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977
颗粒名称: 三、迁徙
分类号: C924.252.2
页数: 2
页码: 159-160
摘要: 柏乡县历史上人口迁徙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当属明永乐年间。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柏乡人口仅1,638人,至洪武二十四年发展到1,912人,永乐二年山西洪洞县民迁居柏乡,人口增到2,974人。其他朝代,或战争县民逃离,或战后返回家园,人口迁移状况不可稽考。和平年代,邑人迁至外地者较少,迁入落籍者众。据旧志载,柏乡县西苏村孔氏,祖籍河南,清初,河南中牟县人孔思臧在柏乡做官,后定居于西苏,今西苏多为孔姓。柏乡县巨鹿庄创始人乃冀县一徐姓,清末在柏乡经商,先在马村居住,后在其村南地上建房形成一小庄,曰冀州庄。后巨鹿县一申姓迁于此,民国初年改名为巨鹿庄。外地迁居柏乡以县城四街两关为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无大规模迁徙。
关键词: 柏乡县 人口 迁徙

内容

柏乡县历史上人口迁徙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当属明永乐年间。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柏乡人口仅1,638人,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发展到1,912人,永乐二年(1404)山西洪洞县民迁居柏乡,人口增到2,974人。其他朝代,或战争县民逃离,或战后返回家园,人口迁移状况不可稽考。和平年代,邑人迁至外地者较少,迁入落籍者众。据旧志载,柏乡县西苏村孔氏,祖籍河南,清初,河南中牟县人孔思臧在柏乡做官,后定居于西苏,今西苏多为孔姓。柏乡县巨鹿庄创始人乃冀县一徐姓,清末在柏乡经商,先在马村居住,后在其村南地上建房形成一小庄,曰冀州庄。后巨鹿县一申姓迁于此,民国初年改名为巨鹿庄。外地迁居柏乡以县城四街两关为多。
  民国年间,柏乡人有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解放军南下作战,定居外地,有随国民党军队溃败至台湾而定居,后又有移居香港及美国等地,人数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无大规模迁徙。六十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有部分村民到外地谋生,多定居东北吉林、辽宁等省,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主要是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约有720名知识青年从天津、北京、邢台等城市到柏乡落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后陆续返回城市,在柏乡定居者寥寥无几。正常的迁入迁出主要是工作调动、升学、分配录用、务工经商、退休退职及婚姻等。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按现住地和1985年7月1日常住地区分迁移状况,迁入柏乡人口计有1,313人,其中由本省其他县迁入822人,由外省迁入490人;按人口迁移原因分类,工作调动迁入227人,分配录用迁入77人,务工经商迁入124人,学习培训迁入1人,投亲靠友迁入28人,退休退职迁入64人,随迁家属107人,婚姻迁入653人,其它32人。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