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田灌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15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田灌溉
分类号: S274
页数: 4
页码: 234-2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农田灌溉概况,包括水井与打井机具、提水工具、防渗垄沟。
关键词: 柏乡县 农田灌溉

内容

一、水井与打井机具
  柏乡县农田灌溉主要依靠提取地下水,是历史悠久的老井灌区。建国前后使用的水井主要是土井、砂井或砖井。土井是最原始的水井,用人工从地面向下挖掘一直到含水层从中提取地下水的圆型竖坑;砂井是在土井的井筒内壁用白灰和粘土混合成的灰土表模井壁;砖井是在土井筒内壁砌砖壁的水井。1949年全县共有土、砂、砖井9,088眼,水浇地面积15.74万亩。
  1952年县政府农业科研制成柏乡县第一盘人工打井架,年内打出全县第一眼(木管)机井。机井是用人工半机械穿凿井孔,下管并安装动力设备提水浇地的工程。当年全县共有砂、砖井10,094眼、机井一眼,水浇地面积21.52万亩。
  1956年邢台专员公署提出京汉铁路以东、滏阳河以西各县要在当年消灭旱地。全县抽调县级干部6名、科级干部13名、一般干部92名深入各乡村推动水利化工作,共组织打井队98个、打井班组250个,参加打井人员10,400名,新打砖井611眼、机井4眼,年底水井保有量达到11,700眼,控制水浇地27.69万亩,基本实现农田水利化。1958年县水利科购进300型回转钻机一部用于打机井。回转钻机是将动力的作用通过铁制钻杆驱动钻头在井孔内旋转对地层进行切割或研磨而向下钻进的打井工具。1969年县水电局和机修厂外出参观学习后研制生产出柏乡县第一批打井大锅锥并投入使用。大锅锥是一种人力回转式打井工具,结构简单、造价低,使用方法易于掌握,适合开展群众性的打井活动。1970年全县共有人工打井架74盘、大锅锥10台、钻机1部,年底各种水井保有量5,293眼,其中机井2,061眼,水浇地面积29.90万亩。
  1970年以后购进500型、600型回转钻机和150型冲击钻机各一台。到1973年打井机具保有量为142台(件),其中回转钻机5台、冲击钻机2台、大锅锥44台、人工打井架91盘。冲击钻机是利用钻机偏心轮的转动,将吊锥的钢丝绳不断提升和下降,从而使钻头冲击地层,破碎土层或石层达到钻井目的的打井工具。1972年全年干旱和1973年春旱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原有大口砂井和砖井多数干枯无水。到1973年全县仅剩砂井和砖井1,256眼,机井数量达到2,654眼,按成井深度分类,50米以内的机井2,436眼、50~100米的209眼、100米以上的9眼;按下管材料分类,混凝土管的1,963眼、木管的227眼、铁管的3眼,其它管的461眼;按每小时出水量分类,20~30立方米的519眼、30~40立方米的1,934眼、40立方米以上的201眼。
  1978年机井保有量达到3,000眼以上,平均100亩地一眼井,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水浇地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初步达到农田水利化标准。
  二、提水工具
  柏乡县最早提取地下水用于农田灌溉的取水工具是辘轳,清宣宗道光元年(1821)柏乡农民始用水车灌溉农田。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动力水车。
  辘轳是用于提取浅层地下水的较简单的提水工具,其结构是在井上竖一支架,在支架上安装一个或二个带手柄能摇动的轴,轴上绕绳索,索上系柳编或木制、铁制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降至井底水中,盛上水后,再摇转手柄,将水提上来。
  水车是一种在铁支架上通过齿轮用链带带动水斗或安装铁筒带皮钱,借助人力、畜力或机械动力转动从井内取水的提水工具。使用人、畜力的为水车,使用机械动力的为动力水车。清道光元年(1821)柏乡开始有水车。最早使用动力水车浇地的是东小京村农民郝白勺,1933年他购买动力水车浇地,使用初期,邻近村庄许多农民都争相观看。1949年全县共有水车3,933挂,动力水车一挂。
  1953年,县农场使用一台离心泵抽水灌溉。离心泵是利用离心力的作用增加水压力并使之流动,从叶轮四周经泵壳排出泵外达到扬水作用的水泵。1958年3月,县铁工厂工人试制成功了三寸离心水泵、三轮人摇水车和双筒动力水车。这种三寸离心水泵扬程9米,吸程7米,每小时能浇2亩农田。三轮人摇水车,重量仅29.5公斤,比五轮水车轻110公斤,四个人一天可浇6亩农田,双筒动力水车比单筒动力水车提水增加一倍。
  1963年全县有水车1,568挂、动力水车374挂、离心泵405台,配套煤气机、柴油机、锅驼机、汽油机等机械提水动力753台,同时开始发展电力提水设备。
  1978年以后机井配套水泵均是离心泵。1979年开始使用深井泵,当年购进36台。深井泵也叫螺旋式水泵,是水泵叶轮在水面以下通过铁杆旋转带动叶轮将水抽出的一种提水工具。1981年开始使用潜水电泵,潜水电泵是将水泵和电机连为一体潜入水面以下抽水的水泵。深井泵和潜水电泵都是当前农田灌溉使用的比较先进的提水工具。
  1985年全县机井保有量为3,424眼,配套机井3,320眼,其中机配876眼,电配1,726眼,机电双配718眼,共配套离心泵581台,深井泵1,814台,潜水泵925台。1995年全县机井保有量2,800眼,配套机井2,450眼,在配套机井中潜水电泵占58%,其余为深井泵。
  三、防渗垄沟
  使用土垄沟输水浇地渗漏损失严重,浪费水资源,浇地成本高。从1978年开始采取垄沟防渗措施。最早采用的防渗形式是用塑料布铺衬土垄沟。这种办法施工简单、投资小、见效快,但寿命短,没有推广应用。第二种防渗形式是用混凝土预制板现场拼装砌成。1979年在西汪、城关等公社修建10,000多米。这种形式的缺点一是预制板容易损坏和丢失,二是板与板之间粘合不牢固容易漏水,没有大量推广应用。第三种防渗形式是混凝土现场浇筑,这种防渗垄沟整体性好、坚固耐用,深受群众欢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很快形成建设高潮。1979~1980年全县共建以现场浇筑混凝土为主的各种防渗垄沟727.4公里,防渗配套机井1,889眼,控制水浇地面积22万亩,城关、龙华、西汪三个公社基本实现主干垄沟防渗化。
  随着节水意识的增强,从1984年开始,柏乡县农民又开始使用增强塑料硬管和软管输水浇地。到1995年底全县共修建地下防渗管道38公里,使用软管100公里。这种防渗形式不仅无渗漏、无蒸发、输水快,而且不占地,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