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河道主要有:槐河、午河、新沟河、白沟河等河流,河内终年有水。但由于河道窄浅、弯曲不直,一到夏季,常因山洪暴发、河道水流湍急,造成漫溢或决口,形成了十年九涝的局面。
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一些为政者,注重河道治理、造福县民。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柏乡令曹贞建桥,开挖新沟河行洪泄水,县民获树荫颇利。明成化年间知县张翼修河清淤,河道深阔,水不为害。清嘉庆七年知县陈景登、同治十三年知县吴光鼎、光绪二十二年知县江南金、民国5年知事张曾启注重河道治理,届时督修。民国19年(1930)县长黄文锦,因水灾请到赈灾款二千元,分配沿河受灾村庄,并以工代赈,开挖旧河,拓宽挖深河道,防洪治洪,县民称颂。
(一)新午河治理午河上游坡陡流急,入柏乡境后堤埝矮小,河槽窄浅,弯曲不直,一到雨季,西部山洪顺流而下,造成漫溢或决口,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1947年4月全县动员民工5,000人挖新午河,自韩村、经大汪、马村、巨鹿庄,至杨村汇合处,流经县城南门向东汇入槐河,河身宽15米,深2米,约计动土700万立方米。1950年6月29日县政府动员民工4,312人,历时20天,对午河进行修治,共计清淤1,500立方米,培堤770立方米。1958年前对午河、北沙河只是进行修补。1958年2月28日成立午河治理指挥部,1958年3月县人民委员会组织民工11,000多名,用工34.65万工日,动土128.4万立方米对午河进行裁弯取直,挖河筑堤,建大车桥九座。治理后北支过水能力达到35立方米/秒、南支15立方米/秒,干流50立方米/秒。1958年4月12日柏乡、高邑两县就在泲河(午河)修堤一事达成协议,即泲河高邑境内段由高邑修,其余由柏乡修,两县占地互换补足。
1963年特大洪水后,堵口复堤和加固堤防用工9.47万工日,完成土方20.84万立方米。1964年3月1日开始对午河北支干流、南支进行复堤、加固,并对9座大车桥进行修理。冬季疏浚午河中支,加修刘家场、巨鹿庄护村埝。1965年对午河进行扩建,北支加宽、加深,建两个四孔分洪闸,改建两座大车桥。1966年用工9.3万工日,动土25.7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5万元,补助粮食2.5万公斤,展宽北支上游左、右堤,加固大汪村南北支左堤、加固南支杨村桥下右堤和刘家场护村埝。加固堤防后,在南北支汇流口以上形成一个8.75平方公里,容量为1,300万立方米的滞洪区。1967年6月14日柏乡、高邑两县对午河铁路桥以下高邑、柏乡县界左岸复堤达成如下协议:①复堤位置由南陈庄村东南(铁路桥下左堤第二个拐弯处)起,按柏乡测量的堤线复堤,东头与大汪村西1966年秋后复堤相接;②复堤占压高邑县土地通过两县换地办法解决;③汛期紧急抢险时可在堤外施工;④在午河规划治理前南陈庄、王刘村附近若有较多积水时,由两县防汛指挥部商定扒口地点,扒堤排水,排水后由扒口单位按原堤断面迅速堵复;⑤柏乡县大汪不得在左堤外筑埝阻水,如因浇地,修建浇地垄沟时应在大雨时扒开相应的口门放水下泄。1967年用工4.67万工日,动土14.7万立方米整修加固午河北支左岸、南支右岸、干流巨鹿庄护村埝和滞洪区防线,并新建两道防洪导流堤。防洪导流堤西堤从韩村村北,北支右堤沿鸭鸽营飞机场东围堤到北大江村北,东堤从内步村北北支右堤经内步、马村村西到巨鹿庄西北。导流堤两堤相距350米,过水能力500立方米/秒。午河北支洪峰流量超过设计标准时,洪水可通过导流堤流入滞洪区。1970年将马村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73年对午河马村桥至赵家庄段左堤进行了清淤加固,在大汪村以上修了三个排水坝。1974年对内步桥以西至大汪桥以西的午河小堤的左堤进行清淤加固;北支三个排水坝加长加大,中支双堤清淤加固3,500米,南支清淤加固1,000米,共计土方18,000立方米,地区补助款7,200元。治理后北支过水能力达到50立方米/秒,南支30立方米/秒,中支10立方米/秒,干流80立方米/秒。
(二)北沙河治理北沙河是一条纵坡大、来水猛、经常漫溢决口、泛滥成灾的季节性河流。历史上北沙河从紧临柏乡县北部边境的赵县南端经过,沿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汛期洪水直接威胁柏乡县固城店、南马、白阳等乡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57年为阻挡南堤决口或漫溢后洪水,仿照岸北堤标准在三十里铺村北、正元寺、北江村一线修筑遥堤一道,动土1.78万立方米。1964年3月13日,柏乡、赵县两县根据省水利厅关于恢复北沙河南堤的指示精神,本着防洪生产两利原则达成如下协议:①堤的规格:南北堤相同,即顶宽2.5米,内外坡比1∶2.5,纵坡1/1,080。②位置:从杨召村东口沙丘起顺原界限沟至宁晋边界。③根据受益情况,由柏乡修复,一切占地赔偿由柏乡负责。1964年拆除了遥堤,同时顺赵县与柏乡县旧县界沟修筑一条西起赵县杨召村东,东至柏乡宁晋县交界处的南堤,标准与对岸北堤相等,然后整个堤用粘土包皮0.5米厚(内外坡脚以下0.5米深)。1966年赵县对岸北堤加高加厚后,柏乡县本着两岸对等的原则于1967年将南堤修整成与北堤基本对等的标准,动土9.7万立方米。1969年又将南岸加固修整成与北岸相称的堤顶宽4米,内外坡比1∶3,工程量59,498立方米,标工2万工日。1973年汛期前又对南岸进行了复堤加固。以后只是在汛期前对北沙河南岸进行修补。
附:
1963年抗洪救灾记
1963年8月上旬,午河、北沙河上游山区普降大到暴雨,赞皇县城最大日降雨量407.1毫米,个别地方雨量达500毫米。柏乡县8月2~8日连续降雨880毫米,最大日降雨量256毫米,一次最大17小时降雨243毫米。8月2日午河北支出现第一次洪峰,流量400立方米每秒,上游堤防出现险情,部分堤段决口。出现第一次洪峰后,柏乡县委县人委立即充实加强县社队防汛指挥机构,成立县城防汛指挥部,组织起抗洪抢险、运输、卫生和保卫等临时组织。同时号召全县人民“克服麻痹思想,做好一切防汛准备,向洪水做斗争”。副县长史仲昭带领8名县直科局级干部赶赴午河北支上游内步公社决口段组织领导群众奋力抢险。随着险情的增大,抢险队伍很快由300人扩大到3,000多人。8月6日出现第二次洪峰,午河北支流量1,215立方米每秒,南支500立方米每秒,中支180立方米每秒,小里岗来水流量200立方米每秒。午河上游漫堤长度8,000米,决口66处,总长度9.834米。洪水在县城南北以宽度2,000米的水面向东渲泄,最大流量2,100立方米每秒。北沙河过水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南堤柏乡段决口12处,总长度1,394米,决口洪水以8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灌入柏乡境内,平地水深1~2米。当时河里河外遍地是水,河防抢险已非常困难,不得不转为护城护村的战斗。关键时刻县委召开紧急电话会议,要求全县党员团员和各级干部带领广大群众与洪水战斗到底。提出“一切为战胜洪水,保人保畜保物,人在地在就是胜利”的口号。在县委统一领导下迅速掀起一个抗洪保县城,保村庄、保人民的高潮。
县委书记赵安芳、县长杨建民冒雨昼夜巡查堤防,督战县城四门与干部群众一起抗洪抢险。8月4日和6日二次洪水欲入县城,城内干部工人和社员奋力堵挡,终将洪水拒之城外。在抗洪抢险中,县委,县人委根据抗洪抢险的需要从城内党政军民中选拔了18名优秀水手用当时县防汛指挥部仅有的二只小木船抢救生命危急的灾民。4日晚农林局王燕山等人往返5次,首先将县医院南关病房里的病人用小船推到城内安全地带,8月5日,设在北关的县粮局面粉厂仓库被淹后,县武装部副部长安茂行和科长赵庆振带领抢险队,往返数十趟,将全部面粉运到设在城内的城关粮站。5日晚洪水继续上涨,设在北关外的县农机站水位达到门窗,干部工人和家属有的上到房顶,有的在用油桶梆成的筏子上做饭充饥。接到险情后县防汛指挥部立即派水利科马均、郭东树、李克亮等人驾一只小木船抢救人员。第一船载的都是老弱病残者和妇女儿童,因天黑水急浪大小船行到北关外即被大浪打翻,船上10余人全部落水。有的爬到树上或电线杆上,有的上到石碑上,情况十分危急。此时被抽来的水手一齐出动,不顾疲劳和危险用人托人的办法奋力抢救。到次日天明全部救出无一伤亡,仅马均一人就救上6名。随着灾情的扩大,很快又就地取材制成木筏158只,增加水手200名投入抗洪抢险斗争。
在社队抢险中,内步公社社长刘忠义和在该社工作的县农林局副局长徐知生带领20名抢险队员趟着齐胸深的水赶到城关公社巨鹿庄救人,他们背老携幼往返数趟救出65人做了妥善安置。大汪大队党支部书记李老虎连日带领群众抢险,并冒着生命危险从将要倒塌的房屋里救出五保户李大娘,将其背到自己家中管吃管住。北瀑水大队党支部书记王万顺向全村群众表示只要有党支部在就有群众在。南大江大队党支部书记孟付春4次冒险抢救五保户张大爷,开始张大爷热窝难舍,孟付春第一次把他从将要倒塌的房屋里救出来他又偷偷地回去,第二次、第三次都是如此,第四次刚把他背出来,房子就倒塌了。事后,张大爷感激地说:“我这条老命是共产党给的,要是在过去谁管我呀。”6日,县防汛指挥部派水利科马均、交通科汪洋波和邮电局田延庆等体力好水性强的水手分别到午河南支及杨村、午河干流及南阳了解重点河段漫溢决口和重点大队受灾救灾情况,马均、汪洋波在杨村往返泅水4,000米,胜利完成任务。
危难时刻,党中央派飞机先后三次向柏乡空投熟食和药品。韩村被水围困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临城部队将600多名灾民安全转移到鸭鸽营飞机场并支援馒头500多公斤,真正体现了军民一家的浓厚感情。在抗洪中县委、县人委除直接指挥全县抗洪抢险外还深入基层检查慰问。8月7日县委书记赵安芳乘小船带着空投的烙饼去南阳公社的南阳、北阳大队慰问,他和随行的水手往返乘船或踏泥涉水(有时水浅不能坐船),吃自己从家带的凉馒头和老咸菜,而不吃空投的烙饼。8月8日县长杨建民也乘小船到杨村慰问群众。县防汛指挥部还电话通知在大汪抗洪抢险的县农机厂牛双路、水利科刘长森等人,让他们代表县委、县人委到鸭鸽营机场慰问被救到那里的灾民和感谢机场领导对灾民的照顾。他二人和大汪大队党支部书记李老虎走到被泥沙淤平的午河北支上游时泥软陷脚不能走就爬到软泥上滚行,最后顺利完成任务。
这次洪水全县上水耕地24.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受灾面积22.2万亩,占秋季作物面积的90%,其中粮食作物12.5万亩(不见收成的7.5万亩);棉花7.9万亩(不见收成的5.6万亩);其他作物1.8万亩。倒塌房屋70,657间,占原有房屋的52.3%,其中全部倒塌的5,064户,22,173间,造成30,381人无家可归;倒塌畜棚2,434间,占原有畜棚的85.3%,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倒塌或无法住用的房屋1,000余间,占原有房屋的50%。损坏机器28台、水车123挂、铁轮大车73辆、胶轮大车8辆、中型农具2,217件、小型农具16,025件,砸坏和冲毁家俱18,000件。霉坏、冲走1.5万公斤粮食。冲走煤炭四五百吨,损失食盐5.5万公斤。全县110所农村小学校舍倒塌41处,有69处不维修不能使用。4座桥梁被冲毁,8处公路被冲断。冲淤水井4,774眼,一般淤深2米,冲毁或沙淤土地6,277亩。死亡28人,伤248人。大牲畜死亡20头,伤18头,死亡猪615头,羊418头。
在抗洪抢险取得基本胜利的基础上,县委及时把工作重心转向生产自救。8月9日县委召开电话会议,抽调70多名干部组成生产救灾工作组;提出“三就地”(就地安置、就地取材、就地解决困难),“五依靠”(依靠党组织、依靠集体力量、依靠全县人民、依靠生产自救、依靠群众自救)和“一户有灾全村帮助,一村有灾全社支援”的口号。组织了两套人马,一套人马打捞残秋,排水种菜、种麦,打草贮饲,恢复生产;一套人马修房盖屋,重建家园,稳定群众情绪,还拨发了救灾款32万元,粮食25万公斤,棉布69,310米,絮棉9,450公斤,调入蔬菜155.35万公斤。
为了摸清洪水淹地面积,河防冲毁情况和土地水井冲淤等情况,县长杨建民带领20名干部职工多次深入到受灾严重的城关、内步、固城店、南阳、南马和南鲁等公社进行详细摸底、调查,做到掌握情况准,处理问题及时。8月9日水落后,全县尚有洪涝面积6.5万亩。当时的任务首先是排水保秋,共出动劳力1,500人次,挖排水沟5,000多米,到9月底被淹土地全部脱水。第二是堵复决口,从9月21日开始城关、王家庄、南马、固城店、龙华、内步等6个公社抽调20多名干部,发动6,663名劳力,采取打歼灭战的办法突击3天完成全部堵口任务,动土1.35万立方米。第三是收秋、种菜、种麦,提出山药多翻蔓,棉花勤打叉,谷子多中耕。要求每人种足蔬菜,种足冬小麦。到8月20日棉花打顶整枝25,960亩,山药翻蔓11,000亩,扶起倒伏庄稼1,760亩,种菜13,000亩,种麦13万亩。
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向全县人民发出“全党全民团结起来,为战胜灾荒而斗争”的号召。表扬了大汪大队党支部书记李老虎带领全村群众抢险救灾,马村大队共产党员王庆昌、和其子王新维涉水到巨鹿庄抢救群众和八里庄大队第一生产队17岁青年赵金子为抢救集体牲口光荣献身的英雄事迹。在这次特大洪水中,全县参加抗洪抢险的人员达到18,600多名,受表扬的干部933名(其中脱产干部246名)、党员350名、群众7,800名、单位127个。1964年7月1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在1963年抗洪抢险斗争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县水利科干部马均以“河北省抗洪抢险积极分子”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