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南马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794
颗粒名称: 五、南马乡
分类号: K292.24
页数: 4
页码: 93-96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柏乡县南马乡下属的自然村庄。
关键词: 柏乡县 南马乡 南马村

内容

南马村位于乡境东北部,系乡政府驻地。相传在东汉建立时,刘秀被王郎打败,战马在此村被淤泥难住,遂得名难马村,后谐音为南马村。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多业并举,私营经济有所发展。投资20万元的个体彩印厂,主要产品有各类包装和塑料袋彩纸,年产值10万元;另有木材厂、家具厂、汽车运输和农机修配等10余家个体企业。1995年底,全村370户,1,527人,耕地3,181亩(果园585亩),粮食总产量1,454吨,棉花总产量20吨,油料总产量47吨,果品总产量292吨,蛋鸡存栏47,400只,鲜蛋总产量448吨,肉类总产量52.6吨,经济总收入883万元,人均生活水平2,050元。农历正月初九为传统庙会。
  北马村位于乡境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0.5公里。相传在东汉未建立时,刘秀与王郎交战失利后,在此村备马南去,故名备马村,后谐音北马村。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村民多渠道发展经济,林果业有所发展,主要果品有苹果、雪梨、葡萄等,果品运销各地。该村有投资30万元的建筑工程队,从业226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4名,常年在山西省大同市承揽大型工程,年产值220万元;投资6万元的个体水泥预制件厂(始建于1988年),年产值4万元;投资5万元的个体面粉加工厂,年加工能力150万公斤,产值98.8万元;投资10万元的个体蜂窝煤加工厂以及食品加工厂、服装加工厂等8家。1995年底,全村360户,1,500人,耕地3,056亩(果园928亩),粮食总产量1,249吨,棉花总产量13吨,油料总产量49吨,果品总产量1,025吨,蛋鸡存栏41,700只,鲜蛋总产量394吨,肉类总产量51.3吨,经济总收入1,076万元,人均生活水平2,064元。
  西马村位于乡境中部,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相传在东汉未建立时,刘秀与在邯郸称帝的王郎作战,兵败后在此为战马洗泥,故名洗马村,后谐音西马村。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村民有种植大葱的习惯。1978年后,村民多渠道发展经济,个体企业摊点有面粉厂、蜂窝煤厂、建筑队和运输等8家。1995年底,全村280户,1,206人,耕地2,498亩(果园720亩),粮食总产量1,100吨,棉花总产量12吨,油料总产量37吨,果品总产量692吨,蛋鸡存栏28,200只,鲜蛋总产量266吨,肉类总产量38.5吨,经济总收入999万元,人均生活水平2,048元。
  市中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2公里处,据传古时村西有一唐代寺院,其中有铁钟一口,高7尺、径6尺。主持僧对他的徒弟们说“我要外出云游,你们想见我就撞钟,我就回来”。主持僧刚走出五里,其徒弟为试之灵否,便撞响大钟。由此得名“试钟村”,后演变为“市中村”。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多渠道发展经济。1995年底,村民投资110万元建云母压板厂,与云母纸厂联合作业,生产云母板系列产品,出口创汇,年产量500吨,利润84万元;另有小型个体食品加工厂和豆腐坊、面条坊几家。1995年,全村230户,967人,耕地2,034亩(果园350亩),粮食总产量891吨,棉花总产量9吨,油料总产量24吨,果品总产量291吨,蛋鸡存栏28,000只,鲜蛋总产量264吨,肉类总产量33.3吨,经济总收入555万元,人均生活水平2,048元。
  常乐村位于乡政府驻地西3公里处,“邢氏家谱”载:邢谷容于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在一片废墟的东边新立一村,定名“新庄”。落居后,心中常思念故土,忧郁不乐,欲回山西,后来子孙渐多,日渐富足,清朝中期,改为“常乐村”。柏乡解放后,曾在西沙岗挖出古村遗址,且有文物出土。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多渠道发展经济,个体企业发展迅速。“常乐商城”落成于1994年冬,此城门楼一座,仿古建筑,中间为大门可通各种大型车辆,两侧各留一小门,城门匾额“常乐商城”四字为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传赞题。农历每月逢五、十为集,集果品批发、集贸市场、百货经营于一体,其功能日趋齐全,辐射面越来越大。个体企业有总投资28万元的食品厂(始建于1988年),其五子补精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年产值96万元,利润12万元;高档服装厂(投资18万元),主要生产各式高档服装,年产值10万元,利润4万元;红星塑料厂(始建于1988年,投资6万元),产值14万元,利润4万元;另有投资5万元的织布厂、面粉厂各一家及规模不等的家具厂10余家。1995年底,全村320户,1,320人,耕地3,093亩,(果园660亩),粮食总产量1,129吨,棉花总产量12吨,油料总产量37吨,果品总产量842吨,蛋鸡存栏52,600只,鲜蛋总产量497吨,肉类总产量54.6吨,经济总收入1,362万元,人均生活水平2,000元。农历正月廿五为传统庙会。
  东小京村位于乡政府驻地北1.5公里处,该村建于明朝初年,因当时村周围荆棘丛生,故定村名“小荆”,又为区别西北部另一“小荆”村,遂按方位定名东小荆,后谐音“东小京”。土质以粘壤土为主,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村民以农为主,主要种植粮棉作物,还有种大葱的习惯。1978年后,村民多渠道发展经济,个体企业及林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集体、农户果园905亩,果品以苹果、梨、葡萄为主。个体企业有投资5万元的小型建筑队(年产值10万元,利润3万元)及面粉厂、蜂窝煤厂各一家。1995年底,全村660户,2,424人,耕地5,136亩,粮食总产量2,188吨,棉花总产量33吨,油料总产量74吨,果品总产量405吨,蛋鸡存栏52,600只,鲜蛋总产量497吨,肉类总产量69.9吨,人均纯收入1,498元。农历三月十八为传统庙会。
  北黄泥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处,以前此村隶属宁晋县,1940年3月划归柏乡县。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村民多渠道发展经济。个体企业有投资48万元的建安公司(组建于1990年,从业350人),年产值200万元,利润10万元;投资5万元的面粉加工厂和投资4万元的汽车运输专业户等5家。1995年底,全村525户,2,217人,耕地3,908亩(果园355亩),粮食总产量1,784吨,棉花总产量26吨,油料总产量59吨,果品总产量333吨,蛋鸡存栏47,400只,鲜蛋总产量448吨,肉类总产量59.8吨,经济总收入1,37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498元。农历二月十九为传统庙会,有燃放焰火之传统习俗。
  西黄泥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2.5公里处,该村与中黄泥原为一自然村,据碑文载民国2年(1913)一分为二,该村居西名西黄泥。“黄泥”二字是因古时地势低洼、泥泞多水而来。现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村民多渠道发展经济,有个体建筑队3家,总投资90万元,从业人数500余人,常年在北京、大同等城市承揽大型建筑,年产值800多万元,利润100万元,以其高速度、高质量享有良好的声誉。有投资10万元的个体客运户,年产值10万元,利润3万元。1995年底,全村245户,1,022人,耕地1951亩(果园70亩),粮食总产量855吨,棉花总产量13吨,油料总产量24吨,果品总产量35吨,蛋鸡存栏36,500只,鲜蛋总产量345吨,肉类总产量35.6吨,经济总收入1,006万元,人均生活水平2,045元。
  中黄泥村位于乡政府驻地南偏东3公里处,该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建村时因其地黄土泥泞,故名黄泥村,因北有北黄泥,南有南黄泥,本村居中,遂定名中黄泥。沙壤质土,地势平坦,村民以农为主,1978年后,多渠道发展经济,个体企业有投资11万元的砖厂一座,年产值54万元,利润5万元;有投资12万元的面粉加工厂两家,产值141万元,利润10万元;有投资80万元的大型饲料加工厂,年利润10万元;还有投资18万元的化工厂,主要产品为规格不一的塑料颗粒系列,以及蜂窝煤厂、塑料厂等7家。1995年底,全村210户,870人,耕地1,774亩(果园140亩),粮食总产量766吨,棉花总产量12吨,油料总产量24吨,果品总产量1吨,蛋鸡存栏38,400只,鲜蛋总产量363吨,肉类总产量35.6吨,全村经济总收入987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885元。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

相关地名

南马乡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