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自然灾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96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自然灾害
分类号: X43
页数: 6
页码: 145-15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柏乡县自始以来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
关键词: 柏乡县 自然灾害

内容

第一节气象灾害
  一、水灾
  明弘治十四年(1501)七月,大水淹没人畜。
  明隆庆三年(1569)大水。水灌入城,庄稼被淹,民饥无食。
  清乾隆三年(1738)七月大水,城西村庄淹没,二十五年再次大水。
  民国6年(1917)大水,平地水深逾丈,人畜死伤很多。
  民国17年(1928)大水,平地水深及丈,漫溢城门石桥,流入城内,南门石桥泄洪不及被冲塌,南关大街可来往行舟。
  民国28年(1939)6月,阴雨连绵,山洪爆发,午河决堤,大水冲淹了城东、南部分村庄,秋庄稼大部分没有收成。
  民国32年(1943)9月,连续7天大雨,沥水成灾,房倒屋塌,人无居所。
  民国38年(1949)8月14日山洪爆发,午河水位暴涨,韩村至马村段河水漫堤,灌入旧槐河,沿河村庄被淹。
  1950年8月2日降大雨,午河水位突涨,决口73处,总长度2,470米,53个村庄被淹,5,900亩秋粮绝收。
  1951年6月3日连续暴雨,已熟未割的5.6万亩小麦严重受灾。
  1953年8月下旬连降暴雨,涝沥成灾,全县倒塌房屋5,410间,砸死群众4人,砸伤14人,砸死大牲畜1头,猪4头。
  1954年6月24日山洪爆发,午河决口32处,累积长达500米,25个村庄重灾,45,793亩田地被淹。
  1955年8月15日至9月14日,午河涨水6次,均超过保证水位50厘米左右,共漫堤决口69处,决口累积长达1,725米,7个乡的18个村受灾,2万亩田地被淹,倒塌房屋132间。
  1956年7月30日至8月5日连日大雨,山洪爆发,大水先后冲毁午河、北沙河堤防88处,累积长达4,200米。午河上中游20华里漫堤,沿河村庄平地水深超过2米;北沙河南岸漫堤后直冲固城店、北马、北黄等九个乡,低洼地水深2米以上;小里岗沥水成灾,王家庄、南鲁乡大部分村庄被淹。全县86个村庄受灾,23万亩田地被淹,倒塌房屋11,355间,减收粮食1,425万公斤,减收棉花465万公斤,死亡4人,伤23人,死牲口8头,伤20头。
  1963年8月2~9日8天降雨880毫米,2日的大雨使午河北支出现第一次洪峰,流量400立方米/秒,6日出现第二次洪峰,流量1,215立方米/秒,中支180立方米/秒,南支500立方米/秒,小里岗来水200立方米/秒,8月4日的特大暴雨日降水290.6毫米,使午河、北沙河相继漫堤、决口,赞皇、临城山区及小里岗沥水倾集柏乡,全县除龙华公社几个村庄外,平地水深1米多,午河沿岸平地水深2米多,造成午河上游漫堤8,000米,决口66处,累积长达9,834米;北沙河过水流量1,500立方米/秒,全县冲淤水井达4,774眼,沙压或冲毁土地6,277亩,粮食作物受灾211,920亩,74,630亩绝收;棉花受灾78,334亩,55,566亩绝收;倒塌牲口棚4,500余间,占总数的95%,死亡29人,死亡大牲畜18头,猪羊516只,倒塌校舍41处,2万余件家具、1,800余件衣被被冲走,冲走、霉坏的粮食达15.5万公斤。
  1966年7月30日,西部山区普降暴雨,午河北支水位猛涨,18时许韩村村北铁路桥下流量900立方米/秒,午河两岸漫堤2,000多米,北支上游的韩村、大汪沿河堤岸决口8处,内步村东决口两处,决口长500米,马村桥南滞洪区右岸3,200米长的河堤漫溢决口。18时30分,洪水自高邑流入吕菅、北天等村,水深0.5米。19时10分北沙河南堤决口,河水袭入县境,水深1.5米,流速50立方米/秒。全县5个公社27个大队受灾,16,243亩粮田被淹,一般减产2~3成,严重的减产5成以上。
  1966年8月22~23日午河、北沙河上游降雨200毫米以上,23日午河北支出现洪峰流量140立方米/秒,决口3处。24日午河干流洪峰流量180立方米/秒,北沙河洪峰流量2,100立方米/秒,南堤柏乡段决口19处,全县7个乡,60个大队受灾,53,000亩粮田被淹。
  1974年7月28日午河北支洪峰流量164立方米/秒,右堤决口8处,中支流量30立方米/秒,多处漫堤,决口8处,三个公社,10个大队受灾,淹地5,721亩。
  1977年8月12日西部山区降雨,午河来水,流量130立方米/秒,中支38立方米/秒,决口8处,淹地3,500亩。沥水成灾面积10,340亩(城关、王家庄、内步三个公社,20个大队),其中减产3~5成的2,900亩,6~7成的1,694亩,8成以上的5,746亩。
  1986年9月1日18~20时,暴风雨冰雹袭击柏乡,降水73毫米,风速20米/秒,冰雹最大平均直径25毫米,最大平均重量4.4克,县北部乡最大冰雹直径达30~50毫米,全县普遍受灾,北部5乡秋作物被砸成光杆,南部5乡镇秋作物被砸破叶子,大部分作物被风刮倒。据统计县内30人被砸伤,2.5万只(头)家禽、畜被砸死,电线杆、大树、围墙被刮倒多处,致使全县停电时间长达153小时,经济损失2,272.5万元。
  1995年5月9日,柏乡县遭受特大暴风雨袭击,涉及10个乡镇的6,100户2.5万人,尤以南阳乡、王家庄乡、柏乡镇严重,全县农村直接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二、旱灾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六月至十月干旱不雨,流移载道,死者相望。
  民国9年(1920)春夏大旱,全年绝收,县内十之七八变卖家产,下山西逃荒,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
  民国18年(1929)春夏无雨,小麦枯死,秋庄稼大部分未能播种。
  民国19年(1930)秋大旱,小麦大部分未能播种。
  民国22~24年(1933~1935)连年大旱,禾苗枯萎,收成锐减,民以树皮、野草充饥,十之七八外出逃荒。
  民国32年(1943)7月,旱情日趋严重,境内农作物几乎旱绝,颗粒无收,饿死者无数。
  1957年年总降雨量299.6毫米,为一般年份降雨量的60%左右,全县受灾面积15万亩。
  1962年1~9月降雨33次,总降雨量310.2毫米,最大一次降雨为8月13~15日,三日降雨60.5毫米,其余降雨每次均在35毫米以下。同期全县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一米,干枯水井188眼。龙华公社龙华二大队第五生产队9月上旬二类甘薯枯叶率为30.5%,干土层厚度14厘米。二类棉苗死株率50%,干土层厚度18厘米。全县受旱面积15.8万亩,粮食减产321.5万公斤,棉花减产39.55万公斤。
  1972年降雨量250.8毫米,春季无雨,第一次降雨为9月1~2日,二日降雨30.8毫米,截止9月28日全县地下水位下降6~9米,报废机井747眼,致使4.5万亩水浇地变为旱地,受旱面积15.2万亩,成灾10.1万亩。
  1975年降雨量335.7毫米,其中1~9月份降雨291.6毫米。最大一次降雨为8月5~9日,五日降雨53.1毫米。据8月份调查,1~7月份全县地下水位下降3~5米,共干枯机井700眼,出水量不足的1,000眼。深水位区的白阳公社地下水位下降到20米以下,全公社326眼机井干枯44眼,上半管水的158眼,出水量正常的机井只乘124眼,其中邢村大队第五生产队只剩一眼出半管水的机井,一昼夜只能浇地1~2亩。由于持续干旱少雨,全县出现有井无水的地2万亩,有3万多亩晚秋作物近于绝收。
  1980年1~9月份最大一次降雨为50.1毫米,其余降雨每次均在35毫米以下,由于干旱地下水位持续下降,8月份比年初下降3.1米,1~7月份全县打新井163眼,同期报废600眼,其中干枯463眼。全县大秋作物种植面积26.4万亩,受旱面积18万亩,受灾减产五成以上的5.5万亩,基本绝收的2.4万亩,毁种其他作物的1万亩。
  三、风、雹灾
  明万历三年(1575)四月,大风折木,雨雹伤麦。
  1949年7月11日上午9时全县范围遭到冰雹袭击,59个村受灾。三区南部、县城附近灾情较重。降雹持续10分钟。三区南部雹粒大者如核桃,小者如豆。县城附近大者如杏核,小者如豆。砸毁粮田1.4万亩,棉田6,450亩。重灾区棉花.芝麻砸成光杆,秋作物绝收。
  1952年6月2日,两次暴风袭击柏乡,致使已熟未割6.5万亩小麦严重受灾,减收小麦50多万公斤。
  1953年6月9日下午3~6时全县遭受风雹袭击,雹大如茶碗,庄稼受灾严重。
  1954年6月8日下午3时,县西南部小里铺--贾庄--朵村沿线八村庄遭受狂风暴雨冰雹袭击2小时,冰雹铺地一尺多深,小里乡6,000亩粮田被砸光,伤13人,重伤6人。刮倒、折断树木53棵。
  1955年6月16日傍晚,64个村遭受冰雹袭击,雹粒大者如拳,小者如鸡蛋,5万多亩棉田受灾,占总面积的45%,8,000多亩早秋作物被砸光,伤8人。
  1956年8月28日下午5时大风由白阳、龙华一带向南直达南部县界,南北长25公里,风力7~8级,部分地区带有冰雹。历时30分钟,受灾作物面积3.39万亩,刮倒谷子2.08万亩、玉米7,559亩、高粱3,404亩,砸坏棉花2,100亩。
  1969年7月16日下午4时许,全县有31个大队受冰雹袭击。历时10分钟左右。雹粒大如红枣,小如黄豆。受灾中心有三个,一是白阳公社的八里庄、叩村、北张村和南黄泥大队;二是固城店公社的北江、三十里铺、北小京;三是龙华公社的赵菅村、马庄、前渤海营和龙华东大队,受灾面积共4.49万亩。
  1970年6月17日下午3时许,上京、城关、文安、里村、南鲁一线降大冰雹,树叶被砸掉、棉花成光杆,西文安棉花原种圃12亩被水雹砸毁。
  1973年9月13日南马公社发生严重雹灾,受灾面积7,929亩,房屋倒塌108间,损坏树木413棵。
  1982年6月5日,连日来持续高温,午间伴有干热风,固南、寨里东、后张等3个大队打麦场发生火灾,损失小麦9.8万公斤。
  1983年6月27日,柏乡县部分农田遭受冰雹灾害。
  1984年7月27日晚10点,白阳、南马两个乡部分村受风雹袭击。受灾较重的有北黄、中黄、南黄等村。这些村一般玉米、棉花被砸成光杆。受灾粮食作物2.5万亩,其中减产5~8成的2,400亩,减产8成至绝收的3,200亩,受灾棉花3万亩,其中减产5~8成的1,740亩,减产8成至绝收的1,800亩。
  1994年6月26日晚8时50分至9时10分,柏乡镇、内步乡、龙华乡、南鲁乡、西汪乡、南阳乡等5乡1镇,遭受风雹袭击,受灾面积9.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8,660万元。
  据记载冰雹在县内发生的规律基本上三年一遇,根据历次冰雹出现的实际情况,可为三条雹线,①北天——崔家庄——城阳——常乐。②高邑境内——白楼——冯上京——张家庄——东刘——文安。③临城县境内——小里村、小里铺。
  第二节生物灾害
  境内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病虫不同,旧时以蝗灾居多,发生之时,粮食大多绝收,饥民流离失所。建国初期蝗灾仍很严重,经政府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人力、物力捕杀,未造成大的危害,60年代后蝗灾得到控制。之后,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抗病虫作物品种的推广和农技队伍的逐步发展壮大,对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有了认识,开始运用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控制病虫害,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多种方法(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改进耕作制度等)协作进行,病虫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并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使农作物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提高。进入80年代,麦蚜、棉蚜、棉红蜘蛛、棉铃虫、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较多,尤其是90年代后,由于害虫天敌的减少,害虫抗药性的逐渐增强使棉铃虫成为制约棉花生产的一大主要因素,境内棉花生产一直处于低谷状态。
  明嘉靖六年(1527)六月飞蝗蔽日,八年(1529)大蝗,三十九年(1560)六月飞
  蝗蔽日。
  清顺治四年(1647)蝗灾。
  民国32年(1943)8月,蝗灾,蝗群所到之外禾苗净光,饥民争食蝗虫充饥。
  清乾隆十七年(1752)蝗灾。
  1949年6月20日二区北部、三区西部一些村庄发生大面积蝗虫,当地群众进行紧急捕杀。
  1949年8月17日,县境普遍发生粘虫,严重地块早吃谷叶声百米外可闻,县委组织一百多名干部下乡组织群众灭虫,经三昼夜连续捕杀,虫害始止。
  1957年8月份粘虫大发生,除治后未成灾。
  1960年8月发生粘虫,大面积成灾,最多幼虫1,000头/平方米,禾谷类被吃光,全县31,924亩谷子亩产平均仅137.2斤,比1959年减产101斤。
  1964年小麦锈病特大发生(多为条锈)减产严重。6月,地老虎虫害大发生,全县18.9万亩棉花、谷子危害严重。
  1965年春季蝼蛄大发生,对高粱苗危害严重,有的地块播种三次也未全苗。在白阳、营儿、八里庄、后张四个大队、六个生产队首次发现棉花枯黄萎病181亩。高产棉田开始发现棉铃虫。8月粘虫大发生,谷地百株有63头,1米双行有小龄幼虫60-70头。
  1967年棉铃虫第一年大发生,北滑大队40亩小麦绝收。
  1993年境内北黄、南黄、北滑一线、赵家庄、东路村、刘上京一线发生小麦吸浆虫,使100亩小麦绝收。之后,县政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有蹲点,指导防治,使虫情得到控制,害虫基数逐年下降。
  1994年境内棉铃虫成灾,棉花大幅度减产,亩产籽棉仅百余斤。此后境内植棉户极少。以至大部分棉农完不成定购任务,宁交罚金也不多种棉。
  第三节地震灾害
  明嘉靖十五年(1536)地震有声。
  明隆庆二年(1568)正月,地震。
  明万历年间地震声响如雷,室内器具皆倒。
  明天启三年(1623)二月,黑风,地大震。
  清顺治十四年(1657)地震。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六月初八,地震。
  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29分,境内发生6.8级强烈地震,倒塌房屋17,600间,砸伤244人,死亡7人。3月22日下午4时19分,又发生7.2级强烈地震,尔后,余震不断,倒塌房屋7,630间,震后全县干部群众全部住进临时搭建的防震棚。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柏乡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