种:建国前为农家品种,50年代推广了东风谷(春播)、竹叶青(夏播);60年代推广了白把子(春播)、茉莉谷(春播);70年代推广了金谷米、宁黄1号、豫谷1号、2号、3号;进入90年代又推广了高39、高131、高2449等高产优质品种。
2.栽培管理:多倒荐种植,建国前至建国初期多用锄留堆苗,一般十几棵一堆。后改为羊拉粪式留苗,一般三四棵一堆,呈三角形,堆距16.5厘米左右。定苗后一般锄划2~3次,后期防治粘虫,少时人工捕捉,多时药物防治。
(四)高粱
建国初期仅有少量种植,产量很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当时正值农业学大寨高潮,高粱面积迅速扩大,为夺粮食高产,又引进了大量杂交种子,到1973年全县高粱播种面积达7.73万亩,占秋粮播种面积的42.4%。亩产137.7公斤,总产1,064万公斤,占秋粮总产的37%,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5%。1973年北瀑水村高粱亩产约285公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温饱问题的解决及玉米高产杂交种子的引进推广,1995年全县高梁播种面积仅有6,234亩。
1.品种:建国前到50年代为低产农家品种大三码、小三码等,60年代推广了歪脖黄、歪脖红、三尺三等品种。70年代后推广了杂交品种晋杂3号、晋杂10号、反修号等。
2.栽培管理:建国前后均为大垄稀植,管理粗放,产量低。之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优种及科学施肥的推广,亩株数为6,000株左右,产量不断提高。
(五)甘薯
甘薯有红、白两种。1949年全县播种面积2,584亩,亩产147.3公斤,总产38万公斤。进入50年代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1956年达到3.2万亩。1958年大搞粮食生产大跃进,以红薯作为高产的“保驾官”,从外地引进大量种子和秧苗,播种面积猛增到8.1万亩,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44.7%,亩产182.9公斤,总产1,482.1万公斤,占秋粮总产的63.6%,占全年粮食总产的46.1%。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红薯播种面积保持在2.5~3万亩之间。全县农民一度以红薯为主要食物。80年代后期播种面积又下降到0.5万亩左右。1995年全县播种面积0.5万亩,亩产304公斤,总产156.3万公斤,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辅助食品,可制成粉条、粉皮、粉丝等副食。
1.品种:50~60年代以胜利百号为主;70~80年代以徐薯18号为主。进入90年代,又引进推广了徐薯2号、冀薯2号等优良品种。
2.栽培管理:秧栽,且大多为麦茬栽秧,管理仍粗放。
二、经济作物
县境内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芝麻、烟叶等,其中以棉花、花生种植面积大。
(一)棉花
元末明初传入柏乡县,1949年前多为吐蕃棉,每亩种植1,500~2,000株,任其自然生长,虫害极少,立秋一律打顶,管理粗放,亩产10公斤左右,产量很低。1949年播种面积6.4万亩,亩产11.4公斤,总产73万公斤。1950年后引进斯字二B棉品种,当时农民称为“洋花”。政府提出“想发家,多种花’的口号,实行多种奖励政策,产量逐年增加。1957年全县棉花平均亩产达38公斤,是历史上棉花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期,成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进入60年代,受重粮轻棉指导思想的影响,棉花管理粗放,产量急剧下降,亩产20公斤左右。1978年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日益高涨,在粮食生产发展的同时,棉花生产又得到重视。80年代初期推广了鲁棉1号,1982年全县植棉8.4万亩,亩产50.22公斤,首次突破百斤大关,成为棉花生产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由于枯黄萎病的蔓延扩大,1983~1984年引进并推广了冀棉7号、8号等抗病、高产新品种,1983年播种面积达8.5万亩,亩产达80.25公斤,总产682.1万公斤,并出现很多高产典型。南郝村1,300亩棉田采用地膜覆盖,平均亩产150公斤;前渤海700亩棉田和赵庄500亩棉田采用地膜覆盖和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亩产籽棉都达到150公斤以上。1984年全县棉花平均亩产达81.5公斤,总产687.4万公斤,为历史上总产最高年份,成为棉花生产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期。1986年后由于粮棉比价的差距和扩大小麦播面,挤掉了一部分棉田,加上棉花投入的减少,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亩产又降下来。1993年全县植棉0.9万亩,棉花亩产11公斤,总产10万公斤。以后,县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多种棉花。1994年、1995年棉花总面积分别达到6.30万亩和5.02万亩,亩产皮棉分别达到33公斤和35公斤。
1.品种建国前为土蕃棉,50年代初期引进了斯字2B棉,1956年引进岱字15号,60年代引进岱福棉,70年代引进徐州1818,80年代初期有鲁棉①号,中后期冀棉7号、冀棉8号、鲁棉6号、选35及花播辽棉9号、中棉10号。进入90年代引进推广了中棉12、杂29,花播品种有中棉19等品种。
2.栽培管理建国初主要是大垄稀植,每亩不足2,000株,亩产10多公斤。50年代推广早打顶、少留枝的密植法,亩留苗2,500株,产量有所增加。50年代末实行密植,亩株数6,000株左右,平均亩产40公斤左右。以后,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施肥及防病治虫、除草、优种应用等,棉花实行合理密植、管理精细,亩株数为3,000~3,500株。80年代后,由于模式化栽培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亩株数稳定在3,000株左右。
(二)油料
县域内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芝麻,其次是油菜、向日葵等。建国初期到50年代末以春播花生和芝麻并立,1949年油料播种面积4,300亩,其中花生1,880亩,芝麻2,384亩。1959年油料播种面积上升到7,400亩,其中花生4,415亩,芝麻3,027亩,油料平均亩产68.3公斤,总产51万公斤。进入60年代由于粮食不足挤掉了油料种植。1962年全县仅播种花生54亩,芝麻145亩。进入70年代后,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同时引进了夏播花生品种伏花生,花生面积有所回升,同时油菜面积迅速扩大,到1973年全县油料播种面积达27,980亩,其中花生2,067亩,芝麻1,017亩,油菜24,896亩。油菜占油料播种总面积的82.7%。进入80年代,由于花生优种的更新和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从80年代到90年代花生面积大幅度上升,油菜面积大幅度下降。1995年全县油料播种面积1.77万亩,其中花生1.73万亩,占油料总面积的98%,油菜、芝麻面积仅占2%。
1.花生品种60年代引进伏花生,进入80年代后引进海花1号、花28、花37、冀油4号,进入90年代后又引进中华1号、321等品种。
2.栽培管理50至60年代实行小垄密植,70年代后实行小穴密植,减穴粒数,推广优种,亩穴数6,000穴左右,并实行了培土,后期叶面喷微肥的管理方法,产量大幅度增加。
三、园艺作物
县内蔬菜瓜类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大白菜、甘蓝、大葱、韭菜、茄子、辣椒、菠菜、菜花、茴香、白萝卜、番茄、芫荽、君达菜、腊菜、蒜、金针、蔓菁、豆角、芸豆角、洋葱、马铃薯、地瓜、黄瓜、西瓜、冬瓜、南瓜、甜瓜、西葫芦等。建国初期由农户在庭院或自留地点片种植,以充实日常生活所用,全县种植6,000~8,000亩。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曾以瓜菜代粮,多以红白萝卜为主。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蔬菜种植基本上是自种自食,种植面积始终稳定在8,000亩左右。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高新技术的引进,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其中柏乡镇的赵庄、张家庄、东路村发展了大棚蔬菜;西汪乡陈家庄,南鲁乡的东施庄、西施庄、中鲁村、王家庄乡的南营儿村发展了大面积大葱,并远销河南、山西、内蒙、北京、东北等地,成为农民的一条致富途径。80年代末至90年代全县种植大葱稳定在一万亩以上。199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48万亩,其中大葱1.2万亩。另外,除大田蔬菜和大棚蔬菜种植外,很多农民利用家庭院落种植蘑菇、银耳等高档蔬菜。
(一)蔬菜品种
80年代开始引进推广蔬菜新品种,大白菜有青杂中丰、冀菜3号、丰抗70、丰抗80、晋菜3号、太原二青等;白萝卜有邢优1号、象牙白;甘蓝有中甘11、中甘18等;大葱品种有章丘大葱、长脖葱等高产优质大葱。其它如黄瓜、番茄等几十个适宜大田和大棚栽培的新品种相继引进种植,为发展蔬菜生产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栽培管理
种植方法主要为直接播种和移栽两种,管理属精耕细作,建国前后以施底肥为主,近年来化肥才在生长期施用,施用量因菜而异。
第二节农技农艺
一、种植区划
柏乡县为近水河流作用生成的冲积、洪积扇组成的山麓平原,全县95%的面积海拔高度在29~45米之间。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平缓倾斜,一般地面坡降为1~0.5%。午河是本县唯一的季节性河流,自西向东从境内穿过,上游分南、北、中三条支流,构成了良好的排水系统。这种开阔平旷的地形地貌,使全县的自然条件差异不大,形成了基本相似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种植布局。据境内土壤结构、养分含量、生产条件等,而划分为低产、中产、高产三个区。
(一)低产区
县境西南小里岗,包括小里村、小里铺、驻驾铺三个村庄,耕地面积16,008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07%,土壤瘠薄,水利条件差,有机质含量0.81%,全氮含量0.03%,碱解氮含量18.2ppm,速效磷含量3.2ppm,复种指数低,多进行一年一熟和以抗旱作物种植为主,历年产量低而不稳。
(二)中产区
主要分布在县城西部,午河北下侧、北沙河南侧,包括杨村、赵村、刘家场、余舍、北阳、北滑、前张、前黄、叩村、八里庄、县农场、正元寺、三十里铺、常乐13个村庄和一个农场。耕地面积45,938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4.56%。此区主要是洼地,土质较粘重和沙土、沙壤土,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0.9%,全氮含量0.04%,碱解氮含量25.6ppm,速效磷含量8.5ppm。解放后,此区由于水肥条件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产量不断提高,但与高产区相比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高产区
遍及全县南、北、中大片土地,分布在全县105个村庄,耕地面积253,585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80.37%。此区土层结构良好,土壤肥沃、旱涝保收,适宜种植粮棉及各种经济作物,是建设“双千田”、商品粮基地县的宝贵基础。
二、耕作制度
解放前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差,种植制度多为一年一熟,少数一年两熟,粮食以秋粮为主。解放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种植制度逐步转变为以一年两熟为主,粮食以夏粮为主。从建国初期到1995年这47年间,耕作制度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一年一熟阶段(建国前~1953)土地归个人所有,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一熟,复种指数为109~119%,夏粮面积小,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5.9%,秋收作物占64.1%。此阶段粮食耕地亩产平均为84.3公斤,播面亩产平均为71.75公斤。耕作方式以平作为主,种植方式以连作为主。
(二)一年一熟向一年两熟发展阶段(1954~1979)此阶段经历了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四个时期。随着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复种指数提高,1954年为123.5%,1956年为131.3%,夏粮面积逐年增加,秋粮作物逐年减少,尤其是谷子、小杂粮等播面剧减。由于杂交优种的推广应用,粮食亩产逐年提高,1978年冬小麦实播16.53万亩,占粮食总播面的47.5%。平均亩产252.3公斤,粮食种植由过去的以秋粮为主,转变为以夏粮为主,夏粮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61.8%。种植方式上前茬冬小麦多为连年种植,后茬有时进行换茬,谷子和豆类换茬,玉米和豆类换茬等。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曾大面积实行间作制度,小麦与棉花间作、玉米与大豆间作等。由于间作在种植方式上繁杂,因而持续时间不长。五六十年代曾实行过棉花、芝麻混种,棉花、油菜混种,玉米、菜豆混种等。
(三)一年两熟阶段(1980~1995)此阶段农村推行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种子优种化,施肥科学化,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棉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作物种植上前期曾大量应用套种,如小麦套玉米、小麦套谷子、小麦套大豆、小麦套棉花。套种要求种植小麦时采用大小垄形式。近年来由于生育期短的玉米、大豆、谷子品种和夏播棉的推广,套种多改为收获后抢种。在种植方式上多采用直播,播种时多用机播,或开沟散籽,或刨坑点种。种植蔬菜和西瓜的则常年实行轮作,甘薯和蔬菜类多采用移栽法。
三、农田基本建设
柏乡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平原,耕层质地以轻壤为主、中壤次之,地势西高东低,平缓倾斜。午河下游毗邻隆尧县界,历史上由于多次受洪水冲刷加之排水系统不良,沥涝日久,盐碱化由轻到重,不同程度由点片到成片发展。北沙河南岸的北江、三十里铺、正元寺一带,历史上不断受游沙的扩散、侵袭。西南小里岗历史上取水困难,因长期干旱,成片土地荒芜。县境内南、北、中部虽有“旱涝保收”之称,但土坡、壕沟间而有之,水利条件尚差。解放后,广大农民经过土地改革,生产积极性日益高涨,不断进行开荒、清沙、洗碱治碱,种植抗碱作物(紫穗槐、苜蓿等),使农耕面积不断扩大。1958年,为解决县境内的沥涝灾害,对午河进行了裁弯取直,上游加修了三条支渠,中下游加宽,扩大了排水流量。1963年后至70年代,又修建了涵水闸、排水洞,并在大汪村西及小里村北开挖了两座水库,基本上控制了洪涝灾害。70年代中后期又大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采取削土坡、填壕沟,起高垫低,清沙改土,粘重碱地填沙混土、增施有机肥,多打井、打深井等措施,将小片地连成大片地,建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80年代后,又在各方田内进行了井、电、机泵的配套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了百亩一方、方方有井、方方有道。近几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机耕面积扩大到86.5%,加深了土壤耕作层,使全县土壤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碱地的盐碱化程度逐年下降,转化为良田,旱薄地逐年减少。1995年农用机井保有量达3,555眼,其中配套3,540眼,有效灌溉面积约3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5.1%,基本上建成了高产、稳产农田,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种子繁育与种子管理
(一)种子繁育
自60年代末始引进高产杂交玉米、高梁种子后,玉米、高梁亩产由过去的100多公斤增至300公斤以上,播种面积迅速扩大,杂交玉米已成为秋粮的主要作物。
1969年县农业局种子站10余名科技人员到海南岛育种,1970年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开始在白阳搞玉米杂交制种,1973年在西汪、南瀑水等地搞玉米杂交制种,并向县外调种子50多万公斤。1984~1994年先后在内步、西文安、寨里村制玉米杂交种子20万公斤,除供应本县外,还调往邻近县市。1991年县种子公司在白阳乡制玉米杂交种子2,915万余公斤。从80年代后期开始,全县种植的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在当地均有良种繁育基地。品种的改良对全县粮食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科技增产中,品种改良占30%。
(二)种子管理
50年代初期,品种基本为“家家选、户户留”,种子由农户自行保管。高级社时期,各社都留种子田,繁育的良种由合作社统一保管。人民公社化后,种子工作贯彻“四自一辅”(即以生产队为单位对农作物优良品种实行“自繁、自选、自留、自用,辅之以“国家必要调剂”)的方针,良种大都由生产队统一保管。1963年县农场改为良种场,主要负责全县种子的繁育。1970年各公社先后办起良种场或农事试验场,又选定西文安、内步等为特约良种繁殖基地。至此,全县10个公社121个大队中有县级良种场1个、社级良种场1个、大队级良种场107个。80年代后,随着农村不同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各公社建立的良种场取消,良种由县种子公司负责引进、繁殖、保管。50年代由农业技术部门牵线,县粮食局引进少量优种供应。棉花种子则由农业部门所指定的制种基地所产种子,棉花由棉花加工厂单收、单轧、单存,再经技术鉴定后,按计划统一供种。1964年县种子站成立后,优良种子引进、推广、供应均由其负责。1979年种子站改为种子公司,供应良种的数量和品种迅速增加。80年代后杂交玉米、小麦、棉花等种子基本上由县种子公司按全县所需品种、数量进行引进、繁殖、更新、供应。
五、农用肥料与科学施肥
(一)农用肥料
1949年前,县境内农田施肥主要以施农家肥为主,辅之以饼肥。农家肥主要有厩肥(牲畜、猪、鸡粪)、人粪尿、圈肥、秸秆肥、土垛肥等;饼肥主要有棉饼、豆饼、菜籽饼。建国后开始引进施用少量化肥,主要是硫酸铵、碳铵等氮肥,之后引进尿素。1985年春季为解决农业生产肥料不足问题,掀起了群众性的“三拆、四挖”运动,全县共拆老房6,332间,拆炕28,318个,拆旧锅台15,872个,社员还献出了一部分准备上自留地的肥料,共挖肥27,610万公斤。从建国初期至60年代,化肥施用量虽逐年有所上升,但由于受化肥工业发展和经济条件制约,仍以有机农家肥为主。60年代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粮食产量不断上升,化肥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愈加显著。因此,进入70年代后,化肥施用量大幅度增加,除氮肥外,还开始施用磷肥。到70年代末,农田施用氮、磷化肥普及全县,施用量成倍增长,由古老传统的有机时代转入有机与无机同步发展的并立时期。进入80年代后,开始引进钾肥、复合肥、专用肥。主要有小麦、果树、花生专用肥、三料磷肥、磷酸二铵、氯化钾、生物肥料等。1988年后,除氮、磷、钾三元素化肥施用量增加外,还开始施用锌肥、硼肥、锰肥、铁肥等微量元素肥料,从而进入了以无机肥为主的时代。但是,由于重视了化肥的投入而忽视了秸秆还田、沤制粗肥,有机肥的施用量大大减少,致使土壤耕层有机质、腐殖质含量逐年下降。90年代后,由于县域内养鸡业和生猪生产的发展,农民又开始重视有机肥的施用,主要用于果树和小麦蔬菜底肥。
(二)科学施肥
建国初期至60年代,农家肥、饼肥全部用作底肥。60年代后,在玉米栽培上推广了“一棵苗、一锨肥”的施用法。70年代推广前重后轻施肥法。1978年开始推广氮、磷混施、浅施技术。1986年根据县内土壤肥力,推广配方施肥法,全县小麦平均亩产达340.8公斤。1988年后推广锌、硼、锰和磷酸二氢钾施用技术,1989年小麦亩产达362.8公斤,1995年固城店镇、南鲁乡小麦亩产突破400公斤。
六、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推广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从单项技术推广到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由土洋结合到科学管理逐步提高的过程。50年代推广方式是由科技部门提出方案后,供销、粮食部门直接配合,进行品种、农药、化肥的推广,如1956年的棉花岱字15号品种的调运推广就是由行政直接干预,1952年6月份县委开展农业技术传授月活动,县委抽调20余名干部协同省农场技术员组成传授队,深入农村推广新技术,从此农民改变了过去棉花不整枝打杈的习惯。农业部门的科技干部全部投入这项工作,供销社直接配合从上海调回50万公斤种子,7天内全部发放到全县各个生产小队。60~70年代推广方式为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方式,农业科技人员引进先进的单项技术后,广泛布点,搞试验,建样板田,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大面积推广,如杂交制种就是以典型的增产样板进而达到普及。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农技推广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农业科技部门广泛利用电台、电视、报纸、录相、集市、庙会等形式宣传优质、高产新品种和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并联合农资部门把化肥、农药、农膜、机械等送到田间地头,形成了社会化服务新格局,为“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投入与产出
建国前农作物管理粗放,为低投入,低产出,生产利润很小。建国后随着农业生产的逐步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向高投入高产出的高效农业方向发展。
第三节农业机械
1949年以前,县域内农田作业基本上是手工工具和畜力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耕整方面有:锄头、镢头、铁锨、木犁(耠子)、木耙、铁耙子等;播种方面有:木耧、独腿耩、石砘等。收获方面有:镰刀、石磙、木锨、簸箕、扁担、碌碡、木棒、推扳、木叉、扫帚、扇车等;排灌方面有:辘轳、木制水车等;农运机械有:铁木轮大车、木轮手推车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有:石磨、石碾、人力轧花车、弹花弓、畜力弹花机、人力榨油设备等。
建国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生产工具不断得到改进,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农业丰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耕作机械
1956年农业合作社时,逐步引进了七寸步犁和双轮铧犁。1958年2月国家由内邱县调给柏乡县拖拉机GS-35型6台、C-45型2台、Z-25A型2台、Z-25K型1台、链式T-54型1台、链式Z-35型1台,成立了农机站。同时,西汪村和赵村各买一台Z-35型轮式拖拉机也归农机站统一调度。至此,境内共有拖拉机15台,总动力392千瓦。与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有机引犁15部、机引耙4部、镇压器12组、棉播机4台、24行谷物播种机1台。1962年柏乡和隆尧分县时,从隆尧分来了拖拉机,有链式东方红-54型4台、轮式尤特-45型2台、机引犁6部、圆盘耙4组、镇压器2组。1964年国家又陆续拨给东方红-54型拖拉机5台,该年拥有大中拖26台。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农机事业发展缓慢。1974年全县拥有大中拖54台;小拖14台,机耕面积达14.4万亩。播种机14部,小麦机播面积1,327亩。1979年后,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业生产由集中经营到分散经营,地块由大变小,小型拖拉机显示出了优越性,开始大幅度增加。1981年全县拥有大中拖150台、7,449马力;小拖452台、5,410马力;机耕面积达29.4万亩;小麦机播面积8.5万亩。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85年拥有大中拖139台、6,914马力,小拖1,294台、15,528马力;各种机引农具1,226台件。机耕面积达22.93万亩;小麦机播面积16.1万亩。进入90年代,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批新型农机具。1990年拥有大中拖105台、3,757千瓦;小拖3,780台、33,345千瓦;机引农具7,543部。秸杆粉碎机9台、秸秆机械还田1.6万亩;旋耕机13台、机耕面积25万亩;小麦机播面积18万亩。1994年拥有大中拖77台、2,875千瓦;小拖5,250台、48,301千瓦;配套农具4,895台(其中小麦播种机1,372台、旋耕机25台、拥有秸秆粉碎机16台);机械播种达19.7万亩,其中小麦机播面积19.5万亩。1995年拥有大中拖77台、2,883千瓦,小拖6,123台、56,240千瓦;配套农具6,813台(其中小麦播种机1,527台、旋耕机201台),机耕27.3万亩,机械播种达19万亩,小麦机播19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00%。
二、收获机械
1958年2月县农机站成立后,国家调来苏联产康拜因(拖拉式联合收割机)2台,经过在小麦万亩方试割,因田间道路狭窄,难以发挥其作用而长期弃置,最后报废。同年,国家还调来捷克产小麦割捆机4台,因作业性能不佳,也长期弃置而报废。人民公社化后,小麦的收割一直用镰刀,小麦脱粒则用拖拉机轧。1966年购进脱粒机92台。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发展缓慢,至1974年机械收割小麦110亩,拥有脱粒机684台、扬场机10台,机械脱粒3,540万公斤。1981年拥有小麦机动收割机27台、机收面积0.9万亩;脱粒机1,545台、扬场机319台、机械脱粒粮食10,970万公斤。进入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收获机械得到进一步发展,1985年拥有机动收割机243台、机割小麦5.7万亩,脱粒机2,602台。进入90年代,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收获机械向更先进水平发展,1990年拥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6台、341千瓦,机动收割机670台,机收小麦10.7万亩,脱粒机3,282台。1995年拥有大中型联合收割机32台、1,437千瓦,机动收割机31台、1,097千瓦,小麦机收面积达18万亩,脱粒机6,064台。
三、排灌机械
1938年境内中疃村李把巴使用汽油机浇地。1952年境内始用上筒子水车浇地。因其使用轻便、效率高,所以很快就取代了木制水车。是年,有柴油机4台、16马力。1955年引进锅驼机20台,农业生产才开始逐渐使用机器浇地。1956年又引进了天津杨柳青产7.35千瓦柴油机40台,拥有煤气机10台,年底排灌动力机械达80台、360马力。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时期,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1966年全县排灌机械发展到1,139台、7,845.8马力。进入70年代,学习大寨人人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利条件大大改善,排灌机械得到较大发展。1973年拥有内燃机1,327台、14,361.5马力;电动机1,483台、7,169.6千瓦;农用水泵1,906台。1981年拥有柴油机1,835台、27,130马力;电动机2,235台、14,063千瓦;农用水泵2,481台,机浇面积达29.8万亩。1985年拥有柴油机3,985台、50,333马力;电动机3,131台、30,402马力,深井泵和潜水泵3,256台,有效灌溉面积299,065亩,其中机灌面积89,755亩、电灌面积209,310亩。1990年拥有柴油机4,512台、41,659千瓦,电动机3,722台,30,483千瓦,潜水泵2,746台、深井泵751台,有效灌溉面积301,253亩,其中机灌面积48,433亩、电灌面积252,820亩。1995年拥有柴油机3,576台、34,416千瓦,电动机4,097台、38,237千瓦;农用水泵3,628台,完成水浇地面积299,916亩。
四、植保机械
1949年前,县内没有植物保护机械。1958年后,随着农药的出现和使用,半机械化人力喷雾器、喷粉器随之发展起来,机械化防治病虫害使作物产量大大提高。1966年拥有喷雾器1,819部、喷粉器398部;1972年拥有喷雾器7,114部,喷粉器1,418部。喷雾器、喷粉器的出现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1977年开始引进机动喷雾器,主要用于果树管理中。机动喷雾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80年拥有机动喷雾器15台、21.9千瓦。进入90年代,随着果园面积的不断扩大,机动喷雾器发展迅速,促进了果树生产大发展。1995年拥有全机械化喷雾(粉)机224台、250千瓦,半机械喷雾(粉)器25,780台。
五、农运机械
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生产逐步用上了胶轮马车和人力排子车。之后,随着拖拉机的出现,农副产品异地交换或拉运化肥等用上了拖拉机,但田间送粪或运送秸秆等仍用马车或排子车。1979年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条件大大改善,小拖数量大增,田间作业大部分用上了小拖。80年代末90年代初,机动三轮车开始在农村走俏,部分农户拥有机动三轮车,除用于田间作业外,更多地用于农副产品购销。1985年拥有农用载重汽车70辆,4,779马力;1994年拥有农用汽车99辆,6,315千瓦,农用运输车343辆、708千瓦。其中农户拥有61辆,4,236马力。
六、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5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进或自制较先进的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主要有饲料粉碎机、铡草机、磨面机、碾米机、轧花车、榨油机。60年代发展比较缓慢,70年代由于集体养猪事业的发展,饲料加工机械发展较快。1972年全县拥有磨面机561台、碾米机258台、轧花机60台、弹花机79台、榨油机21台、脱绒机9台。80年代随着家庭养殖业的发展,饲料加工机械进一步发展,1981年拥有铡草机480台、饲料粉碎机301台、磨面机438台、碾米机186台、轧花机207台、弹花机180台、榨油机41台。进入90年代饲料加工机械随着养鸡业、养猪业的大发展进一步向更深层次发展,出现了成套饲料加工设备。1992年,拥有360多家加工能力不等的个体饲料加工场点,其中100多家加工能力较大,共有成套饲料加工设备123套。
七、农机管理
农机管理主要指大、中、小型拖拉机和大的收获机械、动力机械的管理。80年代前个人没有农业机械,农机管理主要侧重于计划管理与分配。80年代后,随着农户大中小型拖拉机和机动三轮车及收获机械的增多,农机管理侧重于技术指导和经营及安全管理。1989年为了搞好油料管理,农机局对农用柴油进行合理分配,定量供应。农机监理工作始于80年代后。1982年10月份建立农机监理站,有人员1人,1985年10月份有人员4人,1995年底在册人数15人。农机监理是依靠国家有关农业机械化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对农业机械及其驾驶、操作人员进行以牌证管理为基本内容的安全监督管理。为此,1982年,对农用机械(主要是农用拖拉机)进行年检、年审,对以前使用的农用证全部更新,经检验合格者颁发农用拖拉机行驶证(简称农行证)和农用拖拉机驾驶证(简称农用驾驶证)。农用拖拉机搞运输工作,必须持“农行证”和“农用驾驶证”到交通部门办理“机动车行驶证”和“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拖拉机搞运输必须携带“四证”缺一不可。对于新司机,先办理“农机拖拉机学习驾驶证”,以师带徒,三个月期满后进行考核,合格者转发“农用驾驶证”。1983年,为加强对拖拉机的监督管理,农机部门核发了“03”牌照,拖拉机作业同时挂两面牌照(即农机牌照和交通牌照)。1993年农机监理站检审拖拉机2,400台,年审驾驶员2,400名,换发牌证7,600个,培训新机手96名,老机手1,200名。
第四节 植物保护
一、病虫害种类及其防治
(一)杂食性害虫
1.蝗虫:自清朝至建国初期,蝗灾不断发生。1943年秋,境内飞蝗大发生,蝗虫过处,蔽日覆地,禾草一空,秋粮大部绝收,县民采取捕打沟埋的办法治蝗。1944年夏蝗虫遍地,经捕打基本未造成危害。60年代初期蝗虫曾有大发生,但未造成大的危害。90年代后蝗虫无大发生。
2.地下害虫:境内主要有蝼蛄、蛴螬、地老虎等,70年代以前发生较多,常年发生面积2-3万亩,常造成小麦、棉花、高梁、蔬菜的缺苗断垄,受害严重的地块毁种。1961年农业技术人员在北郝村首用“1605”农药拌麦种,防蝼蛄成功。之后,农业技术人员不断下乡村、走地头,大力推广毒饵、毒谷在苗根开沟施入或“六六六”药液浇根除治,从而减轻了危害。90年代后,其发生面积减少,基本未造成危害。
3.粘虫:70年代前,境内粘虫发生较多,主要危害谷子、玉米。建国初期采用人工手捉捕杀的办法,效果不佳,1957年玉米、谷子粘虫发生6万多亩,经使用“六六六”、“DDT”除治,虫情基本得到控制。之后,随着化学农药的应用,虫害没有大发生。
(二)小麦病虫害
1.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以条锈为主,叶锈、秆锈病发生严重1964年后通过推广抗病品种碧玛1号、北京8号、阿夫等品种、辅助硝石灰水、石硫合剂的除治,有效地控制了病害流行。70年代后除推广抗病品种泰山号系列、品39等外,还采用化学农药敌锈钠、多菌灵、粉锈宁等,使病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2.小麦白粉病:此病主要在多雨年份,高水肥地块发生,境内80年代前无大发生,1986年小麦白粉病大发生,面积11万亩,经药物防治没有造成大损失。之后,虽有发生,但都未造成危害。
3.小麦丛矮病:70年代推广棉麦间作使灰飞虱适生地扩大,导致小麦丛矮病1975年、1976年连续大发生,经采取“3911”农药拌种和小麦返青后喷药治虫以及耕作改制等措施,控制了危害。
4.小麦黑穗病(包括腥黑穗、散黑穗和秆黑粉病):1958年前以腥黑穗为主,危害严重。之后,由于推广药剂拌种并改进栽培措施,到1958年基本控制了危害。1989年境内腥黑穗再度大发生,面积达5万亩,严重地块病穗率达50%以上,经大力推广五氯硝基苯、粉锈宁拌种基本控制了危害。
5.麦蚜:麦蚜每年发生,化学防治为主。50~70年代以麦长腿蜘蛛旱地危害为主。80~90年代则逐步以麦园蜘蛛危害为主,经防治无大灾。
6.小麦吸浆虫:在本县1987年普查中发现为麦红吸浆虫,该虫是毁灭性的害虫,经1987~1995年的逐步普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1994年统计发生面积17万亩,达到防治面积9万亩,严重地块0.2万亩,通过技术宣传,行政干预,连年防治,虫情基数逐步降低。
7.麦田一代棉铃虫:一般年份每平方米0.01头左右,危害微小。1992年麦田突发严重,发生面积达19万亩。经防治控制了危害,粮食损失率降到了5%以下。
(三)玉米病虫害
70年代随着杂交玉米种的推广,一些不抗病的品种使用,导致了玉米大小斑病的普遍发生。1988年掖单10号出现严重的青枯病,1992年以来出现了粗缩病。玉米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玉米蚜、棉铃虫、灯蛾等。70年代推广了农药“六六六”、滴滴涕、西维因颗粒剂心叶末期防治雌穗,抖粉防治。
(四)棉花病虫害
1.棉花病害:本县棉花病害,苗期主要有立枯病、炭疽病,中后期有枯黄萎病、角斑病等。1989年采取药剂拌种和锄划增温,改善土壤通透性等,减轻苗期病害。黄枯萎病是80年代后期以来,阻碍棉花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1977~1978年引进的鲁棉1号造成其大发生,其主要防治措施是推广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及喷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等,起到一定作用。1995年秋季的雨水较多,枯黄萎病表现尤为严重,发生面积3万亩。
2.棉花虫害:以棉铃虫、红蜘蛛、象鼻虫为主。蚜虫有苗蚜和伏蚜两种,一般年份都在防治指标以上,,是防治重点。
(1)棉蚜:1964年始用“3911”农药拌种治棉蚜,1973年始用瓢虫治蚜,1980年始用呋喃丹拌种防棉蚜。
(2)棉铃虫: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基本上不用防治,60年代后期,洒施“六六六”或滴滴涕农药毒土,全年在二代上防治一次即可控制。进入70年代,在麦田和棉田大力推广杨树枝把诱杀越冬代和一代棉铃虫。70年代中后期发生较重,二代棉铃虫一般防治两次,晚播棉田三代防治一次。80年代的中前期以菊酯类农药的推广有效地减轻了棉铃虫的危害。80年代后期,由于棉铃虫的抗药性提高,防治用药倍数大为增加,1992年越冬基数高,1993年二、三、四代棉铃虫超历史的特大发生。棉田防治中,发生期间一般每隔一天喷药一次,每代除治8~12遍。1994年由于气温高,出现了棉铃虫第五代,并投药加以防治。在1993~1995年度的棉花生产中棉铃虫及枯黄萎病严重发生,防治难度大,成为障碍棉花生产的一大制约因素。
二、病虫测报和防治方法
(一)病虫测报
1964年前此项工作靠群众和技术人员凭经验估测,如木槿树上有翅棉蚜多,棉花苗蚜将严重发生等。1965年县农业技术人员开始使用杨柳枝把诱杀测报,70年代后又利用黑光灯诱虫蛾来测报虫情,至今仍在使用。80年代后,开始试用性引诱剂测报,并利用先进的测报器具如解剖镜、显微镜鉴定病虫,使测报准确率大为提高,为及时防治病虫提供了可靠保证,病虫危害被控制在最低水准之下。
(二)防治方法
境内病虫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人工的、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和农业的多种手段,有效地把病虫害控制在不造成危害的水准以下。
1.化学防治:60年代境内始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60~70年代,使用的化学农药都是剧毒性的有机磷农药,如“六六六”、DDT、砒霜1605、敌敌畏、乐果、甲胺磷、久效磷等。进入80年代开始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菊脂类新农药,如溴氰菊脂、杀灭菊脂等,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进入90年代,又推广了指标化防治,药量标准化,交替使用农药,使病虫减少抗性,减少环境污染。
2.生物防治:境内1973年首用瓢虫法。1970年农业技术人员始用“920”生物菌等防治病虫害。
3.农业防治:(1)推广抗病品种;(2)杨柳枝把诱杀、黑光灯诱蛾;(3)轮作倒茬防治棉花枯黄萎病。
三、农田草害
境内农田杂草主要危害小麦、玉米、棉花、谷子、蔬菜等。建国前后,主要依靠人工锄草和V锄翻根灭草,遇到沥涝,则造成草荒而减产。80年代采取综合防除措施,推广化学除草剂,省工省力,效果好。1986年在小麦、玉米地引进试验2.4-D丁酯、拉索、阿特拉津等除草剂,收到较好效果,之后逐步示范推广。1990年,在果园应用草甘磷除草剂。1993年在花生、大豆地应用拿扑净、米青稳杀等除草剂。1995年玉米大面积应用化学除草剂(多采用乙萎水),农业生产进入化学除草时代。四、植物检疫
随着植物病虫害的不断发生、流行,1978年县农业局内成立植物保护检疫站,负责出入境作物及其种籽的检疫工作。1983年国务院颁布《植物检疫条例》后,植检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先后开展了棉花枯黄萎病,小麦金蚀病、美洲斑潜蝇、黄瓜黑腥病、番茄溃疡病等的普查,摸清了检疫对象的分布情况,发生程序,制定了控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危险性病虫害的传入、传出。
第二章 林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全县大力开展植树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70年代中后期县民响应毛泽东主席“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号召,对田、路、林、井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治理,70年代末,县域内初步形成了林业生产体系,“田成方,树成行,杨柳成荫”。进入80年代,由于县民偏重于“要想富、种果树”,境内出现了持续日久的“果树热”,果树逐年增加。而农田林网、四旁树木曾一度被忽视。鉴于此,1985年开始,县、乡(镇)两级政府每年下达任务,组织县民实施绿化工程;同时组建护林队伍。1995年全县有林地面积2,838亩,四旁植树11万株,果品总产量2,860万公斤。村落林木覆盖率为35%,田间林木覆盖率为11%。
第一节品种与区划
一、树种
建国前,县域内树木品种主要有柏、杨、柳、榆、桃、杏、枣等。建国后,树木新品种不断增加,截止到1995年乔灌木树种共有41种,栽培较广,数量较多的树种中有用材树和经济林树,用材树有:毛白杨、北京杨、大关杨、旱柳、黑榆、白榆、国槐、刺槐、臭椿、法桐、泡桐等;经济林树有:苹果、梨、桃、杏、枣、葡萄、山楂等。零星分布的树种有:垂柳、紫穗槐、皂角、无花果、侧柏、樱桃、石榴、柿子、黑枣、核桃、合欢、枸杞、木槿、龙爪槐、花椒、海棠、李子、杜树、桑树、香椿、绒花树、雪松、酸枣等。
二、林种县境内林木均为人工种植,按经营目的和林木作用,可分为防护林(防风固岸林、农田林网、环村林带)、用材林、经济林三种。
(一)防护林亦分三种:一是防风固岸林,主要分布在午河主干道和南支、北支及北沙河南岸,主要树种有杨、柳、榆、槐等;二是农田林网,1988年农田林网控制面积已达全县农田面积的36%,主要树种有杨、榆、泡桐等;三是环村林,70年代末期,全县121个村都建有环村林带。1980年后,环村林带受到不同程度的砍伐,逐渐减少,主要树种有杨、榆、槐、桐等。
(二)经济林分布遍及全县10个乡镇,主要树种有苹果、梨、葡萄、桃、枣等。
(三)用材林遍布全县,主要树种有杨、榆、椿等。
三、林业区划
鉴于县内土壤、气候、水利条件差异不大,社会条件基本相似,县域内均划为三级区,区下分四个亚区。
第二节平原绿化
一、育苗
建国初期育苗较少,全县仅有县农场及内步、北鲁、贾庄等村育苗10.5亩。1969年县政府在贾庄村建苗圃20亩,主要培植杨、榆、洋槐、桃等树苗。1970年县苗圃迁于杨村,发展到40亩,主要培育杨、槐、榆、桃、桐等树苗。民间育苗各村均有,量小,自育自栽。1976年县政府提出发展林业要全民动手,采取“自力更生,自采、自育、自用”的方针,曾发动中小学生开展收集榆荚、槐荚活动,各村均建有林场和苗圃。是年全县共计育苗1049亩,主要以泡桐、杨树苗为主,并请了河南育苗技术员做泡桐育苗技术指导。育苗面积较大的村有耿家庄、赵村、驻驾村。1978年后,育苗逐步减少。1984年县政府提出“三年大育苗,二年大植树”的口号,除内步良种场集体育苗外,另有部分农户自育苗木,全县育苗面积达1,005亩。1988年育苗面积减少,每年平均育苗300亩左右,植树所需苗木多从外地购进。
二、植树
据旧志记载,县民自古即有栽植树木的传统,在庭院、街道、路旁、坟地、坑塘均植有树木。但清末至建国前,历遭战争、自然灾害的破坏,到建国初期境内树木已残存无几。1950年全县植树63,663株,1951年县农场育苗5万株,零星植树12.5万株,平均每人1.5株。1953年全县造林79亩,零星植树91,673株,果树主要是零星分布的枣树和桃树。1954年雨季造林77亩,成活率为80%以上。1956年全县完成造林530亩,零星植树110万株,育幼林80亩。到1957年底已营造沙荒片林1,647亩,小型农田防护林带一条,长达800余米,四旁植树200多万棵,有565条大路(长约565公里)、64个村庄已基本实现绿化。1958年春季成立柏乡县绿化指挥部,开展植树造林“大跃进”活动,全县四旁植树101.2万株,造林567亩,其中沙荒造林396亩,农田防护林29亩,经济林142亩,绿化村庄110个,河流两条长32公里,水井12,889眼,交通大道
1981年柏乡县林业区划表
绿化原则:杨树上路,榆树进村,柳树下坑,洋槐、椿树上岗,梧桐进田,杨柳主要用于防风固岸。
649条,长1,552.5里,另外还绿化了坟场508个,并结合植树修整了现有树木62万多株。但由于护林措施不落实,树木成活率较低。1958年后,由于“大办钢铁”和自然灾害,四旁树木遭到破坏,到1961年全县四旁树只存2万株。1962年春季造林43亩,零星植树51,823株,冬季零星植树4万株,为了加强树木管护政府把颁发《树木证》列入整风整社内容认真抓,收到了较好效果。1963年底县内有人工林区26,667亩,宜林荒地221亩。1963年有幼龄林300亩,均为以杨、柳为主的优势树种。当年洪水灾害后,林业生产出现良好势头。1964年三十里铺的天然柳做为国家订购苗木种植生产。1964年在沙压地块进行封沙育林,树苗由县统一规划,国家在树苗方面予以补助(每株0.01元),群众出义务工,自栽自管,剪修树枝、树梢归植树单位,但必须在县统一计划下进行,不准个人和植树单位随意修剪。树木所有权分为两种:一是20%的树归国家;二是80%的树归植树单位。不论国家或植树单位的树皆不得随意砍伐,确需砍伐时,应首先提出申请,然后经县批准后,方可进行。1964年10月22日,县人委号召全县每人采集树种2~3公斤。1964年底在午河堤岸共植树10,200株。1965年春季全县四旁植树4.5万株,并在北沙河南堤外柏乡段植树6行,午河及其干支堤外坡脚各植树一行,株距皆为5米,共植树33.2万株,所有权归国家,修剪归植树单位。1965年在107国道柏乡路段两旁各栽植两行北京杨苗木,株距4米,行距1米。1965年5月18日制定了植树造林10年建设规划。1966年11月在午河河坡上植树18,750棵。1967年6~7月在午河筑堤后于堤坡上种植紫穗槐24,227墩,以加固堤防。1971年全国林业会议后,林业生产又得到了大发展。1979年3月1~7日开展植树造林突击周,参加20,700人,植树63.9万株。到1982年林业资源普查,全县有林地面积达6,378亩,四旁树达534.25万株,人均37株,活立木蓄积达32,750.66立方米,果树面积达7,819亩,100,906株,果品总产92.5万公斤,全县林木覆盖率为3.81%。特别是1984年以来,坚持“二年大育苗、三年大植树”的方针,林业生产迅猛发展,1986年林业部下达了“平原绿化标准”。1988年,柏乡平原绿化工作在邢台地区率先通过验收,实现了平原绿化达标,林业部颁发了铜牌。1994年,全县林地面积1,457亩,四旁植树41万株,果树面积3.3万亩,全县林业覆盖率为17.1%。1995年全县林地面积2,838亩,四旁植树11万株,果园面积35,190亩,村落林木覆盖率为35%,田间林木覆盖率为11%。
第三节果品
一、品种
县内果品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境内就有种植枣树和桃树的历史。建国初期,果树面积较小,只有贾庄教堂有几亩葡萄,再就是零散分布的枣、梨、桃等。到1957年县农场栽植苹果12亩,赵庄、东路村成片栽植了一些桃树。1976年全县果树大发展,到1979年全县建有43个果园。1980年全县果园面积达到7,690亩,其中梨3,018.6亩、159,937株,苹果4,671.4亩、148,824株。1987年全县集中发展葡萄9,434亩,苹果1,057亩,梨2,243亩,桃862亩,山楂51亩,果品总产达到了81.35万公斤。到1994年果树面积发展到3.3万亩,果品总产达到2,575万公斤。1995年果园面积为35,190亩,果品总产2,860万公斤。
(一)葡萄
葡萄的营养价值高,内含15~25%的葡萄糖、维生素及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葡萄的植株是多年生的藤本植物,2~3年树龄即可挂果,适应性强,对土质的要求不高,沙壤、粘壤均可种植。
柏乡县内的葡萄品种有巨峰、玫瑰香、牛奶、龙眼、白香蕉、藤稔、板田良治等。巨峰为县内的当家品种,单株产量在15公斤左右,果实呈紫色,粒大、皮薄、汁多,鲜食味美可口,经深加工后制成的葡萄汽水、果汁更是芳香宜人,沁肝润肺爽神。
柏乡县的葡萄种植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前,均是零星的庭院种植。1984年,西汪乡驻驾村农民和进中在县科委的帮助下,在自家承包的责任田里引种了5亩巨峰葡萄,这是柏乡连片种植葡萄的开始。1986年和进中的葡萄亩均收益6,900元,同当时种10亩粮食收益相当。四方乡邻纷踏而至,向和进中“求经”。由此和进中被誉为全县的“葡萄大王”。县委、县政府经过调查、论证后,对县内的连片葡萄种植积极引导,大力扶持。1987年有葡萄园9434亩,零星种植20,027株。1989年县投资500余万元建起了以葡萄加工为主体的饮料厂,和总库容达3,000吨的恒温冷藏库5座。于1989年8月15日举办了柏乡县首届葡萄节,提高了柏乡葡萄的知名度,引来众多的客商慕名求购,所产苗、果大量外销。1990年全县葡萄总产10,884吨,获利1,000余万元,人均增收66元。到1992年,柏乡县已成为河北省有名的葡萄基地县。1995年全县各乡镇均有大面积葡萄种植园,尤以西汪乡、柏乡镇多(西汪乡的驻驾村和柏乡镇的西路村是全县有名的葡萄生产基地村),南阳乡、固城店镇、内步乡稍次,葡萄园总面积6,693亩,产量达到12,005吨。
(二)桃
在境内种植历史悠久。最早种植桃树的有赵庄、东路村等,但数量不大。因其见效快、效益高,后来发展迅速。1957年有2,768株,产桃20,760公斤;1987年发展到1,100亩,总产达96.6万公斤,种植面遍及全县10个乡镇,品种主要有五月鲜、大久保、岗山白、白风、京红、庆丰、雪桃等。
1.五月鲜:为早熟乡土品种。树干直立,枝条密生,耐干旱,喜沙质土,果实在6月下旬成熟,产量中等。果形长圆,果顶突出。个中等,单果重100~150克,最大200克。果皮厚,色黄绿,熟时缝合线顶端水红色。果肉全白,少汁、味甜,品质上等。
2.大久保:为引进日本品种。喜沙壤土,对肥水要求比五月鲜高,花芽抗寒力强,坐果率高,能连年丰产,大量结果后树势易偏弱。果实7月下旬成熟,单果重200克左右,该品种在我县种植面积较大。
3.岗山白:果形长圆,个大,平均单果重150克左右,最大达350克。味香甜,品质好,耐贮运。8月上中旬成熟。树势健壮,树形开张复花芽多,无花粉,应注意配植授粉树。
4.雪桃:为晚熟品种。大型果,最大重550克。味甜、质脆、耐贮运,10月下旬至11月初成熟。树势较旺,树形直立。生长期较长,病虫害发生率高。
(三)苹果
县农场1957年引进种植12亩苹果,品种主要是国光。1976年全县果树大发展,共发展苹果1,366亩,计24,826株,到1979年全县43个果园中,苹果面积达到4,670.4亩,计148834株。1985年后又有新的发展,1986年苹果产量达到154万公斤,品种也开始增多,主要有祝光、红星、金冠、国光、白龙、印度、倭锦、鸡冠、富士等。
1.祝光:又名美夏、伏香焦,适应性强,能耐轻度盐碱。树势强健,枝条较密,易郁闭。幼树5年可结果,易成花,有腋花芽,落花落果重,着果率较低。果实8月上旬成熟,圆形,平均单果重150克以上。不易贮存,一般仅存放20天左右。
2.红星:红元帅的芽变品种。对肥水要求严格,喜疏松肥沃的土壤。树势强健开张。幼树易旺长,成枝力强,萌芽力弱。成年树萌芽力强,易形成短枝,以短枝结果为主。栽后5~6年开始结果。果实着色鲜艳美观,浓红且有光泽,圆锥形,果顶有五棱突起,个大,平均单果重180~200克,最大400克。9月中旬成熟,品质上等。坐果率低,成熟前易落果。修剪多运用缓放和轻短截技术。
3.金冠:又名黄元帅、黄香蕉。树势强健,树冠高大,萌芽力、成枝力强,是早产、丰产的品种。栽后4~5年结果,初结果以中长果枝为主,盛果期以短果枝为主。果实9月上旬成熟,个较大,单果重180~250克。果色金黄或绿黄,果肉浅黄色,质脆多汁,酸甜可口。果实耐贮存,易皱皮。管理不当易出现大小年结果现象,树势衰弱后不易恢复。修剪上多用短截技术,不宜多缓放。
4.国光:又名小国光。对肥水要求不严,抗寒力强。幼树萌芽力、成枝力弱,枝的中下部易出现“光腿”现象。修剪上应采用芽剪回伤,促其下部芽萌发成枝。随年龄增长萌芽力逐渐提高,枝数增加。栽后6~7年结果,连续结果能力强,坐果率高。进入盛果期后,如结果过多,大小年现象严重,应加强肥水综合管理,减少负载量。果实10月上旬成熟,耐贮存。
(四)梨
早期县内只有少量零星栽培,1964年刘家场发展了30余亩,计500余株。1973年常乐、南江、南瀑水、中鲁、东南鲁、西施庄、小鲁都栽植了梨园,面积有248亩,计4,185株。到1979年梨树面积发展到3,018.6亩,计159,937株。1983年全县梨产量达到74.8万公斤,1986年达到172万公斤,1989年达到476万公斤。县内栽植的品种主要是鸭梨、雪花梨和慈梨。
1.鸭梨:占我县梨树面积的60%左右。喜沙壤土,对肥水要求高,耐微碱。果实9月中旬成熟。果形倒卵形,近梗处有鸭头状突起和黄褐色锈斑。平均单果重160克左右。果皮薄,果肉白嫩、细脆,有芳香气味,甜而多汁。结果早,易丰产,易受黑星病危害。
2.雪花梨:多为鸭梨的授粉品种,产量和面积仅次于鸭梨。生长健壮,产量高,抗黑星病能力强,果实9月中旬成熟,果个大,长圆形。平均单果重250克以上,果肉细脆,多汁,味甜,有芳香气味。果皮厚,耐贮存,是深受当地百姓欢迎的品种。
3.慈梨:又名莱阳梨。1977年从山东引进,有少量零星栽植或作为授粉树。
(五)杏
为县内乡土树种。建国初期数量较少,1975年南江果园有少量栽植。1986年驻驾村开始发展杏树,1994年发展到126亩,计3780株,产量达到4万公斤。
该树种喜沙壤土,耐干旱瘠薄,抗微碱,对修剪和肥水反应敏感,修剪和肥水得当,能迅速提高产量和果实的品质;管理粗放,花期易受晚霜冻害,产量降低。境内主要品种有串枝红、麦黄杏和二红杏等,其中串枝红占85%以上。
(六)枣
是境内栽培历史悠久的乡土树种,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抗旱涝,耐盐碱,耐贫瘠。当年成花结果,如花前受不良气候影响,后期仍能开花结果,素有“木本粮食作物”、“铁杆庄稼”美称。管理简便粗放,果实营养丰富,用途广泛。
建国初期,境内种植较多,有2.1万株,总产20万公斤。1958大炼钢铁时,采伐较多。80年代又得到发展。1995年有23,780株,总产达54.6万公斤。
(七)山楂
又名山里红,可鲜食,亦可加工,兼有药用价值。喜微酸性土壤。结果早,栽后三年见果,抗病虫害性强。
西汪、寨里西、孙上京等村庄1986年栽植39亩,计1,170株,1995年总产达2.5万公斤。主要品种有大金星、小金星、大棉球等。
二、果园
建国前县内果树多为零星栽种,成片果园较少。建国后不断增多,1976年至1979年以集体发展果园为主,全县共建果园43个,品种以苹果、梨为主,其中苹果面积4,670.4亩,梨3,978.6亩。1979年后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1988年全县苹果面积增加到7,092亩,产量404.2万公斤;梨增加到6,551亩,产量366.5万公斤;葡萄发展到6,700亩,产量达201.6万公斤。到1994年全县果园总面积发展3.3万亩,果品总产达到2,575万公斤,其中苹果15,800亩,产量492.3万公斤,梨10,500亩,产量825万公斤,葡萄6,000亩,产量1,126.4万公斤,桃200亩,产量69.2万公斤,枣产量54.6万公斤。1995年全县果园总面积发展到35,190万亩,果品总产达到2,860万公斤。
三、栽培管理
(一)栽培解放前后成片种植不多,品种较少,栽种时只浇水不施肥。1976年成片种植增多,多是小冠密植。每亩栽种44~84株,栽种时挖80厘米见方的大坑,施土肥50公斤,化肥2公斤,大水浇灌。全县共计栽种小冠密植梨2,700亩,小冠密植苹果3,800亩。1990年推广了短枝型密植苹果种植法,果树生长良好。
(二)管理果树五六十年代,学习推广山东的修剪方法。在整形上讲求树形,对枝条讲求多疏松,虽然使果枝稀疏有致,但出现了果树旺长,结果晚的现象。70年代学习推广多留枝、多长放修剪法,虽然以提早结果,前期产量高,但很快使树冠郁蔽,易遭病虫危害。80年代推广边整形、边结果、整形结果两不误的管理法,果树亩增产270公斤。
第四节病虫害防治
境内危害树木的主要害虫有蚜虫、梨星毛虫、榆兰金花虫、金龟子类、食心虫类、天牛类、卷叶虫类、天蛾类等。主要病害有梨树黑星病及干腐病、苹果腐烂病、早期落叶病及小叶病、炭疽病、葡萄白腐病、霜霉病、杨树褐腐病、泡桐疯枝病等。
一、榆兰金花虫害及防治
又名榆绿叶甲,一年繁殖两代,成虫在屋檐墙缝中越冬,翌年5月上旬出蛰,傍晚交尾产卵,卵7天左右孵化,幼虫危害榆叶。1974年、1975年县内大面积发生,叶肉被食光,叶片只留网状叶脉,、经过发动扑打和药物除治,至今未大面积发生。
二、红蜘蛛虫害及防治
又名火龙虫,危害桃、梨、杏、苹果等多种果树,成虫在叶背面吸食汁液,使叶片变黄,早期枯萎飘落,花芽不能形成,第二年绝产。高温、干旱年份发生严重,一年发生7~9代,成虫在杂草、老树皮、树叶、土缝越冬,成虫产卵后十天孵化。防治方法为:烧掉老树皮、杂草树叶,结合药物除治。
三、枣龟甲蜡虫害及防治
又名枣虱子,主要危害枣树的枝干、叶片及果实,每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多在当年生枝条上越冬,次年3~4月份恢复生活,5月底6月初发育成熟,7月底雌雄分化。8月上旬雄虫化蛹,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集中发生期,白天飞翔,寻找雌蛾交尾后死亡。雌虫继续危害,并从叶上陆续移到枝条上准备越冬。应以越冬期防治为主,夏季防治为辅,采用药剂防治与人工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四、梨大食心虫害及防治
又名黑钻眼、吊死鬼,一年发生1~2代,小幼虫驻入芽内结白茧越冬。3月下旬活动,先危害芽,以花芽为多,一般每只虫子可危害2~3个芽,20~30天后于4月下旬转移到果上危害,5月中旬危害较重。每个幼虫危害1~3个果实,遇到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生偏重,摘除受虫害果或用药物除治均可。
五、梨黑星病害及防治
又名疮痂病,俗名荞麦皮,也叫乌码子,是梨树主要的病害。鸭梨受害较重,果、叶上均有发生,发病部位有明显的煤烟状黑霉。受害果实,肉质硬,病部味苦,发育畸形,易脱落。高温多雨、湿度高和多雾的年份发病严重。发病期在4~9月,7~8月危害最严重。清除枯枝败叶,发病初期摘除发病的芽、叶、果、减少扩散蔓延,在果树落花后及雨季到来前,进行药物除治。
六、苹果腐烂病害及防治又名臭皮病。在大树、幼树、苗木上均有发生。主要危害树皮,以主干、主枝发病较多。衰老树、弱树发病多,多从伤疤、剪锯口浸染。3~4月及7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春季扩展快,发病多,11月后基本停止。其防治措施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为主,还应合理修剪,适度留果,避免负载过重,导致树体衰弱。修剪后要对大的剪口、锯口进行消毒保护,防止机械操作。树干涂白以防冻伤、日灼伤。药物防治时,先将伤疤刮除,可用10~30倍的5-912、50~100倍的环中菌清杀灭。
七、金龟虫害及防治
属鞘翅目、金龟子科。林业上危害较重的有20余种,县境内有三种,即华北大黑鳃金龟子、铜绿金龟子和黑绒金龟子,成虫喜杨、柳、榆、梨等树叶。每年发生一代,以幼虫越冬,次年3月底开始活动,4月上升到表土为害。5月底至6月中旬,开始出现成虫,直至9月上旬。6~7月为成虫盛发期,成虫白天潜伏在表土下,傍晚从土中飞出,群集树木或果树上交配并取食为害,大发生时将树叶吃光。利用金龟子成虫的假死习性,在盛发期发动群众捕杀,灯光诱杀,并在傍晚前后进行药物除治效果较好。第五节林木管理
一、产权管理
旧时境内无林木专管机构,民国21年(1932)始提倡在槐、午二河河堤上植树固岸,同时由沿河各乡之乡警负责保护,随时巡查,如有破坏堤岸树木者,重罚严惩。
50年代初,在育苗、植树的同时,注意了护林工作。1955年冬,各村树木由集体管护,成立了护林专业组。1958年大跃进中,毁林严重。林木遭到严重破坏。1962年为恢复、发展、保护树木,开展了树木确权发证工作,共发放《林木所有证》3万余份,明确了林木权属,增强了群众护林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林木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林木权属再次发生混乱,把群众庭院以外的全部树木划归集体,影响了群众护林植树的积极性,虽然村村有管护组织,全县护林人员达200余人。但由于法制不严,树木被盗及毁林现象时有发生。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针对“年年植树不见树”的现象。开展了《森林法》及林业法规的宣传。1982年,全县再次进行确权发证工作,共发放《林木所有证》6万余份。1988年为加强林木管护,县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林木管护的布告》,同时对村边、路边等集体林木,进行了承包,贯彻“树随地走,谁种谁有,允许继承,永归个人”的方针,稳定了林业生产秩序,调动了群众管护树木的积极性。午河沿岸树木归水利局管理。1989年,乡村普遍制定了《护林公约》、《乡规民约》,各乡镇成立了3~5人的护林领导小组,并在学校开展了“绿化小警察活动”。1995年全县有护林员427名。
二、经营管理
1949年至初级社时期,林木以个体营造为主,为社员自栽、自管、自有。高级社时期,树木除房前屋后的归个人外,其余全部作价入社,统一栽种,统一管理,收入年终分红。人民公社化后除庭院树木外,一切树木归集体营造、集体管理,一些林果重点村成立了专业队(组),负责林果各项生产及管理。
80年代后,林木分国营、集体、个人三级经营管理,县级公路两旁林木归交通局管理;午河堤岸的防护林归水利局管理;乡级公路的树木、农田林网、防护林带、果园及部分村旁大树归乡或村集体所有,大都实行了不同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有的作价归户,有的分包到户,有的由大户承包,有的联产承包,承包者按合同规定交付承包费;村民房前屋后树木归个人所有,自行管理。1982~1995年主要果品生产情况统计表
第三章养殖业
柏乡畜禽养殖历史悠久,民国以前饲养量不大,大牲畜以拉车耕田、驮运骑乘为主,猪、鸡散养于庭院,却很普遍。本县家畜家禽种类多,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鸭遍及全县。1949年前,畜禽养殖长期处于自发状态,养畜以役用,养禽以自食,数量小、效益低,始终未能形成产业。新中国建立后,县乡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了畜牧行政和事业机构,加强了领导,制定了屠宰牲畜检验标准,严禁屠宰耕畜等规定。组织民间兽医和国家畜牧兽医技术干部积极开展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到1957年,大牲畜存栏达到9,537头,比1949年增长了30%。1958~1964年,由于受“左”的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畜牧生产连续下降,到1964年大牲畜存栏降到了3,153头,比1957年减少6,384头。主要原因是大牲畜入社作价不合理,缺乏集体饲养管理经验,收益分配处理不当等,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1965年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国家在政策方面,从所有制、经营管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调整,畜牧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1965年大牲畜达到了3,797头,比1964年增长17%。1965年全县猪存栏14,000头,集体养猪占猪只总数的20%以上,其他畜禽养殖也有所恢复。1966~1978年间,大牲畜一直在5,000余头徘徊,猪只饲养量大幅度增加,1972年10月底统计为63,800头,1973年10月为55,800头,最高时达91,271头。
80年代后,在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集体牲畜作价归户,取消了对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使经营者的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各种畜禽饲养数量不断增长,到1995年大牲畜存栏达8,287头,猪存栏63,383头,羊存栏21,473只,家禽存栏4,902,576只,与1978年相比,大牲畜增长50%、猪增长13%、羊增长217%。1995年畜牧业产值达23,829万元(1990年不变价),占农业总产值的57.8%。人均肉占有量39.3公斤、蛋256.5公斤。蛋鸡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养殖业在本县经济发展中已居重要地位。
第一节畜禽种类
县域内畜禽种类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鸭、鹅等。
牛解放前,饲养比较普遍,但是由于本地牛个体小,使役能力较差。解放后,先后从内蒙、河南等地大量购入役用牛,本地品种逐渐被蒙古牛、南阳牛所取代。全县牛存栏中南阳牛及杂交后代占43.2%,蒙古牛占27.8%。县家畜改良站70年代引进肉牛品种,对本县品种进行了杂交改良。从1986年始,前三里铺、北黄泥等村先后引进荷兰黑白花奶牛20余头。
马50年代初期饲养的役用马主要是蒙古马,1957年后,又先后引进了伊犁马、苏高血马、苏重、川马等品种。1983年全县1,373匹马中蒙古马、伊犁马、苏高血马、川马分别占44%、19%、20%、17%。
驴以本地驴为主,其次是关中驴和杂种驴,以役用为主,偶作交通代步之用。
骡50年代初期,养役的骡主要是本地驴和蒙古马的杂交后代,其数量很少,随着优种公马、公驴的引进杂交,绝大部分改良为优种杂交骡。
猪1957年前猪品种主要是当地白窦猪。自1958年以来,先后引进了巴克夏、约克夏、定县猪。1964年末又先后引进了芦白、芦花、昌黎、长白等优良品种。1970年前后,又引进了内江猪。
由于多年引进外种杂交改良,使本地猪基本绝迹,现多为混血杂种猪,血缘比较复杂,外貌特征不甚一致,繁殖性质和产肉多少也有差异。1983年县畜牧局调查24,309头猪中,杂交猪20,824头,占86%,其中内本杂交猪11,560头,占猪总数的4.8%,
其余杂种猪混有巴克夏、约克夏、芦白、长白、北京黑等。
羊以河北肉乳奶山羊、小尾寒羊、大尾寒羊为主,其次是青山羊。
兔主要品种是青紫兰、大耳白和本地白兔。因本地白兔毛短体型小,将逐渐趋于淘汰。
鸡传统品种以本地紫鸡为主。本地紫鸡属柴鸡个体较小,全身紧凑、动作机敏,食力、抗病力强。成年母鸡体重1.25~1.5公斤,公鸡1.55~2.5公斤,毛色复杂多样,以麻色最多,喙多为铅色和黑色,短扁稍弯曲,胫为铅黑色或白色,皮肤粉白色居多,单冠占大多数。此外,还有来航鸡、九斤黄、芦花鸡等引进品种。自1994年始县畜牧局又先后引进了依沙褐、海塞克斯等品种。
鸭主要有北京鸭、北京麻鸭等品种,但数量都不大。
鹅主要有白鹅,间或有饲养者,量少,不普遍。
蜜蜂县内养蜂历史久远,多为农户散养,近几年饲养者很少。
1952~1957年牲畜增长情况统计表
第二节蛋鸡养殖
一、发展概况
本县居民养鸡历史悠久,品种以本地紫鸡为主,饲养形式均为一家一户散养,多则二、三十只,少则二、三只不等,饲养管理也比较粗放,雏鸡成活率低,鸡的寿命短,产蛋率低、商品率低。1970年后陆续引进一些新品种,主要有:来航鸡、九斤黄、芦花鸡、依沙褐、海塞克斯等。1975年食品公司在柏镇公路南侧城关食品站内建优种蛋鸡繁殖场。1985年后,中共柏乡县委、县政府把蛋鸡养殖确定为本县农民发家致富、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水电上倾斜,支持养鸡业发展。随着全县养鸡专业户逐年增加,养鸡大户笼养鸡多达1.2万只,全县形成了养鸡热潮。1990年全县蛋鸡存栏达55万只,1993年达292万只,1994年达527.8万只,1995年建成南鲁、西汪、南阳、内步4个养鸡70万只的专业乡,张家庄、方鲁、陈家庄、里村、内步等39个7万只以上的专业村。相续建成了一批蛋鸡生产小区,实行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购销等。鸡蛋除供应本县、石家庄市、邢台市外,还销往京津地区,并打开了南方市场,销售网点扩展到河南省的南阳、平顶山、许昌,湖北省的武汉,湖南省的长沙,广东省的广州、湛江、茂名、梅州、惠州,福建省的厦门、漳州,安徽省的阜阳,四川成都等城市,并与广东西江蛋业公司合作打入了香港市场。大规模的蛋鸡生产和销售,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成为农民翻番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
养鸡业的发展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1995年全县已建成孵化厂4个,饲料厂100家,拔丝鸡笼厂120家,蛋箱蛋托厂8家,屠宰厂30家,兽药供应门市、动物医院43家,蛋鸡生产及服务加工业年产值2.5亿元,为振兴柏乡经济,加快小康建设步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重点养殖场
(一)石家庄晨光种鸡场
该场于1993年10月创建,1994年8月正式投产,是一个集种鸡饲养,雏鸡孵化、天津正大精料经营和跟踪服务为一体的集约化种鸡场,常年饲养褐壳蛋鸡父母代8,000~8,500套,1997年3月9日自烟台外贸种禽公司引进海兰褐父母代种鸡4,500套,5月23日第二次引进4,000套,自北京市西山孵化设备厂引进国内最先进的电脑孵化设备11台,每年可为养鸡户提供优质商品代雏鸡50余万只。
(二)陈家庄蛋鸡生产小区
1997年5月,陈家庄村22户农民投资39万元建成蛋鸡生产小区,有高标准鸡舍19栋,蛋鸡存栏5.9万只。
附:其它家禽养殖
1.鸭历史上有一家一户饲养少则三、五只,多则八、十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养鸭有了一定发展,本县前三里、寨里、东里村等村部分农户以股份制方式集中饲养,有的多达万只,由于经济效益欠佳,1997年养殖量大大减少。
2.鹅有史以来,本县居民一直是零散饲养。
3.鸽过去,本县居民只是零散饲养,90年代后,商品鸽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县内部分户开始集中笼内群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节家畜饲养
一、牲畜
历史上,为户养舍饲,饲养方法较粗放。1953年初级社后,全部入社,集体喂养,以使役为主。1978年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归农户饲养,仍为使役。1986年县内出现奶牛专业户和肉牛专业户,均采用科学方法饲养,用于产奶、屠宰或出售商品肉牛。
二、羊
以农户散养为主,主要以拴饲、舍饲间以放牧喂养。1978年后提倡家庭养殖,出现养羊专业户,主要分布于内步、王家庄两个乡,其中养羊最多的一户羊存栏100余只。1978年养存栏6,767只,1987年达到11,659只。进入90年代后养羊数量基本维持在2万只左右,1995年底,羊存栏21,473只。
三、兔
70年代前以洞饲为主,以后渐渐被舍饲、笼饲取代,饲料上也逐渐以混合饲料取代了青草,饲养管理渐趋科学合理。
四、猪
历史上,本县居民养猪以户养为主,饲养量小,生猪出栏率和商品率都很低。1956年后采取了社繁户养、私养公助、社买户养等办法养猪迅速发展,并大量推广米目饲料喂养方法,及时参观交流经验,积极预防和治疗猪病,大力推广清圈、消毒工作,养猪得到进一步发展。1958年人民公社开展“乡乡万猪、社社千猪”运动,队队建猪场,贯彻“私有私养为主、集体饲养为辅”的方针,鼓励社员个人养猪,全县曾搞了10个万头猪乡、2个万头猪社、4个5千头猪社、29个双千头猪社、43个千头猪社、250个养猪场,集体兴建大猪场。由于私养公助政策的落实,奖励饲料粮、落实饲料地,生猪饲养量逐渐增加。“文化大革命”时期,集体饲养量剧增,几乎每个生产小队都建有大小不等的养猪场,但侧重于积肥,数量虽多,出栏率不高。1974年西北鲁村实现一人一头猪,1976年全县猪只饲养量达128,400多头,实现了一人一猪。猪只存栏达91,271头,出栏率最高为35%.1978年后农户散养增多,全县养猪专业户有800户,猪只存栏达56,077头。1994年县畜牧局实施省万头猪场项目,在西汪乡西汪村建成占地面积30亩,猪舍6,300平方米大型养猪场。其管理方法实行“四统一分”,即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分户饲养,当年出栏肥猪2,100头。1995年底,全县生猪存栏达63,383头。
第四节饲料
一、青饲料
主要包括农作物秸杆(麦秸、玉米秸等)农作物叶子(豆叶、高梁叶等)、青草、树叶等,据1984年畜牧区划调查,全年共需饲草1,436.3万公斤,占饲料总量的26.3%。
二、粗饲料
指粮、棉、油作物籽实加工的副产品,主要有糠麸、棉籽饼、豆饼、粉渣、豆腐渣等,1984年调查全县年产粗饲料达263.48万公斤。
三、精饲料
主要是农作物籽实,原以黑豆、高梁为主,近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粮食的丰收,改为以玉米为主。1984年全年用作饲料的作物籽实为1,411.7万公斤。
四、配混饲料
开始主要用麸皮、谷糠等原料手工配制,县饲料公司建成投产后,生产各种机械配制的配混饲料。1994年县内养鸡量猛增,随之出现360多家加工能力不等的个体饲料加工场点。
在农作物秸秆加工调制方面,县畜牧局从1986年开始试验推广秸杆氨化。取得经验后,1987年在全县推广,是年氨化麦秸250万公斤,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养牛业的发展。由于成绩突出,引起了世界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及各级领导的重视。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曾三次到本县考察,验收指导工作,并称赞柏乡为世界缺草地区劣质饲草的加工调制开辟了一条新路。当年七月农业部在本县举办全国青贮氨化培训班,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92名代表参加了学习。河北省、邢台地区也相继在本县召开现场会,推广柏乡县的秸秆青贮氨化经验。
第五节疫病防治
一、兽医队伍和机构
1953年,全县14名兽医组成了兽医联合会,1956年将其分成5个兽医门诊部,工作人员17人,深入到村,建立责任范围区,同年8月新建兽医站,并大量培训农业社防疫员。1980年重新组建县兽医联合会,并建乡兽医站10个,配备了一级的医疗器械,有工作人员22人,全县10个乡镇实现了乡乡有站。1981年县畜牧局成立并组建了兽医防疫站,1995年有工作人员5名,配备有一级的化验诊断及冷藏设备。
二、传染病防治
(一)疫病种类
县内发生的畜禽传染病、主要有马传贫、牛肺疫、猪瘟、猪肺疫、猪口蹄疫、鸡新城疫、鸡霍乱。
1.猪瘟1978年前没有记载,1978年白阳公社十里铺大队1生产队,发病11头,死亡9头,1979年该村又发病6头,死亡5头。1982年南阳公社南阳大队发病1头,死亡1头。
2.猪肺疫1980~1981年连续两年流行,1980年10个公社的36个大队,421头发病,死亡144头。1981年5个公社的19个大队发病168头,死亡17头。1980年发病率为17%、1981年为0.7%。
3.鸡新城疫病源为病毒,传播速度快,不同品种、年龄均易感染、致死率较高。1981年该病在10个公社的54个大队流行,56,103只发病,死亡52,052只,发病率为21.6%。
4.鸡霍乱病源为杆菌,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正在产蛋的鸡感染率最高,同时也感染鸭、鹅,传播迅速,死亡快。流行初期经常见到有些鸡未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有的死在产蛋窝内,宿于树上的鸡夜里从树上掉下死去。据1978~1982年5年调查发现,逐年都有发生流行,年平均发病率为2.91%,死亡率44.3%。
5.猪口蹄疫病源为病毒,1979年前县内未见发生。1980年县食品公司镇内猪库80余头猪发病,该部门集中人力物力急宰,并未通知畜牧部门,当县革委会有关领导知道后并责成畜牧部门介入检查时,受到了商业部门的阻挠,使疫情失控,很快扩散到城关、内步二个公社的二个大队三个小队,感染猪只22头。在县革委的干涉下,商业局同意封锁了疫点,接着畜牧部门对全县的44072头健康猪进行了紧急接种,才避免了猪口蹄疫在本县大流行的发生。本病至今未再发生。
(二)防治
1953年冬始鸡刺种,1954年始猪只防疫注射,1956年猪只注射3,200头,鸡瘟刺种32,000只,1957年免疫猪只9,154头,大牲畜注射3,000头。1956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猪、鸡、牛为主的防疫接种工作。使一些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1960年后在县畜牧部门的组织下,公社兽医站结合农村防疫员,每年进行逐村挨户的防疫,全县猪、鸡防疫密度大幅度提高,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疫情。1986年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畜禽及其产品防疫检疫暂行规定》的地方性法规,使防疫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1995年各种畜禽传染病基本上得到控制。
1986年县畜牧局组建了柏乡县动物检疫站,建站初期有人员5人,配备了常规检验器械,主管进出县境、上市交易的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1986~1995年共检疫大牲畜31,510头,猪10,312头,羊12,420只,鸡825万只,白条肉6,780吨,处理违法违章案件32起。对控制畜禽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及保障人民的食肉安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常见病防治
县内畜禽发生的常见病主要有马驴骡冷痛、马驴骡结症、猪羊肠道蠕虫、鸡兔球虫病、牛瘤胃臌气肠胃炎、母畜胎衣不下等等。
畜禽常见病均由县及基层兽医站指导防治,其诊疗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用中药、西药、针灸进行治疗。
附:
柏乡县畜牧专业组关于柏乡县畜禽肠道寄生虫病侵袭情况的
调查报告
畜禽寄生虫病是畜禽三大类病之一。它不象急性传染病发病猛烈和症状明显,常呈急性感染过程,多数无明显症状。但它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时比某些传染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还要大。为了详细了解全县畜禽寄生虫病的侵袭情况、危害程度及流行规律,以减少或消除它给畜牧业发展造成的危害,专业组对全县大牲畜、猪、羊、鸡、兔进行了抽样调查及驱虫试验等工作,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畜牧资源调查中,专业组于1982年8~12月,抽出5名技术干部对全县不同区域的29个大队和一个养鸡场的马、骡、牛、驴、猪、羊、鸡、兔进行了抽样调查。多次与饲养员、畜主交谈、访问了解、临床分析,并进行了取粪化验。对多份病料分别进行了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和水洗沉淀检查。在抽查的737头(只)畜禽中,感染寄生虫病的234头(只),感染率为31.8%,感染寄生虫病的种属达42种。其中线虫的感染最为严重,占发病率的68.4%,不同的畜禽对各种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不同。马属动物感染7种寄生虫病,马、驴、骡感染率分别为27%、47.7%和52.9%;牛感染有三种寄生虫,感染率为5%;猪感染10种寄生虫,感染率为44%;羊感染有8种寄生虫,感染率为43%;兔感染球虫病最为严重,占兔肠道寄生虫感染率的92.3%,另外还感染线虫病和蚧螨(疥癣);鸡感染有8种寄生虫,散养鸡感染率17%,圈养鸡为40%。
调查发现,县境内肠道寄生虫分布广泛,县境内凡有畜禽的地方几乎都有发生。
二、畜禽寄生虫病流行规律分析
根据大面积寄生虫病调查情况分析,本县畜禽所患肠道寄生虫病主要是线虫病占发病率的68.4%,其次是球虫病,占发病率的23.9%。不同畜禽在不同的区域感染寄生虫病的情况不同。马属家畜在城关公社感染率最高达98%,羊和兔在龙华公社感染率最高分别达92.3%和68.6%,猪只在王家庄公社感染率最高达90.29%,鸡在龙华和城关感染率最高达33.3%。
流行规律有以下几点:一、季节性。一般线虫病多发生在春秋两季;二、地区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地理位置紧密相关,靠近河流的地方易发生。如王家庄公社和城关公社是全县畜禽肠道寄生虫病发病率最高的公社。据分析,近几年来雨量较少,河滩经常有人放牧,患有寄生虫病的家畜排出粪便传染了沙滩,造成雨季条虫卵随河流而下,传染整个河滩,引起靠近河流地区家畜感染寄生虫病。三、大批群养易感染寄生虫病。大批群养增加了传染机会。如有一只发病,可引起群体感染。这一点对养鸡业(圈养)尤为突出。
三、药物驱虫的试验
为了有效地治疗和控制畜禽肠道寄生虫,专业组对8头(只)畜禽进行了驱虫试验,驱虫率为75%。从驱虫情况看,大部分畜禽一般在投药后需24小时后开始排虫,48小时后排出较多的虫体。通过驱虫试验,对药物的选择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驱蛔灵的应用较安全。投药后畜禽基本上无不良反应,安全范围大。大中家畜用药量0.2克/公斤体重,幼小家畜适当减量。驱虫净对鸡的异刺浅虫效果最佳,对鸡蛔虫效果不及驱虫灵。
四、肠道寄生虫病的危害
肠道寄生虫对畜禽个体的影响是潜伏蚕食性的,可从机体掠夺大量的营养,造成饲料浪费。畜禽患寄生虫时,对畜禽及其产品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畜禽的生长速度慢,尤其对幼畜(雏)影响更为严重。
(二)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据1982年秋对737头(只)畜禽随机抽样化验,患病的达234头(只),感染率为31.8%,按这个结果分析推算,仅肠道寄虫一项,全县每年就浪费饲料(草)213.9万公斤。因兔球虫、猪囊虫病损失达6.5万元。
(三)役用家畜的使役能力下降,早衰或死亡。
(四)患寄生虫病的畜禽,易诱发其他疾病。
(五)有些畜禽肠道寄生虫病属人畜共患的,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据对县食品公司三年的调查统计,屠宰成猪24809头。其中有囊虫病的143头,囊虫猪肉被人食用后,就有患涤虫病的可能。涤虫在人体内发育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并不断向外界排出大量涤虫节片,污染外界环境,特别是在连茅圈的情况下,含卵的涤虫节片被猪食入,再使猪发生囊虫病,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五、防治措施
(一)畜禽的驱虫。(1)治疗性驱虫。(2)预防性驱虫。(3)化验预防,在寄生虫感染季节,经常或定期使用抗虫药物,使寄生虫不能发育或被杀死。
(二)外界环境除虫和预防畜禽感染。(1)粪便生物热除虫。(2)消灭中间宿主。(3)搞好环境卫生。一方面是保证饮水和饲料卫生,另一方面就是保证畜禽圈舍的卫生管理。
(三)政府主管部门应对畜禽及其产品制定严格的检疫制度。
(四)建立肠道寄生虫病诊断化验室对全县畜禽定期抽查,建立档案并提供预防和治疗药品。
第四章农业管理机构
抗日战争时期与解放初期(1945年11月9日柏乡解放)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政府先后设粮秣科和实业科,主管农业、水利、畜牧、林业、农机方面的工作。
1949年2月,县人民政府将实业科改为建设科,主管农业、畜牧、林业、农机方面的工作。
1953年4月10日,成立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并在一区(城南)、二区(城北)设两个分站,隶县农业科领导。
1954年7月4日,县农业科筹建拖拉机站,9月在原来农业科的基础上建立农(畜)林局,下设农政股、技术股、林业股、农场和第一、第二两个技术站。
1958年2月22日,建立国营拖拉机站,隶县政府领导。1958年合大县时,柏乡县农(畜)林工作归内邱县农业局管理。
1962年,柏乡县建制恢复后,恢复农林局,同时成立农机管理局,内设拖拉机股、排灌股、会统股、办公室,下属单位有拖拉机站、农机厂、农机供应站。
1964年,农机管理局与拖拉机站合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1968年,拖拉机归公社经营,各乡镇均建立农机站,县级农机管理机构撤销。
1969年2月,农林局与水利局合并,成立农(畜)林水电革命委员会,内设农业股、畜牧股、水利股、林业股、电力股。
1972年9月,复设农林局。1972年底恢复农机管理局,内设排灌股、会统股、办公室,下属单位有拖拉机站、农机厂、农机供应公司、农具研究所。
1978年,农机管理局新办农机学校一所,主要负责农机手的培训。
1981年3月,农(畜)林局分设为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
1981年,农业局技术站分设为技术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站改建为种子公司。
1982年,畜牧局并入农业局,内设畜牧兽医工作站。
1983年,重新成立畜牧局,下设办公室、畜牧站、兽医站、动检站、畜禽开发公司。
1984年3月,农机厂划归经委管理,农机局改名为农机化服务公司,内设农机管理股、油料股、会统股、办公室,下属农机供应公司、农机站、农机研究所、农机学校、农机监理站。
1984年1月,畜牧局、农业局、林业局合并为农林局,内设林业检疫站,负责林果和苗木的检疫及病虫害防治。12月,畜牧局析出,复设。
1986年,农林局分设为农业局和林业局。
1987年,农业局将技术站、土肥站、植保站合并为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隶农业局,政府序列局级事业单位。
1992年,撤销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水利局,成立柏乡县农业委员会,下设农业科、畜牧科、林业科、水利科。
1993年,将农业科、畜牧科、林业科、水利科撤销,成立农业开发总公司、水利开发总公司、畜牧开发总公司,隶县农业委员会,政府序列局级事业单位。
1995年,农业开发总公司共有干部职工45人,下设办公室、技术站、土肥站、植保植检站、种子监督站、种子公司、生产科、蔬菜科、农广校;林业开发总公司共有干部职工14人,下设办公室、林业站、果树站、林政股、检疫站;畜牧开发总公司,共有干部职工33人,下设办公室、动检站、兽医站、畜牧站、畜禽开发公司。
1995年6月,农机化服务公司更名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与农业机械化服务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到1995年底,局(总公司)共有干部职工124人,下设办公室、农机研究所、农机供应公司、农机监理站、农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