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南阳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813
颗粒名称: 七、南阳乡
分类号: K292.24
页数: 4
页码: 97-10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柏乡县南阳乡下属的自然村庄。
关键词: 柏乡县 南阳乡 南阳村

内容

南阳村位于乡境中部,系南阳乡政府驻地。约建于北宋年间,村北午河南岸有一座石塔(该塔于1956年午河加宽时拆除),名“中阳塔”,旁居10户,村名“中阳村”。因本村址于中阳村南边,故名南阳村。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多渠道发展经济。有营运汽车一辆,小拖拉机(含三轮车)110台;面粉厂3家(1990年5月投资40万元建成),年总产值100万元,利润10万元;三星铸造厂(1994年7月投资120万元建成),年产值170万元,利润17万元;预制件厂(1995年6月建成,总投资20万元),总产值3万元,利润0.3万元;其它商业服务摊点25家。1995年底,全村666户,2,762人,耕地5,757亩(果园1,200亩),粮食总产量2,950吨,棉花总产量32.5吨,油料总产量65吨,果品产量457吨,蛋鸡存栏60,000只,鲜蛋总产量866吨,肉类总产量112.8吨,经济总收入2,043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810元。农历六月初六为传统庙会。
  北阳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建于北宋年间,因居“中阳塔”北侧,故名“北阳村”。村民以农为主。近年来,村民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蛋鸡饲养及私营企业稍有发展。有织布厂一家,投资5万元,年产值5万元,利润0.5万元。1995年底,全村680户,2,680人,耕地6,506亩(果园820亩),粮食总产量3,176吨,棉花总产量37吨,油料总产量75吨,果品总产量23吨,蛋鸡存栏50,000只,鲜蛋总产量722吨,肉类总产量103.8吨,经济总收入1,442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810元。农历三月初六为传统庙会。
  北孙村位于乡境西部,在乡政府驻地西北2公里处。建于元朝初年,据本村明嘉靖年间关帝庙碑记载,本村以孙姓居多,定名孙村。因午河南岸还有一村同名,故本村定为北孙村。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村民多渠道发展经济,有面粉厂一家,年产值140万元,利润14万元;煤厂一家年产值10万元,利润1万元。1995年底,全村264户,989人,耕地2,157亩(果园170亩),粮食总产量1,069吨,棉花总产量12吨,油料总产量23吨,果品总产量100吨,蛋鸡存栏50,000只,鲜蛋总产量722吨,肉类总产量74.6吨,经济总收入958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61元。
  南孙村位于乡境西部,在乡政府驻地西偏南1.5公里处,地处新午河南岸。建于明朝初年,据本村修庙碑记,孙姓户数居多,故名孙村,为区别于北孙村,遂定名“南孙村”,现孙姓已绝。村民以农为主,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改良土壤。80年代以后,农工并举,多渠道发展经济。户办饲料厂,年产饲料1,500吨,产值210万元,年利润21万元;高光泽造纸厂投资70万元,主要生产各种规格的高光泽系列纸张,产量1.2万吨,产值406万元,利润50.6万元。1995年底,全村195户,818人,耕地1,224亩(果园70亩),粮食总产量575吨,棉花总产量7吨,油料总产量10吨,果品总产量46吨,蛋鸡存栏30,000只,鲜蛋总产量433吨,肉类总产量41.3吨,经济总收入791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735元。
  南滑一位于乡境东北部,在乡政府驻地东偏北2.5公里处,古午河南岸。建于明朝初年,初名进德乡,后因滑氏兄弟二人,在村很有权势,遂定村名为南滑村。柏乡县早期共产党员、抗日英雄张中兴出生于此村,他被捕后不畏强暴、严守秘密,遭受百般折磨,壮烈牺牲。柏乡解放后为示纪念,曾改村名中兴村。1962年分为两个行政村,该村居南称南滑一村。村民素有经商做生意传统,1978年后,多以卖豆腐为主,部分村民在农田耕作之余,从事白条鸡加工。1995年,全村168户,685人,耕地1,347亩(果园226亩),粮食总产量665吨,棉花总产量7吨,油料总产量8吨,果品总产量116吨,蛋鸡存栏30,000只,鲜蛋总产量433吨,肉类总产量30.1吨,加工白条鸡1,000吨。经济总收入752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85元。
  南滑二与南滑一原为一个自然村。1962年南滑村一分为二后,该村居北称南滑二。土质肥沃,水电充足。历史上村民耕地较少,多开办家庭豆腐作坊。1978年后,村民多种经营,亦农亦商。于1995年8月投资10万元建服装厂,生产各档次各款式男女服装,并承揽来料加工业务,年产值1万元,利润0.5万元;于1994年投资20万元建棉布加工厂,生产不同宽幅,各种档次的棉质布匹;扒鸡加工历史悠久,工艺绝妙,食者赞不绝口。1995年底,全村341户,1,456人,耕地2,307亩(果园80亩),粮食总产量1,123吨,棉花总产量13吨,油料总产量12吨,果品总产量9吨,蛋鸡存栏30,000只,鲜蛋总产量433吨,肉类总产量72.4吨,经济总收入897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71元。
  北滑村位于乡境东北部,在乡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是早期党组织活动的主要地点,革命老区,抗战时期日伪曾建有炮楼。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村民多渠道发展经济,建有个体面粉厂2家,饲料厂2家,建筑队2个,服务摊点6个,废品收购2家。1995年底,全村443户,1,898人,耕地4,290亩(果园810亩),粮食总产量1,957吨,棉花总产量25吨,油料总产量25吨,果品总产量375吨,蛋鸡存栏50,000只,鲜蛋总产量722吨,肉类总产量103.5吨,经济总收入1,483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80元。农历正月十三为传统庙会。
  小南滑村位于乡境东部,在乡政府驻地东3.5公里处。建于清朝初年。当时,赵姓一户由南滑村迁居于此,后渐为一村,即定名小南滑村,1962年以前和南滑村为一个行政村,1962年分村时成为一个单独行政村。抗战时期此村为革命根据地,是党组织领导全县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活动地点。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村民多渠道发展经济。1994年投资50万元建有正大汽车配件门市一家,客户纷至。1995年底,全村91户,373人,耕地554亩(果园50亩),粮食总产量274吨,棉花总产量3吨,油料总产量5吨,果品总产量13吨,蛋鸡存栏5,000只,鲜蛋总产量72吨,肉类总产量15.2吨,经济总收入259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689元。
  小南阳村位于乡境南部,在乡政府驻地东偏南1公里处。建于明朝末年,当时,高、杨二姓由南阳村迁居于此,后来形成一个村庄,定名为小南阳村。1978年后,农业仍是村民主要经济来源,经商者很少,仅有几家个体小型豆腐作坊,养鸡业有一定发展。1995年底,全村163户,712人,耕地1,322亩(果园54亩,均为巨峰葡萄),粮食总产量688吨,棉花总产量7吨,油料总产量6吨,果品总产量13吨,蛋鸡存栏25,000只,鲜蛋总产量360吨,肉类总产量36吨,经济总收入425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38元。
  朵村位于乡境西部,在乡政府驻地西偏南1公里处。建于元朝末年,本村贾姓世居北孙村,因避土豪劣绅迁居村南另立新村,取名躲村,后来又迁来赵、王、孟、李等姓,并改为朵村。村民以农为主,有经营屠宰的传统,故又名杀牛庄。1978年后,村民多渠道发展经济。有屠宰摊点10个,从业人员25名,肉产量62吨,利润25万元;户办造纸厂一家(投资50万元),年产值13万元,利润0.3万元。1995年底,全村195户,930人,耕地1,484亩(果园320亩,多为葡萄),粮食总产量616吨,棉花总产量9吨,油料总产量13吨,果品总产量561吨,蛋鸡存栏30,000只,鲜蛋总产量433吨,肉类总产量61.9吨,经济总收入656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46元。东北鲁村位于乡境南部,在乡政府驻地南1.5公里处。村民中多数人有柳编技术,因近年来柳条紧缺,从业者很少。1995年底,全村223户,975人,耕地地地1,315亩(果四100田,均为葡萄),粮食总产量666吨,棉花总产量7吨,油料总产量15吨,果品总产量10吨,蛋鸡存栏40,000只,鲜蛋总产量577吨,肉类总产量51.6吨,经济总收入666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38元。
  西北鲁村位于乡境西南部,在乡政府驻地南偏西1.5公里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村民多有柳编技术,然而近年柳条无源,从业者寥寥无几。1995年底,全村363户,1,137人,耕地1,753亩(果园110亩),粮食总产量844吨,棉花总产量10吨,油料总产量18吨,果品总产量7吨,蛋鸡存栏50,000只,鲜蛋总产量722吨,肉类总产量73.6吨,经济总收入863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873元。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南阳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