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16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交通
分类号: U-01
页数: 13
页码: 245-2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交通概况,包括道路,桥梁,运输,管理机构。
关键词: 柏乡县 交通

内容

古代,柏乡县地处交通要冲,开辟道路较早。从唐尧时期的车马大道到清朝的南北御路,经过了4,000多年的漫长历史,屡兴屡废,发展缓慢,到民国初期,境内尚无一条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业突飞猛进,经过恢复、改建、新建、提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公路网。路面也由土路、泥结碎石路发展为沥青油路、水泥混凝土路。交通运输工具也由人力畜力车被汽车、拖拉机所取代。徒步、骑驴、坐轿被自行车、摩托车、大小客车、轿车所取代。1995年,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织,村村通油路,主要街道硬化。渣油沥青(含水泥混凝土)路达170千米。国道107线、京广铁路和京深高速公路贯穿县境。县营运货运汽车306辆,年运货量21.3万吨,货物周转量1,799.22万吨公里;营运客车22辆,42个客运始发站,57个客运停靠点,客运量28.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534.96万人公里。随着公路的不断发展,相继建造12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大中型桥梁。公路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运输环境。
  第一节 道路
  一、土路
  (一)古道
  唐尧时期,贯穿县境的南北干道已经形成,古尧城(今小里村西),不但扼于南北干道之上,而且向外辐射车马大道三条:一条由广阿县(今隆尧县旧城),经南峦县(今巨鹿县北)至南宫县;一条由柏人县(今隆尧县西南)经任邑(今任县)至邢(今邢台市);一条由房子县(今高邑县西南)至常山郡。商周时期,古尧城废圮,南北干道东移至古柏林关(今柏乡县城一带),是群雄征战,逐鹿中原的咽喉要道。秦统一中国,南北干道得以进一步拓展,并成为国道,时称驰道。西汉高祖元年置鄗县,鄗城逐渐成为南北交通干线上的重镇。东汉刘秀称帝鄗南(今十五里铺),改鄗县为高邑县,省柏乡侯国,并置冀州刺史治所与此,鄗城一度成为东汉初期政治、军事、交通中心。鄗城不但挟南北干道(时称驿道)之险,而且向州、郡、县辐射官马大道三条:一条通瘿陶(今宁晋县);一条通常山郡;一条通房子(今高邑县西南)。隋唐两代战乱平息,县民安居乐业,道路有所发展,县内开通通往〓〓山,的大道。宋代战乱又起,道路兴废无常。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迁都于大都(今北京),下诏大修自大都通往云贵边陲的万里大道,途经柏乡,沿汉代驿道修筑,此路修成后称九省万里大御路。《柏乡县志》云:“路宽七丈二尺,两边行大车,中间跑折子马,在柏乡设槐水驿,境内北起三十里,南至小里铺,长达五十二华里”;县志又云:“凡皇华星昭之出入,朝觐宾贡商旅之往来,无不由斯道也”。明嘉靖帝沿御路南巡,驻跸柏乡南十里铺,因改村名为驻驾铺。
  清初,原御路出境偏东,“内邱县接差事不便,遂由南关向西南另开大道一条,入内邱,长二十里”(《柏乡县志》)。自此,便有新大道、旧大道之称。新道成,康熙、乾隆、嘉庆、光绪以及慈禧太后数次南巡均由此往返,并驻跸槐水驿和县衙,成为清代南北交通大动脉,铺亭林立,路人如缕。
  清末兴建平汉铁路,1902年竣工通车,新旧大道“繁荣顿失”,柏乡县城至内邱县段“古道少人行,秋风动禾黍”,至民国初期延续4,000余年的南北大御路,宣告废圮。境内仅有乡间土路相通,交通闭塞,运输落后。
  (二)土公路
  民国26年(1937)“七七”事变,10月13日仍军占领柏乡县城,勒令县民抢修公路,开挖封锁沟,期间修筑警备路三条:一条由县城通往镇内火车站;一条由县城通往高邑县;一条由县城通往固城店。同时,抗日军民为了抗战需要,在村与村之间开挖交通沟,沟深2米,宽2.5~4米,每500米设一掩体,一则战时作为攻防工事,二则供平时农村车辆运输时避让。交通沟为抗日军民开展抗日斗争以及1945年的解放战争做出重大贡献。
  古道和乡路一至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交通长期处于晴通雨阻,路窄沟深,行走十分困难的状况,直到1950年后这种状况才逐步得到改善。
  二、公路
  建国后公路建设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经历了抢修恢复土路;拓宽铺设泥结碎石;发展普及渣油、混凝土次高级公路,实现公路标准化;兴建高速公路四个阶段。
  1949~1953年抢修、恢复土路125条824公里,初步将县与区、区与村、村与村之间的人行小道改造成可供马车通行的大道。1954~1964年十年间三马车宽大道18条265公里,初步实现主要干道晴雨通车。1965~1978年次高级公路得到快速发展,先后铺筑县级路3条48.2公里,乡级路8条90.1公里,期间10个乡镇(公社)有6个开通油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路建设进入鼎盛时期,1987年实现乡乡通油路,1993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1995年乡村主要街道按公路标准实现硬化。1994年5月开始修筑京深高速公路柏乡段(长14.49公里,1997年10月竣工通车)。1995年本县有国家二级公路2条,县级公路4条,乡级公路8条,并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全县油路通车里程170公里(不包括107国道柏乡段)。公路建设进入标准化建设时期,县以上公路(包括城区街道公路)实现线型标准化、路面黑色化、桥涵永久化、路树林荫化、标志规范化、设施现代化、线路高级化。
  (一)国道
  1.京广公路(北京-广州)国道编号107线,连接京、冀、豫、鄂、湘、粤五省市,纵贯中国南北的大动脉,也是中国列入亚洲公路网的第一条国际公路,全长约2,470公里,柏乡段北自临城县鸭鸽营入境,途径柏乡县余舍村,南至临城县东镇出境,县境内全长3.03公里。此路原系古代官马大道,始建于商代,历朝为驿路、御路和官马大道。日军侵华时期于1938~1940年间沿京广铁路东侧,在原车马大道基础上强勒民工修成土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此路进行了多次整修,沿线15公里内的群众,每年每人五个建勤日,在春秋两季进行修整养护,1968年冬进一步改善,铺上8厘米的泥结碎石,路面宽3.5米,解决了当时“通车难”的问题。1976年铺成沥青路面,路基宽10米,路面宽8米,道路两侧林木成荫,路况良好。晴雨通车,1994年11月被河北省交通厅命名为“文明样板路”。1975年冬季由邢台地区工程队组织施工设计为二级公路等级。由内步公社出动建勤民工2,300人次,设计路基宽10米,路面宽8米,灰土层厚24厘米,油面厚2.5厘米。由于冬季做路基,春季做油面,压实度不够,当年雨季大面积塌方,几乎造成断交,县公路站组织抢修队,大干20天,修补路面1,200平方米,保证了安全畅通,翌年春季又进行了绿化,植北京杨8,000株,株距、行距均为两米,现已绿树成荫,道路畅洁。
  2.高速公路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连接祖国南北的经济动脉107国道越来越难以承受日益增加的交通运输压力。1993年秋,河北省交通厅决定投资修建石家庄--安阳的高速公路。其中县境内由效能厅第二勘察设计院测绘设计,铁十七局三处(机运处)施工,1994年5月破土动工。高速公路柏乡段全长14.49公里,占地1,421.94亩,穿越4个乡,11个村。是幅宽26米的双幅路。
  (二)县道
  1.镇固线西起国道107线(临城县镇内),北连宁(晋)高(邑)公路,出境接赵县,柏乡辖段自临城东镇,途经赵村、杨村、县城、三里铺、十里铺、十五里铺、固城店、三十里铺,全长21.2公里。柏乡县城至镇内火车站段,1974年冬季,邢台地区交通局投资10万元,修成渣油路面,全长7公里,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灰土厚12厘米,油面厚2.5厘米。三里铺至固城店段于1971年冬季完成路基施工,1974年5月国家投资40万元,与山(口)柏(乡)线同时铺成渣油路面,全长23公里,(三里铺至固城店13.61公里),镇固线、山柏线均纵贯县城南北大街通车能力很低。为了缓解县城段车辆拥挤和交通压力,1986年6月改线西环路自午河桥至三里铺全长3公里。西环路由于道路狭窄交通仍有不便,1986年,国家投资将县城东环路铺成沥青路面,全长3.75公里,基本解决了县城车辆拥挤不堪问题。
  2.宁高公路起自宁晋县城经宁晋县河渠、柏乡县固城店、高邑县城至高邑火车站,全长30公里,柏乡所辖段长6.5公里。此路建于民国时期,1956年洪水后,在救灾中以工代赈修筑了泥结碎石路面。1966年抗震救灾中,又铺筑了灰土补强层,1.5厘米油砂封层路面,由于经验不足,油面太深、油质差,修建不久就连片破损。1969年省投资62万元,按3级路标准修建了沥青(渣油)路面。柏乡县组织400余名建勤民工,辅助省交通工程队施工,于1969年4月初动工,6月底全部竣工,经验收评为“优良工程”。改建后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为18厘米双灰土基层,2.5厘米沥青(渣油)表面处理路面。柏乡段共投资20万元,节余7,000元用于午河桥改建工程。当时为邢台地区第一条县级油路。
  3.山固公路南起隆尧县山口镇,北至柏乡县固城店,途经柏乡县西汪、县城、龙华,全长20.5公里。此路北段柏乡至固城店是一条古御道,抗战时期是我军重要交通道路。1973年10月地区批准投资40万元,修建这条路基宽8.5米,油面宽6米,油渣厚2.5厘米,灰土层厚18厘米沥青公路。1973年11月20~30日完成全线路基加宽、改线、裁弯取直任务,1973年12月上旬~1974年3月底,完成路面材料备运,1974年4月15~5月16日经过省工程四队31天奋战完成油面铺筑,共用白灰4,667吨,各种石料4,870立方米,油料460吨,煤炭100吨,粮食32,000公斤,用工45,816个,工程节余3.61万元,工程质量优良。
  4.柏镇公路西起临城东镇至柏乡县城,途经赵村、杨村,全长7公里。该路原为古道,1938年日伪时期对这条土道进行了修铺,改成了砂石路面,1974年秋季地区交通局投资10万元,修成渣油路面,路基宽8.5米,路面宽6米,灰土厚12厘米,油面厚2.5厘米。
  (三)乡(镇)公路
  古代,联村道路,密如蛛网,多系自然形成,蜿蜒曲折,晴通雨阻,交通不便。建国后虽多次进行拓宽整修,但仍不能适应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1976年后实行民办公助,修筑了8条主要乡级公路,全长90.1公里。其中1976年地区投资10万元,修筑了3条乡级油路,全长7公里。1976年农田规划8条道路,全长90.1公里,县城至各公社路段路基8米宽,高出原地面50厘米,边沟宽1米,每边植树两行,队与队路基宽9米,高出地面30厘米,边沟宽50厘米,每边植树一行,形成了社队土路网络标准化布局。1986年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也在不断发展,“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成为当时县乡各级政府和县民的共识。1986~1995年民办公助、民工建勤多方集资,共筹集资金700多万元,按四级标准先后修通了118个村,共计106公里乡级油路。1994年县交通局成立了地方道路管理站,并从乡级公路邻村抽出精壮劳力31名,担任义务建勤养路工。他们一边耕种自己的责任田,一边养护管理包养的路段。
  第二节桥梁
  柏乡县旧有槐河、午河、白沟河、泲水河等水源,古代、近代有官马大道通过这些河流,故有许多座木桥和石桥,多为拱桥和平板桥。
  凌家桥座落在槐河之上的凌家桥村,在县城正北一千米。《柏乡县志》记载,明正德五年(1510),柏乡县凌家寡妇捐资,在县城北御路修建一座长8米,宽5米单孔石拱桥,人们为纪念凌家之功德,刻立了建桥功德碑,起名“凌家桥”。
  “济涉桥”与“凌家桥”同年修建。系柏乡县知县任灵在城南午河上修建的石拱桥。后几经修缮到清末时已废圮。
  通国桥明嘉靖四年(1525)柏乡知县高举与县民共同捐资修建,在县城北门外御路上。
  西关桥明嘉靖十九年(1540)嘉靖帝沿御路南巡,并在南十里铺驻驾,柏乡县僧元明募捐修建了县城西门护城河石拱“西关桥”。该桥高4.2米,宽6米,长36.7米,至今还能通行。
  据《柏乡县志》、《邢台县志》、《沙河县志》记载:乾隆十五年(1750)九月,乾隆皇帝沿京西御路南巡,视察了柏乡县由国库拨银重建的汉光武庙和白沟河三孔石桥,发现谎报建桥经费,诏书处死建桥贪官甄侍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公路建设和水利事业的发展,桥梁和桥涵随着现代技术不断提高、更新,也由初期的砖木结构发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一、普通公路桥
  柏乡县境内有县级公路3条,中型桥梁2座,其中山柏线段槐阳桥一座,镇固线段赵村桥一座。
  (一)赵村桥位于镇固线西段,午河南支赵村村西。1958年修建,原桥址在新桥下游1,000米处,为三孔石台木桥,长13.5米。因修建年限较长,桥面腐朽,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通运输的需要,1966年改建,地区交通局投资9,668元将旧桥拆除,南迁重建。重建标准为两孔6米,石砌台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板桥梁。桥长14米,桥面净宽6米,载重:汽-13T、拖-60T,用工1,780个,钢材50吨,木材3立方米。
  (二)槐阳桥位于山柏线、县城东南。于1985年3月动工,由地区交通局承建(地区共投资14.1万元),该桥是钢筋混凝土顶柱空心板式结构,设计载重汽-20T、拖-100T,全桥3孔,总长40米,宽11米,行车道9米,人行便道每边1米。
  (三)乡级公路桥1958年始,先后修建了数座砖木结构桥,因年久失修,风吹日晒,已朽损。1969年,全县改造重建了乡级公路主要桥梁9座(详见附表),适应了柏乡道路交通的发展。
  二、高速公路桥涵
  高速公路柏乡地段有14座普通桥和一座立交桥,28座涵洞。
  第三节 运输
  一、运输工具(一)人力车主要有手推车、自行车、脚踏三轮车。手推车分平车、拱车、小土车。1958年后,实现了胶轮化、轴承化,木轮被淘汰。
  自行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数量很少,有则是外国进口的“洋车”。建国后,国产自行车逐渐在城乡普及,80年代,成年人几乎每人一辆,90年代,自行车品种繁多,型号齐全,样式新颖,市场繁荣。
  脚踏三轮车多用于城乡小商贩载运瓜果、蔬菜之类。因该车速度缓慢、行走平稳、上下方便、不易倾倒,深受年长者喜爱。
  (二)畜力车主要有铁轮大车、胶轮大车、轿车、四轮车和排子车。
  铁轮大车由木车盘和两个木质轮组成,车轮的轮周镶有铁瓦,用角钉固定,木料车轴,轴头刻有键槽,嵌入铁键,轮中心也镶有铁瓦,用棉子油润滑,载重500余公斤,是农村畜力运输的主要工具。平时多用于田间运输,农闲时有的用于客货运输。1958年后被胶轮大车取代。
  胶轮大车车型与铁轮大车大致相同,车盘有铁、木两种,车架较宽,车轮有铁锅和胶质轮胎,车毂中安装轴承,载重2,000公斤,6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90年代逐渐被小型拖拉机、机动三轮车取代。
  轿车与铁轮大车相仿,车上有棚,主要用作代步工具,官吏所乘的车棚门为红色,一般乡家富户所乘的车棚门与车棚帷布颜色相同,棚内可乘二、三人,可放置简单行装。土改后,逐渐消失。
  四轮车车盘大多是平板车,车盘下方安有四个车轮,车身较低,易于装载较沉重的物品或体积庞大的货物。不分车头车尾,前后均可运行。后逐渐被淘汰。
  排子车车体较小,初为人拉,后车体加大,人畜两用,形似胶轮大车,载重500公斤左右,拉动轻便,用处广泛,50年代后期兴起,是农村短途货物运输的主要工具。80年代以后农村小型拖拉机增多,排子车逐年减少。
  (三)机动车主要有汽车、拖拉机、摩托车。
  汽车主要有大小客货、吉普、轿车等,还有农用汽车。多为国产,少量进口。
  拖拉机分轮式和履带式两种,轮式一般用于运输,履带式多用于田间耕作和土方施工,其型号主要有55、40、28、12马力等数种。
  摩托车有正三轮、侧三轮、轻骑等,主要为代步工具和轻便运输。
  二、客货运输
  (一)客运
  1970年柏乡县运输站成立,1971年建候车室300平方米,加停车场总占地8.5亩。开辟客营线3条:1.邢台——柏乡——宁晋,早晨6∶30发车,上午11∶30返回。2.柏乡——镇内——临城,早6∶40发车,下午2∶20发车,每天两车次。3.柏乡——宁晋,上午两车次,下午两车次。
  1979年成立运输管理股后,取消运输站,改为柏乡客运站。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城乡运输市场,国务院下达《关于农民集体或联户购置车船和拖拉机经营运输业的若干规定》后,国营客运市场客流量相对减少。进入90年代客运市场出现了国营、集体、联户、个体一起上的新形势,结束了国营运输业独家经营的局面。新开辟的客运线路有:柏乡--石家庄、隆尧、邢台、宁晋、高邑等。邢台——柏乡——宁晋成为流水式的长途客运班车运输线,从早6∶30开始每间隔20分钟就有一辆车通过。到1995年全县拥有中长途客车22部,全年完成客运量28.5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534.96万人公里。
  (二)货运
  建国前及建国初期,柏乡运输市场萧条,没有机动车辆,只有少量无组织的畜力、人力车,一般在农闲季节搞运输。60年代中后期,县社、粮局等货源较多的单位,一般都是乡村胶轮马车及小驴排子车运输货物。由于货源多,动力少,1971~1975年县搬运站连续购置11台小拖拉机,3台大拖拉机,负责全县的大宗长途货物的运输。同时邢台地区运输公司货二公司有20部货运汽车常驻柏乡运输站,承揽大宗货物运输。到1985年,柏乡县交通局运输公司拥有解放牌拖挂汽车5部,大拖一台,专门从事长途大宗货物运输。自1983年后,个体、联户购买机动车辆逐年增加,到1995年底全县拥有机动货车306辆,其中个体104辆(货运兼农用)。1995年全县完成货运量21.3万吨,货物周转量1,799.22万吨公里。
  (三)搬运
  县搬运站建立于解放初期,是由城镇一些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1950年成立柏乡县总工会(中国搬运工会柏乡县委员会)。搬运站隶属于柏乡县总工会,搬运工人20余名。1955年增加了10辆排子车,固定工增加到40余名。1958年柏乡、临城、隆尧、内邱四县合并为内邱县,搬运站改为“内邱县交通局柏乡搬运站”。1962年1月,柏乡县建制恢复后,改名“柏乡县交运局搬运站”。1971~1975年先后购置小拖11台,大拖3台,还购置了电焊机、台钻等部分维修工具。
  80年代中后期,随着个体搬运户的逐渐增加,县搬运站搬运货物量逐年减少,到1990年后货物搬运主要由货源所在地的村镇农民组织搬运装卸。
  第四节 管理
  一、机构
  1957~1958年12月,柏乡县的交通管理工作由农业部门兼管,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957年县人民委员会设工交科,负责各种车辆的管理和公路养护。
  1958年,柏乡、隆尧、临城、内邱合并为内邱县,隶属邯郸专区。1962年元月恢复柏乡县建制,成立了柏乡县交通运输局,不久改为交通科。1965年5月交通科改为工交科,并增设柏乡县公路管理站。1968年撤销工交科,成立交通手工业革命委员会,公路、交通一起办公称交运站。1971年交通、邮电合并为交通运输委员会。1972年8月成立交通运输局。1980年改为交通局。到1995年交通局下设人事秘书股、乡路管理站、计划财务股、高速公路管理站,共有干部职工20人,辖5个企事业单位:运输管理站、养路费稽征站、公路管理站、运输站、运输公司。
  二、公路养护
  (一)管理机构
  公路站于1963年成立,有干部2名,养路工7名,负责县境内的公路养护工作兼管养路费征收、交通安全、地方道路的测绘设计和施工,公路站业务归县交通局和地区公路管理处双重领导。1985年底有养路工43名,其中集体工36名,正式工7名,10马力拖拉机4台,小型压路机一台,自动喷油车一辆,半自动喷油车一辆,小拖配动力推雪板二部,河北东风牌汽车2部,大型二轮轧路机一台,担负全县的公路养护任务。1985年柏乡县被地区命名为“公路无障碍县”。十五里道班,于1989~1993年连续被评为“文明道班”、“十佳道班”。
  1989年交通局成立“公路管理股”。1994年改为“乡村道路管理站”,有干部、职工5人,拥有15~18吨压路机一台,喷油车1辆,配备养路工31人,分包路段,及时进行养护。
  (二)公路绿化县政府遵照《交通部绿化公路暂行办法》组织群众多次在公路两旁植树。1978年对镇固线北段树木进行了更新,植白杨5万株(每边5行,株距、行距各2米),由公路站投资购进树苗,发动沿线群众栽树。1981年对宁高线全部树木进行了更新,每边各一行,生长良好。1985年底全县干线公路全部实现绿化,公路树木已达5.8万株。
  到1995年底,全县10个乡镇,118个村全部通了油路,全县乡村道路全长106公里,绿化投资36万元,绿化里程84公里,植树5.04万株,成活率为96.7%,保存率为94%。
  (三)养路费
  1980年前,征费工作由公路站1~2名职工代管。1980年6月成立了养路费征收小组,地点设在公路站,一名组长,两名养路工负责养路费征收工作。1983年人员增加到4人。1984年重新调整征费人员增加到5人。1985年11月成立了交通局征费股。1989年春天成立了养路费稽征站,人员增加到7人。
  遵照交通部颁发的《华北地区养路费征收暂行办法》,1961~1979年,征费标准为:营运汽车按运费收入的10%,畜力车按6%计征,非营运汽车75元/月·吨,拖拉机3.7元/月·马力,马车13元/月·辆,小驴车5元/月·辆。1980~1984年,征费标准为:汽车70元/月·吨,拖拉机3.5元/月·马力,马车10元/月·吨,小驴车5元/月·辆。1985~1989年,征费标准为:汽车90元/月·吨,拖拉机1.8元/月·马力。运输部门营运汽车征费度12%。1990年后,客车按160元/月·吨,货车、拖拉机、三轮车(机动)按150元/月·吨收费。
  自1985年起,养路费稽征股开始办理车辆购置附加费业务,遵照交通部有关规定附加费按购车原价10%收费。
  三、车辆管理
  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加,个体车辆运输业也很活跃,为了加强运输市场管理,根据上级精神,1979年县交通局设运输管理股,主要是负责本县公路运输货源的联系。1980年由运输管理股改为车辆管理办公室,主要是管理企事业单位和个体车辆的购置、审批、封冻、节油等。1985年1月由车辆管理办公室改为运输管理站,全站定编5人,1989年被评为“地区双文明单位”。到1994年运输管理站共有干部职工9人,其中干部3人,固定工6人,配有双环吉普车1辆。运输管理站的职责是:贯彻交通工作方针、政策、法规,协调运输事业的发展,传导运输信息,疏通渠道,保护合法经营,监督运输装卸服务规程,发放各种票据,办理正常运输手续;协同合作运输,审批行车路线;协同物价、税务、工商部门搞好运价、税收和从业登记。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运输业务大增,机动车辆迅猛发展,到1995年底全县拥有中长途客车22部,货运机动车306辆。随着车辆逐年增加,维修车点增加,曾一度出现乱经营、乱收费,车辆乱停、乱跑现象。1988年以来,多次采取措施,对全县客运市场进行整顿,实行定路线、定站点、定班次,在县城运输站门口、固城店、南黄泥、北滑、叩村分别设立了个体客运车辆停车站,统一票价、票证。尔后,又整顿了货运、搬运装卸、出租车辆和车辆维修等市场。为了进一步搞好货物运输,又成立“运输服务部”、“货物运输市场”,协调货源和车辆间的联系。交通局成立了“交通巡回法庭”和“执行法规、政策监督小组”,对不执行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者给予制裁和纠正。
  四、交通管理
  (一)监理机构
  1975年3月,县始建车辆监理站,有监理人员3人,受地区效能局监理所和县交通局双重领导,负责办理县境内的车辆监理业务。根据国发(1986)94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改革道路效能管理体制的指示》,于1987年移交县公安局领导,称“柏乡县公安交通警察队”。1989年改为“柏乡县公安交警大队”,内设柏乡县公安局车辆管理站。1995年底有工作人员19人,下设办公室、事故股、业务股、执勤一中队、二中队。
  (二)机动车管理
  机动车入户持有国家统一制发的机动车辆购买证,产品合格证、发票和调拨单,有本单位的介绍信,经交警队检验合格后换发牌照,方可行驶。违章者给予批评并处以罚款和停驶,并责成车属单位限期补报入户手续。1984年中共中央(1984)1号文件和国务院(1984)27号文件下发后,为方便个体、联户购置机动车,凡车辆来历正当、有凭证,车辆经检验合格,有第三者责任保险手续,一律给予办理拨发车辆证照,准予行驶。1985年,购置新车,先到县交通局缴纳车辆购置附加费,然后再办理拨发牌照手续。
  机动车年度检审,依据公安部、交通部制定的《城市和公路交通管理规则》,县交通部门每年7~9月对机动车进行一次全部检查,同时对驾驶员进行年审。凡检验不合格的一律停止行驶,收缴行驶证,限期修复再检。再次检查不合格要扣留牌证。过期不参加检验的车辆,除责令停止行驶外给予罚款处理,并限期补审验。1994年参加年审机动大客车18辆、大货车112辆,客货、吉普215辆,驾驶员验证1,208人。
  (三)驾驶员管理
  1994年10月开办汽车驾驶员学校,主要学习机械常识,交通规则和桩号、路考、技术操作知识,到1995年10月共办5期,培训驾驶员900人,考试合格850人,合格率95%。
  违章处理,对一般违章采取批评、教育和警告。严重违章者,给予警告、检讨、罚款。严重违章屡教不改者,给予严肃处理。1994年违章者30万人次,罚款130万元。
  (四)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对驾驶员除利用检审进行安全教育外,还采取不定期考试、年终进行评比安全驾驶员活动、在处理较典型的肇事案件中及时召开驾驶员现场会进行现场教育。
  到1994年共印发交通安全规章1万余份,标语1万余条,上电台、电视台播放交通规则7次,绘制交通安全壁画120份。
  安全检查,对出境车辆实施安全检查,主要项目:行车证、驾驶证、车辆号牌是否齐全和相符;车辆装载与行驶有无违章;安全部件是否完备、有效等;清理检查路阻路障,检查修缮危险桥梁,巡查交通标志是否齐全。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