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华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839
颗粒名称: 九、龙华乡
分类号: K292.24
页数: 3
页码: 103-105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柏乡县龙华乡下属的自然村庄。
关键词: 柏乡县 龙华乡 龙华村

内容

龙华东龙华乡政府驻地。该村原与龙华西村为一个行政村,即龙华村,历史悠久,该村王氏祖金末定居此村,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1962年分为两个行政村,居东者为龙华东村,1953年划乡建政时为乡政府驻地。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商品意识较浓,有个体门市、肉摊等10多家;货车三辆、客车一辆;规模较大的企业6家,其中有投资150万元的兴龙食品厂一家,有投资50多万元的玛钢厂、纸箱厂两家。1995年底,全村435户,1,845人,耕地3,542亩(果园490亩),粮食总产量1,624吨,棉花总产量17.4吨,油料总产量37吨,果品总产量12吨,蛋鸡存栏30,400只,鲜蛋总产量255吨,肉类总产量48吨,经济总收入为1,306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51元。农历二月初八为传统庙会。
  龙华西与龙华东村原为一个行政村,1962年一分为二,因其居西,故名龙华西村。1978年后,林果收入是该村主要经济来源,是闻名柏乡的林果生产专业村。该村有规模较大的个体企业6家,其中门板厂、织布厂生意红火,效益可观。1995年底,全村366户,1,540人,耕地3,072亩(果园1,220亩,其中苹果200亩,雪梨1,020亩),粮食总产量1,532吨,棉花总产量16.4吨,油料总产量67吨,果品总产量603吨,蛋鸡存栏26,100只,鲜蛋总产量219吨,肉类总产量41吨,经济总收入1,12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94元。农历二月初八为传统庙会。
  中疃村位于乡政府驻地南1.5公里。村民以农为主,解放前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落后,粮棉产量很低,村民生活困苦,解放后特别是70年代后,村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获得大发展,养殖业也有所发展。1995年底,全村305户,1,263人,耕地2,354亩(果园420亩),粮食总产量1,076吨,棉花总产量11.9吨,油料总产量36吨,果品总产量47吨,蛋鸡存栏21,800只,鲜蛋总产量183吨,肉类总产量30吨,经济总收入710万元,人均生活1,512元。
  前渤海营位于乡政府驻地北偏东1.2公里处,本村地势低洼,古时有两条河道由西向东流去,到村边汇成一片汪洋,形如小海。又据传说,宋初三关名将杨六郎在此驻营,故名“渤海营”。1937年渤海营前、后街分为两个村庄,该村居前(南)街名“前渤海营”。1978年后,村民多渠道发展经济,建有造纸厂、冷库等企业摊点15家;此村从事运输业的人较多,有载重汽车5辆、大拖拉机3台,常年从事营业性运输。1995年底,全村316户,1,279人,耕地2,630亩(果园535亩),粮食总产量1,230吨,棉花总产量19.6吨,油料总产量28吨,果品总产量627吨,蛋鸡存栏30,400只,鲜蛋总产量255吨,肉类总产量48吨,经济总收入1,321万元,人均生活水平2,111元。农历正月十二为传统庙会。
  后渤海营位于乡政府驻地北偏东1.5公里处,原与前渤海营为一个行政村。1937年,渤海营分两个村,该村居后(北)街名“后渤海营”。农业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1995年底,全村312户,1,387人,耕地2,777亩(果园210亩),粮食总产量1,406吨,棉花总产量14.5吨,油料总产量29吨,果品总产量23吨,蛋鸡存栏26,000只,鲜蛋总产量218吨,肉类总产量45吨,农村经济总收入958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608元。农历正月十二为传统庙会。
  十五里铺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偏北2公里处,是个古老的村庄,东汉章帝元和三年(86)奉诏在该村西侧建有一座光武庙,从此即有人在庙东旁居住,初名光武庙村。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县城由高南迁,因该村顺“九省御路”,距新县城十五华里,故名十五里铺。据《后汉书》东汉光武帝于更始三年(25)六月己未即帝位,高南七里建“千秋亭”、“五成陌”,该村正在此处。旧有千秋亭遗址及汉光武帝所斩的石人,“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石人深埋土中。该村交通发达,镇固公路侧村穿过。1978年后,村民相继沿公路建起了煤场、饭店、旅馆和修配门市。1995年底,全村43户,157人,耕地305亩,粮食总产量147吨,棉花总产量1.5吨,油料总产量5吨,蛋鸡存栏1,800只,鲜蛋总产量15吨,肉类总产量3吨,经济总收入293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11元。
  马庄位于乡政府驻地正北2公里处。宋朝初年把守三关的名将杨六郎曾在该村饲养大批战马,白天到龙华村西马场操练,夜晚兵马均在此居住,后在马棚处建村,名为马庄。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兼搞运输,常年贩运水泥、石灰、沙石等。然因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1995年底,全村207户,888人,耕地1,770亩(果园200亩),粮食总产量948吨,棉花总产量7.7吨,油料总产量24吨,果品总产量1吨,蛋鸡存栏17,400只,鲜蛋总产量146吨,肉类总产量29吨,经济总收入386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441元。
  赵菅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2.2公里处。该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传说战国时代的赵简子曾在这里居住,因而得名赵简村,后又谐音改为赵菅村。另一种说法,本村又名为南菅村,牛毛菅村、羊毛菅村。另一种传说,同北菅村一样,为纪念合肥侯坚镡而名南坚村,后因避隋文帝杨坚之名改为南菅村,明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迁民于此,赵姓人口众多,遂名赵菅村。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村民多从事小商品经营。1995年,全村190户,753人,耕地1,487亩(果园150亩),粮食总产量698吨,棉花总产量10.4吨,油料总产量33吨,果品总产量4吨,蛋鸡存栏15,700只,鲜蛋总产量132吨,肉类总产量21吨,经济总收入764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886元。农历正月初八为庙会。
  小鲁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1.2公里处。元末明初,此地战乱频繁,村寨稀落,本村无人居住。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户姓路的在此重新立庄,故得名路村,因村庄很小、人称小路村。后村中儒生嫌村名不雅,认为四书产生在鲁国,路不如鲁,于是改名“小鲁村”。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大搞副业发展经济。1995年底,全村225户,929人,耕地1,704亩(果园445亩),粮食总产量932吨,棉花总产量13.2吨,油料总产量21吨,果品总产量273吨,蛋鸡存栏17,100只,鲜蛋总产量144吨,肉类总产量26吨,经济总收入599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05元。
  白楼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偏北3公里处。原柏乡通往高邑的交通大道,途径此处,有一户姓白的在此建楼,经营面食招揽客商,后来逐渐形成一个村庄,定名白楼村,又名白路店。1953~1956年为白楼乡政府驻地,后划归龙华乡。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多渠道发展经济,村办企业2家,个体企业4家,其它个体摊点16家。1995年底,全村655户,2,789人,耕地5,941亩,粮食总产量2,885吨,棉花总产量28.4吨,油料总产量82吨,蛋鸡存栏52,200只,鲜蛋总产量438吨,肉类总产量70吨,经济总收入1,621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887元。
  耿家庄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偏南2公里处,京深高速公路从村西穿过。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耿氏祖由山西迁此立村,遂以姓氏命村名为“耿家庄”。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村民多渠道发展经济,有个体企业、摊点、门市10家。1995年底,全村335户,1,438人,耕地3,224亩(果园740亩),粮食总产量1,473吨,棉花总产量20.5吨,油料总产量28吨,果品产量105吨,蛋鸡存栏43,500只,鲜蛋总产量365吨,肉类总产量51吨,经济总收入1,003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836元。每年春分前一天为放烟花庙会日。
  冯上京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2.7公里处。古槐河由村西侧穿过,该村约建于明朝中期,开始有一户姓冯的到此开荒种地,后渐成一村,定名冯家上耕村。后,改为冯上京村。土质肥沃。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多渠道发展经济。近几年又引进甘蓝良种繁育,规模不断扩大,年收入数十万元。1995年底,全村272户,1,080人,耕地2,139亩(果园60亩),粮食总产量1,036吨,棉花总产量11.3吨,油料总产量25吨,果品总产量100吨,蛋鸡存栏达到87,000只,鲜蛋总产量731吨,肉类总产量53吨,经济总收入1,344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72元。农历二月十九为传统庙会。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龙华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