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乡邮电通信历史悠久,自秦汉始,县内多驿站递铺,专递朝庭,官署公文。元明时期设有驿铺处,其中以槐水驿规模最大。清朝末期始设邮政代办所,但仍传递官署公文,民间私函不予受理。民国20年(1931)县城设三等邮局,固城店设邮寄代办所,同年县城设立长途电话管理所。但民间书信,则要通过北平邮政管理局招用贾庄村王聚五开办的贾庄村村镇信柜经理部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政电信事业迅速发展,相继成立柏乡县电话站、柏乡县邮政局、柏乡县邮电局。城市电话、农村电话、投递电报业务全面开展,现代化通讯设备逐渐取代磁石交换机等陈旧设备,实现电讯、电报自动化。1994年11月25日引进加拿大北方通信公司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割接开通,标志着柏乡县邮政电信事业实现现代化。
第一节 邮电机构
早在唐、宋时代,柏乡就通过驿站传递军事情报、官府文件,接待来往官吏,运送货物。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迁都大都(今北京),由大都向南修驰道过柏乡境,在柏乡设槐水驿,城北设三十里铺、十五里铺、三里铺;城南设十里铺(今驻驾铺)、二十里铺(今小里铺)等急递铺。这些驿、铺除传递军事情报和公文外,也是来往官吏中途换马和食宿之地。清朝驿政规模庞大,通过传递军事情报和其它信息来巩固其政权。并对经济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清末民初,平汉铁路告成,驿站随之逐渐淘汰。
民国20年(1931),柏乡初设三等邮局,只有一名邮差。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正常通邮不复存在。1940年初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抗日邮局。1945年11月柏乡解放,邮电通信逐渐恢复。1948年秋成立电话站,编制3人,归属县政府农业科。1949年10月,成立柏乡县邮电局,1958年12月~1961年12月柏乡县建制撤销,柏乡县邮电局改为柏乡邮电支局。1962年1月县建制恢复,同时恢复柏乡县邮电局。“文化大革命”期间,于1969年,实行邮、电分设,成立柏乡县邮政局、电信局,电信局由武装部实行军管。1973年电信局撤销军管,邮政局、电信局合并为邮电局。行政、财务、人事、业务属邢台地区邮电局管理。1989年设办公室、计财股、电信股、邮政股和8个生产班组(机线班、话务班、电力班、报务班、载波班、投递班、营业班、内勤班)和固城店一个支局。1991年10月增设基建股。1993年6月成立“柏乡迅达通讯服务公司”。1995年12月柏乡邮电局拥有固定资产1,795.36万元,干部职工66名。
第二节 邮政
一、驿递
元、明时期设有槐水驿,到清代初驿政规模庞大,但只携带官府公文,不代递民间私函。据民国21年《柏乡县志》载:“槐水驿,在县治西北,明置,地极冲要,北接赵郡,南接中邱,各六十里,清康熙三十九年移驿地于治所东,名曰‘马号’,向设驿丞司其职,清顺治十六年裁汰归县管辖。又有递运所,向设大使掌之,康熙十六年裁汰,归驿。当清初时驿马七十七匹,驴十二匹,马夫三十八名,半传报拔马夫五名,兽医一名,轿夫八十名,书手二人,按递皂隶三十名,走递牌夫三十名,喂驴夫五名,原设正加工料银共一万四千七百五十余两”。
民国20年(1931)始设三等邮局,固城店设邮寄代办所。北平邮政管理局招用王聚五为柏乡邮局村镇信柜(设在贾庄村)经理人,办理民间私涵。民国初期,时局动荡,政治腐败,邮电事业发展缓慢,业务时断时续,以至瘫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电事业发展迅速,相继成立柏乡县电话站、柏乡县邮政局、柏乡县邮电局,职工队伍逐渐壮大,通信能力增强,邮电业务不断发展,邮件亦逐步由肩挑背负改为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邮运;电报由人工话传改为电传打字;电话由“摇把式”改为自动、程控,并逐步由城镇向农村发展,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二、邮路
(一)邮件运输元、明、清时期,邮件运输沿官府设置的驿站传递。1949年10月柏乡成立邮政局,传递公文、民间信函,邮件由柏乡镇内用毛驴车往返取送,将取回的邮件、信函,用自行车送至各村。1958年邮件从邢台经内邱到柏乡。1972年邮件从邢台用汽车运到柏乡。
1980年后,邮件从邢台途径任县传递到柏乡。
(二)邮递线路
1949年10月1日以后县内设市投线路1条,乡邮线路4条。1969年9月市线路增至2条,乡邮线路增至5条。1987年市投线路增至3条,主要负责县城机关、单位、学校、厂站、门市的投递。市投一线:北街、北关、西街,市投二线:东街、东环路,市投三线:南街、南关至镇内。1987年乡邮线路增至6条,主要负责各个村庄的投递。乡邮一线:县城、西刘村、西文安、东文安、西北鲁、东北鲁、东里村、西里村、西南鲁、东南鲁、中鲁村、东施庄、西施庄、小南阳、小南滑、南滑、北滑、北阳、南阳、朵村、南孙村、东刘村,行程51公里。乡邮二线:县城、西路村、东路村、贾庄、南张村、南营儿、王家庄、北瀑水、南瀑水、小里铺、小里村、驻驾铺、驻驾村、陈家庄、东汪、西汪、寨里西、寨里东、赵庄、县种子公司,行程47公里。乡邮三线:县城、气象站、石家庄、路家庄、刘上京、胡上京、王上京、赵上京、孙上京、马村、内步、大汪、韩村、北大江、南大江、余舍、巨鹿庄、刘家场、赵家庄,行程42公里。乡邮四线:县城、凌家桥、县中队、前三里、后三里、南郝、北郝、白阳、前渤海营、后渤海营、马庄、赵菅、小鲁、白楼、耿家庄、龙华、中疃、十里铺、冯上京,行程55.4公里。乡邮五线:县城、十五里铺、神头、常乐、市中、城阳、东小京、北小京、西苏、北江、三十里铺、正元寺、南江、吕菅、固城店、北天、崔家庄,行程49公里。乡邮六线:县城、张家庄、路家庄、方鲁、北孙村、火化厂、砖厂、农场、前张、后张、叩村、南黄、中黄、西黄、北黄、南马、北马、邢村、营儿、八里庄,行程48公里。
三、邮政
民国20年(1931)柏乡邮局只经办信函、包裹和汇兑业务,邮差身着绿布坎肩,前面印“邮”字,后面印“政”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及城镇通信,拓宽邮政业务范围,1954年接办机要通信业务,1995年邮政业务有函件、包件、汇兑、报刊和机要通信。1986年开办邮政储蓄,1989年增设快件和报刊零售业务。1993年增设特快传递,邮政业务增加到八大类。
(一)函件
1931年柏乡县邮局初建时进出函件量寥寥无几。随着邮电事业的发展,年进出函件逐步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电通信事业迅猛发展,营业项目陆续增多,进出函件量:1958年13,257件,1965年27,635件,1979年89,748件,1982年10万件,1987年12.16万件,1990年17.89万件,1994年20.68万件。1995年21.46万件,是1958年13257件的16.2倍。
(二)包件
1945年前,包件收寄几乎没有。建国后,邮电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收受包裹:1960年600件,1978年2,110件,1986年1,925件,1989年1,700件,1994年2,086件,1995年1,787件。
(三)汇兑
开办汇兑业务始于1936年,汇率13%(即每汇1元收费1角3分),年汇率额仅千元。1937年10月日军侵占柏乡县城,汇兑业务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邮电部规定执行全国统汇、汇率1%,票卷结算,使用汇款通知单,每笔汇限额5千元。1951年汇票量130张,1965年845张,1978年2,967张,1987年3,223张,1991年3,606张,1994年3,258张,1995年3,928张。
(四)报刊发行
1951年始办报纸发行业务,当年期发4,100份,1953年始办杂志发行业务,当年期发23份。1966年报刊发行,是年报刊发行量1,274份。1969年发行业务转入正常。1978年发行万份,1982年1.2332万份,1987年2.14万份,1989年17.905万份,1991年247.92万份,1994年13.082万份,1995年11.28万份。
(五)机要通信
自抗日战争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机要通信实行“军邮”。建国后,根据中共中央和邮电部关于“军邮”交邮电部门承办的指示,1954年7月柏乡邮电局接办机要通信业务,最初由邢台地区派武装机要员直接送达。是年机要文件进出890件。1957年县局设机要通信员,办理县团级以上机关、厂矿的机要文件收寄、收发。是年机要文件进出785件。1966年为3,547件,1982年为2,376件,1991年为428件,1995年为449件。
(六)邮政储蓄
1986年11月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属银行代办),吸储范围为国家、集体单位的互助基金和城乡居民个人存款。单位、个人一次性存款无限制。存款分定期、活期两种。定期又分半年、1年、2年、3年、5年、8年6个档次。活期和定期储蓄中每个档次的利率执行银行的统一规定。是年邮政储户49户,年终邮储余额3,110元,储蓄收入500元。1990年后,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采取灵活的经营方法,储蓄额大增。1990年邮储额47.3万元,1991年114.4万元,1993年257万元,1994年613万元,1995年1,135万元,是1986年创建时3,110元的3,649.5倍。
第三节 电信
一、电报
电报通信分为9种:天气电报、水情电报、公益电报、政务电报、新闻电报、汇款电报、礼义电报、普通电报和业务公电。传递方式为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报通信的特别业务为特急和加急。
(一)有线电报
1956年起开始办理电报通信业务,电报交换量月平均30份,1960年341份,1983年实现电报电传化,次年新增2台B55型电传机,报务员增至3人,设报务班,电报月交换量8,400份。1981年11月建立载波机务站,开通12路载波机,电报月交换量892份。1988年6月14日,电报通过石家庄电信局“256”自动转报设备进入国际电报通信网,电报月交换量13,583份。1989年17,200份,是1956年30份的573倍,1990年后,由于电话通讯的高度发展,电报业务呈下降趋势。
(二)无线电报
1964年柏乡邮电局配备无线电台,开辟柏乡至邢台无线电路,每天定时开机与邢台邮电局无线电台联络。无线电报业务只是在遇有特殊情况时才使用。
二、电话
民国初期柏乡开始安装电话,当时仅限于国民党县政府机关使用。1948年政府设电话站。建国初期,城内使用磁石式交换机通达隆尧县,县内南区、北区和县人民银行。1952年电话站更新为30门交换机,通达隆尧县、和本县的韩村防汛指挥部、南阳乡、固城店乡、税务局、花纱布公司、供销社、县委总务股、秘书股、县长办公室、民政科、百货公司。1955年7月更新为50门交换机,通达县直各单位、各公社。1958年各公社都装有交换机,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是年全县达到12台交换机,共250门。1960年更新为100门交换机,1978年10月将磁石交换机更新为自动电话交换机,实现电话自动化,是年自动电话达96部。1982年167部,1983年电话交换机进行扩容工程,容量增至400门。1989年装机241部。1991年新安装交12路载波机。同时将ZM307载波机更新为ZM305载波机,是年长途电话线路达到27条。1991月12月实现长途交换自动化,是年装机397部。同年,固城店支局将原24门交换机更新为64门程控交换机。1991年12月29日引进日本集装箱自动电话交换机设备割接开通,电话号码由原来3位数升至6位数,长途电话进入全国通信网。1993年3月15日开通了无线寻呼业务,是年无线寻呼91部。1994年正式开通无线电话即“大哥大”。1994年11月25日零时,引进加拿大北方通信公司生产的数字程控交换机正式割接开通,电话号码由原来的6位升至7位。是年长途加权用户1,100部,BP机放号290部,“大哥大”24部,市话放号1,400部。1995年“大哥大”114部、BP机243部,农、市话放号2,395部。
三、电信线路
电信线路自1948年秋开始架设,是年架设柏乡县城隆尧,柏乡县城南阳,柏乡县城固城店(二区)三条线路共35杆公里。市话线路至银行1对公里。1952年架设柏乡县城韩村水文站线路10公里,市话线路14对公里。1955年7月各乡镇通信线路全部投入使用,全长85杆公里。1958年各公社到所辖村架设了广播、电话线路,是年全县121个行政村全部通上电话。1965年县城至固城店、龙华、白阳公社线路更新为地下塑料电缆。1967年架设市话电缆线路700米。1968年市话电缆增加到2公里。1979年至各公社中继线路全部更新为地埋塑料电缆。实现中继线路电缆化。1986年5月20日架设县城北街200对塑料电缆450米工程,1991年5月20日~12月25日对城镇市话网进行全面调区。新架400对电缆850米,300对电缆950米,200对电缆480米,100对电缆1260米。1991年12月对南阳、西汪、王家庄、南鲁四个乡架设电缆20对18皮长公里,电缆芯线360对公里。1993~1994年市话线路进一步调区,新架设800对电缆3公里,400对电缆6公里,200对电缆6公里,100对电缆8公里,50对电缆15公里,铺设市话管道1.5公里。1994年11月25日,从京(北京)汉(武汉)广(广州)架空光缆分支到内邱临城柏乡地埋光缆割接开通。是年长途线路达到180条,实现传输光缆数字化。1995年12月,京(北京)汉(武汉)广(广州)直埋光缆割接开通,下电路96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