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图书馆
邢台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邢台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生活习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5055
颗粒名称:
三、生活习惯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4
页码:
184-1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柏乡县的生活习惯包括服饰、膳食、住房、行路等。
关键词:
柏乡县
节日
礼节
内容
(一)服饰柏乡历史上盛产棉花,自古以来,农家妇女都会纺线织布。据民国《柏乡县志》载:“风俗素尚俭朴、民间衣服以棉布为大宗,家中妇女自为纺织,冬日棉衣,至暮春改为袷,夏日则袷改为单,一年四季循环拆洗,补缀成衣,烂而后已。新旧有余衣者不多见。足者布鞋布袜,穿缎鞋洋袜者甚鲜。冬戴瓜式小帽,夏戴宽沿草笠。衣色以蓝为主,黑次之,近因颜色昂贵多用青色及灰色。间有用洋布绸缎者,甚属寥寥”。服装款式,柏乡解放前,除极少数富有男穿长袍马褂,头带礼帽,冬穿厚底高筒靴,女人身穿绸缎裙子,头戴珠宝僭子,脚着皮底鞋外,绝大数人不分性别,日常均穿短衣长裤,细布为料。男着对门短衫,妇穿掩襟衫,裤子则一律为大裆裤,布条扎束裤腰。鞋袜,普通农民多穿“一道眉”或“二道眉”圆口或尖口布鞋,底面平直,两脚互穿。袜子则用双层粗布缝制而成,曰“夹袜”。妇女多穿线袜,新婚女子一般着绣花鞋、线织袜。柏乡解放后,随着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旧时境内做衣所用之粗布,渐被细布、哔叽所取代,其颜色由原蓝、黑、灰为主,改为五光十色。中青年男子着中山装者居多,人称“吊兜服”,穿条绒“汽眼靴鞋”、线织袜。80年代至1995年,服装样式更加繁多,各种衬衣、毛衣、风雪衣、皮夹克、化学纤维服装、毛呢大衣不胜枚举。鞋子流行松紧口式的“懒汉鞋”,冬日穿皮靴,夏穿皮鞋者居多,西装革履,物美价廉,经久耐用。戴帽子在解放前柏乡境内只是少数富人和上层人士,一般农民戴帽子始于解放后。原亦为瓜皮小帽壳、黑色。70年代冬季流行戴栽绒棉帽,春秋戴军帽(顶为帽,前有遮阳罩),80年代冬季戴前进帽:帽顶后高前低,覆至帽沿,似鸭舌,故亦称“鸭舌帽”,90年代改为冬天戴皮帽,但在农村老年人中仍为头扎羊肚毛巾。妇女戴帽者极少,老者用正方形毛料布对折成三角系之头上,有的年老妇女戴圆绒帽,中青年妇女则用围巾或纱巾绕至颈部,颜色不一。
柏乡人发型变化多端。清末民初,少数男、妇仍在脑后保留长辫,已嫁妇女留梳发髻,未婚女子则长辫一根,儿童则在顶前半部留长发,曰“前马宗”或“铁铲”,在脑后部留一绺长头,曰“燕尾”(意为留此长发能长大成人),12周岁后才去掉。解放后,男剃光头和留平头者各半,女留短发或梳辫者均有。“文化大革命”中,“破旧立新”,大多数中青年男留平头,女留短发。1980年以后,男多为分、平头,个别亦有留怪发型的,女子发型多种,诸如烫卷发、披肩发、学生发、梳辫子或马尾式等等。
(二)膳食一日三餐乃柏乡人之膳食习惯。旧时生活艰苦,民国时期乡间以谷子、高梁为主,尽管小麦种植不少,然食用小麦之期仅收获时两三个月。过时则储之仓囤以备粜籴入杂粮,延长食用时间,自己则不肯有一点浪费,淡饭稀粥安之有素,不讲适口,但求充饥,佐食只咀青菜咸菜,酱醋、香油之类很少用。除非年节或招待客人以外,日常不肯吃肉、动酒、改善生活;夏季菜类以南瓜、豆角为主,冬季则食白菜、萝卜下饭,产量既丰,又不需佐料,所以乡间不管贫富均有种植。夏秋农忙季节,劳动强度较大,日为三餐,冬季昼短,酌减一次。
1945年柏乡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改革农业种植,发展农业生产,膳食方面有了改善。1958和1959年以生产队为单位在集体食堂就餐。1960至1962年三年困难时期,居民生活水平有所下降,人均日供口粮少者五两,多者七两,瓜菜代粮,讨饭乞丐屡见。1962年后,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改善和提高。“文化大革命”以前以高梁、谷子为主食,此后以玉米为主食。1978年12月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之良种推广,科学种田,人们的膳食生活水平伴随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皆以白面为主食,馒头、花卷、面条、大饼、油条、水饺成为家常便饭。时常改善,食用酒肉已是平常之事。1995年人均生活水平达到1960元。一向热情好客、俭朴实惠的境内县民,不仅平时生活极大提高,而且招待宾朋所备宴席开始讲究起来。60~70年代菜肴流行八盘八碗,间有12个菜的,以肉食为主,素次之。水酒档次不等。1980年以后,档次渐高,炒菜数目则根据就餐人数而定,多少不一。有四、五个的,也有十几个、几十个的,或先酒后饭,或酒饭并进。
县城饭店餐馆随处可见,其中经常备有炒菜、水饺、蒸包、焖饼、面条、烧鸡、猪杂、羊杂、畜肉以及各档次的白酒、啤酒、饮料,县城较大的宾馆、酒楼亦包办酒席,特别是中午,人们出出进进,络绎不绝。
柏乡小吃风味别致,现述其中几例:
水饺分馅、皮两部分,馅有荤素两种,荤者将肉剁碎至大米粒状,同时将菜类,一般韭菜、大葱、豆角等剁至与肉馅相似,尔后加食用油,佐料投放其中,搅拌均匀;皮多用小麦面粉也间有杂粮面粉,和面后,用杆杖辗成圆形面片,包馅后煮熟而食。水饺是柏乡人改善生活、款待客人的上等饭,制作简单且美味可口。
油条以小麦面粉加适量食盐、矾、碱,用温水和成软面块,加工成条状入油锅炸熟,叫“油条”,时有四种:一则四条合成叫“果子”,二则两根合成上端相连,下端呈人字形,叫“麻糖”,三则,圆形,面如碗口,中间用刀切成三道缝,叫“炉秕”,四则鹅卵状,中间包糖,叫“糖糕”。
小果以小麦面粉加糖、鸡蛋适量,加工成宽寸余、长三四寸长方面皮,用两条面皮打结下油锅炸熟,口食脆甜可口。
煎饼以稷米或小米面粉调成糊状,发酵后,在烧热加油的“煎饼锅”上摊制,食用口感绵软香甜。另一种则用绿豆或红小豆面粉,调成糊状后,在烧热加油的铁鏊上摊薄饼,然后晾干,刀切为块,做汤,俗称“饼折”。农村家庭一般在春节时多有制做。
黏糕以黍米面粉和红枣拌匀加水合成软面团,放至蒸笼中蒸熟,后出锅趁热在案板上切成方块,大小如砖,稍凉后切成二公分簿片,食用时放到锅中蒸热即可,此为春节佳品。现今,由于食品种类增多,春节做黏糕的渐少。
蒸包其制作工艺与水饺稍有不同,水饺面皮农家称“死面”,蒸包面皮谓“发面”,蒸包较之水饺稍大,放在蒸笼中蒸熟,即可食用。
馅饼用小麦面粉加水适量和成软面块,将馅(与水饺馅大体相同,荤素均可)夹至其中擀饼,然后放到加热涂油的铁鏊上,时间不长即熟。
饸饹以荞麦面加水和成较硬面块,放在饸]饹床中挤压成条状,煮熟加卤即可食用。旧时荞麦种植面积较大,饸饹流行甚广。80年代后期,荞麦种植较少,食用恰饹者较少。
苦捋以马齿苋、白菜、槐花、榆钱、榆叶等青菜、野菜切成碎片,加适量食盐、水、面粉少许,搅拌成半湿碎块入锅蒸熟,然后放蒜泥食用。解放前,贫苦人家多以此为食,填肚充饥维持生活。解放初期及“三年困难时期”,县民也多有以此为食者。70年代后,人们生活得到了改善,但农村亦偶有食者,意在调剂口味,“吃稀罕儿”。
咸食以小麦面粉和碎菜(韭菜、葱丝等青菜)片,加适量食盐水搅拌成糊状,在煎盘上摊成薄饼,两面涂油,然后蘸蒜泥食用。
糖包以小麦面粉和成面块,在案板上擀为薄饼,然后把事先备好的馅(红糖或白糖拌干面粉)包在其中,有三角形、圆团两种。包好后放在锅中蒸熟即可食用。
(三)住房自古至今,柏乡人民聚族而居,安土重迁。旧时,所住房屋取蔽风雨之处,不甚豪华美观。富裕人家砖石彻墙,以瓦覆顶叫瓦房,顶平者叫平房,中产者砖砌屋基,土坯垒墙,砖装墙表,亦具瓦房平房之式。土坯为墙,白茅盖屋,不用砖瓦者,人称土坯房,居此屋均为贫苦人家,此类房屋最多,砖基坯墙者次之。以砖为料,广厦连间者,不多见。在院落建筑安排上,流行“四合院”,以北屋为上房,东西屋为配房。上房稍高于配房,上房于配房之间留有夹道,便于采光。街门的样式有三:一曰连棚厦,即街门洞和迎壁墙共为一棚,此类多见。二曰独棚门洞,即两者互不相连,只有门洞盖顶,这类次之。三曰露天式,只在围墙留一缺口,两侧砌砖垛安门,这类少见。门楼以内一般都建有迎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筑形式以平房为多,结构和用料逐步改善,普遍采用内坯外表砖,木架结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住房和室内装饰的档次逐年提高,房屋建筑普遍改为砖木结构,居民住房多数为平房,也有建筑二、三层钢筋水泥楼房的。1普通式:全部砖木为料,横排三根或四根檩条,曰三路檩或四路檩。室内地面略高于院面,玻璃门窗,水泥地面,门窗设有雨罩蔽风雨。2暴厦式:平房5间以上成排的两端各有一间宽出一路檩的叫“耳房”。正房前面、两耳房中间棚顶(走廊)或牵沿,室内地成与院面高出50厘米左右砖砌梯阶,“高台阶,宽走廊,墙壁上下加圈梁”,以增强预应力。3楼房:即房上盖房。其结构均为砖、水泥预制件,侧有台阶数级以登高上楼。旧时居室一般垒有土坯炕抹泥,铺有谷草盖有苇席,家具有三牙桌、圈椅、平头柜,进入70年代,有的坯炕改木床。80年代后,木床、铁床较为普遍。90年代,一般家庭均配有各种新式家具,如大衣柜、写字台、梳妆台、组合柜、沙发等。“席梦思”床在城镇居民家庭较为普遍,农村青年结婚也多有备置者。家用电器进入农家,如彩色电视机、收录机、缝纫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各式钟表等。
(四)行路民国《柏乡县志》载:“柏乡僻县既无汽车,又无火车,往来交通甚不便利。人民所恃以运输货物及代步者,端赖车辆与牲畜之力。车则有数种:一曰四轮,行动笨而载重者,谓之“四轮大车”,牵引之力非二三牲畜不为,故农家多用之。一曰两轮车,大轮长辕,较四轮为轻便,往来转运者用之。余则有轿车,亦曰细车,有脚踏车亦曰自行车,皆轻捷、代步之品。用之者悉为公务人员及商家之司外务者,普通人罕用之。”当时的道路虽然不少,但多为自然形成。人踩车辗,雨水冲刷,皆为沟壕,人们饱偿行路之苦。进入60年代两轮车、四轮车和轿车渐被汽车、拖拉机、自行车所取代。进入70年代,上述三种车基本绝迹,汽车、拖拉机等机动车猛增,自行车普及。80年代,柏乡县境内的客货运输及代步工具皆被汽车、吉普车、小轿车、摩拖车代之,自行车家家都有,每户少则一辆,多则三四辆。境内道路从60年代开始整修,70年代全县规划。并修通了由县城辐射于镇内火车站、隆尧、固城店三条油路干线。90年代乡乡通油路,村与村之间均由硬化路面贯通。车辆来往如梭,客货运输极为方便。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