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柏乡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3072002022000472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乡镇
分类号: K292.24
页数: 12
页码: 71-82
摘要: 柏乡镇位于县境中南部,北与龙华乡为邻,南与西汪乡接壤,东北与白阳、东南与南阳乡交界,西北与内步、西南与王家庄乡相连,总面积29.69平方公里,是县城所在地,县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工商企业、文化、医疗、交通、邮电、金融设施均在境内,京广铁路、107国道紧靠西侧,(北)京-深(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人民政府原驻南街,1991年迁至东环路中段路西,办公楼一幢三层,有大小会议室、阅览室等。1958年3月24日南张村乡部分村庄划归城关镇,同年8月,取消乡镇建制,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城关镇易名东升人民公社。1961年7月9日分置隆尧县,重新恢复合并大县前的政区范围,柏乡人民公社易名城关人民公社,隶隆尧县。
关键词: 柏乡镇 龙华乡 西汪乡

内容

柏乡镇
  位于县境中南部,北与龙华乡为邻,南与西汪乡接壤,东北与白阳、东南与南阳乡交界,西北与内步、西南与王家庄乡相连,总面积29.69平方公里,是县城所在地,县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工商企业、文化、医疗、交通、邮电、金融设施均在境内,京广铁路、107国道(即京广公路)紧靠西侧,(北)京-深(圳)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人民政府原驻南街,1991年迁至东环路中段路西,办公楼一幢三层,有大小会议室、阅览室等。
  民国时期,此镇隶属一区。1937年10月侵华日军占领柏乡后盘踞此镇,组建伪政府,并设伪编乡,对辖区百姓施以血腥镇压,制造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抗日民主政府一区(即南区)。1945年11月柏乡解放后,原辖区西部改隶三区,东部各村仍隶一区。1950年11月,北部各村隶二区(即北区)。1953年4月撤区设乡,境内置城关镇、石家庄乡、方鲁乡。1956年9月2乡1镇合并,称城关镇。1958年3月24日南张村乡部分村庄划归城关镇,同年8月,取消乡镇建制,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城关镇易名东升人民公社。同年12月20日柏乡、隆尧、临城、内邱4县合并为内邱县,在境内设立柏乡人民公社,撤销东升人民公社,辖区包括西汪乡、南鲁乡、南阳乡、王家庄乡和柏乡镇4乡1镇。1961年7月9日分置隆尧县,重新恢复合并大县前的政区范围,柏乡人民公社易名城关人民公社,隶隆尧县。1962年1月1日复隶柏乡县。1984年政社分设,建城关镇,1990年改称柏乡镇。1995年辖22个行政村,4,488户,18,458人。
  境内有镇办中学1所,高标准教学楼一幢三层,教室16个,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在校学生1,360名,教师112名,其中高教1人,中教23人;卫生院1所,医疗点27个,基本上达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敬老院1所,房屋12间,管护人员3名,住院老人8名;公路纵横,村村贯通,各村均装有电话,街道硬化、自来水入户,有的村已安装路灯照明。
  辖区属海河流域平原,以沙粘壤土质为主。解放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解放后,随着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乡民不单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上投资投劳,建成了占总耕地三分之二以上的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而且大力实施“以农为主,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1995年全镇耕地29,155亩,机井345眼,农机总动力12,165千瓦,粮食总产量14,165吨,棉花总产量164吨,油料总产量343吨,果园3,000亩,果品总产量4,556吨,植树17,000株,大牲畜存栏752头,猪存栏8,960头,羊存栏1,046只,蛋鸡存栏463,470只,鲜蛋产量3,892吨,肉产量925吨,农业总产值3,136万元,林业总产值7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92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63万元,农林牧渔业总收入5,733万元。
  70年代后,镇办修造厂、磷肥厂、制砖厂、农机站、纺纱厂、面粉厂相继建成投产,1980年总收入209.8万元。1995年镇办企业有包装厂、造纸厂、华丰造纸厂、金龙造纸厂、化工厂、食品厂、服装厂、玻璃厂、水泥厂、建材厂、龙凤造纸厂、新型构件厂、畜牧养殖场、建安公司,百货门市等,拥有职工1,300余人,年产值5,800万元,利润474万元。龙头企业有:华丰造纸厂,1994年投资250万元建成投产,年产值600万元,利润60万元;包装厂投资120万元,建于1990年,年产值400万元,利润40万元;龙凤造纸厂建于1991年,投资80万元,产值280万元,利润50万元;玻璃厂投资400万元,1993年建成现代化玻璃生产线,年产值2,000万元,利润20万元。镇办企业的振兴,促进了集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形成造纸包装、建筑建材、鸡笼拔丝、商业服务、交通运输五大支柱产业。1995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达20,362万元,工业总收入16,626万元,建筑业总收入2,684万元,运输业总收入1,227万元,商业服务业总收入1,550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22,262万元,全镇经济总收入27,995.0万元,完成各项税收204万元,人均生活水平2,205元。
  固城店镇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政府驻地11公里。东邻宁晋县,西接高邑县,南靠南马、龙华两乡,北临沙河与赵县隔河相望。南北长6公里,东西宽5.3公里,总面积31.8平方公里。镇政府原驻固城店村,因村镇规划1983年迁至高(邑)—宁(晋)公路北侧。
  民国时期,隶二区。1937年10月日军侵占柏乡之际,由赵县沿“九省御道”入境,先期占据此镇,为其南侵之武装据点,并划为伪编十乡之一。1938年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隶县抗日民主政府二区。1953年4月“划乡建政”后,辖区内置北江、正元寺、固城店等3乡。1956年9月合3乡为1乡,称固城店乡。1958年12月20日柏乡县建制撤销,改固城店乡为固城店人民公社,辖区包括固城店镇及龙华乡、南马乡、白阳乡等3乡1镇,隶内邱县。1961年7月恢复合并大县前的公社政区范围,隶隆尧县。1962年1月复隶柏乡县。1984年改为固城店乡,1988年改称固城店镇。1995年全镇辖12个行政村,4,925户,21,379人。
  交通、通信事业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固城店村即设有驿铺,司信息传递。有纵贯境内的“九省御道”供大车小辆通行。现有高(邑)宁(晋)公路、柏(乡)赵(县)公路十字贯穿,境西5公里处为京深高速公路。村与村均有硬化公路相通,全长21公里,1995年有大型货运汽车9辆,客运汽车4辆;6个村通电话,装机100部,均与国际直拨,市话线路总长4公里。
  镇内有:县办中学一所、镇办中学一所、村办小学12所;有柏乡县人民医院固城店分院一所,医务人员23名,床位40张;村医疗室11个,民间医生61名;敬老院一处,入院老人8人;各村街道硬化,自来水入户,有的村已安装路灯照明。
  境内文物古迹较多。最著名者当属古鄗城(位于固城店村),约建于春秋时期。“鄗城初建城墙双重,东西、南北各三里,方十二里”,遗迹尚可辨认。东汉光武帝刘秀鄗南称帝后,曾在此城驻跸,改鄗为高邑,并设冀州刺史治所。另有“天下良将”汉车骑都尉冯唐、东汉时跟随刘秀征战河北的合肥侯坚镡、元代吏部郎中赵守礼、明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吕兆熊墓等古迹。
  乡境地势西高东低,坡面平缓,土层深厚。镇境北部的正元寺、三十里铺、北江、西苏等4个村因靠沙河,沙壤较多。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谷子为主,高梁、花生、大豆次之。柏乡解放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1995年农用机井543眼,灌溉率97.2%,有大中小型拖拉机963台,总动力8,745千瓦;农作物产量逐年递增,解放初期,粮食亩产110公斤,棉花亩产约5公斤。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1980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144.5公斤,棉花亩产33.2公斤。1995年全镇耕地38,951亩,粮食亩产382公斤,总产达16,446吨,农业总产值3,769万元,林业总产值4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297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07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收入6,676万元。
  镇办企业始建于1977年,当时有修配厂一家,面向农业从事简单的农机具维修,盈利微薄。进入80年代,镇办企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建材、铸造、化工、机械、食品、棉纺六大支柱行业,主要产品有:营丰食品系列、棉纱系列、精密铸件、化工染料、锅炉辅机以及食用卫生油。1995年有镇办企业6家,总收入68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3%,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达9,520万元,工业总收入7554万元,建筑业总收入430万元,运输业总收入593万元,商业服务业总收入719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9,484万元,全镇经济总收入15,862.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850元。
  王家庄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政府驻地6公里。西与临城县,南与隆尧县相邻,北靠内步乡,东接柏乡镇,总面积35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原驻地王家庄,1995年6月30日迁址柏镇公路北侧、杨村东1公里处。
  民国时期,隶一区。抗战时期为日伪赵村乡管辖,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区。解放后隶三区。1953年4月“划乡建政”,境内置小里、王家庄、赵村、贾庄等4乡。1956年9月赵村乡与贾庄乡合并,同时迁址至南张村,为南张村乡;小里乡与王家庄乡合并为王家庄乡。1958年12月撤销建制,其辖区划归柏乡人民公社,隶内邱县。1961年7月9日恢复建制,称王家庄人民公社,隶隆尧县。1962年1月复隶柏乡县。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王家庄乡。1995年辖10个行政村,3,700户,16,606人。
  境内柏镇公路横穿东西、京深高速公路(上下路口设在境内)纵贯南北,村与村之间有硬化的公路贯通,全长17公里。有货运汽车15辆,客运汽车一辆,电话装机10部;中小学11所,在校学生3,200人,教职工174人;卫生院一所、医疗站10个;敬老院一所,入院老人8名。
  境内西南部之小里岗,由于受太行山脉系地质的影响,形成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占地1.5万亩,平均海拔50-60米,最高达75米,是全县唯一的一处岗坡高地。相传唐尧时期,小里岗曾修筑古城一座,称“尧城”,是西汉柏乡候国的城池,迄今4000余年。清诗人冯时化有诗云:“千年尧筑地,百里汉封候”,明清有古城遗迹,今无存。此地有缓岗和鹅卵石丘,土地脊薄,水源奇缺,无法耕耘,古人道:“南有岗、北有坡、中间菅草窝”。建国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岗上植树,坡上种粮,树茂粮丰,成为一方富庶之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1995年,全乡耕地38,393亩,机井330眼,有效灌溉面积26,838亩,占总耕地的67.0%,各种拖拉机664台,配套农机具645台,粮食总产量15,725吨,棉花总产量171吨,果园2,485亩,主要果品有苹果、梨、葡萄等,农业总产值3,247万元,林业总产值3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599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49万元,农林牧渔业总收入5,819万元。
  乡办企业始建于1971年,年产值4.4万元。8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以造纸、建材、食品、饲料加工、化工生产等五大支柱产业,1995年有各类企业242家,从业人数1,736人。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达5,941万元,工业总收入4,291万元,建筑业总收入307万元,运输业总收入422万元,商业服务业总收入512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5,672万元,全乡经济总收入11,491.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07元。
  西汪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政府驻地4公里。南与隆尧县大霍乡毗邻,北与柏乡镇相连,东接南阳乡,西靠王家庄乡,总面积1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西汪村。
  民国时期,乡境隶二区。抗战时期是伪编十乡之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区。1953年4月“划乡建政”时,境内置西汪、寨里2乡。1956年2乡合并,称西汪乡。1958年12月归入柏乡人民公社,隶内邱县。1961年7月9日随县建制变化恢复原公社建制,称西汪人民公社,隶隆尧县。1962年1月复隶柏乡县。1984年政社分设,改为西汪乡。1995年辖9个行政村,3,453户,15,219人。
  全乡有中学一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2,980名,教职员工175名;卫生院一所,医疗站9个;敬老院一所;有从事营运的汽车65辆;拖拉机697台;村村通电话,装机100多部;各村主要街道硬化,自来水入户,有的村已安装路灯照明。
  乡境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大部分为轻壤土质,疏松、渗透,耕性良好,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大豆,杂粮次之。1995年全乡耕地25,496亩,粮食亩产368公斤,总产9,735吨;果园3,500亩,主要果品有苹果、梨、葡萄,果品产量4,567吨,大部分销往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上海等南部省、市,亦有少量出口;蛋鸡饲养,发展较快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陈家庄村是全县有名的养鸡专业村,全乡蛋鸡存栏达到600,000只,鲜蛋产量5,040吨。1995年全乡农业总产值2,616万元,林业总产值6万元,畜牧业总产值3,42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042万元,农林牧渔业总收入6,099万元。
  乡办企业始于1970年,只有面粉加工厂、农机维修站两家。1980年开始出现小规模的私营企业,1995年,投资2,250万元建成了功能齐全,门类繁多的西汪工业小区。经过15年的发展,各类企业达到400余家,形成造纸、铸造、化工、食品、饲养、果品6大支柱行业。1995年全乡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达11,588万元,工业总收入8,365万元,占总收入的47.6%,建筑业总收入443万元,运输业总收入1,729万元,商业服务业总收入850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1,489万元,全乡经济总收入17,588.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2,128元。
  南马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政府驻地11公里。东与宁晋县白侯乡为邻,西与龙华乡相依,南与白阳乡,北与固城店镇相接,总面积1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南马村。
  民国初期,南部之中黄泥、西黄泥隶一区管辖,南马、北马、西马、常乐、市中、东小京等村隶二区。抗战时期日伪曾设据点于境内,并驻守军警,隶属伪编固城店镇。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县抗日民主政府二区,1940年初北黄泥村由宁晋划归柏乡,隶第五区。柏乡县解放后,境域隶二区。1953年4月“划乡建政”,境内置常乐、北马、北黄泥等3乡。1956年9月3乡合并为1个乡,称北马乡。1958年12月,撤销北马人民公社,将其原辖区并入固城店人民公社,隶内邱县。1961年5月原北马乡行政区域由固城店人民公社析出称南马人民公社,隶属隆尧县。1962年1月复隶柏乡县。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南马乡。1995年辖9个行政村,3,200户,13,055人。
  该乡村村贯通柏油路,全长11公里,有货运汽车10辆,客运汽车2辆;电话装机240部,与国际联网直拨,市话线路14公里。
  全乡有乡办中学一所,村办小学9所,教职员工124人,在校学生2,42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1995年升入大中专学生9名;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4名,村卫生所9个,农村医生23名;敬老院一所,管护人员2员,入院老人9名。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1995年,全乡有农用机井310眼,有效灌溉面积25,990亩,灌溉率97.8%,大中小型拖拉机560台,共计动力5,023千瓦,配套农机具560台(件)。
  境内大部分土地为粘土质土壤,沙质土壤只占一小部分,主要分布在西马村西、市中村以南和常乐村大部。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大豆为主,1949年粮食亩产126公斤,1980年粮食亩产318公斤,1995年全乡耕地26,577亩,粮食亩产386公斤,总产11,416吨,农业总产值2,676万元,林业总产值4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354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34万元,农林牧渔业总收入4,826万元。
  乡办企业始于70年代初,时称社队企业,仅限公社、大队兴办,个人不得兴办。1980年以前只有农机修配厂、面粉加工厂和乡农机站三家。1980年后,发展迅速,形成以建材、建筑、加工制造为龙头的工业格局。1995年有6个门类的企业,骨干企业面粉厂始建于1976年,年加工面粉120万公斤,产值28万元,利润5万元;高科技项目云母纸厂建于1988年,投资总额234万元,产品有504、505、506系列云母纸,出口量99吨,产值91万元,利润56万元;建筑工程队8家,从业1,147人,常年在北京、天津、大同、太原、张家口等大中城市承揽施工项目,年利润90.6万元,依靠精湛的技术和上乘的建筑质量赢得良好的声誉;云母压板厂投资110万元,设计年产纸板500吨,利润84万元,其产品云母压板依靠高新技术已打入国际市场。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达4,718万元,工业总收入3,414万元,建筑业总收入1,847万元,运输业总收入198万元,商业服务业总收入264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5,833万元,全乡经济总收入10,659.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880元。
  南鲁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在县政府驻地东南7.3公里处。东与隆尧县固城乡,南与隆尧县水饭、大霍两乡为邻,西与西汪乡、北与南阳乡相接,总面积16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南鲁东村。
  民国初期,境域一区,抗战时期为伪编乡北鲁乡所辖。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区。1953年4月“划乡建政”时,境内置西南鲁乡、西施庄乡。1956年9月西南鲁、西施庄两乡合并改为西南鲁乡。1958年12月柏乡县建制撤销后,辖区划入柏乡人民公社,隶内邱县。1961年,恢复建制,称南鲁人民公社,隶隆尧县。1962年1月柏乡县建制恢复后隶柏乡县。1984年政社分设,称南鲁乡。1995年辖8个行政村,3,111户,12,634人。
  交通、通信事业发达,境内有柏油公路9.5公里,村村通油路、主要街道硬化,有营运汽车6辆、拖拉机262台、农用三轮189辆;全乡村村通电话,装机200部;乡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6名,邢台市第一医院南鲁分院医务人员14名;乡办中学一所,村办小学9所,适龄儿童入校率100%;有敬老院一所,供孤寡老人安度晚年。
  乡境地势低洼,属沙质土壤。柏乡解放前农作物种植小麦与杂粮各半,粮食亩产一般年份100公斤左右,棉花20公斤上下。解放后,农业逐步实现水利化、机电化、优种化,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1995年年末有机井241眼,农用水泵387台,30%以上的输水垄沟为水泥或塑管防渗;“两高一优”(高产量、高效益、优质)农田8,000亩,果园737亩,以苹果、雪梨为主,鲜果总产2,479吨,产值247.9万元,全乡种植大葱4,040亩,总产16,160吨,产值704万元,粮食总产8,884吨,棉花122吨;养鸡已逐渐成为支柱产业,1989年形成规模,1995年存栏量76.95万只,获利769万元,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养鸡先进乡”。农业总产值2,534万元,林业总产值3万元,畜牧业总产值4,191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728万元,农林牧渔业总收入6,676万元。
  乡办企业始于1970年,修造厂、建材厂、农机站三家,主要围绕农业生产从事一些简易的维修、加工和耕获服务。1980年以后,集体所有制的乡办企业逐步实行承包、租赁经营,户办、联办、股份制私营企业迅猛发展,形成以制造业、造纸业、加工业、建材业等为主体的经济格局。有投资150万元的电杆厂,年产值400万元,利税45万元;有投资30万元的股份制造纸厂,年产值400万元,利税45万元;有投资200万元的中澳合资企业——槐信饲料有限公司,设计年加工能力4,300吨,产值450万元,利税50万元;还有投资1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20多家。1995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3,750万元,工业总收入2,763万元,建筑业总收入107万元,运输业总收入147万元,商业服务业总收入183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3,267万元,全乡经济总收入9,943.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81元。
  南阳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在县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东与隆尧县固城乡为邻,西与柏乡镇、北与白阳乡、南与南鲁乡相接,总面积23.7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南阳村。
  民国时期,辖区内的北阳村、北滑村、南孙村、北孙村,隶一区,南阳村、南滑一村、南滑二村、小南滑村、东北鲁村、西北鲁村、朵村隶二区。抗战时期,日军活动猖狂,曾在境内设置据点3处,驻守军警。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县抗日民主政府一区。1953年4月境内置南阳、北阳两乡。1956年9月合2乡为1乡,称南阳乡。1958年12月撤销乡建制,原辖区划归柏乡人民公社,隶内邱县。1961年恢复建制,称南阳人民公社,隶隆尧县。1962年复隶柏乡县。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南阳乡。1995年辖12行政村,3,765户,15,415人。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大办教育、文化、卫生事业。1995年境内有中学一所,小学12所,在校学生3,200名,教职员工169名;卫生院一所,村医疗室20个,专职医务人员17名,农村持证医生11名;有文化站一个,组建于1967年,重点挖掘民间文化遗产,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现有文化干部2名,1995年电话装机6部。
  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程度较高。1995年,农机总动力17,793千瓦,其中耕作机械5,018千瓦,排灌机械9515千瓦,收获机械351千瓦,植保机械57千瓦,农产品加工机械228千瓦,运输机械2,624千瓦,有变压器57台(总容量2,500千伏安),农用机井337眼。
  乡境地势平坦,土质以沙、粘壤为主。解放后农业得到持续发展。耕地30,016亩,均系水浇地,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大豆。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蔬菜、油菜等。主要果品有苹果、雪梨、鸭梨、葡萄、桃、大枣等,果园面积4,000亩,1995年粮食总产量14,585吨,鲜果总产量1,639吨,农业总产值3,047万元,林业总产值2万元,畜牧业总产值4,605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54万元,农林牧渔业总收入6,954万元。
  乡村企业起步晚,1970年时乡仅有农机站、修配厂两家。进入80年代,乡村企业迅速发展,1995年,有各类经济摊点329个,其中乡办8个、联办13个、个体办208个,形成精密铸钢、工程建筑、水泥制件,果品储存、造纸五大支柱产业。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5,473万元,工业总收入4,100万元,建筑业总收入213万元,运输业总收入293万元,商业服务业总收入356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5,036万元,全乡经济总收入11,990.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918元。
  白阳乡
  位于县境中北部,距县政府驻地6.5公里,东邻隆尧县小孟乡,南接南阳乡和柏乡镇,西连龙华乡,北依南马乡,总面积2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白阳村。
  民国初期,境内的北郝村、十里铺、南郝村、八里庄、白阳村、营儿村、前张村、后张村、叩村隶一区,邢村、神头隶二区。1937年日军侵占柏乡后,曾在境内的南黄泥村修筑炮楼,并驻守军警。抗日战争时期,闻名冀南的“八里庄战斗”即发生在境内的八里庄村,一举歼敌数十人。柏乡解放前后,境域隶属县抗日民主政府二区(北区),1953年4月,境内置北郝、南黄、白阳等3乡,1956年9月3乡合并,称白阳乡。1958年8月改乡为人民公社,同年12月辖区并入固城店人民公社,隶属内邱县。1961年7月公社规模调整时,复置白阳人民公社,1962年1月复隶柏乡县,“文化大革命”中曾名红卫人民公社,1978年复名白阳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后改称白阳乡。1995年,辖13个行政村,4,416户,18,451人,
  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主要干道镇固公路穿境而过,1993年实现村村通油路,村级街道硬化率92%,1995年乡村两级公路总长22公里,交通运输便利;邮电通信已开通县城至乡政府驻地的程控直拨电话,电话装机10部,市话线路15杆公里。
  中小学校14所,在校学生3,444名,教职员工175名,1995年考入中专学生34名;乡卫生院一所,医护人员5名;村级卫生诊所24个,持证医生24名;敬老院一所,管护人员3名,入院老人7名。
  辖区内北郝村有闻名遐迩的汉牡丹园,据传说,北郝牡丹系东汉之前的古老花卉,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民国21年《柏乡县志》云:“枝高七八尺,花发大如莲”。牡丹园内有亭、台、楼、阁、庙宇、花草,每年“谷雨”前后,鲜花竞开,花香袭人,慕名赏花的游客人来车往,络绎不绝牡丹园内门庭若市。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牡丹古迹屡有投资,国家、省、市领导先后莅临观赏,指导保护、发掘工作,并挥毫泼墨,题词作诗,河北省电视剧制作中心于1992年以牡丹为题材,拍摄电视剧《神花奇缘》(上下集),先后在地方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
  该乡属老井灌区,由于近几十年干旱少雨,加之工农业用水的超量开采,使本区形成了地下水开采漏斗,地下水位较深,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相应加大。1995年,全乡有机井400眼,有效灌溉面积30,156亩,灌溉率97.5%,有大中小型拖拉机527台,总动力4,869千瓦,排灌机器870台,9,660千瓦。
  该乡是一个传统的农业乡,土壤以褐壤质土为主,熟化程度高,土层厚,耕性好,自然肥力较强,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杂粮次之。1978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科学种田的普及,林果业发展迅速,农业现代化程逐渐提高。1995年,全乡耕地30945亩,粮食亩产373公斤,总产量达18,262吨;果园4,385亩,总产量1,457吨,农业总产值3,714万元,林业总产值12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272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98万元,农林牧渔业总收入6,055万元。
  乡村企业起步较晚,进入80年代,乡村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发展迅猛,以农为本,以工促农,工农并举,综合发展,以建筑、运输、轻纺、造纸、粮食加工为主导的工业初具规模。1995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4,241万元,工业总收入2,637万元,建筑业总收入236万元,运输业总收入324万元,商业服务业总收入392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3,785万元,全乡经济总收入9,840.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882元。
  龙华乡
  地处县境西部偏北,位于县政府驻地北偏西6公里处。西与高邑县为邻,东与白阳乡、南与内步乡、北与固城店镇相接,总面积2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龙华东村。
  民国时期,中疃村、冯上京村隶一区,其余龙华东村、龙华西村、前渤海营村、后渤海营村、十五里铺村、马庄村、赵菅村、小鲁村、白楼村、耿家庄村隶二区。抗日战争时期,境域隶属伪龙华乡。1938年6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县抗日民主政府二区,到1953年建政划乡前,该乡仍隶二区(亦称北区)。1953年4月建政划乡时,境内置龙华、白楼2乡。1956年合为龙华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改为龙华人民公社,1958年12月,柏乡县建制撤销,本辖区划归固城店人民公社(曾称东风人民公社),隶内邱县。1961年7月从固城店人民公社析出,复置龙华人民公社,隶隆尧县。1962年1月复隶柏乡县。1984年政社分设改称龙华乡。1995年辖12个行政村,3,661户,15,357人。
  交通通讯事业发达,村村通油路。全乡有货运汽车10辆,客运汽车1辆;有乡办中学一所、村办小学12所,教职员工176人,乡中投资10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三层教学楼;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3个,村卫生站12个,农村医生21名;敬老院一处,入院老人3名;各村街道硬化,自来水入户,有的村安装路灯照明。
  境内古迹较多,十五里铺村西“光武庙”,东汉章帝元和三年下诏所建,因有“刘秀砍倒石人问柏乡”的传说,庙前石碑刻有“汉光武斩石人处”。约在1943年时,庙被拆掉,“文化大革命”中被彻底毁坏,石碑亦被推倒埋于地下。
  该乡土地肥沃,生产条件较好,旱涝保收,盛产小麦、玉米、棉花,1987年引进葡萄种植,近年来发展较快,1995年全乡耕地30,945亩,有果园4,910亩,其中葡萄420亩,农田机井350眼,大中型小型拖拉机718台,联合收割机8台,柴油机331台,农用水泵350台,粮食亩产382公斤,总产14,984吨,比1945前增300公斤,农业总产值2,938万元,林业总产值9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134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81万元,农林牧渔业总收入4,971万元。
  乡办企业始建于70年代初,当时只有修配厂、砖厂等几家企业。1993年以后乡办、个体企业迅猛发展,在柏宁公路龙华—南马段初步形成了工业小区。其中有投资150万元的兴龙食品厂,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供不应求;投资100多万元的静电喷涂厂,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法国、英国、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50~100万元的造纸厂4家,经济效益都十分可观;投资30多万元的铸造厂3家。全乡初步形成了以铸造、加工、运输、造纸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1995年被县评为五级乡镇,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7,016万元,工业总收入5,253万元,建筑业总收入426万元,运输业总收入587万元,商业服务业总收入712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7,046万元,全乡经济总收入12,017.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862元。
  内步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在县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处,东与龙华乡、南与柏乡镇、王家庄乡相接,西与临城县、北与高邑县接壤,总面积34.12平方公里,乡政府原驻内步村,1994年4月迁至马村。
  民国时期,境内的内步、北大江、南大江、余舍、马村、赵上京、孙上京、王上京、胡上京、刘上京等10村隶一区,韩村、大汪村隶三区.抗战时期,马村为伪编乡驻地,并设置炮楼,驻守军警。1938年6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抗日民主政府二区(亦称北区)。1939年11月县政区调整后,隶属四区,马村为区公所驻地。1945年11月隶三区(即贾庄区),1950年11月改隶二区(即固城店区)。1953年4月撤区改乡,境内划大汪、马村、胡上京3个乡。1956年9月将上述3乡合并为内步乡。1958年6月,改称内步人民公社,1958年12月撤销该乡建制,辖区划归固城店人民公社(时称东风人民公社)隶内邱县。1961年7月恢复内步人民公社建制,隶隆尧县,1962年1月复隶柏乡县,1984年政社分设称内步乡。1995年,辖14个行政村,4,130户,16,679人,1990年人口普查,乡境有蒙古族1人,回族1人。
  该乡交通便利,村村通油路,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途经本乡。该乡电话装机13部,线路总长为10,000米。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高标准教学楼一座、中学一所、小学15所,教师170多人,在校学生4,300多名。乡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4名,各村均有卫生保健站。1995年有9个村被邢台市命名为小康村。
  该乡地处海河流域平原,耕地总面积35,033亩,土质肥沃,西部为粘土,东部大部分为沙土,午河从西北入境,贯穿全乡(本乡段午河长8公里),是典型的农业乡。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杂粮次之。柏乡解放前,生产条件落后,粮棉产量很低。柏乡解放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实现水利化,大汪水库座落在乡境北部,35千伏变电站保证了全乡生产、生活用电。水浇地面积占总耕地的90%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1995年,有大中型拖拉机7台,小型拖拉机762台,联合收割机8台,粮食总产量16,243吨,亩产393公斤,果园2,560亩,主要果品有葡萄、苹果、雪梨等,红枣、大桃少许,果品产量1,953吨,收入234万元,大牲畜1,245头,蛋鸡存栏700,000只,1995年鲜蛋总产量5,880吨,远销到广东、广西、北京等地,产值3,528万元,农业总产值3,525万元,林业总产值7万元,畜牧业总产值4,019万元,农林畜牧业总产值7,551万元,农业收入7,289万元。
  乡镇企业有包装造纸业,面粉饲料加工业、铸造业、饮食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乡造纸厂建于1972年,投资50万元,初产的牛皮再生纸销往全国各地,当时称“柏乡第一造纸厂”,后转产普通瓦楞纸,年产值120万元;乡包装厂建于1987年10月,生产各种包装纸箱,年产值180万元;个体面粉厂6家,饲料加工厂6家,以及其他行业25家,年产值2,000万元,利税300万元,铸造业现有5家,其中马村铸造厂建于1984年8月,投资规模200万元,1995年产值300万元;实现利税40万元。1995年共有乡镇企业摊点457家,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7,297万元,工业总收入5,056万元,建筑业总收入387万元,运输业总收入599万元,商业服务业总收入969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7,011万元,全乡经济总收入14,300.0万元,人均生活水平1,862元。

知识出处

柏乡县志

《柏乡县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经济综览,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乡镇企业,商业贸易等十九编。

阅读