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15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水资源管理
分类号: TV213.4
页数: 3
页码: 232-2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从1988年到1995年柏乡县水资源管理概况。
关键词: 柏乡县 水资源管理

内容

1988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施行后,柏乡县贯彻执行《河北省水资源管理条例》,于1989年2月成立了柏乡县水资源综合管理委员会,行使政府水资源管理职能,同时制定并实施柏乡县《关于水资源管理办法的暂行规定》。水资源综合管理委员会下设水资源综合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水资办),具体负责柏乡县水资源管理工作。水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贯彻“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方针,防止水污染以及依法征收县域内水资源费等。1989年4月13日,柏乡县制定了《关于在我县实施取水许可证制度暂行办法》和《关于在我县实施钻机施工许可证和质量检查制度暂行办法》。1989年县水资办配备具体工作人员3名,1995年底有工作人员9名。在执行有关水资源的法规过程中,先后处理了内步乡马村未办理取水许可证擅自凿井提水、西汪乡第一造纸厂未按时缴纳资源费等水事违法案件。县水资办在不断宣传水利法规的同时,共发放3,689眼农用机井和42眼工业用井取水许可证,到1995年底共征收水资源费20.7万元,投资0.5万元支援化肥厂采取闭路水循环节水措施。附:柏乡县王家庄地裂缝调查报告省地矿厅:
  1999年7月29日,市地矿局局长李秋喜、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邢台勘查院高级工程师刘纪生、原地质十一队副总工、高级工程师马克勤等5人组成的调查小组,对柏乡县王家庄地裂缝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地裂缝现状
  地裂缝位于柏乡县西汪乡驻驾铺村西南至王家庄乡王家庄、小里村一带(见附图)。据当地老乡反映,7月11、13日连续两天的大雨过后,于7月15日出现地裂缝。据实地调查,地裂缝共有两条,总体走向为北东~北东东,呈折线状产出,两条地裂缝相距约200米,长度分别约2.5公里,共计约5公里。裂缝宽度一般为0.1~0.3米,最宽约0.9米,可见深度最深达3米左右。
  二、地裂缝成因分析
  驻驾铺、王家庄、小里村一带属山前冲洪积扇群与山前倾斜平原的交接地带,地层岩性以坡、洪积堆积为主,该处地层0~11米为棕褐色致密、塑性强的粘土、亚粘土,11~20米为一层质松含砂量高的亚砂土,具透水性,20~23米为一层亚粘土,23~28米为一层电测砂(粉砂),28~35米为一层中粗砂,为主要含水层,35~44米为一层粘土。据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邢台勘查院多年动态资料,这一带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较大,1985年地下水水位埋深为15~20米,1999年已超过40米,水位变幅达20~25米。上覆粘性土层塑生较强,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严重,已经在柏乡县县城附近形成了地下水降落漏斗,该地裂缝就处于漏斗的南缘边界,与漏斗边界形状基本一致。根据以上地质资料分析,该地裂缝的产生,是由于上覆粘性土层在干旱缺水的条件下易产生干裂现象;同时,由于区域地下水开采量增加,地下水水位下降,潜水含水层被疏干,导致含水层被压缩,从而引起上覆地层的不均匀沉降,使得上覆土层中的裂隙沿一定方向扩展贯通,形成隐伏的地裂缝。在7月11~13日的大雨(降雨量52.7毫米)形成的地表水的作用下,这些隐伏的地裂缝显露出地表。
  三、结论与建议
  1.地裂缝是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上部潜水含水层被压缩,上覆地层的不均匀沉降形成的与深部地质构造活动无关,即与地震无关。
  2.地裂缝没有经过村庄,对村庄没有构成威胁。
  3.建议群众对该地裂缝进行填土夯实,一方面有利于农田灌溉,另一方面也可避免降水所形成的大量地表水的回灌,防止地裂缝再次发生。
  4.建议当地政府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限量开采地下水,以免地下水降落漏斗进一步扩大,形成更多、破坏性更大的地裂缝。
  5.在地裂缝发育带内不宜搞大型或永久性的工民建筑。附:地裂缝位置与地下水降落漏斗示意图。
  河北省邢台市地质矿产局
  一九九九年八月三日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