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水利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15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水利工程
分类号: TV02
页数: 8
页码: 238-2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水利工程概况,包括县内水利工程,县外水利施工,水利工程管理,河道治理。
关键词: 柏乡县 水利工程

内容

一、县内水利工程
  (一)古鲁营渡槽古鲁营钢筋混凝土铁路渡槽位于临城县古鲁营村东南京广铁路337+820处,是临城水库灌区一支渠跨京广铁路输水的关键工程.设计输水能力2立方米/秒,可西水东调灌溉柏乡、临城二个县(铁路以东)岗旱地1.5万亩。这项工程由柏乡县设计并组织施工,设计和施工的主要技术人员是柏乡县农林水电革委会技术干部杨湘荣,参加施工的工人主要是从柏乡县受益社、队抽调的民工和少量从柏乡县有关社、队聘请的农民技工。此工程于1972年5月开工,同年10月完工。正式施工期间每天出工110人,工期5个月,共用工日9,500个,国家投资3.5万元,完成工程量1,414.5立方米,其中混凝土164.5立方米,砌石250立方米、土方1,000立方米。使用钢材8.5吨、木材15立方米、水泥105吨。
  渡槽长58米,以砌块石礅支承,为四墩五孔,中间孔跨越铁轨(双轨复线),跨长14米,其余四跨均为11米。槽身系用悬臂式大梁兼做槽壁,壁长2米,两个墩构成一个整体,中间无伸缩缝,整个槽身分5段,底板厚10厘米。槽内过水断面宽1.2米,深1.3米。渡槽进口高程72.04米,出口71.54米,高差0.50米,槽底纵坡1/116,槽下铁轨高程64.99米。
  工程建成后,上下游均开挖了部分渠道,修建了闸涵等配套设施。一支渠来水通过渡槽流到铁路以东,浇灌部分耕地。因配套工程不完善,一支渠来水时间短、流量小以及上游争水激烈等,到1995年该工程一直没有发挥应有作用。这项工程设计比较合理,施工质量好,建成20年来虽未经常使用,但没有出现质量问题。
  (二)午河翻板式蓄水闸1975年以民办公助形式在午河干流南阳、北支内步和南支赵村各建翻板式拦河蓄水闸一座,蓄水能力分别为10万、6万和4万立方米。翻板闸结构简单、投资小、工期短、见效快,为半永久性建筑物。3座翻板闸共投资9.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万元,共用石料4,000立方米、水泥400吨、木材75立方米、钢材16吨、碎石65立方米。三座蓄水闸建成后于1976~1979年河内过水年份均发挥了蓄水灌溉和入渗回灌补充地下水的作用。解决了当地群众每年汛前在河内堆筑临时土埝拦水浇地与防汛清障的矛盾。1980年以后河内来水很少,运用机会减少,维修管理放松,加之人为破坏,至1984年均已不能使用。
  (三)大汪平原水库水库位于内步乡大汪村西北午河北支左堤以外,其主要作用是拦蓄北支来水进行灌溉和回灌补充内步、龙华、白阳、城关等乡(镇)村水源的不足。水库工程主要包括库身开挖、午河北支扩挖、大汪桥扩建以及水库进水闸、放水洞和扬水站等。库身与午河北支河槽平行,南北长1,500米,库底纵坡1‰,上口宽200米,下口宽180米,最大挖深5.7米,最小挖深4.4米。南端正常蓄水深6.1米、北端4.6米。库身以外5米宽自然地面平台,平台以外弃土区。土方开挖量123万立方米,挖方面积415.4亩,弃土占地面积535.5亩。设计库容120.5万立方米,洪水库容182.2万立方米。设计施工期3年,分段进行,其中1975年冬至1976年春首先开挖南段,筑起主坝。土方任务42.52万立方米。工程于1975年11月24日动工。当年有内步、龙华、白阳、城关、南阳、南马、固城店等7个公社出动民工1,594名。到1978年累计完成土方100万立方米,同时停止土方施工。1979年垒建进水闸和放水洞各一座。累计用工60万工日,投资37万元,用粮75万公斤。实际占地888.79亩,其中库身开挖占地420亩,弃土等占地468.79亩。由于库身开挖未达到设计要求即停止施工,因而弃土占地小于原计划占地面积。停止土方施工时开挖库身100万立方米,并基本完成大坝等主体工程,因而形成100万立方米的蓄水能力,如果北支有水源可以发挥蓄水作用。1978年和1979年汛期分别蓄水70和30万立方米,对补充附近地区地下水源起了一定作用。1980~1995年底天旱少雨午河北支基本没有过水,因而大汪平原水库也未蓄水。
  (四)午河南关橡胶坝该工程位于县城南午河干流上,行洪能力5年一遇,设计流量180立方米每秒,20年一遇设计流量616立方米每秒。设计坝高4米,闸底高程32米,工程全长63.4米,库容223万立方米,投资83.5万元。坝上游40米左右两岸各建有一座引水流量3.5立方米每秒的输水涵洞。该工程为充水式橡胶坝,坝右侧堤顶建有充排水系统,采用机排和自排二种形式。工程于1990年4月15日开工,7月25日竣工,12月27日通过验收。
  该工程7月29日初验后,8月25~27日柏乡、临城两县普降大雨,局部雨量达到200~300毫米。8月26日午河来水,短时流量16立方米每秒,当时橡胶坝首次充坝蓄水,当日22时坝高2.5米,蓄水量70万立方米。同年9月10日~10月10日临城水库放水时又蓄水30万立方米。这些水大部分渗入地下,起到了补充地下水的作用,根据水利部门调查蓄水后坝址附近机井水位回升30~40厘米,工程验收后到1995年午河上游降雨不集中,河道过水很少,橡胶坝蓄水也很少。
  (五)驻驾铺平原水库驻驾铺平原水库位于西汪乡驻驾村西南1.5公里处,旧御路沟南端。据其设计说明书记载,该水库以灌溉为主,计划逐步改变小里岗和岗下一带4万亩耕地干旱、低产面貌。工程设计蓄水量123万立方米,计划投资26.25万元,库身占地180亩,起土占地420亩,其他占地100亩,共占地700亩。工程自1974年设计,同年11月2日开工到12月31日停工,施工60天共完成土方开挖39万多立方米。1975年春又完成11万立方米,同时完成放水洞溢洪道部分工程。施工中考虑到上游一支渠和泜北渠水源不可靠,以及人力、物力不足,整个工程于1975年春下马停工,以后没继续施工,共累计完成土方50万立方米,实际占地420亩。由于无水源,没有开挖建设引水配套工程,这座水库也未发挥其蓄水作用。
  (六)岗坡治理境内岗坡地带主要位于西南部小里岗,此岗面积14,340亩,按地形复杂情况划分为六类地区:岗顶平原区约计3,500亩,岗坡地区约计3,250亩,岗下平原区约计4,700亩,风沙地区约计1,400亩,沙荒岗坡地区约计300亩,水井饱和区约计1,190亩,共计14,340亩(小里村9,500亩,小里甫4,100亩、南瀑水740亩)。此岗海拔30~72米,干旱少雨,年降雨量平均为500毫米,径流系数0.20,土地瘠薄,粮食产量历年低而不稳。为改变其低产面貌,1958年1月18日成立了柏乡县岗坡治理指挥部,根据不同区域的情况,分别组织群众施工。岗顶平原区修畦田;岗坡地区做土埂和利用过去雨水冲刷形成的自然沟渠建蓄水池;岗下平原区打砖井;风沙地区打缸管井;沙荒岗坡地区修梯田、种草植树;水井饱和区平整土地、修渠引水。对6,750亩畦田修土埂357道,开挖8个蓄水池,修筑8道拦水坝,共动土方3,125立方米,用工15,358工日。5月23日开始打井施工。1960年开挖小里岗灌溉渠道(隆尧尹村村北干渠临城水库)6,300米。1967年又对其修整清理。1968年再次进行改线整修。1974年11月2日开始修建驻驾铺平原水库,但未发挥作用。
  二、县外水利施工
  (一)临城水库施工在临城水库施工中,柏乡县设民工司令部,司令员李治华。各公社设民工营,全县出民工5,452名。1958年11月2~15日分批进入施工现场并开工。柏乡县民工司令部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大坝清基、土区清理、放水洞建筑和公路改线等。1959年1月20日整个工程暂停下马。10月复工,柏乡出动民工2,000人,主要进行大坝填筑施工,1960年3月4日第一次合拢成功,8月大坝主体工程竣工。1962年11月开始进行水库渡汛工程施工,柏乡组成民工营,出动民工224名,主要承担临时溢洪道上段开挖施工,1963年7月13日竣工,全营共完成土石方3.04万立方米。
  (二)根治海河施工1963年8月特大洪水后,11月17日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全省从1964年开始进行根治海河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柏乡县建立施工指挥机构,从1965年冬~1980年春先后在10个骨干河段上共出民工20863人次。详细情况如下:
  1965年冬~1966年春出工3,544人,在衡水县后韩村参加滏阳新河及滏东排河施工。
  1967年冬~1968年春出工2,300人,在新河县八里庄参加滏阳新河施工。
  1968年冬~1969年春出工1,080人,在天津市小卞庄参加独流减河施工。
  1969年冬~1970年春出工1,720人,在霸县王疙瘩村参加大清河施工。
  1970年冬~1971年春出工1,800人,在宁河县造甲城参加永定新河施工。
  1971年冬~1972年春出工1,850人,在吴桥县李家河村参加漳卫新河施工。
  1972年冬~1973年春出工2,900人,在临西县相庄村参加卫运河施工。
  1975年冬~1976年春出工2,130人,在威县横河村参加清凉江施工。
  1978年冬~1979年春出工2,489人,在巨鹿县洪水口村参加老漳河施工。
  1979年冬~1980年春出工1,050人,在大名县红庙村参加卫运河施工。
  (三)支援滦县地震后恢复农田水利建设施工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及丰南县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接受支援滦县地震灾区恢复农田水利建设指示后,柏乡县组成支滦抗震指挥部,抽调干部、工人和民工265人,先后于8月24日、28日和9月10日带着柏乡县13万人民的重托,怀着对地震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离开柏乡县日夜兼程,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滦县樊各庄和商家林两个公社有关大队。指挥部下设11个打井队、一个压风组、一个修配组和一个后勤组。11个打井队在二个公社20多个大队共打新机井43眼、修复85眼。加上当地社、队自打、自修的机井,二个公社机井保有量和水浇地面积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柏乡县支滦抗震指挥部,于11月18日完成任务返回柏乡县。
  三、水利工程管理
  (一)水井管理县水利主管部门对水井实行平面及浅中深布局调控以及使用、维修、保养等技术指导。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前,农业生产分散经营,水井由农民自己建设、自己使用、自己管理。1956~1980年水井归集体统一使用和管理。1980年实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相应地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机井管理责任制。
  机井管理责任制是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开始推行的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用水浇地矛盾也日益突出,群众争水,机器和水泵管理不善、故障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很快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机井管理责任制。到1981年底全县实行机井管理责任制的生产队达517个,管理机井1,627眼,分别为生产队数和总井数的70%和59%,其中实行专业承包的121个生产队,机井487眼;以井建组的265个生产队,机井660眼;包干到人的131个生产队、机井480眼。
  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展和完善,机井管理责任制也不断完善。1985年全县121个村、772个村民小组均实行机井管理责任制,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水利公司,实行这种责任制的有287个村民小组,管理机井1,265眼,占配套机井的38%。管理办法是井、机、泵等水利设施归公司所有,公司包给小组或个人;第二种是小组承包,实行这种管理形式的有336个村民小组,管理机井1,469眼占配套机井的44%,管理办法是以井划地,以地划组,原有井、机、泵互相搭配,平衡后作价分到各组,归组所有;第三种是联户管理,实行这种管理形式的有149个村民小组,管理机井586眼,占配套机井的18%。管理办法是机井、水泵、电机归集体所有,柴油机由户自备。用电浇地,谁浇地谁向村管电人员结算电费。使用柴油机浇地,机器燃料、维修等由浇地户自己负担。
  (二)河道、堤防、闸涵等地上工程管理河道、堤防、闸涵等地上水利工程主要由县水利主管部门或具体工程主管部门直接管理。
  河道、堤防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汛前维修,汛期防洪抢险堵口和遭洪水破坏后复堤加固;二是平时维修管护,严禁群众破堤开道、拉沙取土、垦荒种地和破坏草皮护坡等。发现鼠洞和水沟及时堵塞和修补。
  水库、闸涵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是平时加强维修、保养、看护工作,防止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二是汛前及时检查,搞好试运行,保证使用时启闭灵活无故障。较大工程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管理和奖罚措施。大汪平原水库建立了管理所,县水利局工管股一副股长任所长,另配3名具体管理人员。
  所有地上水利工程均建立了岗位责任制。
  四、河道治理
  古时,河道主要有:槐河、午河、新沟河、白沟河等河流,河内终年有水。但由于河道窄浅、弯曲不直,一到夏季,常因山洪暴发、河道水流湍急,造成漫溢或决口,形成了十年九涝的局面。
  元、明、清及民国时期,一些为政者,注重河道治理、造福县民。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柏乡令曹贞建桥,开挖新沟河行洪泄水,县民获树荫颇利。明成化年间知县张翼修河清淤,河道深阔,水不为害。清嘉庆七年知县陈景登、同治十三年知县吴光鼎、光绪二十二年知县江南金、民国5年知事张曾启注重河道治理,届时督修。民国19年(1930)县长黄文锦,因水灾请到赈灾款二千元,分配沿河受灾村庄,并以工代赈,开挖旧河,拓宽挖深河道,防洪治洪,县民称颂。
  (一)新午河治理午河上游坡陡流急,入柏乡境后堤埝矮小,河槽窄浅,弯曲不直,一到雨季,西部山洪顺流而下,造成漫溢或决口,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危害。1947年4月全县动员民工5,000人挖新午河,自韩村、经大汪、马村、巨鹿庄,至杨村汇合处,流经县城南门向东汇入槐河,河身宽15米,深2米,约计动土700万立方米。1950年6月29日县政府动员民工4,312人,历时20天,对午河进行修治,共计清淤1,500立方米,培堤770立方米。1958年前对午河、北沙河只是进行修补。1958年2月28日成立午河治理指挥部,1958年3月县人民委员会组织民工11,000多名,用工34.65万工日,动土128.4万立方米对午河进行裁弯取直,挖河筑堤,建大车桥九座。治理后北支过水能力达到35立方米/秒、南支15立方米/秒,干流50立方米/秒。1958年4月12日柏乡、高邑两县就在泲河(午河)修堤一事达成协议,即泲河高邑境内段由高邑修,其余由柏乡修,两县占地互换补足。
  1963年特大洪水后,堵口复堤和加固堤防用工9.47万工日,完成土方20.84万立方米。1964年3月1日开始对午河北支干流、南支进行复堤、加固,并对9座大车桥进行修理。冬季疏浚午河中支,加修刘家场、巨鹿庄护村埝。1965年对午河进行扩建,北支加宽、加深,建两个四孔分洪闸,改建两座大车桥。1966年用工9.3万工日,动土25.7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5万元,补助粮食2.5万公斤,展宽北支上游左、右堤,加固大汪村南北支左堤、加固南支杨村桥下右堤和刘家场护村埝。加固堤防后,在南北支汇流口以上形成一个8.75平方公里,容量为1,300万立方米的滞洪区。1967年6月14日柏乡、高邑两县对午河铁路桥以下高邑、柏乡县界左岸复堤达成如下协议:①复堤位置由南陈庄村东南(铁路桥下左堤第二个拐弯处)起,按柏乡测量的堤线复堤,东头与大汪村西1966年秋后复堤相接;②复堤占压高邑县土地通过两县换地办法解决;③汛期紧急抢险时可在堤外施工;④在午河规划治理前南陈庄、王刘村附近若有较多积水时,由两县防汛指挥部商定扒口地点,扒堤排水,排水后由扒口单位按原堤断面迅速堵复;⑤柏乡县大汪不得在左堤外筑埝阻水,如因浇地,修建浇地垄沟时应在大雨时扒开相应的口门放水下泄。1967年用工4.67万工日,动土14.7万立方米整修加固午河北支左岸、南支右岸、干流巨鹿庄护村埝和滞洪区防线,并新建两道防洪导流堤。防洪导流堤西堤从韩村村北,北支右堤沿鸭鸽营飞机场东围堤到北大江村北,东堤从内步村北北支右堤经内步、马村村西到巨鹿庄西北。导流堤两堤相距350米,过水能力500立方米/秒。午河北支洪峰流量超过设计标准时,洪水可通过导流堤流入滞洪区。1970年将马村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73年对午河马村桥至赵家庄段左堤进行了清淤加固,在大汪村以上修了三个排水坝。1974年对内步桥以西至大汪桥以西的午河小堤的左堤进行清淤加固;北支三个排水坝加长加大,中支双堤清淤加固3,500米,南支清淤加固1,000米,共计土方18,000立方米,地区补助款7,200元。治理后北支过水能力达到50立方米/秒,南支30立方米/秒,中支10立方米/秒,干流80立方米/秒。
  (二)北沙河治理北沙河是一条纵坡大、来水猛、经常漫溢决口、泛滥成灾的季节性河流。历史上北沙河从紧临柏乡县北部边境的赵县南端经过,沿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汛期洪水直接威胁柏乡县固城店、南马、白阳等乡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57年为阻挡南堤决口或漫溢后洪水,仿照岸北堤标准在三十里铺村北、正元寺、北江村一线修筑遥堤一道,动土1.78万立方米。1964年3月13日,柏乡、赵县两县根据省水利厅关于恢复北沙河南堤的指示精神,本着防洪生产两利原则达成如下协议:①堤的规格:南北堤相同,即顶宽2.5米,内外坡比1∶2.5,纵坡1/1,080。②位置:从杨召村东口沙丘起顺原界限沟至宁晋边界。③根据受益情况,由柏乡修复,一切占地赔偿由柏乡负责。1964年拆除了遥堤,同时顺赵县与柏乡县旧县界沟修筑一条西起赵县杨召村东,东至柏乡宁晋县交界处的南堤,标准与对岸北堤相等,然后整个堤用粘土包皮0.5米厚(内外坡脚以下0.5米深)。1966年赵县对岸北堤加高加厚后,柏乡县本着两岸对等的原则于1967年将南堤修整成与北堤基本对等的标准,动土9.7万立方米。1969年又将南岸加固修整成与北岸相称的堤顶宽4米,内外坡比1∶3,工程量59,498立方米,标工2万工日。1973年汛期前又对南岸进行了复堤加固。以后只是在汛期前对北沙河南岸进行修补。
  附:
  1963年抗洪救灾记
  1963年8月上旬,午河、北沙河上游山区普降大到暴雨,赞皇县城最大日降雨量407.1毫米,个别地方雨量达500毫米。柏乡县8月2~8日连续降雨880毫米,最大日降雨量256毫米,一次最大17小时降雨243毫米。8月2日午河北支出现第一次洪峰,流量400立方米每秒,上游堤防出现险情,部分堤段决口。出现第一次洪峰后,柏乡县委县人委立即充实加强县社队防汛指挥机构,成立县城防汛指挥部,组织起抗洪抢险、运输、卫生和保卫等临时组织。同时号召全县人民“克服麻痹思想,做好一切防汛准备,向洪水做斗争”。副县长史仲昭带领8名县直科局级干部赶赴午河北支上游内步公社决口段组织领导群众奋力抢险。随着险情的增大,抢险队伍很快由300人扩大到3,000多人。8月6日出现第二次洪峰,午河北支流量1,215立方米每秒,南支500立方米每秒,中支180立方米每秒,小里岗来水流量200立方米每秒。午河上游漫堤长度8,000米,决口66处,总长度9.834米。洪水在县城南北以宽度2,000米的水面向东渲泄,最大流量2,100立方米每秒。北沙河过水流量1,500立方米每秒,南堤柏乡段决口12处,总长度1,394米,决口洪水以8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灌入柏乡境内,平地水深1~2米。当时河里河外遍地是水,河防抢险已非常困难,不得不转为护城护村的战斗。关键时刻县委召开紧急电话会议,要求全县党员团员和各级干部带领广大群众与洪水战斗到底。提出“一切为战胜洪水,保人保畜保物,人在地在就是胜利”的口号。在县委统一领导下迅速掀起一个抗洪保县城,保村庄、保人民的高潮。
  县委书记赵安芳、县长杨建民冒雨昼夜巡查堤防,督战县城四门与干部群众一起抗洪抢险。8月4日和6日二次洪水欲入县城,城内干部工人和社员奋力堵挡,终将洪水拒之城外。在抗洪抢险中,县委,县人委根据抗洪抢险的需要从城内党政军民中选拔了18名优秀水手用当时县防汛指挥部仅有的二只小木船抢救生命危急的灾民。4日晚农林局王燕山等人往返5次,首先将县医院南关病房里的病人用小船推到城内安全地带,8月5日,设在北关的县粮局面粉厂仓库被淹后,县武装部副部长安茂行和科长赵庆振带领抢险队,往返数十趟,将全部面粉运到设在城内的城关粮站。5日晚洪水继续上涨,设在北关外的县农机站水位达到门窗,干部工人和家属有的上到房顶,有的在用油桶梆成的筏子上做饭充饥。接到险情后县防汛指挥部立即派水利科马均、郭东树、李克亮等人驾一只小木船抢救人员。第一船载的都是老弱病残者和妇女儿童,因天黑水急浪大小船行到北关外即被大浪打翻,船上10余人全部落水。有的爬到树上或电线杆上,有的上到石碑上,情况十分危急。此时被抽来的水手一齐出动,不顾疲劳和危险用人托人的办法奋力抢救。到次日天明全部救出无一伤亡,仅马均一人就救上6名。随着灾情的扩大,很快又就地取材制成木筏158只,增加水手200名投入抗洪抢险斗争。
  在社队抢险中,内步公社社长刘忠义和在该社工作的县农林局副局长徐知生带领20名抢险队员趟着齐胸深的水赶到城关公社巨鹿庄救人,他们背老携幼往返数趟救出65人做了妥善安置。大汪大队党支部书记李老虎连日带领群众抢险,并冒着生命危险从将要倒塌的房屋里救出五保户李大娘,将其背到自己家中管吃管住。北瀑水大队党支部书记王万顺向全村群众表示只要有党支部在就有群众在。南大江大队党支部书记孟付春4次冒险抢救五保户张大爷,开始张大爷热窝难舍,孟付春第一次把他从将要倒塌的房屋里救出来他又偷偷地回去,第二次、第三次都是如此,第四次刚把他背出来,房子就倒塌了。事后,张大爷感激地说:“我这条老命是共产党给的,要是在过去谁管我呀。”6日,县防汛指挥部派水利科马均、交通科汪洋波和邮电局田延庆等体力好水性强的水手分别到午河南支及杨村、午河干流及南阳了解重点河段漫溢决口和重点大队受灾救灾情况,马均、汪洋波在杨村往返泅水4,000米,胜利完成任务。
  危难时刻,党中央派飞机先后三次向柏乡空投熟食和药品。韩村被水围困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临城部队将600多名灾民安全转移到鸭鸽营飞机场并支援馒头500多公斤,真正体现了军民一家的浓厚感情。在抗洪中县委、县人委除直接指挥全县抗洪抢险外还深入基层检查慰问。8月7日县委书记赵安芳乘小船带着空投的烙饼去南阳公社的南阳、北阳大队慰问,他和随行的水手往返乘船或踏泥涉水(有时水浅不能坐船),吃自己从家带的凉馒头和老咸菜,而不吃空投的烙饼。8月8日县长杨建民也乘小船到杨村慰问群众。县防汛指挥部还电话通知在大汪抗洪抢险的县农机厂牛双路、水利科刘长森等人,让他们代表县委、县人委到鸭鸽营机场慰问被救到那里的灾民和感谢机场领导对灾民的照顾。他二人和大汪大队党支部书记李老虎走到被泥沙淤平的午河北支上游时泥软陷脚不能走就爬到软泥上滚行,最后顺利完成任务。
  这次洪水全县上水耕地24.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受灾面积22.2万亩,占秋季作物面积的90%,其中粮食作物12.5万亩(不见收成的7.5万亩);棉花7.9万亩(不见收成的5.6万亩);其他作物1.8万亩。倒塌房屋70,657间,占原有房屋的52.3%,其中全部倒塌的5,064户,22,173间,造成30,381人无家可归;倒塌畜棚2,434间,占原有畜棚的85.3%,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倒塌或无法住用的房屋1,000余间,占原有房屋的50%。损坏机器28台、水车123挂、铁轮大车73辆、胶轮大车8辆、中型农具2,217件、小型农具16,025件,砸坏和冲毁家俱18,000件。霉坏、冲走1.5万公斤粮食。冲走煤炭四五百吨,损失食盐5.5万公斤。全县110所农村小学校舍倒塌41处,有69处不维修不能使用。4座桥梁被冲毁,8处公路被冲断。冲淤水井4,774眼,一般淤深2米,冲毁或沙淤土地6,277亩。死亡28人,伤248人。大牲畜死亡20头,伤18头,死亡猪615头,羊418头。
  在抗洪抢险取得基本胜利的基础上,县委及时把工作重心转向生产自救。8月9日县委召开电话会议,抽调70多名干部组成生产救灾工作组;提出“三就地”(就地安置、就地取材、就地解决困难),“五依靠”(依靠党组织、依靠集体力量、依靠全县人民、依靠生产自救、依靠群众自救)和“一户有灾全村帮助,一村有灾全社支援”的口号。组织了两套人马,一套人马打捞残秋,排水种菜、种麦,打草贮饲,恢复生产;一套人马修房盖屋,重建家园,稳定群众情绪,还拨发了救灾款32万元,粮食25万公斤,棉布69,310米,絮棉9,450公斤,调入蔬菜155.35万公斤。
  为了摸清洪水淹地面积,河防冲毁情况和土地水井冲淤等情况,县长杨建民带领20名干部职工多次深入到受灾严重的城关、内步、固城店、南阳、南马和南鲁等公社进行详细摸底、调查,做到掌握情况准,处理问题及时。8月9日水落后,全县尚有洪涝面积6.5万亩。当时的任务首先是排水保秋,共出动劳力1,500人次,挖排水沟5,000多米,到9月底被淹土地全部脱水。第二是堵复决口,从9月21日开始城关、王家庄、南马、固城店、龙华、内步等6个公社抽调20多名干部,发动6,663名劳力,采取打歼灭战的办法突击3天完成全部堵口任务,动土1.35万立方米。第三是收秋、种菜、种麦,提出山药多翻蔓,棉花勤打叉,谷子多中耕。要求每人种足蔬菜,种足冬小麦。到8月20日棉花打顶整枝25,960亩,山药翻蔓11,000亩,扶起倒伏庄稼1,760亩,种菜13,000亩,种麦13万亩。
  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向全县人民发出“全党全民团结起来,为战胜灾荒而斗争”的号召。表扬了大汪大队党支部书记李老虎带领全村群众抢险救灾,马村大队共产党员王庆昌、和其子王新维涉水到巨鹿庄抢救群众和八里庄大队第一生产队17岁青年赵金子为抢救集体牲口光荣献身的英雄事迹。在这次特大洪水中,全县参加抗洪抢险的人员达到18,600多名,受表扬的干部933名(其中脱产干部246名)、党员350名、群众7,800名、单位127个。1964年7月1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在1963年抗洪抢险斗争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县水利科干部马均以“河北省抗洪抢险积极分子”称号。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