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阳村位于乡境中部,系乡政府驻地。明永乐二年(1404),魏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多渠道发展经济。有个体商业服务摊点和各类手工作坊8家,个体面粉厂一家。1995年底,全村359户,1,741人,耕地4,110亩(果园350亩),粮食总产量2,110吨,棉花总产量24吨,油料总产量115吨,果品总产量40吨,蛋鸡存栏73,000只,鲜蛋总产量613吨,肉类总产量67吨,经济总收入1,005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13元。
营儿位于乡境中部,与白阳村浑为一体,明朝初年,从白阳村东移部分农户在此建村。初名白营村,也称白阳营,在清乾隆三十一年《柏乡县志》村庄表中已定名为营儿村。清末,天主教传入营儿,教徒逐渐增多,后集资修造教堂一座。“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93年重建,西方建筑风格,节日有礼拜祈祷活动。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多渠道发展经济,有商业服务摊点6家,个体面粉厂一家。1995年底,全村670户,1,831人,耕地5,445亩(果园410亩),粮食总产量2,939吨,棉花总产量31吨,油料总产量120吨,果品总产量55吨,蛋鸡存栏44,000只,鲜蛋总产量370吨,肉类总产量92.8吨,经济总收入1,083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678元。农历六月初八为传统庙会。
叩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2.8公里处,因寇姓建村,故名寇村。明永乐二年,山西洪洞县迁来马姓等户到此定居,仍沿用原村名,1946年为书写方便改为叩村。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发展林果育苗,仅此一项户年均收入3,500元。该村有个体商业服务摊点3家,面粉加工厂一家。1995年底,全村238户,1,048人,耕地2,093亩(果园120亩),粮食总产量1,001吨,棉花总产量12吨,油料总产量51吨,果品总产量10吨,蛋鸡存栏11,300只,鲜蛋总产量95吨,肉类总产量32.8吨,经济总收入47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27元。前张村位于乡境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始建于元武宗至大年间,因元朝清河郡侯,蕲州路总管张居敬的墓葬在此,其子孙护墓建房,后渐为村庄,村名张村,后为与城南之另一张村区别遂改名为北张村。1962年,以村中间为界分为两个行政村,因其居前街,遂定名北张前街,1995年更名为前张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村民以农为主。近几年棉花生产居全乡之首,是一个棉花生产大村。有商业服务摊点3家。1995年底,全村260户,995人,耕地2,209亩(果园120亩),粮食总产量1,038吨,棉花总产量13吨,油料总产量65吨,果品总产量6吨,蛋鸡存栏19,100只,鲜蛋总产量160吨,肉类总产量23.6吨,经济总收入369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30元。农历二月初六为传统庙会。
后张村原与前张村为一个行政村,1962年一分为二,因其居后街,故称北张后街。1995年更名后张村。元朝清河郡侯张居敬墓位于村西500米处。1992年与上级种籽部门签定合同,聘请农业技术人员从事棉花良种繁育。每年繁育棉花优种500余亩,向国家提供优质种籽6,500公斤。棉种繁育收入是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该村是全县棉花生产重点村。农机、水利化程度较高,农田灌溉输水基本实现地下管道化。农田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村办集体企业有农机修配厂一家,农用运输汽车2辆,大型拖拉机一台,中型联合收割机两台,打井机一台,及个体商业服务摊点5家、面粉加工厂一家、营运汽车3辆。1995年底,全村390户,1,506人,耕地2,745亩(果园130亩),粮食总产量1,300吨,棉花总产量16吨,油料总产量75吨,果品总产量19吨,蛋鸡存栏27,800只,鲜蛋总产量223吨,肉类总产量37吨,经济总收入693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52元。农历二月初六为传统庙会。
八里庄位于乡境南部偏西,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该村张姓系柏乡古老姓氏,元朝清河郡侯张居敬出自该族。因村距县城八里,遂定名八里庄。1937年10月,日军入侵柏乡后,闻名冀南的“八里庄战斗”(是一次抗击日军侵略,狠狠打击日军的一次战斗)发生于此。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村民多渠道发展经济。1990年以后新发展果园1200亩,建果品冷藏库两座,成为集生产、储藏、加工为一体的果品生产专业村。另有个体商业摊点5个,面粉加工厂一家。1995年底,全村446户,1,951人,耕地4,474亩,粮食总产量2,209吨,棉花总产量26吨,油料总产量38吨,果品总产量960吨,蛋鸡存栏34,800只,鲜蛋总产量292吨,肉类总产量56.4吨,经济总收入1,192万元,人均生活水平2,040元。
南郝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古代该村与北郝村之间有一古河道,因其居南,称南河村,后谐音为南郝村。解放前,土地荒芜,生产条件落后,村民生活困苦,人称“难好村”。解放后,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生产条件得到改善。1978年后,村民充分利用毗邻县城,靠近县建材厂这一地理优势,发展运输业,一度成为全县闻名的富裕村。全村有112台小型拖拉机从事营运业务,年收入30万元;集体砖厂一家,年生产机制砖600万块,产值54万元,上缴利税5.4万元;其它个体商业6家。1995年底,全村510户,2,214人,耕地4,513亩(果园405亩),粮食总产量2,052吨,棉花总产量25吨,油料总产量82吨,果品总产量93吨,蛋鸡存栏52,200只,鲜蛋总产量438吨,肉类总产量91.6吨,经济总收入1,108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24元。
北郝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1.5公里处。因居南郝村北侧故名北郝村。历史悠久,村西弥陀寺内有汉代牡丹和芍药数株,枝高花大,颜色奇异。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未登基前,曾路经此地,并有诗句流传至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县政府已将弥陀寺改建为文物保管所和汉牡丹园,每年公历五月一日为牡丹花会,既促进了物资交流贸易,又通过旅游观赏,提高了柏乡的知名度。1995年底,全村334户,1,162人,耕地2,775亩(果园200亩),粮食总产量1,234吨,棉花总产量16吨,油料总产量53吨,果品总产量184吨,蛋鸡存栏29,500只,鲜蛋总产量248吨,肉类总产量52.5吨,经济总收入792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743元。
十里铺位于乡境西部,在乡政府驻地西偏南2.3公里处,明朝初年,“九省大御路”由村中穿过,因距新县城10华里,故称十里铺。康熙年间,又有程村铺之称。镇固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十分便利。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多渠道发展经济,建有楼板厂、加油站等个体工商企业32家。1995年底,全村182户,739人,耕地1,232亩(果园140亩),粮食总产量527吨,棉花总产量7吨,油料总产量20吨,果品总产量1吨,蛋鸡存栏13,000只,鲜蛋总产量109吨,肉类总产量26.7吨,经济总收入1,10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08元。
南黄泥前街位于乡境东南部,在乡政府驻地东南3.5公里处,建于汉朝,传说王莽赶刘秀时,这里是一片泥水沼泽,故得名黄泥,后为区别北黄泥村和中黄泥村,定名为南黄泥村,1962年一分为二,本村因居南称南黄泥前街。1937年10月日军侵占柏乡后,于村东筑炮楼一座,驻有日伪军和警备队数人。1939年县抗日政府曾于此对日伪军发起“南黄泥战斗”。县抗日游击大队创建者之一,抗日县长李向农生于此村。该村土质肥沃,耕性良好。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农工商并举,曾以养殖肉牛、奶牛、秸杆氨化闻名全县。黄牛育肥、改良及饲草氨化项目1988年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农牧渔业部的肯定,并拨款支持。1992年黄牛存栏600头(最高年份)。1995年底,全村200户,840人,耕地2,405亩(果园130亩),粮食总产量1,142吨,棉花总产量16吨,油料总产量74吨,蛋鸡存栏8,700只,鲜蛋总产量73吨,肉类总产量22.5吨,经济总收入318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730元。农历正月二十五为传统庙会,农历逢三、八日为集。
南黄泥后街位于乡境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3.5公里。原与南黄泥前街为一个行政村即南黄泥村,1962年一分为二后,本村居北称南黄泥后街,土质肥沃,耕地良好。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亦农亦商。建有集体棉纱厂一家(固定资产60万元),年加工棉纱150吨,产值300万元;有物资运输、燃料加工、粮食加工、百货、生猪屠宰、理发、服装加工等个体商业摊点12家。1995年底,全村367户,1,495人,耕地3,509亩(果园310亩),粮食总产量1,663吨,棉花总产量22吨,油料总产量98吨,果品总产量31吨,蛋鸡存栏2,1800只,鲜蛋总产量183吨,肉类总产量64.5吨,经济总收入768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33元。农历正月二十五为传统庙会,农历逢三、八日为集。
神头村位于乡境北部,在乡政府驻地北偏西1.5公里处。元代是一个大村,东西有三里之长,经元末明初烧杀抢掠,村庄大部成为废墟,只剩村西头两户人家,为纪念死难的村民,遂更村名“剩头”,后改“圣头”,村民多感此名不雅,再改村名为“神头”。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多渠道发展经济。有个体铸造厂一家,年收入3万元,商业摊点1家,1995年底,全村114户,488人,耕地1,154亩(果园70亩),粮食总产量492吨,棉花总产量6吨,油料总产量26吨,果品总产量170吨,蛋鸡存栏8,700只,鲜蛋总产量73吨,肉类总产量14.1吨,经济总收入243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47元。
邢村位于乡境东北部,在乡政府驻地白阳村东北2公里处,建于周朝初年,古时候“百里为王”,本村距古邢国首府正好一百里,是邢国的边缘村,定名邢村。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多渠道发展经济。1995年底,全村310户,1,341人,耕地2,385亩(果园130亩),粮食总产量1,101吨,棉花总产量14吨,油料总产量78吨,果品总产量10吨,蛋鸡存栏26,100只,鲜蛋总产量219吨,肉类总产量54.5吨,经济总收入649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4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