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13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分类号: TV213
页数: 4
页码: 229-2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水资源开发与利用,包括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因素,开源节流节约用水。
关键词: 柏乡县 水资源开发 水资源利用

内容

旧时县域地下水充沛,水质良好,是一个老井灌区,素有“涝了有高岗,旱了有当当”之称,一般年份无旱涝大灾,涝有三条线(北沙河、中部午河沿线、东南鲁一带),旱有岗一片(小里岗)。地下水位变化的规律是旱时用水多的年份,水位下降些,冬季或雨季到来时很快就能恢复,能经常保持年度内的平衡,静水位与动水位浮动幅度很小。但1957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1963年百年未遇的大洪水后,水位虽然普遍上升,但1965年又出现下降,特别是70年代后下降速度加快,水已成为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境内地表水资源量较少,利用程度不高,年平均可利用量300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平均利用量4,404.7万立方米,全县可利用水资源总量4,704.7万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量平均每年7,740万立方米,工业用水108万立方米,人畜生活用水134万立方米,三项之和为7,982万立方米,每年超采3,277.3万立方米。水资源的连年超采是引起全县地下水位下降的重要因素。
  1995年与1957年相比,38年间全县平均下降34.5米,平均每年下降0.91米,下降幅度较小的南鲁、西汪分别下降24.5米、26.1米,下降幅度较大的龙华、白阳分别下降42.2米、41米。
  一、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因素
  (一)地下水位补充来源的变化过去县境内虽无常流水河道,但河道分布较为均匀,在北部县界有北沙河,中部有午河;故河道,在固城店镇以南有泥河,十五里铺一带有新沟河;故槐河白楼至冯上京段,对补充龙华、白阳两个乡的地下水作用较大;西南部有南瀑水村西南的岗坡行洪溢口;东南部则有矛山的香泉渠。这些故河道比较小,河道弯曲,加之壤质土壤渗透性较强,流速缓慢,对全县地下水纵横两个方面给予补充。
  自1956年午河上游的赞皇、临城县在西山区先后建起了许多小型水库、蓄水池、拦洪坝等水利工程,直接拦住了水的下流,现有河道常年干枯,流水时间很少。1957年午河上游北支韩村水文站7~10月份降水115毫米,该站径流总量为677万立方米,1978年同期降水304.4毫米,径流总量为585万立方米,与1957年相比,降水量增加1.6倍,径流量反而减少14%。
  从境内来看,1958年对午河进行裁弯取直加宽,流速变急,排泄量大,小雨不见流水,大雨暴雨也是来势很急,下降很快。南关午河桥原设计为30立方米/秒,实测,经受过100立方米/秒的洪峰,河水渗透时间很短,直接影响地下水位纵向补充。
  从下游来看,根治了海河,降低了水位,加之打井抗旱(多系深井)夺走了地下水源。在县境内过去多系浅井,水位下降后,浅位无水,只得向中层、深层找水。旱了打一批井,来年干枯一批。境内水资源形成了上游拦、下游夺、中游挖的局面。
  (二)气候趋于干旱境域处于暖温带、半干旱的地理位置,历年平均降水为494.8毫米,年平均温度12.6度,年平均风速2.2米/秒,年平均蒸发量1,744.7毫米,是年平均降水量的3.5倍。境内降水量1955~1967年13年累计降水7752.9毫米,平均每年596.4毫米。后13年和前13年相比总降水量减少1,585.5毫米,平均每年减少122毫米。按以上计算,从1956~1995年40年间,全县共减少降水量4.25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减少3,269万立方米。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地下水位的补充和恢复。
  (三)地下水开采强度增大农业生产的增长,农作物布局的改变,加大了需水量,1949年全县共有水浇地15.74万亩,使用砖井,人畜提水小畦灌溉,每年亩灌水量平均85立方米左右,全县农业用水量约1,338万立方米。1965年除继续使用砂井、砖井外,全县已有机井969眼,水浇地面积发展到27.48万亩,亩灌水量平均180立方米左右,年农业用水量约4,946万立方米。1975年全县机井保有量达到2,614眼,控制水浇地面积30.21万亩,亩灌水量平均260立方米左右,年农业用水量7,855万立方米。从1975年开始,全县水浇地面积30万亩,年农业用水量稳定在7,500~8,000万立方米,是1949年的6倍左右。
  二、开源节流节约用水
  (一)试验推广农业节水灌溉制度柏乡属传统的农业县,每年水资源开采量的97%以上用于农业灌溉,推广主要农作物节水灌溉制度是科学用水、节约用水、控制水资源开采量的主要措施。经河北省水利厅批准,1983年柏乡县水利局组成专门小组进行冬小麦节水灌溉试验研究,1987年研究出技术成果并通过了河北省水利厅组织的技术鉴定。其主要成果是雨量偏少年份冬小麦生长期灌4次水,灌水定额200立方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较好,当时农民习惯灌水定额一般300立方米左右,从1987年开始推广实行该项技术后,每亩冬小麦每年可节水100立方米。
  (二)修建机井防渗垄沟,减少输水渗漏损失柏乡县农业灌溉主干垄沟总长度约1,150公里,根据试验主干土垄沟输水每100米每小时渗漏损失平均3.25立方米,全县主干垄沟全部使用土垄沟每小时损失水量3.74万立方米,每亩次灌水量50立方米,每小时减少浇地748亩。为了减少土垄沟输水损失,从1979年开始全县大力开展了混凝土输水防渗垄沟建设。1980年3月18日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到柏乡县视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到城关、白阳、龙华等公社检查指导了混凝土防渗垄沟建设情况,视察后钱部长肯定了柏乡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到1980年底全县共完成混凝土防渗垄沟727.4公里,防渗配套机井1,889眼,控制水浇地面积22万亩。
  (三)拦蓄地上水直接灌溉或引渗回灌补充地下水据统计1973~1982年午河三条支流总来水量为10,290万立方米,平均每年1,029万立方米。这段时间内来水量最多的是1979年,为2,643万立方米。1975年前柏乡县未建蓄水工程,几乎全部来水都顺河而下。为了拦蓄地上水直接灌溉或引渗回灌补充地下水,1975年在午河干流的南阳、北支的内步和南支的赵村各建了1座翻板式拦河闸,三座闸总蓄水能力为20万立方米。1975~1979年在大汪村西午河北支左堤以外修建平原水库一座,实际蓄水能力100万立方米,1990年在县城以南午河干流上修建充水式橡胶坝一座,库容223万立方米。
  (四)示范推广灌溉新技术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下,节水节能高效的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引起广大干部群众以及水利科技人员的特别注意。喷灌是农作物灌溉机械化和管道化的一项新技术,灌水适量、均匀,不产生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水的有效利用率高。农作物喷灌一般比地面灌溉省水30~50%,增产10~30%。滴灌是实现管道化自控给水的灌溉技术,通过管道和滴头以点滴方式,使水均匀缓慢地滴入作物根区,使作物根区经常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气性,滴灌比地面灌溉省水50~80%,增产10~50%。参观学习外地经验后,县水利主管部门提出并制定喷灌、滴灌示范推广计划。第一个较大工程项目是1995年在地下水资源贫乏的小里岗旱地上实施一万亩农田喷灌工程。
  (五)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在现有绿化基础上,进一步搞好植树造林,尤其是防风固岸林、农田防护林,改善农田小气候,减少蒸发量。
  (六)利用坑塘蓄水近年来农村扩建住房,村头坑塘填得不少,有些村庄下雨时形成水不流通或雨水漫流,将这些水源蒸发浪费掉,实在可惜。因此,建议城建部门在搞村镇规划时,依村镇大小,有计划地在村头增坑。以便将所降雨水流入坑内,减少蒸发,增加渗透。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