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乡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24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乡村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2
页码:
272-2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乡村建设,包括村庄规划与居民住房建设,60~90年代房屋建筑类型。
关键词:
柏乡县
乡村建设
内容
一、村庄规划与居民住房建设
建国初期,农村住宅大多破烂不堪,多为土坯房,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帮助下,多数无房户或危房户建起了新房。50年代,村庄建设布局杂乱,房屋错落不齐,街巷弯曲宽窄不一,村落形式不规则,或条状或矩形。60年代的村庄建设,仍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修建房屋由户主与村干部决定。1966年大地震后,部分受灾严重的村庄由村统一安排在原址或新址上建起了抗震房。70年代对各村街道进行了规划,基本上拉直了主要街道,并修了环村路,栽植了树木。70年代末,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多数住房紧张的农户在村边盖起了新房。80年代,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村出现“建房热”。为此,1985年政府城建部门对全县121个行政村进行了实地测量,逐村绘制了现状图、规划图,并附以规划说明书。此后,建设用地、房屋修建均按村庄规划进行。截止到1995年,全县农户建房占地4,876亩,建筑面积225.4万平方米,按全县总人口17万人计算,人均占地面积19.12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13.26平方米。
二、60~90年代房屋建筑类型
60年代初期,农村房屋结构比较简单,习惯修盖座北朝南正屋5间,东西厢房2~3间,大门1间,围以院墙。正屋进深一般为1丈左右,房高1.2丈左右,5间总长4.5丈左右。厢房进深视宅院大小而定,厢房略低于正屋。墙体一般用土坯砌制,屋顶用柴草秸秆搭于梁檩上,然后上土,再用白灰、碎砖块或炭渣搅拌锤实结顶。墙体多为内坯、外砖垒砌而成,称表砖房。正屋门为两扇木制门,条件好的家庭,也有安装风门的。窗户为木制花格形式,糊纸封闭。大门多为木制。少数在木门外包一层铁皮。1966年地震后,新建的抗震房墙体多为砖砌制称卧砖房,房高1丈左右。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新建房屋高度有所增加,房门多为单扇,上端留有一玻璃小窗,窗户为两层开放式,外为两扇6空玻璃窗,内为纱窗,并加穿了钢筋棍。80年代后期新建房屋正屋多为两端或一端各跨耳屋1间,正房进深为7~8米,正房内又有小屋相套,有的是屋屋相通。屋檐或雨罩一般一米左右,墙体加固有上下圈梁,屋顶多为空心楼板盖顶,水泥浇筑。正房门为单扇或门与窗户相连(称连门窗),窗户样式多样,或两扇6空,或下为4空相连,上为4扇12空。进入90年代,少数富裕家庭盖起了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2层楼房,墙体外加贴了瓷砖,迎门墙多用瓷砖拼成各种图案,屋内地面为水磨石、地板砖或大理石。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